常用给药方法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10
说课稿静脉注射法静脉注射法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方式,通过将药物注射到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起到快速、直接、有效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注射法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常见的药物副作用等内容。
一、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注射器、消毒棉球、酒精棉球、注射用水等。
确保工作环境整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选择注射部位常用的静脉注射部位有手背静脉、前臂静脉、手臂内侧静脉等。
选择注射部位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肤质等因素,选择较为适宜的部位。
3.消毒处理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从注射部位中心向外圆周方向擦拭,保持擦拭面积广泛,擦拭时间约30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再用消毒棉球擦拭。
4.穿刺操作拿起注射器,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注射器筒部,中指托住注射器柱塞。
用另一只手将患者的皮肤牵紧,使静脉充盈,然后用注射器的针头迅速穿刺皮肤,角度约为15度,直到进入静脉。
5.抽吸试验将注射器柱塞轻轻拉后,观察是否有鲜红色血液进入注射器内,若有,则表示已进入静脉。
若没有血液进入,应迅速退出针头,更换穿刺部位,重新进行穿刺。
6.缓慢注射确认已进入静脉后,将注射器柱塞缓慢推进,注射药物。
注射速度应适中,一般为1毫升/秒,避免过快或过慢。
7.拔针处理注射结束后,用棉球轻轻按压穿刺部位,然后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球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出血。
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范,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血管过浅或过深,减少穿刺的疼痛和损伤。
3.注射器的选择应根据药物剂量来确定,避免使用容量过大或过小的注射器。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手势,避免手抖或移动,以免造成穿刺不准确。
5.注射前要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有效期等信息,避免给患者注射错误的药物。
6.在注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注射并报告医生。
7.注射后要妥善处理废弃物,包括注射器、针头等,避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伤害。
注射给药教案教案标题:注射给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注射给药的定义、目的和适应症。
2. 掌握注射给药的常见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正确、安全地进行注射给药的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注射给药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你们对注射给药有什么了解和经验?知识讲解:2. 解释注射给药的定义、目的和适应症。
3. 介绍注射给药的常见方法,如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进行说明。
4. 详细讲解注射给药的操作步骤,包括准备药物、选择注射器和针头、皮肤消毒、注射部位选择、注射角度和深度等。
5. 强调注射给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遵循无菌原则、避免针头伤害、正确处理注射废弃物等。
示范演示:6. 请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另一名学生扮演医生,进行注射给药的演示。
医生应展示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实践练习:7.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安排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学生轮流扮演医生,进行注射给药的实践练习。
老师应在旁边进行指导和纠正。
总结复习:8. 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注射给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9. 提供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0. 设计一份注射给药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1. 观察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注射给药的技能水平。
拓展延伸:1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射给药的其他方法和新技术,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案附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确保他们正确、安全地进行注射给药。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第一篇:11.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常用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在动物实验中,为了观察药物对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的变化,常需将药物注入动物体内。
由于实验目的、动物种类、药物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经口给药法(一)灌胃法此法给药剂量准确,是借灌胃器将药物直接灌到动物胃内的一种常用给药方法。
1、白鼠灌胃法:抓起小鼠,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头部,小指、无名指和掌心夹注尾巴,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的口角插入口腔,从舌背沿上腭插入食道。
灌胃量0.2~0.5ml/10g。
胃管可用适宜口径的硬质塑料管或磨去针头的8号注射针头弯成适当的弧度制成。
注意,操作时不要用力猛插,以免插破食道或误插入器官造成动物死亡。
2、白鼠灌胃法:左手戴上棉手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大鼠头部固定,将大鼠灌胃器沿腭后壁慢慢插入食道。
灌胃针插入时应无阻力,如有阻力或动物挣扎则应退针或将针拔出,重新再插。
灌胃器由注射器和特殊的灌胃针构成。
灌胃量10~20ml/kg 3 兔、犬等:灌胃一般要借助于开口器、灌胃管进行。
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固定于上下门齿之间,然后将灌胃管(常用导尿管代替)从开口器的小孔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
插入后应检查灌胃管是否确实插入食道。
可将灌胃管外开口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若无气泡产生,表明灌胃管被正确插入胃中,未误入气管。
此时将注射器与灌胃管相连,注入药液。
4、猪的胃内灌注法:给猪下鼻饲管较困难,因猪的鼻翼与上唇联合形成吻突,鼻腔内上下鼻夹与鼻中隔通道极窄,只能通过F10-12号的导尿管,F14号以上的导尿管不能插入,故一般均给猪采用经口入胃的灌胃方法。
具体方法是,预先做好一矩形小木块,中间有一洞,让小猪咬住,将其固定,然后再由此洞下胃管。
此种操作较为简便。
5、鸟类:包括鸽、鸡等,经口灌胃给药,可由助手将其身体用毛巾裹住固定好。
实验者用左手将动物向后拉,使其颈部倾斜,用左拇指和食指将动物嘴撬开,其他三只手指固定好动物头部,右手取带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将灌胃针头由动物舌后插入食管。
给药技术给药是治疗的具体执行过程的综合,护士是给药的直接执行者。
为了合理、平安、有效地给药,护士必须了解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知识、患者的用药情况,掌握正确的给药技术,评价用药后的疗效与反响,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第一节给药的根本知识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一〕种类内服药、注射药、外用药、新颖药。
〔二〕药物的领取病区内应备有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量填写领药单,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
贵重药、剧毒药、麻醉药凭医生处方领取。
〔三〕药物的保管原那么药瓶、定期检查、分类保存二、给药原那么〔一〕根据医嘱给药〔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给药过程中必须做到“三查、八对〞。
1、“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查八对内容〕。
2、“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有效期。
〔三〕正确实施给药〔四〕观察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响,对容易引起过敏反响及毒副反响较强的药物,应加强用药前的询问,用药过程中和用药后的观察,必要时作好记录。
三、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病变部位、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情况有所不同。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吸入、直肠给药、气管滴药、外敷等。
四、给药的时间安排为使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最满意的治疗水平上,又不至于引起毒性反响,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
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外文缩写表示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二〕机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和体重、性别、遗传因素。
2、病理因素于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改变及体内过程改变而影响药效。
3、心理因素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和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饮食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或干扰药物的吸收,降低疗效。
〔四〕给药方法的影响1、药物的剂量2、给药途径3、药物的剂型4、药物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给药程序一、评估二、方案三、实施四、评价第三节口服给药法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又较平安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可起到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第四节常用注射给药法一、注射原则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5.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6. 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7.现配现用注射药物8.注射前排尽空气9. 注射前检查回血10. 减轻病人的不适与疼痛二、注射前的准备(一)注射用物准备1 .注射盘内放有2 ﹪碘酊、70 ﹪乙醇各一瓶、消毒棉签、消毒镊子、消毒治疗巾、砂轮、开瓶盖器、弯盘等。
2. 注射器和针头3.注射药物4.注射本(二)药液抽吸法1.查对药物2.吸取药物3.拍进空气4.妥善放置5.注意事项三、常用注射法(一)皮内注射法目的: 1. 药物过敏实验。
2. 预防接种。
3. 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部位:毛发少、色素少、皮肤浅薄的部位,药敏试验多在前臂中段内侧;接种在上臂三角肌下缘操作1、解释核对2、75%乙醇消毒3、平直式进针,针尖斜面与皮肤呈5度角,推注0.1ml药液于皮内,形成一个皮丘,退出针尖(二)皮下注射目的:1 .用于不宜口服或不能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
2 .预防接种。
3 .局部麻醉用药。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前侧、外侧或两侧腹壁方法:一手绷紧皮肤一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拴,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以左手抽动活塞柄,无回血方可推注药液。
注射毕快速拔针,并用干棉签按压针刺处片刻。
(三)肌内注射目的:1.用于不能或不宜口服给药,而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时。
2.要求药物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能或不宜作静脉注射时。
3.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部位:肌肉较丰厚,与大血管与大血管和神经距离相对较远的部位作肌内注射。
以臀大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再次为上臂三角肌。
定位法:十字法和联线法两种操作:(1)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以中指或无名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深度约为针梗的2/3(约2.5~3cm)。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一、 定义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了解)二、 常用部位臀大肌、臀中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三、 定位法***(一)臀大肌1.“十”字法:从臀裂定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引一条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师生互动:教师绘制简图,明显标记定位点;学生参与练习定位。
1.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区。
师生互动:教师绘制简图,明显标记定位点;学生参与练习定位。
即为注射区避开内角(二)臀中小肌1.示指中指定位法:“V”护士的示指中指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的下缘,围成一个三角区域为注射区。
解决: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2.三横指定位法:“Ⅲ”患者的手指放在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区。
解决: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三)股外侧肌定位法成人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关节上10cm的一段范围。
解决: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四)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肩峰下3横指头。
解决:教师演示,学生跟随比划记忆深刻四、注射法※1.操作前:核对、准备。
检查药物(先看瓶签),抽吸药物教师演示,学生记忆要点精讲 2.操作中:核对、体位(侧卧位:要点上腿伸直,下腿弯曲)、定位、手势为执笔式解决方法:师生互动:教具为简单实用的笔,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动作角度(90°)、绷紧皮肤深度(针梗的2/3)、抽回血(无回血再推药)等。
解决方法:影像播放,形象生动3.操作后:核对、整理五、注意事项1.针梗切勿完全刺入肌肉内。
2.2岁以下小孩不宜选臀大肌,最好选用臀中小肌。
3.需要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
总结与回顾旧知识点:1.检查药物的方法2.抽吸药物的方法新知识点:※1.臀大肌定位法,同时也是每年执考的重点※2.持针手势、进针方法,同时也是护士操作的基本功之一。
巩固与练习1.臀大肌定位法2.肌肉注射法的操作要点。
肌肉注射法教学培训教案一、教案导言肌肉注射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具有快速起效、药物吸收较好等优势,因此在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
然而,正确的肌肉注射技术和操作方法对于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肌肉注射法的教学培训计划,以帮助医学生或相关从业人员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操作要点。
二、培训目标1. 了解肌肉注射的定义、适应症和禁忌症;2. 掌握正确的肌肉注射部位选择和定位技巧;3. 掌握合理的注射用量计算和注射器材选择;4. 学习正确的注射操作方法,包括皮肤消毒、注射位置、注射速度等;5. 掌握肌肉注射后的护理措施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肌肉注射的定义和意义肌肉注射,即将药物通过皮肤和皮下组织注入肌肉层,使药物能够迅速吸收和发挥作用。
肌肉注射的主要适应症包括需要快速药效和药物口服不适宜的情况。
同时,肌肉注射也有一些禁忌症,如肌肉硬结、局部感染等。
2. 肌肉注射部位选择和定位技巧肌肉注射部位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注射剂类型、患者年龄、注射频次等。
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有臀部、股外侧部、前外侧大腿等。
在定位技巧方面,可以采用肌肉边界标志、肌肉厚度等指标辅助确定注射部位。
3. 注射用量计算和器材选择在进行肌肉注射前,需要准确计算注射用量,以避免给药过量或过少。
计算用量时应考虑药物的浓度、患者体重等因素。
同时,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材也非常重要,常见的有注射针、注射器、棉球等。
4. 注射操作方法注射操作包括多个步骤,如皮肤消毒、针头进针、注射速度控制等。
在进行注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操作无菌、注射角度和深度的准确掌握,以及避免毛细血管和神经损伤等。
5. 注射后护理和不良反应处理注射后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注射部位的情况、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处理等。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红肿疼痛、皮下组织损伤、过敏反应等。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培训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堂讲解、学习资料阅读、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
课题:第十五章给药法一、教学目的:1、掌握药物领取和保管原则、药疗原则、注射原则2、掌握口服给药法、注射前的药液抽吸法3、培养学生在操作中遵守无菌操作,查对制度等注射原则二、教学重点:1、药物的保管原则、药疗原则、注射原则2、口服给药操作法、药液抽吸操作法3、常用外文缩写与中文译意三、教学难点:1、药物的保管原则、药疗原则、注射原则2、药液抽吸操作法四、教学时数: 5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2 学时。
五、习题:P283第1—3题六、教学后记:第页一、评价与反馈 2分钟二、新课讲授任课教师黄利全一、评价及反馈 3分钟二、讲授新课:任课教师黄利全课题:四、常用注射法(ID、H、IM、IV)一、教学目的:1、掌握四种常用注射法的目的、注射部位、用物及操作方法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无菌观念,认真遵守注射原则3、掌握小儿头皮动脉和静脉的鉴别要点二、教学重点:1、四种注射法的注射部位,操作方法2、小儿头皮动、静脉的鉴别要点三、教学难点:1、肌肉注射的定位方法2、静脉注射的正确穿刺法四、教学时数: 10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7 学时。
五、习题:P283第5题与第9题;第6、8题;第10题、7题;六、教学后记:第页评价与反馈: 2分钟任课教师黄利全任课教师黄利全课题:第四节雾化吸入法一、教学目的:1、掌握超声雾化吸入器、氧化雾化吸入法的原理、特点及操作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吸入法原理,关心病人3、掌握超声雾化吸入器、氧化雾化吸入法的原理、特点二、教学重点:雾化吸入法的原理、特点及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三、教学难点:雾化吸入法的原理、特点及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四、教学时数: 3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2 学时。
五、习题:P283第4题六、教学后记:第页评价与反馈: 3分钟任课教师黄利全课题:第五节药物过敏试验法一、青霉素过敏试验二、链霉素过敏试验一、教学目的:1、掌握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试验的配制,结果判断,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2、强化学生注重青、链霉素皮试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青、链霉素过敏试验液的配制,结果判断,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三、教学难点: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制四、教学时数: 2 时,其中实践性教学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