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训诂学
- 格式:ppt
- 大小:455.50 KB
- 文档页数:76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编辑本段]训诂学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而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黄氏界说一出,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
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笔者在考察以往训诂学史的基础上,继承章太炎、黄侃的学说,首次提出训诂学的“二重性”问题,并将训诂学划分为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
前二者属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后者属训诂学的应用学科。
[编辑本段]分类--------------------------------------------------------------------------------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即旧称“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训诂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者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呢?这就有必要对“训诂”及其有关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训”字的产生年代较早,先秦时代就已经多见使用。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义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如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在篇名之后都加上“训”字,像《原道训》、《天文训》、《时则训》等。
“诂”字始用于汉代。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可见“训”、“诂”二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言之义,动词。
“训”和“诂”也可指字词的解释,《尔雅》的前三篇中,第一篇是《释诂》,第三篇是《释训》,这里的“训”、“诂”就都是名词,指词义的解释。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扬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後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
”又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前三例“训诂”是名词,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後一例是动词,指解释字词。
“训诂”又作“训故”。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又卷三○《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
”又卷八八《儒林传·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又《申公》:“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馀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训诂学第⼀章导论⼀、什么是训诂?⼆、训诂学是⼀门什么样的学科?三、由于时地变迁,⼈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的原因五、训诂学与语⾔学是什么样的关系?六、训诂学与语⾔学的关系怎样?七、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韵学?⼋、试论述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九、训诂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字学的关系⼗⼀、训诂学课程要达到什么教学⽬的?第⼆讲训诂的内容⼀、训诂⼯作包括哪些内容?⼆、古代有⼏种注⾳⽅法?举例说明。
三、什么是反切?四、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作?五、古书注释中释句的⽅法有⼏种?六、古书中常见的省略类型七、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什么意义⼋、怎样利⽤古注第三讲训诂的运⽤⼀、训诂学的作⽤主要体现在哪些⽅⾯⼆、举例说明古⽂注释的⽅法。
三、古⽂翻译的⽅式、⽅法有哪些?三、古⽂翻译的⽅式、⽅法有哪些?第四讲训诂的体式⼀、解释下列名词(1)训诂体式(2)⽂献正⽂⾥的训诂(3)传(4)说。
(5)解。
(4)笺(6)注(7)释(8)诠。
(9)疏(10)义疏(11)⾳义。
(12)章句(13)雅学(14)衍⽂⼆、举出训诂学重要著作⼗部。
(1)《尔雅》和《尔雅义疏》(2)《⽅⾔》(3)《释名》(4)《⼴雅》和《⼴雅疏证》(5)《说⽂解字》和《说⽂解字注》《说⽂通训定声》—(6)《经传释词》(7)《马⽒⽂通》(8)《新⽅⾔》(9)《词诠》(10)《敦煌变⽂字义通释三、问答题1、试论述〈〈尔雅〉〉的内容及价值。
2、《⼴雅》是⼀本什么样的书?3、《释名》是⼀本什么样的⼀本书?4、简介《经典释⽂》。
5、《说⽂解字》是⼀本什么样的书?6、简介《字林》7、简介《⽟篇》8、简介《字汇》9、简介《经籍纂诂》第五讲训诂的⽅法⼀、解释名词术语⼆、问答题1、举例说明“⽈、为、谓之”的⽤法。
2、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3、使⽤训诂术语“犹”⼀般是什么情况?4、“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是什么?5、“之⾔”、“之为⾔”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是什么?6、古注中使⽤“辞也”、“词也”这种术语时,⼀般是⽤来说明什么的?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