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 pxiv )
在这种背景下 , 本文旨在对缄默知识的理论进行概要介绍 , 并深入分析其对
于深化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 以期扩展教学实践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基础 。
一
什么是缄默知识? 波兰尼指出 , “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
收稿日期 : 2000- 12- 15 作者简介 : 石中英 ( 1967- ) , 男 , 安徽省寿县人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 副教授 。 基金项目 : 国家 1999 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 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 , 例如我们有 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 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 ”
[ 2 ] ( P12)
波兰尼举例说 , 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 , 可以在成千上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第 3 期 (总第 165 期 )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石中英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系 , 北京 100875)
摘要: 20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西方英语国家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缄默知识理论。 概要介绍并阐明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逻辑特征与认识功能 , 分析其与教学活动 的内在关联 , 并从缄默知识的角度对深化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 补充、 修 正和完善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 , 以期扩展当前教学实践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基础 , 提高教 学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波兰尼 ; 显性知识 ; 缄默知识 ;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2-0209( 2001) 03-0101-08
[ 3] ( P 17)
为此 , 波兰尼将显性的知识称
为 “ 批判的知识” ( cri tical know ledg e) , 而将缄默的知识称为 “非批判的知识 ” ( a-cri ti cal kno w ledg e )。 波兰尼认为 , 正是由于缄默知识的上述特征 , 它经常不为人们所注意。 但是 , 这并非说 明缄默知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 相反 , 波兰尼认为 , 缄默知识是 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 , 它们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 , 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 “向导”。 他非常肯定地说 , “即使我们承认 , 宇宙的精确知识确实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 我们甚至可以说 , 人们最杰出的思想行为在于产生这种知识 。 人类心灵最伟大的状态就是将 迄今为止未标明的区域纳入到它的控制之下。这种行为更新着既有的显性知识框架 , 因此 , 它 们不可能在既有的 (显性知识 ) 框架中进行。 …… 只有通过运用与老鼠在学习走迷宫过程中 102
所使用的同样的缄默力量 , 才有可能发现基本的新知识 。 ” [ 3 ] ( P18) 波兰尼结合科学家的科学 发现过程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 。 他首先指出 , 缄默知识在确定科学问题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与波普尔一样 , 波兰尼认为科学活动的起点是问题 , 只有当一个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时 , 科学研究才能取得成功 。 但是 , 人们如何才能发现一个有新意的 、 真正的科学问题呢 ? 波兰 尼认为 , 只能通过缄默知识或缄默认识的途径来进行 , 因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是那些 “暗示” 着能够获得某种至今未能理解的实在关系的问题 , 这种问题的确定当然不可能获得充 分的逻辑说明 , 只能诉诸于非逻辑的缄默知识或缄默认识。 其次 , 波兰尼指出 , 在科学家们 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 缄默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 。 一般而言 , 人们容易将科学过程想象为 一个严格的理性化过程 。 波兰尼通过对 “ 科学技巧 ” 的分析说明 , 这种想象是不正确的。 因 为 , 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 , 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 (显性知识 ) 尽管是有用的 , 但却是很不 充分的 。 他想要做出科学的发现 , 就必须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 科学技巧 , 或者说 , 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 记录、 描述 、 资料分析等等 个性化 、 实践化 , 转变为他自己独特的知识 , 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 这个过程是一种缄默的过程 , 这种结合进科学家具体科学行为中的技巧也是以一种缄默 知识的形式存在的 。 再次 , 波兰尼认为 , 在科学理论的证实过程 , 缄默知识也起着重要的作 用 。 由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证实都不可能排斥所有的 “反常” 现象 , 因此 , 科学家们证实 一种科学理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什么样的反常现象暂时搁置起来以便中止一项科学研究的 过程。 而将什么样的反常现象加以搁置以及在什么时候中止某项科学工作 , 在很大程度上来 自于一种个人基于自己缄默知识基础上的判断 。 正是由于这样 , 所以人们在科学史上可以看 见许多科学家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现象 。 最后 , 如果要将某个科学陈述接受为 “客观 真理” , 也必须得到缄默知识的帮助。 因为 , 科学家和普通大众必须相信 , 这种科学陈述是对 “实在关系” 的某种揭示 , 是不搀杂科学家个人判断在内的纯粹知识 , 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清 楚明白的 , 等等 。 没有这些缄默的观念甚或信念 , 一个科学陈述就根本不可能被接受为真理 , 科学家也就不可能有机会在大众媒体中向社会宣布自己的 “发现”。 总之 , 在波兰尼看来 , 正 是借助于缄默知识的力量 , 科学家们才能不断做出科学发现 , 提出新的科学知识 。 在波兰尼之后 , 人们又对缄默知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 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缄默 知识的大量存在及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也对波兰尼的有关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 正 。 第一 , 从性质上而言 , 缄默知识不仅具有上述波兰尼所说的 “非逻辑性 ”、 “非公共性 ”、 “ 非批判性” 等特征 , 而且还具有非常 “ 情景性”、 “文化性 ” 和 “层次性” 等特征 。 所谓缄默 知识的 “情景性” 是指 , 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的 , 是对某 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 因此 , 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也是与某种特殊 问题或任务情景的 “再现” 或 “类比 ” 分不开的。 所谓缄默知识的 “文化性 ” 是指缄默知识 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 , 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 符号 、 知识体系 分不开 , 或者说 , 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缄默知识 “体系” , 既包括了 缄默的自然知识体系 , 也包括了缄默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 因此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 建立在一些显性的社会规则基础上 , 而且也建立在一些由社会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缄默的社会 规则基础上。 所谓缄默知识的 “层次性” 是指缄默知识也并非只有一种形态 , 根据其能够被 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克莱蒙特 ( Jo hn Clement ) 在实验的基础上将缄默 103
知识划分为 “无意识的知识” ( unco nsci ous know ledg e)、 “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 知识” ( co nscious but non-v erbal kno wl edg e ) 以及 “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 识” ( conscio us and v erbally descri bed kno wl edg e ) [ 4 ] ( PP227- 242)。 通过这种划分 , 克莱蒙特 认为 , 在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 “连续性 ” 或 “谱系” 现象 , 而不是截然不同 的两极 。 第二 , 从功能上而言 , 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 , 远不像波兰 尼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和积极 。 斯腾伯格 ( Robert J. Sternberg ) 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 , 在显性 知识的获得方面 , 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 、 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 , 也可能干扰和阻 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 为了使缄默知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 研究者们 一致主张有必要使缄默知识 “显性化 ”。 这样一来 , 如果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一致 , 那么就可以得到利用和保存 ; 如果它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不一致 , 那么也可以得到限制和克 服。 第三 , 从类型上而言 , 人们发现不仅存在着波兰尼所强调的缄默的 “程序性知识” ( procedural know ledg e) , 像如何骑自行车 , 如何与人打招呼等 , 而且也存在着缄默的 “命题性知识” ( propo sitio nal know ledge ) , 像 “地球是一个坚硬和扁平的实体”、 “打雷是因为天公发怒了” 等 等 ; 不仅存在着一些具体的缄默知识 , 而且存在着缄默的 “ 认识模式 ” , 如缄默的分类模式与 推理模式等等 。 人们指出 , 这些缄默的认识模式比起缄默的具体知识来可能会对个体的认识 与实践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 因此 , 认识和理解个体的缄默知识不仅包括认识与理解他们与 某些特定的认识和实践任务相关的具体缄默知识 , 而且包括认识与理解他们与某些特定认识 和实践任务的完成相关的缄默认识模式。 毫无疑问 , 上述补充和修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缄 默知识理论 , 也促使了缄默知识的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
“缄默知识” ( taci t know ledg e ) 这个概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能还不是很熟悉 。 从 历史上看 , 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在 “书本知识” 或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 , 还存在着一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知识。 但是 , 在 20世纪中叶之前的人类认识论史上 , 人们并未就这种知识做出严格的逻辑分析 , 甚至未能将这种知识接纳为真正意义上的 “ 知 识 ”。 1958年 , 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 ( M. Po lanyi , 1891- 1976) 在 《人的 研究》 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 “缄默知识” 的概念 , 并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 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 , 特别是深刻地论述了缄默知识对于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 价值 , 于 20 世纪 70年代后引起了英语国家各种管理人员以及一些心理学家 、 社会学家的积 极关注 。 其情形正如霍瓦斯 ( J. A. Ho rv at h) 所说的那样 , “人类所能认识的远远多于他们 所能告诉的。 个人的知识如此深深地植根于那些不能充分表达的经验之中。 过去的 30年来 , `缄默知识 ’ 一词已经成为这种知识— — 与产生它们的活动和努力紧密相联的知识— — 的代 表 。 缄默知识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领域 , 它早期自然哲学的起源已经被扩 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