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出入量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2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24h尿量护理记录单图片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时间: 参加人员;原则:明确重要性、选择好工具勤沟通记录、及时给反馈患者液体摄入量、排出量的计算和记录是基础护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容易被护理人员忽视。
出入量的记录,怎么记才能更准确?入量首先,护士应记录患者所有的静脉液给液量、经胃管摄入液量。
如果患者可以经口进食,需要记录患者经口摄入的液体(通常以毫升为单位)和患者摄入的食物(描述尺寸)。
临床中对患者各种饮食水量的计算普遍缺乏科学标准。
如患者服药时经口进少量水经常被忽视。
此外,固体食物的含水量、肌注和静脉推注的药液因为剂量小,也经常被忽视。
汇总肉眼可观察并可通过评估量具进行准确测量的入量,主要包括:①固体食物含水量: 用标准秤取得食物重量, 参考食物含水量表即得固体食物含水量。
②饮水或饮料量记录: 用有容量刻度标记的专用容器计量进入患者机体的水量或饮料量。
③输液、输血、静脉或肠道营养治疗时的液体输注量。
④各种口服水剂药物、肌注或皮下注射的各种药物液体含量等。
常用食物含水量表出量出量,主要包括尿液,其次包括大便量、呕吐物、咯血量、痰量、胃肠减压抽出液量、胸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管及伤口渗出液等。
每班交班前,护士应清空尿袋及引流袋,将尿量、引流量和呕吐总量纪录在出入液量登记表上。
以往的研究显示,护士对呕吐物、汗液、引流液及伤口渗出液中出量的计算及记录是薄弱环节,普遍存在对呼吸、皮肤、代谢等不易测量的无形失水量的漏记。
接下来汇总一下肉眼可观察并可通过评估量具进行准确测量的出量:①尿量:用有容量的专用量杯量取,尿失禁者留置导尿管记录或是用尿布湿称重的方式将增加的重量千克按尿比重换算成毫升量。
②各种胸腹腔、胃肠减压液量用量杯量取记录。
③粪便量:100~300 g/d 含液量约 150 mL, 若为稀水便应排入便盆, 再倒入量杯, 酌情加已知容量水, 量取总量后减去已知水容量既得粪便含水量。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另计为多少克.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
如总结时入院仅12小时即记录成12小时总结。
24 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 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 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另计为多少克。
1、每天19:00 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00 做24 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 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 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 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 5 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 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之樊仲川亿创作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更,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更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含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含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分歧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分歧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暗示。
如液态大便用ml暗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暗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暗示,另计为多少克。
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依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依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之邯郸勺丸创作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任务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不雅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更,并按照患者的病情变更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产生.(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类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效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计划,同时不雅察病人病情的成长状况和病情改良情况.)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应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包含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2、出量:包含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类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不雅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如:化脓性传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合性质的引流液反应病情的不合状态.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三、记录出、入水量的办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单位用ml暗示.如液态大便用ml暗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暗示.如固态大便用克暗示,另计为多少克.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晚班总结并记录.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夜班总结并记录.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依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依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如总结时入院仅12小时即记录成12小时总结.4、每天出入水量24小时总结数量记录于三测单上,记录办法为:今天7:00的总结记录在三测单昨天的日期相应栏内.由夜班记录.。
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摘要:一、背景介绍二、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的具体内容1.饮食摄入量2.水分摄入量3.尿液排出量4.粪便排出量5.其它排出量三、如何使用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1.记录数据2.分析结果3.调整饮食和水分摄入四、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的意义1.了解身体水分平衡情况2.预防脱水及水中毒3.辅助诊断疾病五、总结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日常饮食和排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许多医疗专业人士推荐使用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
本文将对这一工具进行详细介绍。
二、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的具体内容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主要包括饮食摄入量、水分摄入量、尿液排出量、粪便排出量和其它排出量五个方面。
通过记录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1.饮食摄入量:包括主食、肉类、蔬菜、水果、奶制品等各类食物的摄入量。
2.水分摄入量:包括饮水、饮料、食物中的水分等。
3.尿液排出量: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尿量约为1500-2000毫升。
4.粪便排出量: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排便量约为100-300克。
5.其它排出量:包括汗液、呼吸、皮肤蒸发等途径排出的水分。
三、如何使用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1.记录数据:在表格中详细填写饮食摄入量、水分摄入量、尿液排出量、粪便排出量和其它排出量。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建议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记录。
2.分析结果: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水分摄入和排出情况。
如果发现摄入量与排出量失衡,需要及时调整饮食和水分摄入。
3.调整饮食和水分摄入:根据分析结果,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水分摄入与排出的平衡。
例如,增加水分摄入量、减少高盐食物摄入等。
四、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的意义1.了解身体水分平衡情况:通过记录和分析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水分平衡情况,预防脱水及水中毒。
2.预防脱水及水中毒:对于患有慢性疾病、运动量大或高温环境工作的人群,使用24小时出入量宣教表有助于预防脱水及水中毒。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欧阳光明(2021.03. 07)—、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II□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启计为多少克。
1、每天19: 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 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幵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 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 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