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16.50 KB
- 文档页数:29
肌肉的收缩原理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进行各种活动的关键。
了解肌肉的收缩原理对于理解运动过程和身体机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肌肉收缩的原理,并解释肌肉收缩的过程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1. 肌肉组织的结构肌肉组织是由肌纤维组成的,而肌纤维又由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每个肌原纤维都是由许多肌纤维束组成的。
肌纤维束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中包含许多肌节。
肌节是由肌小节组成的,而肌小节则是由肌纤维蛋白组成的。
2. 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的过程可以分为兴奋、激活、收缩和松弛四个阶段。
(1)兴奋阶段: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时,神经末梢释放出乙酰胆碱,与肌肉细胞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肌肉细胞内的电位发生改变,形成肌动电位。
(2)激活阶段:肌动电位沿着肌纤维传播,引起肌钙蛋白复合物与肌球蛋白复合物结合,使肌球蛋白上的阻止蛋白移动,暴露出肌球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3)收缩阶段:肌球蛋白上的结合位点与肌原纤维上的肌头蛋白结合,形成肌头桥。
肌头桥在ATP的作用下发生构象变化,使肌原纤维缩短,即肌肉收缩。
(4)松弛阶段:神经冲动停止时,肌肉细胞停止产生肌动电位,钙离子被重新储存到肌质网内,肌钙蛋白复合物与肌球蛋白复合物解离,肌肉恢复到松弛状态。
3. 肌肉收缩的类型肌肉收缩可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两种类型。
(1)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保持不变。
这种收缩主要用于保持姿势和抵抗外力,如保持站立或保持物体的重量。
(2)等张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发生改变。
这种收缩主要用于产生力量和进行运动,如跑步、举重等。
4. 肌肉收缩的作用肌肉收缩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产生力量:肌肉收缩是产生力量的主要机制。
肌肉的收缩通过肌纤维的变短来产生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用于推动身体或进行各种活动。
(2)维持姿势:肌肉的收缩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姿势。
例如,保持站立或坐直时,肌肉会持续收缩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第⼀章肌⾁的活动第⼀篇器官系统运动⽣理学第⼀章肌⾁的活动第⼀节肌⾁的兴奋和收缩第⼆节肌⾁收缩的形式及⼒学分析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明确肌⾁的神经⽀配及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
掌握肌纤维的微细结构、肌⾁收缩和舒张的原理和过程,肌⾁收缩的形式和肌⾁收缩的⼒学分析。
教学重点肌纤维的微细结构、肌⾁收缩和舒张的原理和过程,肌⾁收缩的形式和肌⾁收缩的⼒学分析。
教学难点肌⾁的神经⽀配及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
肌⾁收缩的⼒学分析。
教学⽅法与⼿段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课堂讲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新课引⼊:第⼀篇器官系统运动⽣理学第⼀章肌⾁的活动第⼀节肌⾁的兴奋和收缩⼈体的肌⾁分为⾻骼肌、⼼肌和平滑肌三⼤类。
⾻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
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体姿势。
⾻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肌外膜)。
每⼀块肌⾁都是⼀个器官。
肌⾁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
⼀、肌⾁的神经⽀配(⼀)运动单位1、脊髓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通过终板⽀配⾻骼肌的运动。
⼀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配的全部⾻骼肌纤维所组成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叫做⼀个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理特点是作为⼀个整体活动。
运动单位是最基本的肌⾁收缩单位。
2、运动单位的分类:(1)运动性(快肌)运动单位—⼤运动单位:冲动频率⾼,收缩⼒量⼤,易疲劳,氧化酶含量低。
⼤运动单位中(如腓肠肌)肌纤维数⽬多,收缩时产⽣的张⼒⼤。
(2)紧张性(慢肌)运动单位—⼩运动单位:冲动频率低,持续时间长,氧化酶含量⾼。
⼩运动单位中(如眼外直肌)肌纤维数⽬少,收缩时⽐较灵活。
同⼀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收缩同步;同⼀肌⾁中属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兴奋收缩不⼀定同步。
(因神经冲动的不同频率及肌纤维的兴奋性)3.运动单位的动员(1)概念: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和神经发放冲动频率的⾼低结合,形成运动单位的动员。
第二章肌肉的工作[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分析及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分析一、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二)拉长收缩(三)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和等长收缩(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
作用:缩短收缩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度的基础。
特点:缩短收缩时,因负荷移动方向和肌肉用力的方向一致,肌肉做正功。
形式:缩短收缩分为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
1.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其负荷即外加阻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的。
在肌肉收缩进程中,由于关节角度发生变化,肌肉发挥的力量大小有所不同。
用等张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能得到最大锻炼。
利用肌力计检测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2.等动收缩等动收缩通过专门的等动负荷器械来实现的。
该器械使负荷随关节运动进程得到精确调整,在关节角度张力最弱点负荷最小,在关节角度张力的最强点负荷最大。
采用等动收缩形式发展力量,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内都得到最大锻炼。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范围都能产生同等的张力等动肌力计曲线(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
作用: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特点:拉长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牵张-缩短环肌肉在缩短收缩前先进行拉长收缩,使肌肉被牵拉伸长,在紧接着的缩短收缩,便可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输出功率。
(三)等长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作用:运动中等长收缩起着支持、固定、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特点: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由于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功,消耗能量。
利用绳索张力计检测等长收缩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工作形式肌肉状况外力与张力对比作用做功缩短收缩缩短小于肌张力加速正拉长收缩拉长大于肌张力减速负等长收缩不变等于肌张力固定未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定义: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张力-速度关系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机制: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2 .肌肉的收缩过程每条肌原纤维都有色浅的明带I带和色深的暗带A交替排列,明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Z线,暗带中央有色浅的H带,H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线为M线.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 I带+A带+1/2 I带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从肌细胞兴奋开始,肌肉收缩的过程应包括三个互相衔接的环节: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 缩耦联;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和收缩肌肉的舒张。
(1 )兴奋-- 收缩耦联兴奋-- 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步骤: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纵管系统对Ca 2+ 的释放和再聚积。
(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一般认为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当肌浆Ca 2+ 的浓度升高时,细肌丝上对Ca 2+ 有亲和力的肌钙蛋白结合足够Ca 2+ ,引起自身分子构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其结果,原肌球蛋白分子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双螺旋结构的沟沿滑到沟底,抑制因素被解除,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后者激活横桥上ATP 酶的活性,在Mg 2+ 参与下,横桥上的ATP 分解释放能量,横桥获得能量,向粗肌丝中心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当横桥角度发生变化时,横桥上与ATP 结合的位点被暴露,新的ATP 与横桥结合,横桥与肌动蛋白解脱,并恢复到原来垂直的位置。
紧接着横桥又开始与下一个肌动蛋白的位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进一步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3 )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继而原肌球蛋白也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在完整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是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神经冲动经神经肌肉接头传至肌膜,首先引起肌细胞兴奋,继而触发横桥运动,产生肌肉收缩,收缩肌肉又必须舒张才能进行下一次收缩。
肌肉的收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肌肉的收缩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设备:肌肉模型,电刺激设备,测量仪器。
实验步骤:1. 将肌肉模型连接到电刺激设备上。
2. 在实验开始之前,测量肌肉模型的长度和初始状态下的收缩力。
3. 通过调节电刺激设备的参数,给肌肉模型的神经模拟信号。
4. 记录电刺激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并观察肌肉模型的收缩情况。
5. 在实验结束后,再次测量肌肉模型的长度和最后的收缩力。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肌肉的收缩力与电刺激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当电刺激信号的强度增加或持续时间延长时,肌肉的收缩力也会增加。
2. 肌肉的收缩力与肌肉的长度有关,通常情况下,肌肉在适当的长度范围内收缩力最大。
3. 不同的肌肉在收缩过程中的表现也有差异。
有些肌肉在收缩初期表现出较大的收缩力,然后逐渐减弱;而有些肌肉则在收缩初期表现较弱,然后逐渐增强。
4. 多次进行实验后,得出的数据会有一定的波动。
这可能是由于肌肉的疲劳或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会刺激肌肉纤维收缩,从而产生力量。
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肌肉的收缩力具有重要影响。
这是因为电刺激信号越强,可以刺激到更多的肌纤维,从而增加收缩力。
而电刺激信号的持续时间越长,肌纤维受到的刺激也就越久,从而增加收缩力。
此外,肌肉的长度也会影响其收缩力。
这是因为肌肉在收缩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发生收缩。
当肌肉处于适当的长度范围内时,肌纤维之间的重叠程度最佳,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收缩力。
而当肌肉处于过短或过长的状态时,肌纤维之间的重叠程度不够,收缩力会减弱。
最后,肌肉在收缩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些肌肉在收缩初期就表现出较大的收缩力,然后逐渐减弱,这可能是由于肌纤维之间的重叠程度随收缩增加而减少。
而有些肌肉则在收缩初期表现较弱,然后逐渐增强,可能是由于肌纤维之间的重叠程度随收缩增加而增加。
肌肉的三种收缩方式
肌肉收缩一般包括三种方式,即缩短收缩、延长收缩和等长收缩。
1、缩短收缩:也称向心收缩,其特点是张力大于外阻力,肌肉长度较短。
是肌肉运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动态运动的基础。
此外,还分为等张收缩和等速收缩。
2、延长收缩:也称离心收缩,其特点是张力小于外阻力,肌肉长度延长。
可以起到缓冲、制动、减速、克服重力等作用,如蹲下、下坡、高处跳跃等。
相关肌肉群的离心收缩可以避免运动损伤。
3、等长收缩:其特点是张力等于外阻力,肌肉长度不变。
可以用来支撑、固定和保持身体姿势。
固定功能还可以为其余关节的运动创造合适的条件。
如:站立、悬挂、支撑等动作。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
肌肉生理学揭示肌肉收缩机制和力学特性肌肉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对于人体运动和体力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肌肉的收缩机制和力学特性是肌肉生理学的研究重点。
通过揭示肌肉收缩机制和力学特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肌肉的功能和运动的原理。
一、肌肉的结构与功能肌肉由许多纤维束组成,每个纤维束内部包含许多肌纤维。
肌纤维中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的关键蛋白。
肌肉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力和实现运动。
二、肌肉收缩的机制肌肉收缩是肌肉纤维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过程。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发生结合,形成肌肉纤维的重复单位——肌节。
肌蛋白的结合和解离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性1. 肌肉张力-T关系:肌肉收缩过程中,张力和肌肉长度(或者相对长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当肌肉处于最佳长度状态时,张力最大,称为最大等长收缩。
2. 肌肉力度-F关系:肌肉的力度取决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类型、收缩速度以及神经激活水平。
肌肉力度-F关系呈现出特定的模式,即力度随肌肉长度而变化。
3. 肌肉收缩速度-力度关系:肌肉的收缩速度对力度有影响。
一般情况下,肌肉在高速收缩时的力度较低,而在低速收缩时的力度较高。
4. 肌肉的可塑性:肌肉可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训练而发生改变,肌肉纤维的数量、类型和代谢能力都能得到调整。
肌肉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肌肉收缩机制和力学特性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肌肉的基本功能,还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合理的训练和康复计划。
通过进一步了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和运动原理。
因此,肌肉生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运动和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肌肉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肌肉收缩的机制和力学特性。
肌肉收缩主要通过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和解离来完成,肌肉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肌肉的张力-T关系、力度-F关系、收缩速度-力度关系等也是肌肉生理学研究的重点。
通过深入研究肌肉生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肌肉的功能和运动机制,从而指导合理的锻炼和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