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49.50 KB
- 文档页数:27
生物力学概念:是研究人体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运动器系:是由若干可以相对运动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
载荷的表现形式:拉伸、压缩、剪切、弯曲、扭转和复合载荷。
变形的概念:物体在爱到外力作用时,其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和任意两直线或两平行面间的夹角会发生变化,它们反映了物体的尺寸和几何形状的改变。
力的可传性原理:力可沿某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
拳击的形式:直拳、勾拳、摆拳、刺拳。
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肌原纤维。
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横桥肌肉的三种收缩形式: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特点: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
作用:是肌肉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动力性运动的基础(如挥臂、高抬腿等)。
(1)等张收缩:外加阻力恒定,当张力发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后,张力不再发生变化。
但在不同的关节角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则有所不同。
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
在此关节角度下,骨杠杆效率最差。
如:推举杠铃,关节角度在12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大,关节角度在3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小。
最大等长收缩时,只有在“顶点”即骨杠杆效率最差的关节角度下,肌肉才有可能达到最大收缩。
而在其他关节角度下,肌肉收缩均小于自身最大力量。
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肌肉做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往往不是肌肉的最大张力。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
但器械阻力不恒定。
等动练习器:在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子越快,器械产生的阻力就越大。
特点:器械产生的阻力与肌肉用力的大小相适应。
等动收缩的优点:外加阻力能随关节活动的变化而精确地进行调整,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
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特点: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
作用:缓冲、制动、减速、克服重力。
如:蹲起运动、下坡跑、下楼梯、从高处跳落等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可避免运动损伤。
第二章肌肉的工作[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分析及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分析一、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二)拉长收缩(三)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和等长收缩(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
作用:缩短收缩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度的基础。
特点:缩短收缩时,因负荷移动方向和肌肉用力的方向一致,肌肉做正功。
形式:缩短收缩分为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
1.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其负荷即外加阻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的。
在肌肉收缩进程中,由于关节角度发生变化,肌肉发挥的力量大小有所不同。
用等张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能得到最大锻炼。
利用肌力计检测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2.等动收缩等动收缩通过专门的等动负荷器械来实现的。
该器械使负荷随关节运动进程得到精确调整,在关节角度张力最弱点负荷最小,在关节角度张力的最强点负荷最大。
采用等动收缩形式发展力量,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内都得到最大锻炼。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范围都能产生同等的张力等动肌力计曲线(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
作用: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特点:拉长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牵张-缩短环肌肉在缩短收缩前先进行拉长收缩,使肌肉被牵拉伸长,在紧接着的缩短收缩,便可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输出功率。
(三)等长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作用:运动中等长收缩起着支持、固定、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特点: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由于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功,消耗能量。
利用绳索张力计检测等长收缩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工作形式肌肉状况外力与张力对比作用做功缩短收缩缩短小于肌张力加速正拉长收缩拉长大于肌张力减速负等长收缩不变等于肌张力固定未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定义: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张力-速度关系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机制: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人体肌肉力学特性的分析与研究人体肌肉力学特性是指人体肌肉的一系列机械性质,包括肌肉的强度、伸展性和收缩性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在运动科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对肌肉力学特性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本文将就人体肌肉力学特性的分析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肌肉的力学特性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最重要的机械装置之一。
它由肌肉纤维和肌腱组成,可以通过收缩变形来完成身体的运动和维持身体的姿势。
肌肉的力学特性主要包括收缩特性、伸展特性和生物力学特性等方面。
1. 收缩特性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呈现出强度和速度的变化。
通常用最大肌力和缩短速度两个指标来描述肌肉的收缩特性。
最大肌力是指在最大收缩状态下肌肉所能够产生的最大张力,通常以千克力或牛顿为单位。
缩短速度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缩短的速度,通常以米/秒为单位。
收缩特性不仅受到基因和肌肉构造的影响,还受到训练和使用的影响。
2. 伸展特性肌肉的伸展特性主要是指肌肉在伸展过程中的变形和弹性特性。
在伸展状态下,肌肉通常表现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弹性形变是指肌肉在伸展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当外力释放时恢复原状。
塑性形变是指肌肉在伸展时会产生永久形变,当外力释放时无法恢复原状。
肌肉的伸展特性与运动损伤、舒适度和运动表现密切相关。
3. 生物力学特性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是指肌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包括机械强度、生物活性、分子运动和细胞力学等方面。
生物力学特性对肌肉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调节和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肌肉的力学特性不仅与肌肉功能密切相关,还反映了肌肉在不同状态下的适应和反应能力。
二、肌肉的力学性质的测量肌肉的力学特性一直是运动科学和康复医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开发和应用新的测量工具和技术可以提高对肌肉力学特性的研究和理解。
目前已经有多种方法和技术用于测量肌肉的力学特性,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1. 力传感器力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外界施加力量的电子设备,它常用于测试肌肉的最大力量和力学平衡状态。
身体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及应用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身体力量训练在诸多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塑造身体形态和增加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身体力量训练的效果,实现科学训练和最大化身体潜力的发挥,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身体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原理和应用分析,为身体力量训练爱好者和教练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
第二章生物力学与身体力量训练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力学原理和运动机能的学科,身体力量训练是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刺激肌肉,增强肌肉力量和体能的训练方式。
生物力学与身体力量训练紧密相关。
2.1 肌肉收缩原理肌肉收缩是身体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
生物力学上,肌肉收缩可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压收缩。
等长收缩是肌肉在缩短的同时产生力量,如举哑铃时,肱三头肌等长收缩。
等压收缩是肌肉不发生位移但产生力量,如在负重下进行的平板支撑。
2.2 训练强化原理在身体力量训练中,训练强化原理是指在重复练习相同动作的过程中,肌肉适应会逐渐增强,增加力量和体能,如同样的重量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能够完成更多的次数。
2.3 惯性作用原理在身体力量训练中,通过利用惯性作用原理,肌肉群可以更快地产生力量和动作。
例如在向上跳跃时,先下蹲积累能量,然后利用惯性作用迅速跳起来。
2.4 身体力量训练方式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和训练强化原理,身体力量训练可以分为自重训练、器械训练和重量训练。
自重训练是利用自身重量来训练身体,包括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常见动作。
器械训练是利用器械进行训练,如哑铃、杠铃等。
重量训练是利用大重量进行训练,通常使用杠铃和哑铃等。
第三章生物力学在肌肉训练中的应用分析生物力学在肌肉训练中的应用,是科学训练和最大化身体潜力发挥的关键。
3.1 训练目标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在进行身体力量训练之前,需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确定训练目标和计划。
例如,如何选择训练方式、器械和重量,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第三章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肌肉的收缩功能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肉纤维发生短缩,产生力量,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活动,如行走、跑步、举重等。
本文将解析肌肉收缩的机理、影响肌肉收缩功能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提升肌肉收缩功能。
肌肉收缩的机理主要涉及到肌纤维、肌节、肌原纤维和肌动蛋白。
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单位,由多个肌节组成。
肌节内有数以百计的肌原纤维,它们形成了肌肉的纵横排列。
肌原纤维内含有肌动蛋白,其中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肌收缩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奋阶段、收缩阶段和放松阶段。
兴奋阶段是指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细胞传导到肌纤维,引起肌肉纤维内的肌节释放出钙离子。
钙离子与肌球蛋白结合,使肌动蛋白发生构象改变,从而使肌原纤维缩短。
这是肌肉收缩的关键步骤。
收缩阶段是肌原纤维缩短的过程,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结合力增强,使肌纤维发生收缩。
放松阶段是在神经冲动停止后,肌纤维内的肌节停止释放钙离子,肌原纤维恢复松弛状态。
肌肉收缩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
神经系统向肌纤维传导神经冲动,控制肌肉收缩的频率和力量。
如果神经系统受伤或功能异常,肌肉收缩功能将受到影响。
其次是肌肉本身的健康状况和结构。
肌肉的健康状况决定了能否正常进行肌肉收缩,如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质量是否正常等。
另外,肌肉的结构也会影响收缩功能,如肌肉纤维的排列方式和长度等。
此外,营养供应也是影响肌肉收缩功能的重要因素。
肌肉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和生长。
缺乏营养物质会导致肌肉疲劳和功能下降。
最后,运动训练对肌肉收缩功能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质量,改善肌肉结构,提高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
此外,运动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适应和调节,提高神经冲动传导效率,增加肌肉收缩的敏感性和协调性。
总结起来,肌肉的收缩功能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其机理涉及肌纤维、肌节、肌原纤维和肌动蛋白等多个结构和因素的相互作用。
肌肉的主要收缩形式
肌肉的主要收缩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 缩短收缩(Contraction):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缩短,肌肉纤维缩短,产生力量和运动。
缩短收缩又可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两种。
- 向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的同时,受到阻力而被牵引,使肌肉的长度变长。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人体的伸展、弯曲等动作中。
- 离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的同时,没有受到阻力而被拉长,使肌肉的长度变短。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人体的重力下降、制动等动作中。
2. 等长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其长度不变,但肌肉的张力增加。
等长收缩可以分为强直收缩和弱直收缩两种。
- 强直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张力非常大,但肌肉的长度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人体的举重、拉伸等动作中。
- 弱直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张力相对较小,但肌肉的长度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人体的日常活动中,如握紧物品、提起重物等。
3. 等积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的张力
增加,但肌肉的长度不变,肌肉纤维的长度不发生改变。
这种收缩形式常见于人体的固定姿势、保持平衡等动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