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球菌的鉴定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6
常见致病菌的检测摘要: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屡见不鲜,做好致病菌的检测,是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因而显得尤为的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常见的致病菌检测技术的要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致病菌,肠球菌,霉菌和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
一.肠球菌(1)、形态与染色【1】肠球菌为革兰阳性(G+)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人和动物消化道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肠球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并且由于肠球菌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使许多常用抗菌药物在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失败。
因此,从分子水平对肠球菌致病因子、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机制与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肠球菌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本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致病性【1】一般而言,肠球菌的毒力不高。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相比,肠球菌对大多数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相当高,而且肠球菌很少引起蜂窝织炎和呼吸道感染。
肠球菌只有在宿主组织寄殖,耐机体非特异及免疫防御机制,并引起病理改变,才能导致感染。
粘附测定显示肠球菌可通过细菌表面表达的为粘附素,吸附至肠道、尿路上皮细胞及心脏细胞。
这些粘附素的表达亦受细菌生长环境的影响。
另外,肠球菌可产生一种聚合物质(系一种蛋白表面物质,可聚集供体与受体菌,以利质粒转移),在体外增强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粘附。
细菌生长环境亦影响肠球菌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
血清中生长的肠球菌与多形核白细胞反应较弱,而肉汤中生长的细菌反应较强。
体外多形核白细胞对肠球菌的有效杀灭作用需血清补体蛋白参与,而抗肠球菌抗体可增强该作用。
(4)、肠球菌属主要检测步骤如下:【2】方法一:肠球菌平板计数法检验程序25g (mL) + 225 mL 缓冲蛋白胨水↓10 倍梯度稀释↓选择2 个~3 个适宜连续稀释度,各取1 mL 分别加入灭菌培养皿↙↘KF琼脂36℃士1℃ 48h 士2h肠球菌琼脂35℃士2℃ 24h士2h↘↙确证实验↓肠球菌阳性↓菌落计数及计算↓报告结果方法二:肠球菌最近似值(MPN )测定法检验程序25g(mL ) + 225 mL 缓冲蛋白胨水↓10 倍梯度稀释↓选择3 个适宜连续稀释度,各取1 ml 分别加入肉汤中↙↘叠氮化钠葡萄糖肉汤管肠球菌肉汤管37℃士1℃ ,24h~48h 35C 士2 ℃ 24h 士2h↓↓↓↓无混浊混浊变黑不变黑↓↓↓↓肠球菌阴性确证实验确证实验肠球菌阴性↓↓肠球菌阳性肠球菌阳性↘↙MPN 值法报告肠球菌数/g(mI)二.霉菌和酵母菌(1)、形态【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鉴定基础革兰氏染色初步分类一。
非苛养菌鉴定:苛养菌鉴定 真菌的鉴定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染色目前有三种观点:等电点学说、化学学说和渗透学说。
[标本处理]1.有菌部位的标本,如痰液、粪便、各种拭子、创面等可直接涂片。
2.无菌部位的标本,如脑脊液、胸水、腹水、胆汁、尿液、关节液等,应取适量标本(最高可达5-7ml),经3000rpm 离心10min.,取沉渣涂片染色。
[报告方式]:革兰氏染色:检出G+球菌;G-球菌检出G+杆菌;G-性杆菌革兰氏染色[注意事项]1.标本涂片不能太厚,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2.玻片通过火焰温度不能太高。
3.若涂片较厚,应延长脱色时间,直至不在出现紫色为止。
[临床意义]通过革兰氏染色,将细菌分初步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便于临床治疗细菌的初步分类1、细菌的分离与纯化:自血平板挑出待检菌株的单菌落进行初步的鉴定。
如果混有杂菌,应该重新转种分纯。
2、染色与镜检:首先通过革兰氏染色确定基本的分类:(1)G+球菌(2)G-球菌(3)G-杆菌(4)G+杆菌。
此外,如果镜下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椭圆形、有芽孢状的较大菌体,可能是真菌。
临床标本中分离出较多的是G-杆菌中的肠杆菌、非发酵菌和G+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
G-球菌中的奈瑟氏菌亦常分离出,尤其在泌尿生殖系统标本中常见。
细菌的初步分类1.触酶试验主要用于G+球菌的分类。
葡萄球菌属:触酶(+)链球菌属及肠球菌:触酶(-)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根据细菌在无氧环境中能否利用碳源将细菌分为非发酵菌(氧化型或产碱型)和发酵菌(兼性厌氧菌)。
G(-)杆菌中的肠杆菌O-F试验阳性,非发酵菌O-F试验阴性3.氧化酶试验主要用于G-杆菌的分类。
肠杆菌的氧化酶(-),非发酵菌多数氧化酶(+),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的氧化酶(-)。
非苛养菌的鉴定:主要有G+球菌、G+杆菌、G-球菌和G-杆菌这些细菌培养的条件不苛刻,这也是标本分离常见的细菌苛养菌的鉴定也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根据初步的分类,遵循其鉴定的途径,就可以做出完整的鉴定结果G+球菌的鉴定途径1.首先根据菌落特点和革兰氏染色判断是否为G+球菌。
球菌检验报告解释引言球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以其球状细胞形态而得名。
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水体、皮肤以及呼吸道等部位。
虽然大部分的球菌对人体没有害处,但某些特定的球菌却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和疾病。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球菌感染,医疗机构常常进行球菌检验。
本篇文档将解释球菌检验报告的相关内容。
检验项目球菌检验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项目:1.病原菌培养鉴定:通过将样本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分离出其中的球菌。
培养后,医学实验室将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是否为球菌以及具体属种。
2.药敏试验:这一项目主要用于测试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医学实验室将在培养基上施加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确定当前球菌对哪些药物敏感,哪些药物耐药。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球菌相关抗体来判断球菌感染的存在与程度。
通常,这项检测用于检测球菌感染是否为初次感染,或者用于跟踪治疗效果。
报告解释球菌检验报告通常会提供以下信息:1.菌株鉴定:报告会详细说明培养出的球菌菌株的属种和亚种信息。
这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球菌可能导致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感染。
2.抗生素敏感性:报告会列出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通常使用一个字符表示,例如“S”表示敏感,“R”表示耐药,或者使用数字来表示具体的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
3.血清学检测:如果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报告中会包含血清学结果。
这通常是一些数字或特定单位表示的抗体水平。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结果判断球菌感染的程度和临床治疗的效果。
结论球菌检验报告是诊断和治疗球菌感染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球菌菌株的鉴定、抗生素敏感性和血清学结果的分析,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感染并促进患者康复。
在解读球菌检验报告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每个项目的结果,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病情。
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球菌种类很多,根据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分为G-、 G+两类球菌。
G+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微球菌。
G-有: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卡他布兰汉氏菌等。
对人体致病的球菌称病原性球菌,因能引起机体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
一、葡萄球菌属(一)形态与染色葡萄球菌呈不规则堆集排列,形似葡萄串状,也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
为G+性球菌,直径0.5-1.5um,(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较非致病性葡萄球菌菌体小)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无动力。
(二)分类 1965年按血浆凝固酶分为: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1.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腐生葡萄球菌。
2.血浆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中间型、家畜葡萄球菌。
(三)抗原本菌水解后,用沉淀法可获两种抗原即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
1.蛋白抗原:是一种表面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特异性,无型特异性。
存在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抗原。
有型特异性,分A、B、C三型。
(四)标本接种1.脓汁、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通常直接接种在血琼脂上,经37℃24-48h培养,可见直径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
2.粪便、呕吐物应接种卵黄高盐、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细小菌落,48h后形成典型菌落。
3.疑为败血症者,抽取静脉血5ml,注入50ml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
(五)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不高。
在20%CO2环境中,有利于毒力产生。
最适温度37℃,最适PH7.4。
DNA中G+C含量:30-39%。
1.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不透明、脂溶性色素的菌落,直径一般为1-2mm,但大者也有4-5 mm的菌落。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4、参考范围:≥0.5为阳性;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