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的分配
- 格式:ppt
- 大小:562.00 KB
- 文档页数:7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国民收入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3.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4. 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5. 学生实践活动: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国民收入的概念、计算方法、分配原理以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2. 教学难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民收入的概念、计算方法、分配原理以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讲解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3. 讲解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包括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等。
4. 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报酬偏低等。
5. 讲解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如提高劳动报酬、优化税收体系等。
6. 学生实践活动:选取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原理的掌握。
3. 评价学生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和问题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向和举措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资料: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第七讲分配制度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总和。
它在核算范围上,除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是指按照一定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生产要素报酬的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贯彻政府政策偏好;实现社会公平;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4.帕累托最优: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将最有效率的状态描述为: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状态。
这种状态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能通过改变商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同时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第二,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使某些生产者的产量提高,同时又不使其他生产者的产量减少。
第三,消费与生产的帕累托全面最优,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评价是相同的,从而此时不可能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5.公平与效率: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
考虑到公平很难衡量,所以经济学家用平等作为测量公平的近似指标。
12.2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依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其中,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租金,等等。
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生产部门本身及其劳动者个人的初次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使其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地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税种和税率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各种非等价交换的摊派和收费等,都同时发生再分配。
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终分配。
有的人把初次分配称为小分配,把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内的最终分配称为大分配。
最终分配格局,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形成的各收入主体的最初收入,经过各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最终形成各收入主体能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居民个人也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缴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和取得各种社会转移收入后,形成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家在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社会转移收入(包括各种非生产税)和社会转移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等)的分配调节后,便得到国家最终的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最终收入和国家最终收入后剩下的余额,即形成企业的最终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上缴国家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以及其他社会转移支出,再加上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后所余下的全部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为企业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收入总额。
国民收入的分配1. 引言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政策分配给不同的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以满足其各自的需求和发展。
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包括分配方式、不平等现象及其影响等。
2. 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2.1 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劳动所得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薪水、奖金等;资本所得则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比例不同,这取决于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
2.2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除了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外,国家还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健、教育、住房等福利服务;社会保障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收入的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2.3 税收和转移支付税收是国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通过征收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收方式,从高收入者中获取一部分收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将收入分配给低收入者,减少收入差距。
3. 不平等的现象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但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指富裕阶层与较为贫困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收入差距极大,富人越富,贫困人口越多。
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3.2 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异。
女性在一些行业和职位上的收入往往较低,相对于男性更容易面临贫困和经济困境。
这种性别不平等问题需要通过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予以解决。
3.3 地区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1. 引言国民收入分配统计是经济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通过对国民收入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了解社会经济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以及财富的集中程度。
本文将使用统计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
首先,我们将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
然后,我们将分析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并探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讨论如何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2. 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所创造的所有可分配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利息等各种形式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1. 劳动者工资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通常由雇主向劳动者支付薪水、工资和福利等。
工资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工作时间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2.2. 利润收入利润是企业所有者获得的回报,它是企业从市场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超额收入。
利润收入的分配主要根据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盈利能力来决定。
2.3. 租金收入租金是土地、住房和其他资产的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土地和资产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情况。
2.4. 利息收入利息是借款人为使用资金而支付给贷款人的回报。
利息收入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借贷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借贷条件。
3. 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包括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收入分配比例。
3.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
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0表示完全均等分配,1表示完全不均等分配。
基尼系数越接近1,收入差距就越大,不平等程度就越高。
3.2. 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情况的曲线。
横轴表示收入群体的累计比例,纵轴表示收入的累计比例。
洛伦茨曲线与完全均等分配情况的对比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