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50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通过征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3)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获得收入。
(4)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区分二者:一,初次分配存在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工、建、交、商等。
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探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一)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而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1992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19∶73,2008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22∶56。
由此可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1990年的52.6%下降到2008年的39%,下降了13.6个百分点。
而这一比重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普遍处于54%-65%之间。
另据调查,当前我国劳动者工资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10%甚至更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二)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2475.6元)是20%最低收入组(15233.4元)的5.4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14049.7元)是20%最低收入组(1869.8元)的7.5倍。
根据财政部的调查,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我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高于我国。
这种状况说明,我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李欣欣,2008)。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
浅析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引言自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以来,社会公平的问题也被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么多年以来,社会公平问题一直是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是中国能够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而提到社会公平问题,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收入分配制度。
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存在,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
可以说,解决好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也就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了社会不公平的现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另一方面来讲,在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外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要迎接外来的挑战,首先就要保证国内的稳定,所以实现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而本文就收入分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概念,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形成原因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史1、改革开放前的历史2、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改革过程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从农村方面来谈2、从城市方面来谈3、从事业单位来谈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贫富差距过大2、收入分配不公平3、收入分配格局失调五、对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法正文: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
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而按需分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好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种特殊的分配制度又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收入分配制度与方式是市场经济政策和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迈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次分配格局变化原因浅析闫巍1,周振禹2(1.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江苏南京210003;2.南京政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人文社科系,江苏南京210003)【作者简介】闫巍(1973-),女,辽宁大连人,南京政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周振禹(1990-),男,安徽阜阳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我国国民核算数据角度,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1990年-2010年间初次分配格局的变动,描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产生的变化;分析初次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得出在新形势下初次分配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
【关键词】初次分配格局;收入法GDP ;劳动报酬;资本报酬【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5)03-0008-02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初次分配格局的现状以及发展历程,探究初次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演变初次分配是直接生产领域的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经济分配单位的过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经济单位的组织者和所有者,所以劳动者通过体力提供的劳动力获得收入,其余形成的利润全部上缴国家,从而形成一种“亏损全报销,盈利全上交”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网校经济师考试频道编辑整理201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供经济师考生参考复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2012年第二季度GDP是13个季度以来首次低于8%。
主要是由进口及固定资产投资(例如房地产)减缓造成的,但个人消费对GDP的拉动较大。
预计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季度应该会温和升温,因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节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批复。
当然也需其他一些政策的支撑:例如减税、降息等。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1.价值形态。
2.收入形态3.产品形态与此相对应,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1.生产法(总支出减中间收入)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3.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关于初次分配公平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文章阐述了初次分配公平的含义及其与二、三次分配的关系,提出了衡量公平问题的判断办法;并得出对于我国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应主要在初次分配中解决的结论。
关键词:初次分配公平;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政策导向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就表明公平原则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共同原则,初次分配同样要体现公平原则。
一、初次分配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公平问题。
在一定时期,什么是公平,是一个社会价值或者观念的社会选择问题。
就公平本身而言,它是主观范畴和客观范畴的结合体,是公正与平等的统一体。
具体而言,公平在经济学意义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经济公平。
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付出与报酬之间的平等关系。
经济公平体现的是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价值规律,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规则公正和以效取酬,即强调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竞争和平等的权利。
其中,机会均等是指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
它要求在再生产过程的起始环节,每个企业和劳动者应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规则公正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竞争的规则对所有参与者都应当是平等有效的;以效取酬是指在再生产的最后环节,参与竞争者的收入应与其效益产出相适应。
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贡献所取得的收入,就是公平的收入。
2、社会公平。
主要是指在再生产环节之外的再分配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政策使收入趋向合理化的一种平等关系。
它要求在经济公平的基础上,让所有公民都能获得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社会公平强调的是将人们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所对应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长期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相对和谐。
各机构部门的初次收入与再分配收入的结构分析各机构部门的初次收入与再分配收入的结构分析2004-2011年我国国民收入各主体部门的分配收入占比如图:初次分配收入在各部门的占比变化,如图:再分配后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变化,如图:1.总体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四大部门中,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住户部门都是占比最大的,占比最小的是金融机构部门。
初次分配中,住户部门由于得到大量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因此占比较大。
2.非金融企业部门分析通过上图,我们发现,非金融企业的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仅次于住户部门,从2004年的23.19%减少到了2011年的20.24%;表现出这8年间,非金融企业的比重有所减少,在06,07年间有小幅的波动。
而在经过再分配后的可支配收入中,从04年的20.61%到11年的16.8%,在此过程中,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可分配收入占比一直在减小,仅在07年有小幅上升。
这表明非金融企业的收入税增速较快,企业的税负相对较重。
所以我过应当适当的调整税收结构。
3.金融机构部门分析金融机构在初次收入分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是最小的,从2004年到2011年间都有小幅的上升,分别由1.93%,1.91%上升到了3.7%,3.23%。
表明金融机构在经济机构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
4.政府部门分析从2004年到2011年,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都有所增加。
分别由13.74%,16.43%上升到了15.36%,19。
19%。
初次分配收入中主要是由于大量的生产净额与税收收入。
.在09年,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甚至已经超过了非金融机构部门,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税收的增加。
5.住户部门分析在初次分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中,住户部门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是收入分配结构中最重要的部门。
住户部门在收入分配结构中,一直处于小幅下降趋势,仅在08年有较大幅度波动,可能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失业增加,导致劳动者报酬与财产收入有所减少。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