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海高原一株柳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15《青海高原一株柳》答案15、《青海高原一株柳》答案青海高原的一棵柳树一、铸造虐杀摧毁优秀的抱怨背诵韧劲浓密二、一无所惧欢天喜地不可思议名贯古今天翻地覆目力所及婀娜多姿天昏地暗四、平常伫立冒严厉的五、1这株柳树神奇在它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是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作者之所以望而生畏,是因为柳树面对残酷的命运不抱怨不畏怯,有一种不断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2.唯一的一棵无法移除,因为它是我在高原上看到的唯一一棵柳树。
从中我可以看出,与高原有关的柳树是罕见的3、从这句话中,我可以体会到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精神,那就是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应该抱怨命运,屈服于环境,而应该顽强不屈。
在一线希望之中寻求生机,成就一片绿阴。
从这句话中,我还可以感受到这株柳树不屈服与命运,与恶劣环境抗争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六、 1. 我更愿意相信第二个,因为在高原上生根发芽是一个奇迹2、不可思议的奇迹指:这株柳树竟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
因为它具有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和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3这株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1、开花,开花,热烈而又坦然地开花!2.五年生根,六年吐雌蕊,四色花瓣,花期两天。
伊米花正在受苦过后,依旧顽强的把美丽舞蹈给命运,把绚丽绽放给世界。
3、把自己抛向庸庸碌碌的一面,绿上一段时间,然后枯去。
有的人却像伊米花一样,虽然卑微,但在变幻莫测的命运风云中,他不知疲倦地战斗,然后开了自己的花。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5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1青海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
冬季十分长,气温也非常低,最冷时达零下二十几度;夏季季节又经常干旱,有时会接连几个月持续干旱。
在这个地方,你应该想都不用想这一定没有任何植物生长吧!但并不是这样的,那儿生长着一棵柳树。
那出柳树是多么的顽强!它在高原上该受多少苦难?它到底被冻死我多少次,但又复苏过来……这是我们完全无法明白的,因为它真的受过太多的苦了,但它还是以自己坚强的毅力活了下去。
比起这株柳树,我真是自叹不如。
一个星期天,妈妈一大早把我叫起来,说要和我一起去买菜。
到了菜场,妈妈买了许多肉,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
但妈妈把这些菜给了我拎,我走了一会便没有了力气。
这时,妈妈又买了一些菜,准备往我手中放时,我气愤的说:“你凭什么都让我拿,你自己不会拿一些吗?”说着,我就把菜扔在了地上。
这是,妈妈还面带微笑地说:“这不是让你减减肥吗?”可我并不领情,说:“我才不要减肥,我又不胖。
”这时,妈妈只好拎起那些菜。
可又走了一会儿,我又累了,妈妈只好带着我回家了。
唉,比起这株柳树我真是太弱了,这点菜都拎不动,遇到这一点小困难就抱怨。
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我们面对困难并不应该抱怨,而应该用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克服它。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后感2“青海高原一株柳,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听到这个饱含悲壮和苍凉的诗词,我的脑海中就会立刻映现出语文书第15课那一棵伫立在青海高原的柳树。
这棵柳树的枝干粗壮,浓密的叶子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叶子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给人一种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这株柳树要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才能长成这么一棵粗壮具有生命力的柳树。
高原的柳树自幼便要承受艰苦磨难,但这株柳树似乎从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艰难,在平原柳树接受风的吹拂,阳光的柔和时。
这株柳树却正在拼命将根扎的紧紧的与高原风雪和烈日干旱斗争,正是因为这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磨练,高原柳树在命运的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年级语文第11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停歇可稳定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重难点:重点: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教具准备:制作教学内容呈现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2、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出示,师念: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3、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很多文豪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4、【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相机介绍: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
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再读读这个题目,你有了怎样的疑问或想法呢?5、过渡啊: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
】、15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解释望而生畏:(害怕)看见就害怕。
广袤无垠:(广阔、宽广)(边际)非常宽广,没有边际。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深邃:深远。
凝4:停止流动;不灵活。
目力所及:(视力)(达到)眼睛所能看到的。
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难于理解。
婀娜多姿:(轻盈柔美)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
风情万种:(人的仪表举止。
)多指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面貌,百看不厌。
艰苦卓绝:(绝:极、最)(程度达到极点,超过一切。
)极为艰难困苦,文中指柳树为了生存进行了超越寻常的努力与抗争。
名贯.古今:(穿,贯通)敬畏.:(佩服)不可思议.:(议论、评说)二、填词1、用文中词填空(极其平常)的柳树(神奇)的柳树(婀娜多姿)的柳树(风情万种)的柳树(望而生畏)的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持久)的干旱(艰苦卓绝)的努力(广袤无垠)的原野(浓密)的树叶(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漫天飞扬)的柳絮(不可思议)的奇迹2、深邃的(蓝天、目光、哲理)三、边塞诗词。
王之涣《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黄河远上白云间,渭城朝雨浥轻尘,一片孤城万仞山。
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劝君更尽一杯酒,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理解句子含义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望而生畏?)答:“神奇”是因为这是挺立在青海高原上的唯一一株柳树,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我望而生畏是因为这株柳树有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答:这句话不仅在写柳树,而且在写人。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就会创造奇迹。
五、问题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答:写家乡灞河边的柳起到了衬托,对比的作用,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轮流课导学案15青海高原一株柳引言青海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省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植被资源相对贫乏。
然而,在这片不毛之地上还是有一些顽强的生命在努力着生长。
本文将介绍一棵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蓝柳,探讨它是如何适应高寒环境的,以及它在保护环境、防沙治沙等方面的作用。
青海高原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海拔在2000米以上,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米左右。
由于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且特别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破坏。
蓝柳蓝柳是一种适应于干旱地区的植物,它通常生长在沙漠、荒漠和半沙漠的环境中,也能适应多雨、多云或半阴森林地带生长,是青海高原上的一种植物。
蓝柳的生长环境相对宽泛,只要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就可以适应各种土壤。
蓝柳又叫云杉,是柳科植物,属于乔木或灌木类,形态各异,有的是灌木状,有的是树木状,有的是攀缘状。
树皮褐色,干后裂成条,显得特别坚硬,叶子条形或卵形,有细毛,嫩叶呈蓝绿色,而成熟的叶子则变为深绿色。
蓝柳的耐旱能力和耐寒能力很强,适应性强,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
生态环境蓝柳是青海高原上最常见的植物之一,但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生长并不容易。
在青海高原上,温度变化大,寒冷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是蓝柳生长的两个关键时期。
冬季长达8个月,温度低达摄氏零下30度以上。
这对蓝柳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
但不论在极度的寒冷还是其他恶劣的条件下,蓝柳都能生存下来。
其实这是因为蓝柳的根系非常特殊,它们深入地下40-50米,可以吸收到更深层次的水分和养分,这样就能在漫长的冬季中存活下来。
蓝柳的群落生态系统非常稳健,在极端干旱的地方,蓝柳的根系可以将地下水分深层次采集,通过叶子蒸腾的过程将水量保持在最佳水平,维持生长状态。
在干旱的河谷中,蓝柳亦承担着保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功能。
同时,它还能作为风力缓冲带,保护和稳定草原、荒漠生态系统。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粗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三、学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
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
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
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
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
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1、指名读课文
交流
讨论
听读,思考
自读,勾画
自学生字词
指名读
交流词义
观察
交流蹼泳
评议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
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
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
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
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
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
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
株柳的什么?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
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
象?
六、七两节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
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
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
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默读,思考
交流词义
思考
讨论
自读,思考
交流
默读
尝试练习
交流想象
三、学习课文第八节。
四、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
“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
的顽强精神。
指导朗读这两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
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
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
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
写柳树。
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
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
(2)齐读这节。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
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
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齐读
自由读,交流
一一讨论
交流
齐读
交流
质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