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包公故事历史发展过程
包公故事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包公故事在宋代的初步兴起。
在宋元之际,关于包拯断案戏开始出现,其中南宋末期关于包拯断案的话本初步兴起,如《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包拯形象开始戏剧化、神话,但此时的包拯基本属于"尾巴式人物",只是在最后断案时作为判官的形象登场,着墨不多。
2、包公故事在元代的繁荣发展。
元朝因吏治腐败,百姓日益期盼政治清明,渴望"青天"出现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于是形成了一批包公断案戏,流传开来,形成了所谓的包公"清官"现象。
包拯也迅速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清官,包拯的形象开始被突出、被神话,甚至逐渐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
3、包公故事在后世的传承与发扬。
在明代,出现了一批以包拯为主的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包拯的形象和故事。
到了现代,包公故事更是被广泛传播和发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北宋时期,包拯就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臣,包公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
包公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嫉恶如仇、执法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千百年来更获得无数民众的好感和钦佩,成为专制社会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数几个大清官之一。
包公的故事,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如话本、小说、戏曲等,加进了各种神怪和奇案的元素,在民间流传愈来愈广,历上千年而不衰,包公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奇人物,直到今天仍然深受人民喜爱。
包公,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上。
民间传说中的包公,经说书人较为系统地讲述、说唱,逐渐形成许多有头有尾的故事,这些故事再经民间艺人的整理加工,形成文字,就成为后来传之久远的话本了。
现存的《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案》两种宋人话本,人物塑造比较粗糙,艺术感染力也略嫌不足。
后来,由这些话本发展出来的小说,在情节上有更曲折的铺陈,人物也更加丰满,如《七侠五义》等侠义小说里的包公故事,离奇神秘,富可读性,包公的形象也显得丰满可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清官形象之一。
《七侠五义》《七侠五义》原名《侠义忠烈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以包公为主角的长篇公案和侠义小说,作者是清代说书艺人石玉琨。
内容叙述包公和另一名清官颜查散在巡查办案时,得到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等七名侠客,和锦毛鼠白玉堂等五位义士的辅助,破解奇情冤案,铲除贪官恶霸。
这部小说着力刻画侠客和清官相辅相成的关系,将过往反抗法律的原始侠客改变为维护法律的卫士,塑造了侠客正面而崇高的形象,在武侠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地位。
《合同文字记》这是现存宋人创作的两种包公断案话本之一,收录在《清平山堂平话》里。
话本讲述的是宋朝庆历年间的事:汴梁(即今之开封)农民刘添祥的妻子王氏,为了谋占家产,编造许多荒唐故事,千方百计阻挠侄儿刘世安认祖归宗。
包拯在审案时,破除种种虚假证词,查明此案真相,终于使刘添祥的妻子王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理屈词穷,最终,刘世安不仅得以和家人团聚,而且分得了属于他的家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包拯为什么又叫包龙图?包拯断案
导语:包拯是谁,想来不用小编多做介绍,这位北宋时候的大清官,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鼎鼎大名的。
因为他为人公正廉洁,办案清正光明,敢于
包拯是谁,想来不用小编多做介绍,这位北宋时候的大清官,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鼎鼎大名的。
因为他为人公正廉洁,办案清正光明,敢于直谏,切切实实的依法维护人民的利益,因而受到百姓尊重,人们尊称其为“包青天”。
包拯除了包青天,还有一个叫“包龙图”的外号,这个称号一般只在小说和戏剧中见到。
例如:《警世通言》中“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铡美案》中”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唱词。
那么问题来了,包拯为什么会叫包龙图呢?
包拯之所以叫包龙图,是因为他曾经被宋仁宗封为”龙图阁直学士“。
但实际上在仁宗之前,北宋是没有这一个官职的,从包拯以后,”龙图阁“才正式作为一种官的名称。
而”龙图阁“这么一个官名的由来,还要从一个故事讲起”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想来大家应该都听过,而包龙图的称号便与这个故事有关。
宋真宗的第一个皇后去世后,一直没有立皇后。
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
刘妃为了铲除竞争对手,于是和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然后命人前去禀报。
宋真宗得知李妃产下妖物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将其贬入冷宫之中。
没多久刘妃也生下了一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如愿的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只可惜刘妃的儿子活到六岁后便因病去世了,真宗再无子嗣,。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ISBN 978-7-5080-7497-9Ⅰ.①警… Ⅱ.①冯… Ⅲ.①话本小说—中国—明代 Ⅳ. ①I242. 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41311号警世通言作 者 [明]冯梦龙 著责任编辑 唐永平 韩平 许婷 倪友葵出版发行 华夏出版社经 销 新华书店印 刷 北京建筑工业印刷厂南厂装 订 三河市万龙印装有限公司版 次 2013年8月北京第1版 2013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开 本 880×1230 1/32开印 张 14.25字 数 388千字定 价 13.00元华夏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邮编:100028 网址: 电话:(010)64663331(转)若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我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警世通言》是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初版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茂苑野史等。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情,受叛逆思想家李卓吾影响,思想非常开放。
他博学多闻,为同辈所钦服。
为人旷达,不拘一格。
曾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名人结社作文。
屡考科举不中,落魄奔走,以坐馆教书为生。
直到崇祯三年(1630),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
崇祯七年(1634)升任福建寿宁知县。
四年以后回到家乡。
清兵南下时,他以七十高龄四处奔走宣传反清,刊行《中兴伟略》诸书。
清顺治三年(1646)春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冯梦龙除了写诗文,主要精力在于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他的诗集《七乐斋稿》已散佚,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多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一、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日者列传》:“道高易安,势高益危。
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
”益:更加;势:权势。
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二、人无弃人,物无弃材。
我们现在常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关键在于用人和用物的人。
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四、行善获福,行恶得殃。
做好事,能获得幸福;干坏事,当然要遭殃。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出自《太子少傅箴》中,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它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
也可以形容友情的友好。
六、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大意是: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语出(明)冯梦龙《警世恒言》。
【译文】要想了解天下的世事沧桑,只有读通古人的书才行。
2、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语出(明)冯梦龙《警世恒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译文】在某个地方不可居留,自然会有别的地方可以居留。
指人生的路不止一条,在某条路上陷入绝境时,还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通往光明。
3、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语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译文】宁愿在太平年代做一条狗,也不愿在动乱的社会里做人。
4、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语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译文】江河山川的容貌容易改换,而人的脾气性格却难以改变。
6、山藏异宝山含秀,沙存黄金沙放光。
语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译文】山岭上藏着奇珍异宝,山岭就非常秀丽;矿沙里存在着黄金,矿沙就放出光采。
形容大公无私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无私的成语5个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第 1 页 共 1 页 形容大公无私的成语解释例句有哪些?常用描写无私的成语5个开诚布公k āi ch éng b ù g ōng 成语解释: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开诚心,布公道。
” 例句:上头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时时接见商人,与商人开诚布公,联络一气。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铁面御史ti ě mi àn y ù sh ǐ 成语解释: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
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成语出处:《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一秉至公y ī b ǐng zh ì g ōng 成语解释:秉:掌握、主持;至:极、最。
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
形容大公无私。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聪明正直c ōng m íng zh èng zh í 成语解释: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
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 例句:那包爷(拯)自小聪明正直,做知县时,便能剖人间暧昧之情,断天下狐疑之狱。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古诗警世通言翻译赏析
《警世通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
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加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其全诗文如下:
第01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第02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第03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第04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第05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第06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第07卷陈可常端阳仙化第08卷崔待诏生死冤家
第09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第10卷钱舍人题诗燕子楼第11卷苏知县罗衫再合第12卷范鳅儿双镜重圆
第13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第14卷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15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第16卷小夫人金钱赠年少第17卷钝秀才一朝交泰第18卷老门生三世报恩
第19卷崔衙内白鹞招妖第20卷计押番金鳗产祸
第21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第22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第23卷乐小舍拚生觅偶第24卷玉堂春落难逢夫
第25卷桂员外途穷忏悔第26卷唐解元一笑姻缘
第27卷假神仙大闹华光庙第28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第29卷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第30卷金明池吴清逢爱爱第31卷赵春儿重旺曹家庄第32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33卷乔彦杰一妾破家第34卷王娇鸾百年长恨
第35卷况太守断死孩儿第36卷皂角林大王假形
第37卷万秀娘仇报山亭儿第38卷蒋淑真刎颈鸳鸯会第39卷福禄寿三星度世第40卷旌阳宫铁树镇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专题二: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1.《诗经》的首篇《关雎》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
后世儒学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关雎》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
这种解读()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具有浪漫主义色彩2.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是周王朝数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
这表明()A.周朝统治者顺应民情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3.中国诗歌源头处的《诗经》和《楚辞》,分别以质朴无华的中和之美和铺排华美的感伤情调奠定了中国诗歌风格的两种最基本范式,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超异的地域特点,唐代魏征也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材料中这种分析()A.折射了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B.未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C.表明地域环境决定文学风格D.否定了经济对文学的影响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展现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C.反映了文学表达形式逐渐高雅化D.社会矛盾激化促进文学繁荣5.《汉书·扬雄传》载:“雄以为赋者,将以风(讽谏)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阂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
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悬念设置
我国不少古典小说都很善于设置悬念。
有的还不止设置一个悬念。
因而,格外富有艺术的吸引力。
例如《警世通言》中的《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写的是奉符县一个小孙押司害死大孙押司,最后由包拯断明冤情,为死者申冤的故事。
小说的正文一开头,写大孙押司求一位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给他算了一卦——押司看了,问道:“此卦主何灾福?”先生道:“实不敢瞒,主尊官当死。
”又问:“却是我几年上当死?”先生道:“今年死。
”又问:“却是几年几月死?”先生道:“今年今月死。
”又问:“却是今年今月几日死?”先生道:“今年今月今日死。
”再问:“早跪时辰?”先生道:“今年今月今日三更三点子时当死。
”押司道:“若今夜真个死,万事全休;若不死,明日和你县里理会.”这个开头就是第一个悬念,它一下子就把人们的“念”给“悬”起来了。
到底孙押司今年今月今日三更三点子时死不死?这位算命先生的卦准不准?这样的问号就在人们心里升起了,使得人们急于看看下文如何。
接着下文写的非常曲折、离奇。
作者给故事撇上层层迷雾,巧妙地布下了一个谁也猜不透的迷魂阵。
先是写,孙押司回家后,决定“我今夜不睡,消遣这一夜。
”这就是给人以错觉,大概死不了了,卦不灵了。
接着写,孙押司因心中气闷,喝酒喝醉,他老婆(押司娘)何丫环迎儿把他扶入房里去睡,这就又使人感到,这一下子大概是要死了。
再接着,又写押司娘吩咐迎儿:“我和你做些针线,且看今夜死也不死”?这又使人感到,有人看守,大概还是死不了。
而且,押司娘还一再叫醒迎儿不要睡,谁还能想到她就是谋害者之一呢?可是,突然之间出事了:“只见一个着白的人,一只手掩面着,走出去,扑通的跳入奉符县河里去了。
”这样,人是死了,卦师灵了,第一个悬念就算是解决了。
可是,虽然第一个悬念虽然解决了,但接着又产生了新的悬念。
孙押司怎么会去寻死呢?他分明是不相信自己会死,也不愿意死得,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去跳河呢?这就在读者心里又产生了新的问号,留下个新的疑团。
直到死后百日,有人来给孙押司娘说媒,她提出三个条件,要嫁个和她丈夫一样姓孙德,在奉符做押司的人,媒人讲她们要提媒的那个人正好是符合这三条的小孙押司,这才隐约地露了点端倪。
等到迎儿到灶下烧火碰见孙押司的鬼魂,押司娘和小孙押司夫妻急忙商量,把迎儿嫁出,这就显得有些心虚,又隐约地露了点马脚。
但是,究竟真相如何?究竟小孙押司和押司娘是怎样谋害死大孙押司的?仍然是个谜。
一直到小说的最后,由迎儿的丈夫王兴向包拯告发,包拯根据王兴的状纸(即鬼魂的启示)审判小孙押司夫妻,这才真相大白:原来是小孙押司与押司娘早有勾搭,当日大孙押司算命回来时,
恰好小孙押司正躲在他家,一听说他三更当死,就趁此机会,将酒灌醉,把他勒死,撺在井里。
小孙押司却掩着面走出门,把一块大石头扔在奉符河里,扑通地一声响,伪装成大孙押司投河死了。
事后却把锅灶压在井上,再后就央媒人说成亲事。
这篇小说里写的算卦、鬼魂一类封建迷信,是荒诞无稽的。
然而,它这种设置悬念的技巧,布置迷魂阵地手法,却是颇费匠心的。
像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悬念,非常能扣住读者的心弦,非常引人入胜。
直到读完完全篇,才恍然大悟,明白“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