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权理论及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8
委托—代理模型及其应用摘要:本文将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归纳为采用激励和监督混合的有不确定性但可监督的委托——代理模型,采用递推归纳法及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分析这一模型。
关键词:委托-代理现代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博弈论信息经济学1、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2、案例背景伯利——米恩斯(1932)在《现代企业与私人财产》中提出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命题,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假说,开创从激励角度研究企业之先河。
这个命题是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背景。
委托代理理论试图模型化如下一类的问题:一个参与人(委托人)想使另一个参与人(代理人)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其量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
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3、模型建立及有关假设条件3.1模型假设本文所分析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基本假设:(1)在分析委托—代理模型的契约关系时,我们假设存在一个能够确保契约执行的司法体系,并且代理人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
(2)我们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同时采用最优的行动以最大化各自的效用函数。
(3)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但可以根据产出观测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
第二章代理制度时燕君案例1:李某原来是家具厂的一名采购员,因故被开除,因而对家具厂怀恨在心。
04年“五一”黄金周,李某外出旅游,巧遇某百货公司经理,便以家具厂的名义与百货公司签订了货架加工承揽合同。
合同约定:“由家具厂为百货公司制定货架400个,每个300元,于2004年12月交货,否则由家具厂承担违约责任。
”2004年10月,百货公司打电话要求家具厂如期供货,可是家具厂却声称不知道李某的行为。
百货公司遂将李某代表家具厂与其订立合同的过程及合同的主要内容详细告知家具厂,家具厂的经理认为有利可图,便欣然答应按期交货。
后来因为家具厂经营不善,不能如约履行合同,百货公司也因此蒙受损失。
百货公司要求家具厂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家具厂却认为李某无权代理签订双方合同,因此拒绝百货公司的所有要求。
百货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家具厂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如果你是法官,你是否会支持百货公司的请求吗,家具厂的行为是否已经构成违约,为什么?第二章代理授课内容:第一节、代理的基本理论第二节、代理权第三节、几种特殊的代理第一节、代理的基本理论一、代理的概念“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3条一、代理的概念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对方当事人实施法律行为,而其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
1、扩充了被代理人的行为能力;2、弥补了被代理人的行为能力。
代理关系图相对人(第三人)被代理人(本人)代理人后果归属关系代理行为关系代理权关系二、代理的法律特征1、代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能够在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解释1】代理人从事的行为主要包括三类:(1)民事法律行为(例如订立合同);(2)民事诉讼;(3)某些财政、行政行为(例如代理专利申请、代理商标注册)。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体1、案情介绍1988年北京某贸易公司与日本某商事株式会社订立了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由北京某公司(卖方)向日商出售700吨银杏,买方须于1988年6月15日前开出不可撤销的可转让的即期信用证,卖方收到信用证后6个月内分批供货。
合同签订后,北京某贸易公司与江苏某贸易中心订立了委托出口协议。
协议约定某贸易中心委托北京某贸易公司出口银杏700吨,交货期为1988年底。
协议签订后,某贸易中心即着手银杏的收购工作,共收购银杏430多吨。
江苏某贸易中心多次催促北京贸易公司按协议办理出口,同年11月日商到中国看了某贸易中心入库的银杏,认为质量符合要求。
但履行期届满时北京某贸易公司未能按委托协议的规定履行出口任务,原因是日方不要货,只在1989年1月出口了100吨,余下的300吨没能出口,给某贸易中心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由于双方协商不成,某贸易中心遂于1989年5月向江苏某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北京某贸易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
2、审理结果江苏省中、高级法院两审判决北京某贸易公司败诉,并赔偿江苏省某贸易中心的经济损失。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理由是:1)委托出口协议明确规定,江苏某贸易中心委托北京某贸易公司出口银杏700吨,受托方北京某贸易公司只收取手续费,即占合同总金额的3%,外汇留成双方按比例进行分配。
按国家当时进口的政策,符合委托出口的规定。
2)北京某贸易公司未按照委托出口协议出口,已构成违约,当日商违反与该贸易公司所签订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又拒不向外索赔,以致于超过了索赔期限。
3、基本理论代理人(Agent)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当事人之一。
一般来说,如果代理人未取得本人的合法授权,就认为缔结合同的主体不具备法定资格,所订合同因此无效。
1983年2月15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通过《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该公约是调整国际商事代理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公约,对代理权的确定和范围、代理行为的法律效力、代理权的终止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委托代理问题一、委托代理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或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出现了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现代公司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
股份制企业的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经营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对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企业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针对这种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解释。
委托代理就是研究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主要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 前者指股东后者指董事和经理,这种企业中的代理问题自科斯提出企业的性质理论以来,一直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
代理理论认为:代理人和委托人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们之间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对称:一是利益的不对称,股东追求的是公司利润和股东权益最大化,而经理作为代理人追求的是个人收入最大化,社会地位、声誉的提高,权力的扩大以及舒适的条件等。
二是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代理人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二、委托代理的分析1.经济学假设(1)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这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必要条件。
(2)目标函数不一致假设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委托人与代理人都有着较强烈的自利倾向,追求既定条件下的自身利益最大化,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冲突。
(3)信息不对称假设该假设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信息占有关系中地位是不对等的,委托人一般处于劣势,从而给委托人的监督和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增大交易和谈判成本。
(4) 不确定性假设代理结果除了受代理人努力程度的影响外,事实上还受许多代理人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代理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独立的经济人,并具有不一致的目标函数,代理人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关系中的优势地位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加大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难度和成本,在企业的代理链条中必然出现非效率或低绩效现象,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代理成本。
【摘要】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当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单一的组织结构已经很难满足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产权分离被多数企业所采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产权不明晰,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公司结构的混乱,效率低下。
本文分析了现今普遍存在的一些代理权问题,主要包括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和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结合案例——泰科国际——解释了委托代理问题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
然而,公司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需要若干具体的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文章针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诸如完善契约机制、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发展中介机构等。
并且也提出了一些能降低代理成本的建议,旨在完善治理机制的同时,也能使代理成本最小。
关键词: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pany scale, the current single organization could no longer effectively functioned as originally schedul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most of the panies adopted the mechanism that separates the ownership from control. However, this mechanism would also give rise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unclarity of the property right and the inpleteness of the agency system, resulting in the chaos and low efficiency of the pany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In this article, I will analyze some general agency problems existing in between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manger authority, the creditor and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major shareholder and the minus shareholder. I will illustrate the shortings of the agency problem by the case of Tyco International in practice. However, corporate governance needs several effective mechanisms which exceed the structure rather than a maturity structure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case, t his study gives u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consummating the agency contract, improving independence of the board ’ s and developing the agency institution, etc. In addition, it also finds some measures which could reduce the agency cost as well.Keywords : Corporate governance, agency problem目录第一部分引言----------------------------------------------------------------------------------1第二部分文献综述----------------------------------------------------------------------------2第三部分公司治理理论基础3.1 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33.2 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 --------------------------------------------------------------------3 3.3 公司治理的原因---------------------------------------------------------------------------4---------------------------------------------------------------------------5第四部分案例分析——泰科国际4.1 公司简介------------------------------------------------------------------------------------64.2 舞弊事件------------------------------------------------------------------------------------64.3 舞弊原因分析------------------------------------------------------------------------------6第五部分对策及结论-------------------------------------------------------------------------10参考文献-------------------------------------------------------------------------------------------1 5第一部分引言1.1 研究背景近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每年都会爆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舞弊的事件。
内容提要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使其具有非凡的理论魅力,近年来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立足于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实践,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政府行为偏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文章介绍委托-代理理论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
其次,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运用的合理性,该理论运用的价值、可行性以及在行政管理领域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所要作的修正。
再次,针对行政权力运行中所出现的政府行为偏向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提出对策。
目录前言 (1)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领域 (3)(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形成背景 (3)(二)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6)(三)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 (11)二、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13)(一)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3)(二)我国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共性与特性 (15)(三)我国行政管理领域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所要作的修正 (17)三、委托-代理理论与我国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21)(一)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1)(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我国政府行为偏向 (22)(三)政府行为偏向的原因及其纠正 (25)结论 (31)注释 (33)参考文献 (36)论文摘要(中文) (1)论文摘要(英文) (1)前言在现代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权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高效,是国家意志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难点。
如何规范政府行为,保证行政权力运行的正当性,已经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委托—代理理论(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能够解释一些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无力解释的问题,并随之提出解决的办法。
从代理理论研究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控制问题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作为出资者的股东完全相信企业代理人在使用资金和企业经营上的所做所为吗?另外,在企业内部组织的每一层次上,管理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那么下级在执行上级管理者决策时,有没有“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呢?怎样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解决这一问题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把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上下级关系看作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关系可被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去执行某些工作或把一些决策权授予代理人。
委托人总是希望代理人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但是,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意志行事。
例如,企业经理出差时住高档宾馆,下级在执行上级命令时拖拉延误等。
委托方为了他的利益,必然会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管理,由此就产生了委托代理成本。
包括(1)代理人的报酬,(2)监督激励成本,(3)因为经营者不是业主而可能不及时采取行动所失去赚钱的机会造成的机会成本。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包括激励、认知、学习、能力等个人因素和文化、社会规范、价值观等环境因素。
对于委托人而言,要想以最低的代理成本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要从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着手,选择代理人、激励代理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代理人。
这样可降低在代理关系确定后发生的监督激励成本和机会成本。
聘用代理人时,要根据他的工作经验、能力、人品等等因素来确定其是否合适。
其次,要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于委托者并不确切的知道代理人在干什么,双方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
如果在契约中的约束规则十分完整、详细,对代理人的约束就强,相应的代理成本就低,但是代理人选择的空间缩小了,企业的行为会变的僵化,可能会丧失获利的机会,同时委托人会花费可观的监督费用。
论《德国民法典》中的代理理论摘要:德国民法界在解释代理行为的本质时,一般采代表说,认为代理人发出意思表示,被代理人直接承受意思表示的法律后果。
本文的作者对此通说提出了批判,认为代理并非代理人之效力及于他人的行为,而是被代理人的自我行为,是被代理人借助于代理人的表示辅助行为从事的间接的自我行为。
代理人仅仅是被代理人的表示媒介人。
此外,作者进一步指出,《德国民法典》第166条第2款与第166条第1款之间,并非规则与例外关系。
第166条包含了三条分属于不同调整范围的规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应重新调整。
一、间接的自我行为还是效力及于他人的行为?根据《德国民法典》(以下所引法律条文,如无特别注明,都是指《德国民法典》——译者注)第164条第1款第1句的规定,某人在其享有的代理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发出的意思表示,效力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然而法典的这一规定并没有澄清相关的法律问题。
例如,究竟是谁发出了意思表示?是代理人还是被代理人?谁有权撤回意思表示,谁又有权撤销意思表示?代理人是否必须具备行为能力?在意思表示有瑕疵时,应以谁的意思瑕疵为准?在根据权利表见取得权利的情况下,谁必须是善意的?是被代理人,还是代理人,抑或两者都必须是善意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确立一种清晰的代理理论。
1.几种可以考虑的思路在制定《德国民法典》第164条及相继条款以前,学术界对于如何从理论上解释通过代理人从事私法上法律行为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议。
以意思表示作为一个整体为着眼点,可以考虑三种可能的方案。
(1)意思表示不是由被代理人,而是由代理人发出的,但是意思表示的法律后果直接及于被代理人(效力及于他人的意思表示说);(2)被代理人自己并不发出意思表示,但是法律拟制由代理人发出的意思表示是由被代理人自己发出的(意思表示之拟制说);(3)被代理人自己借助于他的代理人发出意思表示(表示媒介说)。
第二种解释方案和第三种解释方案非常接近,但最终获得胜利的是第一种思路。
第四章委托代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有威尔森、威廉姆森、罗斯、马里斯、霍姆斯特姆、格罗斯曼和哈特等人。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首先放弃了经营者无私的假设,认为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个人效用函数),而且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如在职消费、经理权威等,其次,这一理论放弃了完全信息的假定,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因此,即使在最佳的风险和激励安排下,经营者也仍然能更多地偏向于自己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特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被委托的权利。
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
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而现实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第一节委托代理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