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上下层同时回采探讨
- 格式:docx
- 大小:58.96 KB
- 文档页数:8
上、下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1问题的提出鸡西矿业集团东海煤矿五采区是矿主力采区(占全矿产量的2/3),主要开采32#(采高1.5m)煤层和35#(采高1.7m)煤层,采区现有195、196两个高档采煤队,分别开采32#、35#层。
32#、35#煤层间距50m,工作面单翼走向长1 000m,倾向长180m,倾角16°,现已采至二水平以下四段-600标高。
由于底部35#煤层赋存条件优于顶部32#煤层,工作面正常推进速度底部层快于顶部层。
近年来,矿内采取了多种途径加强顶部32#层开采,但由于条件制约,仍和底部层发生了重叠开采的矛盾。
在煤炭企业推向市场后,对于生产矿井来说,任何一个采煤工作面的停产或减产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蒙受巨大损失。
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上下层工作面推进步距,控制采场顶板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
2 采区状况和开采情况五采区由于近年开采强度的加大,掘进工程滞后,采掘接续工程始终面临失调危险,195采煤队开采32#层左七工作面,开采2个月后,196采煤队在没有其它准备的情况下,搬进了底部35#层左五工作面。
五采区32#层、35#层顶底板情况如表1。
表1 32#、35#煤层顶底板岩性@B5101.htm图1 工作面平面布置示意图两个压茬工作面布置情况,如图1。
在底部35#层左五工作5月份开采时,距顶部32#层走向步距66m,顶部32#左七工作面平均月进71.7m。
底部35#层左五工作面平均月进80m。
底部层工作面以每月平均8.3m 的速度向顶部层工作面靠近。
其后月末两个工作面开采步距为6月末34m、7月末25m、8月末21m、9月末13m、10月末13m、11月末20m,至11月末时新工作面出面,底部层采煤工作面搬家,结束上下层的同时开采。
在重叠开采过程中,底部层工作面和两巷没有明显显现,顶部层工作面压力增大,同比以前支柱载荷、顶板下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加大,上巷发生片邦,底鼓的巷道变形加大,压力也较大。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位置理论分析针对多次采动影响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条件下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应布置于上部开采煤层实体煤侧下方的原岩应力区或采空区侧下方的卸压区中。
上部煤体开采后,在回采空间周围煤体上产生集中应力,该应力向底板深部传递,使底板岩层在一定范围内重新分布应力,在上部22201工作面采空区侧距22201工作面煤壁11.7m处为应力集中区和卸压区边界,下部煤层开掘回采巷道应在大于11.7m处的回采巷道处于卸压区。
标签:采动影响;近距离;煤层群;巷道布置;理论分析0 引言对于煤层群开采,随着煤层间距离减小,上下煤层间开采的相互影响会逐渐增大,特别是当煤层间距很近时,下部煤层开采前顶板的完整程度已受上部煤层开采损伤影响,其上又为上部煤层开采垮落的矸石,且上部煤层开采后残留的区段煤柱及一侧采空的煤体在底板形成的集中应力,导致下部煤层开采区域的顶板结构和应力环境发生变化。
从而使下部煤层开采与单一煤层开采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矿山压力现象。
而回采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尤其明显,由于应力传递规律特殊,矿压显现的时空关系复杂,造成巷道围岩变形量大,支护困难,特别是当回采巷道布置与各煤层开采的时空关系不合理时,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因此,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围岩控制技术,对于近距离煤层群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某煤矿井田走向长22km,倾斜宽4.5~8km,面积约135km2。
全井田地质储量2252.28Mt,工业储量2013.72Mt,可采储量1275.74Mt。
设计生产能力3.0Mt/a,后经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提升为5.0Mt/a。
矿井以两个水平开拓全井田,一水平开拓山西组2、3、4、5号煤,水平标高+400m,二水平开拓太原组6、8、9、10号煤。
矿井目前生产水平为+400m水平。
矿井北翼2、3+4、5号煤层属于近距离煤层群,24208工作面为北二采区第八个沿煤层倾向布置的长壁式回采工作面。
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的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对于极近距离煤层,上下煤层间开采的相互影响较大。
受上部煤层开采的影响,下层煤层顶板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顶板结构发生变化。
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特征、支架与顶板控制关系,回采巷道支护方式、回采工艺和安全技术措施均具有特殊性。
特别是对下层煤采用长壁式采煤法的条件下,下层煤受上层煤开采影响,工作面和巷道顶板产生破坏,极易冒顶、漏顶。
当与上层采空区沟通时,造成工作面漏风,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
标签:近距离;采空区;煤层开采;探讨对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的端面冒顶、工作面片帮、采空区的积水及其积聚的瓦斯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为工程实践提供一个参考。
一、概述对近距离煤层矿区的开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如苏海图矿用窄机身采煤机和单体液压支柱配合11型钢梁支护留煤皮假顶开采方法;淮南矿已务局的谢二矿用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近距离煤层各层由同一工作面回采,近距离煤层放顶煤回收上层煤。
联合开采主要用于上下煤层间距比较大的情况。
当上层煤开采对底板破坏造成的裂隙贯穿底板岩层时,下煤层开采工作面就会面临上煤层开采后的影响。
而由同一工作面用放顶煤来回收上煤层的方法,存在大量的矸石处理问题,同时上下煤层间的距离的大小将影响开采方法的选择。
这就使得研究适合采空区下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方法极有必要。
二、近距离采空区下煤层开采端面冒顶的问题及对策端面冒顶的原因:顶板破碎,煤层节理发育,支架工作状态不良使煤壁片帮,实际空顶距离大,支架在前移时,初撑力小,接顶不严,造成顶板离层是造成冒顶事故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冒顶原因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下:(1)选择合适的综采支架及合理的三机配套,选用0.6m小循环(截深)的设计。
(2)控制合理的空顶距,提高端面帮顶的稳定性。
(3)采取合理的回采工艺,机组割煤过后及时带压擦顶移架,及时打开支架伸缩梁及护帮板。
(4)对顶板层、节理发育,难以控制的顶板可采取留顶煤的方法控制顶板。
Mineral Technology308 采动影响下近距离采煤工作面安全回采研究徐可可(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安徽 宿州 234000)摘要: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下,上覆煤层开采引起应力重新分布,破坏了临近煤岩层原岩应力状态,给巷道围岩控制及带来较大困难,不仅制约工作面正常回采,还增加了工作面安全管理的难度。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应力重新分布;顶板破碎;围岩控制 1 概述 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下,上覆煤层开采引起应力重新分布,破坏了临近煤岩层原岩应力状态[1],使得下覆922工作面顶板破碎,两巷应力集中,给巷道围岩控制及工作面正常回采带来较大困难[2]。
2 上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计算及分析 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则可得下述统计公式: 2221457.1C R L H h γ= 式中:h1—底板破坏深度,m;γ—底板岩石平均容重,MN/m 3;H—开采深度,m;L—工作面斜长,m;Rc—岩石抗压强度,MPa;计算得出底板破坏深度为21.1m。
按上述公式计算可得上部82煤回采后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21.1m 。
上部82煤开采后,其底板应力重新分布,造成底板岩体产生位移、变形、破坏,下部9煤顶板松软破碎,回采时会出现压力大、周期来压不稳定、易大面积漏矸及冒顶等现象。
3 回采期间关键技术及技术方案实施过程说明3.1机、风巷超前综合治理技术采用ZQL2×2000/20.6/45新型单元式支架对两巷顶板进行超前支护,并根据《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中采场压力计算公式,精确地计算出支架应用中心距。
使用Ф21.8mm,L=6300mm 锚索超前工作面100m 提前对两巷上下帮进行加固,以减少巷道变形影响。
并根据两巷受采动影响及涨帮严重程度,回采期间采取提前撕帮、补打锚杆加固,确保巷道断面满足要求。
3.2矿压在线监测预警工作面安装了一套KJ21矿山压力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工作面压力实时在线监控。
3.3煤层浅孔注水技术(1)煤层浅孔注水参数:a.沿工作面每2架(3.5m)布置一个注水孔,垂直工作面煤壁,距离底板 1.6±0.1m,在支架顶梁正下方施工;b.注水孔孔径42mm、孔深6~8m。
246江西化工2019年第4期近距离煤层安全回采技术分析魏吉(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寿阳045400)摘要: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率逐渐提升。
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改变井下巷道布置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整个工作面长度,同时提升矿井的整体生产能力,进而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现状分析了近距离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技术的技术要点及优势,以期有效提高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煤矿回采综采工作面安全0引言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回采时很容易出现片帮以及冒顶等事故。
而这些事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整个工作面的安全生产遭到威胁。
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推进矿井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于近距离煤层综采工作面回采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其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实现整个矿井生产能力的提升。
1顶底板岩性分析在井下开采过程中,煤层顶底板岩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生产技术的发展。
因此,在研究顶底板岩性时应当综合考虑其对于后期煤矿开采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体整个矿井的生产效率。
一般情况下,煤层顶板岩石硬度较大且易于支护,而顶板很容易出现破碎等情况且岩体抗压能力较弱,会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出现滑落等现象,对相关工作造成严重威胁。
已有的顶板类型中,石英砂岩顶板的硬度较大,其主要以块状形式呈现,能够有效提升整个矿井的开采率,而炭质泥岩的硬度一般较低,这种情况的顶板会导致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受到影响。
2应力影响分析2.1工作面设计2.1.1煤层采煤工作面的设计条件在工作面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相关开采工作的有效推进,在设计工作面时应当综合考虑工作面顶底板围岩稳定程度,同时结合现场生产经验最终确定适合的来压步距⑴。
此外,当工作面推进到25m之后,应当采用强制放顶的形式控制顶板,能够保证采空区被有效填充,从而减少老顶压力对于顶板管理的影响,提升整个矿井开采率。
在矿井回采的过程中,回采区域两侧的压力能够被有效回放,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来压步距决定后续相关工作是否有效开展。
上下相临工作面相对回采期间采动影响探索袁占富(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221611)[摘 要] 通过对两个工作面同时相对回采期间的动压显现及相对回采时相互采动影响数据的现场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掌握了两个相对工作面开采时随距离变化其动压和 顶板移近量变化规律,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远距离供液、供电,加强顶板支护和 巷道维护,保证巷道的通风、行人、行车的需要,保证了两个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安全 生产及矿井采煤工作面的正常接续和矿井产量的均衡稳定。
[关键词] 上下相邻工作面;相对回采;采动影响[中图分类号] T D8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9943(2014)04-0094-021.2 两工作面设备配置情况8514、7516 下 工作面设备配置情况如表 1 所 示。
表 1 8514、7516 下 工作面设备配置情况1 工作面概况上层煤(7# 煤)的 7516 下 工作面及相临的下 层煤(8# 煤)的 8514 工作面是姚桥煤矿上下相邻 的两个工作面。
1.1 7516 下、8514 两工作面地质情况上层煤 7516 下工作面地质情况:上部为 7514 工作面溜子道,下部为 F 29 断层,标高-421~-465 m , 采 高 2.5 m , 面 长 79 m , 走 向 长 531 m , 储 量 137 230 t 。
对回采有一定影响断层有 4 条,落差在 1.0~1.5 m ,正常涌水量 5 m 3/h 。
下层煤 8514 工作面地质情况:上部为 8512 工作面溜子道,下部为 7514 工作面材料道,标高 -441~-456 m ,采高 3.1 m ,面长 128 m ,走向长 657 m ,储量 317 805 t 。
地质构造简单,回采范围仅 揭露一条落差 0.5 m 的断层,正常涌水量 10 m 3/h 。
工作面设备 8514 工作面 7516 下 工作面 支架型号 煤机型号 工作面溜子型号 转载机型号 皮带型号BY3300-13/33AM500SGZ -764/400 SGB -150 SJ-150QY240-0.94/2.6MG -150 SGD -630/220 SGB -40 SJ -801.3 两工作面相互位置情况8514 工作面溜子道与 7516 下工作面材料道水 平错距 46 m ,标高差 5~25 m 。
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上下煤层安全错距研究由于近距离煤层组煤层间距小,上位煤层的开采势必会对下位煤层开采产生影响。
上位煤层采掘后,原岩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使得采场围岩产生运动和围岩内部应力重新分布,造成顶底板岩体产生位移、变形,甚至破坏。
由于受上煤层开采影响,工作面支承压力、留设的煤柱载荷和采空区垮落矸石将共同作用在近距离下位煤层上方。
研究上位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上层煤采完后底板变形破坏特征、采空区底板变形破坏范围大小及煤柱下方应力分布规律对确定下位煤层区段煤柱的位置、尺寸及合理有效的支护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浅埋近距离煤层组冯家塔煤矿2#煤层开采后,4#煤层工作面为例,研究上位煤开采遗留煤柱对下位煤的影响,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数值计算研究了工作面覆岩结构特征、应力演化规律及支架载荷。
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冯家塔底板最大破坏深度Dmax为11.97m(两层间距14.55m),2#煤遗留煤柱的影响范围为10.42m。
说明上下煤层不处于同一垂直位置,开采时4#煤开采基本不受2#煤的影响,但上下煤层巷道处于同一垂直位置或上下煤层开采时,巷道会因处于应力叠加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得出,回采工作面超前应力峰值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前方10m左右(预计在8~12m范围内比较强烈),应力降低区在35~80m范围内,超前支承压力显著影响距离为35m。
通过UDEC模拟上下层位煤层采场在不同错距情况下应力分布特征,确定了合理的错距方案。
将开切眼布置在影响峰值区与开采工作面中间区域,以避过应力峰值区,将开切眼布置在距上煤开切眼8m处。
鉴于回采巷道服务年限较长,故将上下煤层区段煤柱错开36m,在错开区段煤柱的基础上优化煤柱尺寸,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提高煤炭的采出率。
最后采用现场监测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当代化工研究Modern Chemical R esearch 672019•10技术应用与研究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探讨*任兆星(汾西矿业集团高阳煤矿山西032300)摘要: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釆巷道支护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餉是为了保证该技术在应用时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煤炭资源的整个开采率.在这一背景下,要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与其相关时支护参数进行确定.本文针对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煤炭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关键词: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技术中EB分类号:T文献标识码:ADiscussion on Support Technology of Sublevel Excavation Roadwayunder Close range Coal SeamRen Zhaoxing(Gaoyang Coal Mine ofFenxi Mining Group,Shanxi,032300)Abstract: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cess,the basic purpose of t he support technology of t he sublevel excavation roadway under close range coal seam is to ensure that the role and value of t he technology are f iilly exerted in application,then improving the overall mining rate of c oal resources.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supporting p arameters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s much as p ossible.This p 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application of t he support technology f or the sublevel excavation roadway under close range coal seam,which p rovides an effective guarantee f 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 oal resource mining.Key words:close ranges sublevel under coal seam;excavation roadway;supporting technology在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人们对煤炭资源的整体需求量越来越高,所以在无形当中就会增加煤炭开釆企业的压力。
浅析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1. 引言1.1 研究背景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开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煤炭开采过程中,煤层下层煤回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煤层下层煤回采指的是在主要煤层采空后,再次开采底部残煤或煤层下部的煤炭。
这种采煤方式常常会导致采空区的塌陷和巷道支护问题,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隐患。
为了解决煤层下层煤回采中的巷道支护问题,煤炭开采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优化支护参数,提高巷道支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问题,需要考虑支护方式、支护材料、支护结构等因素,以确保矿井巷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旨在通过对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进行浅析,探讨支护参数优化的重要性,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通过对支护参数优化方法、影响因素、实验方法和结果的分析,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愿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煤炭开采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的意义在于提高煤矿生产效率,保证矿工安全。
随着煤矿深部开采程度不断加深,煤层下层煤回采技术已成为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煤矿工作面所处位置较深,地压力巨大,地质条件复杂,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支护参数的选取和优化对确保矿工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支护参数的优化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延长巷道使用寿命、提高巷道稳定性,减少回采过程中的事故风险。
对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井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有效保障矿工的安全,推动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意义】在于为煤矿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正文2.1 煤层下层煤回采的意义煤层下层煤回采是指利用近距离采空区回采上层煤层后所形成的煤柱底部的煤层的采掘方法。
上、下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上、下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工作面的回采是井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安全回采是保证人身安全、生产秩序、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本文将围绕上、下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展开讨论。
一、上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1.钻孔爆破技术在上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钻孔爆破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回采方法。
但是,这种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为保证安全回采,应严格遵守钻孔、灌装、电气和起爆等安全规程。
首先,在进行钻孔前,必须对钻孔区域进行严格分类和标识,坑内和坑外设定警戒线、禁止通行;钻孔前需要检查并确认钻孔口处是否有可燃气体存在,若存在,则应排除可燃气体;在灌装时,应根据瓦斯含量及含尘量进行合理灌装,避免未燃爆或过度压裂所产生的压力波瞬间膨胀引起爆炸;在电气安全方面应检查电气性能,检查短路、接地等情况,并保证灌装结束后,爆破前必须彻底清除所有人员及设备。
爆炸前,人员必须远离,进行措施和预警;爆炸后,保证通风、瓦斯抽采,防止因爆炸引起的火灾,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机械化回采技术机械化回采技术是当前上层工作面比较普遍的一种回采方法,其优点是单机作业效率高,同时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在进行机械化回采时,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对设备进行地质条件评估,选择地质条件稳定可靠的机械设备;其次,要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消除隐患。
例如,对于采用带式输送机进行回采的工作面,要注意输送带的维护管理和机械故障的检修,防止带式输送机出现异常低速和停机等现象。
此外,还需要注意采煤机的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配件,防止机器故障,保持机器的正常发挥。
二、下层工作面的安全回采1.锚杆支护技术在下层工作面进行安全回采时,锚杆支护技术是最重要的支护措施之一。
锚杆支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对于锚杆的布置要合理,不同部位的地质条件不同,需要进行合理的锚杆布置,确保支架的稳固和牢固性;其次,要对加载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施工安装时,务必确保各支架之间力的均衡。
近距离煤层上下层同时
回采探讨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近距离煤层上、下层同时回采探讨1上、下层同采方案的提出
根据全国其它矿务局的实际开采,曾有过厚煤层进行分层开采,分层间铺网人工制造假顶进行上、下层同采过;而滴道煤矿十一井二斜右8路34#层,根据所揭露的煤岩层赋存条件,在8路~9路34#层外部,夹石厚度超过0.5m以上时,下分层已有一层0.5~2.5m的顶板,34#上、下层煤同时进行回采方案是可行的。
2方案设计
首先,在二斜9路沿34#下分层进行掘送大巷至边界,送切割上山,进行回采;当夹石小于0.5m时,以此为界,9路34#层里部200m进行采全层,外部所剩500m进行上、下层同时回采,回采布置如图1。
上分层巷道布置:在34#下分层掘斜上,见34#上分层后,沿34#上分层掘送上分层切上,然后,在切上以外距切上60m处重新掘斜上、顺槽,并与切上贯通;回采时,顺槽设一部SGW-40T/60刮板输送机运输,斜上采用搪瓷溜子直接搭接在平巷胶带输送机,通过胶带输送机运至煤仓;斜上、顺槽超前工作面。
34#下分层直接掘切上,并滞后34#上分层工作面40~60m进行回采,如图2。
3顶板压力计算及支护设计
3.1上分层顶板压力计算
图1回采布置平剖面图
图2上下分层回采步距剖面图
(1)顶板压力
P=1/(K-1)H·K1·K2=8.98MPa
式中P——顶板压力MPa;
K——顶板岩石冒落后的碎涨系数;
H——最大采高;
ρ——顶板岩石冒落高度范围内的平均容重;
K1——动载系数,取1.3~1.6
K2——悬顶、片帮系数;
K2=(L1+L2+L3)
L1=1.17
(2)支护密度(强度)
工作面的理论支护密度n1=P/·c=0.32
式中P——计算顶板压力;
——单体液压支柱额定阻力;
c——单体液压支柱性能参数。
工作面的实际支护密度
n2=N/(L1·E)=1.11
式中N——最大控顶距内最小支柱根数;
L1——作业规程规定的最大控顶距;
E——工作面柱距
(3)安全系数(n)
n=n1/n2=3.53>2
3.2下分层顶板压力计算
下分层的顶板压力为夹石灰石的重量与上分层冒落高度范围内岩石的重量之和。
(1)顶板压力
P2=P+P2=16.18~31.48
(2)工作面理论支护密度
n1=P2max/(·c)=1.104
(3)工作面实际支护密度
n2=N/(L1·E)=2.22
(4)安全系数
n=n1/n2=2.01>2
通过以上计算,上分层选择四排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下分层选用四排对柱支护顶板是能够满足支护要求的。
4上下分层回采步距的确定
根据回采6~8路34#上分层时,顶板周期来压步距为8~12m,采后30~40m,顶板趋于稳定,为避免上分层采后动压对下分层工作面造成影响,选择下分层工作面滞后上分层工作面40~60m进行回采。
5掘送巷道及回采时存在的几个问题
(1)沿34#下分层掘送大巷时,采用锚索支护顶板,当夹石小于0.3m 时,顶板留不住,以34#上分层顶板为大巷顶板,沿全层掘送,可能造成巷道中高达3.0m左右,给以后回采造成一定的困难。
(2)34#上分层斜上、顺槽掘送时须单独由掘进队超前施工,并且回风流串联上、下分层工作面。
(3)工作面上巷(右8路34#层大巷)由于是沿34#上分层掘送,采34#下分层时,须掘1~2m立眼与上巷贯通。
给上出口运料、运设备、行人、供电造成一定的困难。
(4)上分层回采后,采后动压可能给下分层顶板造成裂隙,给下分层回采带来困难。
(5)上分层回柱放顶的水渗入夹石裂隙,使下分层回采时有部分淋水。
(6)下分层回采时,应注意上分层顺槽煤壁的压力集中区,该压力直接作用在下分层大巷。
(7)下分层回采时,由于顶板压力大,采用四排对柱支护顶板,增加了劳动强度。
(8)由于右8路34层大巷外部是沿34上分层掘送的,为此,回采时,上分层共作面上巷后路须留巷,以供下分层工作面回风用。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上、下分层同时回采,每一片盘将多回收10~15万t煤炭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巷道利用率,缓解接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