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8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8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8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尝试探究,体验成功

——“8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在我教学2-7的乘法口诀时,基本上是依照“教材”和“教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口诀的“编——记——用”展开教学,虽然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制出口诀是不成问题的,但整个教学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体现的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缺乏自主构建、自主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我在上了7的乘法口诀这节教研课后,尝试着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知识经验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仅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于是,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有了这节尝试课。

●案例描述

一、了解起点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猜一猜,如果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口诀,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吗?(板书:8的乘法口诀)

二、讲授新课

师:对8的乘法口诀,你了解多少?(学生自己编制8的乘法口诀)

1、编口诀

师:编好了就和小组伙伴说说你是怎样编的?

师:给大家看一看你编的口诀。

(学生展示自己的编的口诀,并且读出来)

师:同意他编的口诀吗?(师生一起纠正编错的口诀,再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编的乘法口诀。)

师:你们编的和屏幕上的一样不一样?

然后老师出示8的乘法口诀(一句一句展示,生跟着读出来)

师:我们自豪的把这七句口诀读一读,好不好?很自豪的读出来

(学生齐读这些口诀)

2、理解口诀的意义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能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那么你知道你编的口诀是什么意思吗?

师: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口诀,用图的形式把口诀的意思表示出来。

学生绘制的图有很多种形式,如有的用小棒表示,有的用圆圈,三角形等图形表示,还有的画出各种图案。老师根据学生对口诀意义的理解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3、寻找口诀规律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不简单,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自豪地来读一读,你发现哪些规律?生1:每句口诀的前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生2:每句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八”。

生3:得数依次多了8。

师:对,这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

生:少8

师:记住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口诀,比如忘了“四八三十二”这句口诀,谁知道怎么办?

生:可以想“三八二十四”,24加上8就是“四八三十二”。

师:怎么样?如果我们现在就要记住这八句口诀,有没有信心。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比比看,谁记得最快。

师:哪一个小朋友能勇敢的到前面来背给大家听。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挑战,我比他还要好。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大家都想,这样吧,朱老师给每个小朋友一次机会,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请闭上你的小眼睛。

学生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8的乘法口诀”哪几句难记一些?

师: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生1:我认为“四八三十二”这句口诀难记,我是这样记的:想上句口诀,“三八二十四”然后用24加上8得36。

生2:我认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难记,我是用64减8来记的

5、对口令

a、师生对口令:(拍手对口令)

(1)老师问,全体答

(2)男生问,女生答:请男生像老师这样问,女生答。

b、生生对口令:谁愿当小老师和同学们对口令?(不按顺序)

c、同桌对口令。

6、抽背口决:你能背出8的乘法口诀吗?谁来试一试?

7、齐记口诀: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背出8的乘法口诀。

(用多种形式记口诀,突出本节重点和难点)

三、应用练习

(一)口诀练习

1、看算式说得数,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8×14×8

8×68×3

2、看积写算式(学生写)

32 24 16 48

56

3、看图列式(2个)

4、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绕口令比赛,比比看谁的小嘴最巧。

图:()只蜘蛛()张嘴,()只眼睛()条腿。

教学反思

一、有效的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材的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教与学的大方向,教师不应该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是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和创造。“8的乘法口诀”这一知识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以学校军乐队训练的情境,由计算每行8人,一共8行,引出8连续相加的结果,并以小狗连跳的方式在数轴上呈现出要填的数据。然

后根据8的连加结果引出8的乘法算式,让学生依照乘法算式编制8的乘法口诀。本节课教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课前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自己编制出8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课中让学生根据以前对2-7的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得出8的乘法口诀中每一句口诀的意义。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利用口诀的特点和规律记忆口诀,最后用口诀进行相关的计算。实践证明,教师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既能为探究口诀意义及规律赢得了教学时间,又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只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拓展学习时空,才能扩大知识视野,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二、让学生亲历口诀的编制过程,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学生学习要注重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更好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图来理解口诀的意义,通过自己对口诀意义的理解来寻找口诀中的特点和规律,探究记忆的方法,从而有效的记住8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能用以前学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再创造出8的乘法口诀,让学生体验、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而不是只见结果忽略过程。

三、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在学习中,自主探索无疑满足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了赖以植根的土壤,同时,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要解决一个问题,相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应该是各有其法的。这时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或同一种标准来要求学生,而应该大胆放手,让他们各显神通。在本案例中,每一位学生都亲自编制出8的乘法口诀,每一位学生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句口诀来理解口诀的意义。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教师对每一种作图方式和编制出的口诀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中让学生拥有选择的权力,从学习内容看,学生学习自己编制出口诀,自己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口诀来理解口诀的意义,他们更感兴趣,学习起来更投入。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有从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师生情感才会更融洽。

五,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在课堂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在学生试编8的乘法口诀前和后都安排了学生小组、同桌的交流,又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中掌握8的乘法口诀。

综观整个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能力以及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