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15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方向介绍(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传播学专业()1.理论传播学方向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
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2.应用传播学方向(1)媒介经营管理是一级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二级学科“传播学”之下的研究方向。
媒介经营管理主要研究大众传媒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学科研究,研究范围主要体现了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对比研究法,对比国外传媒集团先进的媒介运营模式;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研究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传媒经营管理案例;运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深入传媒一线参与实践;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法,对媒介市场的描述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一、引言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媒体发展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这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发展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19年-194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践问题。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规范、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等方面。
此时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还受到西方传媒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建国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
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研究国际传媒理论,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效果的评估。
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传媒产业、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
此外,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公共传播、网络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
4.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开始关注全球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球传媒治理、跨文化传播和媒介素养等方面。
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学界共同研究全球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交叉、融合与协同——对全媒体视野下新闻传播学教育跨学科的思考作者:郄建业,李旭来源:《传媒》 2017年第1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对传播格局的颠覆,传播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及路径等都发生了变革,这就要求在传媒人才培养上要具备学科交叉的意识与理念。
在师资队伍与课程设置中,合理配置资源和课程,改变以新闻实务教师为主的师资格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传播跨学科教育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这是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发端。
1978年复旦大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
伴随着对西方理念的借鉴和本土化道路的探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新闻传播学”在1997年被列为一级学科。
20多年来新闻传播学在高校发展迅速,日益成为一门备受各界瞩目的显学。
2013年,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推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旨在推进新闻传播学科的迅速发展。
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基础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高校教育,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看,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对传播格局的颠覆,传播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及路径等都发生了变革。
当前是“全媒体”信息传播时代,需要借助文字、图像、图画、视频、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进行信息传递,传播的介质也包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手机、户外等多种媒介形式。
然而,多数高校还是按“传统媒体”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模式化的新闻传播人才与社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新媒体迅速崛起,媒介融合的进程势在必行,需要大量“全媒体型”人才。
原有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现实就业需求,造成人才和资源浪费。
另外,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型人才面临研究的诸多困境,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定量研究方法不足。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
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笔者从国外图书馆大量的传播学英文原著中,选了10种学界推崇的经典著作,不揣冒昧,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解读,推荐给中国读者。
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
此书自1922年问世以来,在几十年中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组织传播学》:中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作者:陶红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3期组织传播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已经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
2000年以来,众多新闻传播学院以及管理学院都已开设组织传播学课程,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了组织传播研究领域,组织传播研究成果不断产生,其中尤以胡河宁教授的研究引人注目。
胡河宁教授担任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期在组织传播领域辛勤耕耘,成果丰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组织传播学》,是他在多年教学与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推出的一本研究新著。
胡河宁教授撰写的《组织传播学》,以其对于组织传播理论知识的全面阐释、对组织传播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建构、对主宰组织传播深层规律核心概念的探讨、以及对于中国组织传播理论元素的深切关照,构成了在组织传播研究方面的诸多新成就。
透过该书深入浅出的理论叙述,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这部创新之作的理论魅力。
一、对组织传播理论的梳理和介绍,充分体现了组织传播这一交叉知识领域的理论内涵和综合性学科的鲜明特征。
组织传播学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各类社会组织。
社会上各类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传播和交流,是决定这些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在《组织传播学》一书中,作者凭藉其对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和组织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了解,综合梳理了这些学科中有关组织传播的理论和阐述。
因此,建立在这样众多学科理论支撑之上的《组织传播学》,相对于国内出版的其他类似著作来说,其内容更加丰富,理论更加扎实,对于读者的启发和帮助也就更大。
二、对组织传播新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中国组织传播研究的成熟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的传播学类著作,一般都习惯于沿袭西方学术著作的模式,很少注重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组织传播学》的作者旗帜鲜明地建构了中国组织传播学“结构与关系的象征性互动”的理论模式。
传播学交叉学科
传播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的过程、方式和影响。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传播学与以下学科密切相关:
1. 社会学:传播学探讨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因此需要借鉴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等。
2. 心理学:传播学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因此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
3. 计算机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学也需要借鉴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研究网络传播、社交媒体分析、数据挖掘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
4. 统计学:在传播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推断,以便对传播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估,因此需要借鉴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
5. 政治学:传播学研究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因此需要借鉴政治学的知识,研究政府、政治组织和政治过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6. 经济学:传播学研究广告和营销等经济活动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因此需要借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与以上学科的交叉融合,传播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影响摘要传播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社会科学。
随着科学发展聚散共生的趋势,传播学的跨学科发展特色愈加明显,从而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为手段的进行研究达成传播学的科学性,显现服务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价值属性。
只有完美交叉融合这两种属性,传播学的发展才能持续健康。
关键词传播学;跨学科;交叉影响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因此其有被称为传学和传意学。
从传播产生的渊源、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来多维度的观察传播学,可以发现传播学的构建和许多学科有着水乳交融、不可或缺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如传播学不能脱离社会,自然和社会学发生交集;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人”和受众的心理活动需要借助传播心理学进行研究;利用传播学考校历史学,需要研究过去的传播现象。
除此之外,传播学还衍生出了宣传学等学科。
同时传播学还借鉴了许多其他的学科,如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等等。
以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昔日十几个专业的中国传媒大学在短短不到十年内已经发展成拥有12个二级学院,38个系,71个本科专业的大型综合性重点院校,其发展的历史就是传播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开枝散叶的过程的一个缩影。
1 传播学的理论及应用范畴从学科研究领域或者学术角度上来考虑,传播学作用、后果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活动,其学科内涵和外延要大于新闻学,而且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发生着联系。
陈卫星博士曾提到:“当你看到‘领导人的媒介形象设计’这样的正式课题时, 恐怕只有传播学才能对此做出解释。
”这充分反应了传播学的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
只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研究、分析、应用传播学,才能深刻理解传播学的真谛。
传播学在我国是处于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从高等院校中传播学往往设置在新闻院系中可以看出传播学在人们的认知中还不全面。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膨胀,以及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传播行为和传播角度的多元化现象。
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领域传播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播学的研究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领域,正是站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之上,从而实现不断更新和拓展。
一、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行为研究现在,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信息获取、交流和传播的黄金渠道。
在这个背景下,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行为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行为多种多样,包括分享个人经历、转发新闻信息、发表意见和评论等。
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了人们的交流需求和心理特征,而且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行为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理解社会变化、改进传播策略以及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二、大数据和AI技术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具体来讲,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权威、全面的样本数据,以揭示传播行为的规律和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加速对传播信息的分析、归纳和判断等过程。
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传播研究,可以在保证研究品质的前提下,提高研究效率和深度,为传播学研究的新成果带来更多可能。
三、多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受众研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文化的普及,传播受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学的研究也逐渐转向了多媒体语境下的受众行为问题。
多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受众研究,主要关注于受众在不同传播环境下的认知、感知、评价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多媒体语境下受众行为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传播策略的盲区和不足,提高传播效果和领导力。
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作为当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产物,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它们应用于传播学研究方面之后,便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政治传播作为政治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界定了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后,文章从多个维度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政治传播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图景,为推动政治传播学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政治传播理论概述政治传播作为传播学与政治学交叉的重要研究领域,旨在研究政治信息在政治体系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流动、交换、共享和反馈的过程与机制。
它不仅是政治体系运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公众政治认知、态度形成和行为选择的关键途径。
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理论研究,深受国内外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政治环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涵盖了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功能、模式、策略、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为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传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方面,当代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传播活动,它涉及到政治信息的生产、流通、交换、共享和反馈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政治传播的基本过程,对于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传播的功能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政治传播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政治动员、政治决策、政治监督等多种功能。
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政治体系,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提高政治效率、实现政治民主等。
在政治传播的模式方面,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模式,如“双向互动模式”“参与式传播模式”“网络政治传播模式”等。
中国传播学研究著作总目发布人:圣才学习网作者:佚名1981《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198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984《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985《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86《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988《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病》[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989《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中国传播效果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990《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实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传播手段基础》卢仁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991《政治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广告传播学》刘志明、倪宁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文化的传播》斯密斯等着周骏章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切特罗姆著黄静生、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传播学概论》崔永泉编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大众传播研究(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人际传播学》熊源伟、余明阳编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着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非语言交流》[美]巴克著孟小平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传播学》叶家铮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1992《艺术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教育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人际传播新论》[美]泰勒著朱进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舆论传播学》张学洪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文化的撞击:西北文化传播研究》戴元光主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现代宣传学概论》戴元光主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大众传播学》张咏华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跨文化理解》[美]罗滨逊著马啸、王斌等译《世界交流报告(上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新华社新闻所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教育传播学》高蕴奇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拿大]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993《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健康传播学》北京医科大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文化传播论(论文集)》朱增朴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声像传播学(论文集)》朱增朴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文化与传播(论文集)》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公共关系传播导论》罗式胜、余诗刚主编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3《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著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传播学引论》李彬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大众传播学》徐耀魁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社会传播学》宋林飞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传播学概论》丘伟光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英汉大众传播学词典》汪季贤、陶丹编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大众传播论(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1994《传播社会学》邵培仁、陈建洲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童兵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等着著《进入地球村:中国儿童与大众传播》卜卫著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座谈会论文集》余也鲁郑学檬主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世界大众传播新潮》吴信训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公共传播》程曼丽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世界交流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公关传播基础》王庆同主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传播学》刘行焱等编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广告传播》胡万华编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新闻传播基础理论》高宁远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1995《新闻传播学》邵培仁、叶亚东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跨文化交流学》关世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吴高福、郭伟锋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传播学导论》王建男、刘文三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传播学导论》董天策着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传播与公关》孙顺华主编济南:青岛出版社19951996《传播学笔记(论文集)》戴元光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米光明、王官仁着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传播学教程》陈道德主编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基础传播学》段京肃、罗锐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新闻传播学:原理与研究》徐小鸽著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科技传播研究(论文集)》孙宝寅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传播?社会?发展: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李敬一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科技传播学引论》郭治著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信息传播原理》倪波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大众传播与现代文明》王传寿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997《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北美传播研究(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传播论稿(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大众传播》刘京林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现代传播艺术》胡志毅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传播心理学》黄鸣奋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美]迈克尔?沙利文等程时端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袁道之、白莉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网络化生存》乔岗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王小东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黑客:计算机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大众传播法概要》[美]巴顿?卡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生活在网络中》严峰、卜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李河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伍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张昆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新闻传播学》李广增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科技传播导论》孙宝寅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陶涵主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信息传播学》高洁、李琳主编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7《广告传播学》丁长有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998《传播学简明教程》毛微昭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蔡骐、蔡雯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钟大年等著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冉华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蔡凯如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新闻传播?社会科学论文集》王裕山、文自成主编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生出版社1998《视听传播论文集》阙子民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新闻传播学论集》吴庚振主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传播学通论》郝朴宁等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心有灵犀: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张伟著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郭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未来日记:未来十年网际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加拿大]威廉姆森著,傅凯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皇帝的虚衣:网际网络文化实情》[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传播:文化与理解》王政挺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进入传播业》[美]秀兰?诺蓝哈著黄宝玉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99《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邵培仁、江潜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著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9《新闻传播学概论》刘卫东着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崔保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传播的表像》陈卫星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传播理论》[美]小约翰著陈德明、叶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未来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Internet改变中国》陈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孙伟平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数字化成长》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广告信息传播》陈能华、贺华光著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现代信息传播理论》明子丹著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科技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展江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对外传播学概要》沉苏儒著北京:今日出版社1999《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关世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知识传播学》倪延年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罗观星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等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000《传播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邵培仁着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传播道德论》戴元光等著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戴元光、苗正民编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重庆:三峡出版社2000《跨文化传播》刘双、于文秀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技术传播》金兼斌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日]桂敬一著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佛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俞燕敏、鄢利群著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讯与传播》[美]鲍德?温等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组织传播》[美]凯瑟林?米勒著袁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信息空间》[英]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大众媒介概论》[美]雪丽?贝尔吉著,赵劲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传播学概论》吴文虎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美]威廉?哈森著张苏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传播语言学》齐沪扬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美]利贝卡?鲁宾等著黄晓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殷晓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苏志武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袁军等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新闻媒介通论》袁军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中加传播学研讨会文集》袁军、胡正荣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整合营销传播学》竺培芳、胡运筹编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现代传播与电视文艺》许行明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美]邓尼斯?K?姆贝著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选关世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着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G?克利斯蒂安等著张晓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数字达尔文主义:网络时代的生存竞争策略》[美]埃文?施瓦茨著陈正平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文化与交流》[英]艾德蒙?利奇著郭凡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传播学论文选萃(上下)》《传播学论文选萃》编委会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广告传播技巧》王多明著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蔡国芬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美]迈克尔?埃默里著展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克里斯帝安等著蔡文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媒介事件》[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001《新闻媒介与社会》张国良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程洁、骆华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叶琼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市场精灵:网络传播与广告》卢小雁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江潜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无网不胜:网络传播与战争》桑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陈晓云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傅荣校、杨福康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吴廷俊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舆论传播》刘建明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传播探索(论文集)》王文科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美]赫尔曼、麦克切斯尼著,甄春亮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学术传播》烟玉明主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吴征著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网络媒体概论》匡文波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传播美学导论》姚鹤鸣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何苏六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艺术》关玲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传播史上的结构和变革》陈力菲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映象的创造:影视艺术本文创作与观众接受的双向研究》盘剑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郑学檬编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说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黄鸣奋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李国正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多维视界:传播与文化研究》吴予敏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唐小兵陈新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尼克?史蒂文生著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02《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戴元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邵培仁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陈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尹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张国良、黄芝晓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创新的扩散》[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美]斯皮内洛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新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创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新闻传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闻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创新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整合各学科的优势,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解决方案。
对于新闻传播领域来说,跨学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传播效果和传播质量。
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结合可以为新闻传播提供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
除了跨学科研究,交叉创新也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交叉创新是指不同领域之间的创新互动和合作。
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合作,新闻传播领域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例如,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交叉创新可以推动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度,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用户体验。
在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创新的推动下,新闻传播领域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创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开始借鉴网络科技的发展,比如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网络虚拟实验和社交媒体数据挖掘等。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广度,还为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新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需要学者们具备跨学科的素养和技能。
这对于传统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的挑战。
其次,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创新需要搭建起学术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
这需要学者们主动创造条件,促进不同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总之,新闻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创新是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2023年中国互联网传播学研究报告背景介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作为互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互联网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对2023年中国互联网传播学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梳理和分析。
I. 互联网传播理论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传播理论也在不断演进。
在2023年,中国互联网传播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例如,人工智能对互联网传播的影响研究,社交媒体传播的心理学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用户研究等。
II. 互联网传播与社会变革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方面。
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信息获取更为迅速和全面,进而对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变革。
在2023年,中国互联网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互联网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冲击。
III. 互联网传播与舆论引导在网络时代,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互联网传播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观点,不同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同时存在并竞争。
在2023年,中国互联网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如何通过网络媒体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操控,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的爆发和传播。
IV. 互联网传播与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泄露和隐私的侵犯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2023年,隐私保护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研究人员们致力于探索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护个人隐私,以及如何平衡网络安全与信息自由之间的关系。
V. 互联网传播的国际比较研究互联网的全球化特性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互联网传播存在差异。
2023年中国互联网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是与国际同行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创新和发展趋势。
VI. 互联网传播与全媒体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互联网传播学研究与其他传媒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探讨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
我们将关注研究主题的演变,从最初的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到后来的跨文化交流、传播策略等。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研究方法的进步,包括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在现状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体系的不足等。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跨文化传播研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西方文化和传播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在这个阶段,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以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研究丛书》的作者除导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或出站的博士后,寒窗苦读之后,学术成果斐然,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有的已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浙大读研期间,他们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流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媒介学等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系化,最终形成了已达预期目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
因此,这些成果和专著不仅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具有紧追前沿、观点新颖、内容创新、分析深刻、表述精当等特点,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这批浙江传播学人呕心之作的一次全面检阅。
这两套丛书中的每一种著作,还都坚持以理论与现实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选准研究的切入口,运用国际学术界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最前沿的思想与观念,着力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路径和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努力将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开掘。
同时,丛书作者尽力不受媒介理论研究中传统范式和旧有成果的束缚,面向现实,立足交叉,追踪前沿,聚焦集成,努力把内、外两个学术世界的优点和精华收归己用,并积极探索适合课题对象和内容的研究模式、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媒介理论前线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02-26目录上编第一章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第二章传播学交叉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第三章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现状与走向中编第四章媒介社会学:西方媒介社会学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第五章媒介经济学:媒介经济研究的理论资源与拓展进路第六章和谐传播论:基于社会营销的媒介生态调适第七章环境传播论:环境传播和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第八章媒介距离论:大众传播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标量分析第九章媒介知觉论:媒介知觉研究的回顾与延展第十章信息公平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传播世界下编第十一章无障碍传播:信息无障碍分享的理念、范畴与媒体实践第十二章信息鸿沟论: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第十三章信息低保论:中国实施信息低保的意义、要素及路径第十四章媒介反智论:反智主义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媒介行动第十五章媒介治疗论:如何对心理和疾病进行媒介干预与调适第十六章媒介迷思论:数字时代媒介迷思的表现、特征与动因附论著名传媒学术杂志研究壹、《政治传播》:21世纪初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贰、《媒介心理学》:新世纪以来国际媒介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及走向叁、《商业与技术传播》:新世纪以来商业传播研究的变化与趋势肆、《中国传媒报告》:新世纪以来中国传媒研究的镜像与影响深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后记媒介理论前沿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26目录上编第一章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第二章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景象的研究中编第三章媒介愿景论:确立与规划中国媒介的理想图景第四章媒介认同论:媒介主体身份阐释及其认同建构第五章媒介融合论: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机遇与挑战第六章媒介仪式论: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第七章媒介人种论:探讨大众媒介与中国现代性及文化复兴第八章媒介时间论:媒介作为人类时间尺度的研究第九章媒介空间论:空间转向与文化、意义的生成第十章媒介游戏论:分析媒介作为愉悦身心的工具第十一章媒介执政论:媒介作为执政辅助工具的研究下编第十二章媒介崇拜论:论析人与媒介关系的一个思维误区第十三章媒介身份论:设计与建构媒介个性与特质的系统工程第十四章媒介歧视论:检视传播失衡与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第十五章媒介弱智论:关于媒介智商与媒介童稚化的研究第十六章媒介失控论:预言网络可能引发的全球传播混乱第十七章媒介失声论:探寻媒介雷达与预警功能失灵的病理第十八章媒介失忆论:让人类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媒介永续传承第十九章媒介恐慌论:恐慌心理生成与终止的媒介机制的研究附论 SSCI传媒学术杂志研究壹、《媒介经济学报》:全球媒介经济学研究状况与趋势的集中显示贰、《媒介管理杂志》:昭示全球媒介管理学研究的生态与进步叁、《欧洲传播学刊》:欧洲传播学研究的轨迹、转向与趋势肆、《新媒介与社会》:全球新媒介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走向深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后记媒介理论前瞻邵培仁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0-6目录上编第一章媒介国运论:国家兴衰传播动力机制的模型建构第二章媒介安全论:媒介恐慌与媒介失语之间的动态平衡理论第三章媒介演化论:考察媒介制度变迁的社会生物学视角第四章媒介正义论:当代传播学研究的正义转向中编第五章媒介建构论:理论传统、互动模式及其研究主题第六章媒介框架论:新闻传播中框架分析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走向第七章媒介分权论:数字化媒介集权与分权的迷阵与探索第八章媒介尺度论:对传播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考察与度量第九章媒介情地论:嵌入情感地理理论的传播学研究新维度第十章媒介城市论:媒介与城市协同演进的殷切呼唤第十一章媒介性别论:本土媒介性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脉络第十二章媒介记忆论:媒介作为人类文明记忆过程的研究第十三章媒介趣味论:趣味传播时代的媒介透视下编第十四章媒介霸权论:诸权依附、合谋、扩散及其自然化第十五章媒介暴力论:媒介暴力效果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思考第十六章媒介排斥论:受众场域筛选机制与策略第十七章媒介怀疑论:全民躁动时代的媒介信任危机附论 SSCI传媒学术杂志研究壹、《传播学刊》:21世纪初国际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贰、《传播理论》:近十年西方传播理论研究的生态与进步叁、《媒介、文化与社会》:国际最前沿的媒介、文化与社会研究肆、《传播研究》:新世纪国际传播学研究的镜像与镜鉴深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后记邵培仁正式出版的专著和教材28、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线》,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
27、邵培仁等著:《华莱坞电影理论:多学科的立体研究视维》,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26、邵培仁著:《传媒的魅力:邵培仁谈传播的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
25、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24、邵培仁主编:《会展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3、邵培仁、杨丽萍著:《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邵培仁、海阔著:《大众媒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1、邵培仁、陈兵著:《媒介管理学概论》(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0、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9、邵培仁等著:《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邵培仁、海阔著:《大众传媒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邵培仁、陈兵著:《媒介战略管理》“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邵培仁、章东轶著:《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邵培仁等著:《媒介管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邵培仁著:《传播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007年出版修订本。
10、邵培仁、江潜著:《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9、邵培仁、刘强著:《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
8、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
7、邵培仁、叶亚东著:《新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6、邵培仁主编:《传播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5、邵培仁主编:《艺术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邵培仁主编:《教育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邵培仁主编:《经济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1、邵培仁主编:《20世纪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与舆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09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第1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09年。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10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第2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10年。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11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第3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11年。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12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第4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12年。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13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第5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13年。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14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第6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14年。
邵培仁、李思屈主编:《2015年: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蓝皮书第6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