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平衡(物理课件)(3)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82 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82章“力的平衡”。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的平衡概念、掌握二力平衡条件、了解平衡力的识别和运用、探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认识到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3.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平衡力的识别和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纸、笔、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天平和一些钩码,让学生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使天平保持平衡。
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
(2)通过图示和实例,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3)分析判断平衡力的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平衡现象,如杠杆原理、滑轮组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平衡定义2.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3. 判断平衡力的方法4. 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和书的重力。
B. 一个学生在滑梯上,滑梯对学生的摩擦力和学生的重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其中一个力为5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8N,方向向北。
求物体的合力及方向。
2. 答案:(1)A为力的平衡,因为支持力等于书的重力;B不是力的平衡,因为摩擦力小于学生的重力。
(2)合力为8N,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平衡的知识。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平衡现象,如自行车、杠杆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第八讲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1.力学中的五种力2.受力分析(1)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的过程。
(2)一般步骤3.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隔离法概念将加速度相同的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分隔开来分析的方法选用原则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或系统整体的加速度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典例1】 (2021·1月湖南普高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如图,一根质量为m 的匀质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高度的两个钉子上,中点悬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
系统平衡时,绳子中点两侧的切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钉子处绳子的切线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则( )【变式1】 [2020·天津市东丽区等级考试模拟(三)]如图所示,水平面上的P、Q两物块的接触面水平,二者叠在一起在作用于Q上的水平恒定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某时刻撤去力F后,二者仍能不发生相对滑动。
关于撤去F前后Q的受力个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撤去F前6个,撤去F后瞬间5个B.撤去F前5个,撤去F后瞬间5个C.撤去F前5个,撤去F后瞬间4个D.撤去F前4个,撤去F后瞬间4个解析 撤去F前,物体Q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P对Q的压力、地面对Q 的摩擦力和力F共5个力的作用;撤去F后的瞬间,两物体做减速运动,此时Q受力:重力、地面的支持力、P对Q的压力、地面对Q的摩擦力和P对Q的摩擦力,共5个力作用,选项B正确。
BC考点二 静态平衡问题1.共点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F合=0或F x=0,F y=0。
(3)常用推论①若物体受n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1)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若三个不共线的共点力合力为零,则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