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力的平衡学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平衡状态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状态的判断:根据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平衡力的特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介绍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接着讲解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衡力的特点。
3.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平衡状态和失衡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
6. 知识拓展:介绍平衡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行驶时的平衡、人体运动的平衡等。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作业设计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解释原因。
教案: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力的平衡的概念:介绍力的平衡的定义,即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些力就是平衡力。
2. 平衡力的判断:讲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3. 力的平衡的条件:介绍力的平衡的条件,即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
4. 平衡力的应用:讲解平衡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的平衡、滑轮组的平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力的判断方法和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力的判断方法和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力的平衡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模型。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杠杆的平衡和滑轮组的平衡,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讲解平衡力的判断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4. 讲解平衡的条件:讲解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
5. 讲解平衡力的应用:通过示例,讲解平衡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的平衡、滑轮组的平衡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平衡概念: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些力就是平衡力。
判断方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条件: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三节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的种类。
2、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前准备
1、思考:回顾牛顿第一定律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由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活动1 阅读课本110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1)停泊的充气船受到地球的吸引产生方向向的
以及水对船方向向的浮力。
(2)人象大战中绳子受到方向(相同、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
(3)试分析空中匀速飞行的飞机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上面的例子和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吗?
3、你还能举出物体受力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
二、二力平衡
活动2 阅读课本111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平衡状态指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或状态。
这两个力互称为。
2、(1)静止的蛋糕受到的向下的和向上的是一对
平衡力。
说出这两个力是平衡力的理由。
(2)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受到的向下的和向上的是一对平衡力。
说出这两个力是平衡力的理由。
(3)在图中标出静止的饮料瓶所受的力。
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吗?说出你的理由。
说明
引导学生对以上物体所受力进行分析,(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明确而力平衡的定义,知道什么样的物体二力平衡
通过这一块加深。
第3节力的平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4、用实例了解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用实验探究方法推理多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2、学会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基本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尝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提问:什么是共点力?(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教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以及相关知识。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❷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教学1、呈现平衡状态的一些图片(蘑菇石、山西悬空寺、芭蕾舞、自动扶梯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生活、艺术等不同领域存在的平衡之美;同时初步感知从物理学的角度所谓的平衡状态一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讨论交流呈现实际例子,反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分析下面实际例子中,物体在全过程中的哪些阶段,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实例1:飞机从起飞,到一一定的速度平稳飞行,再到降落,最后停留在机场的停机坪上。
实例2:观光电梯从一楼静止开始运动到39楼停止。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 --- 表述3、注意点:1、物箱矗瞬时速度为零时与静止是不等价的,这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为0,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
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物体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学1、理论推理学生回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教师引导: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中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是不可能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时与不受任何外力是等效的。
第三节力的平衡1、教学目标:⑴让学生认识到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对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⑶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态变化的原因。
⑷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⑸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一组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图片,然后在二力平衡中提出力的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概念。
通过一组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物体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具体了解成对出现的平衡力的情况。
第二部分“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这样的设置是让学生先通过自然、生活现象认识“力的平衡”,然后用抽象的概念来总结“力的平衡”,接着用“力的平衡”观念来解释自然、生活中一些事例,最后具体知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才会处于“力的平衡”条件。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本节的难点在于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课时安排:本节内容用1课时。
4、教学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5、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二力平衡1、分析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受力情况。
2、平衡力的概念。
二力平衡条件:探究实验教师可演示⑴小车受到的水平方向上的二力是平衡力,这两个力具有什么关系?⑵若条件不完善,可进一步引导。
画瓶子和跳伞运动员的受力。
学生自行得出。
观察讨论讨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⑶结论⑷应用A:平衡状态的物体,知道一个力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
B: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运动状态。
练习:P111小结:课下作业:同步训练6、板书设计:第三节力的平衡1、常见处于静止的物体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第三节力的平衡(学案)
【课标要求】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和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和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阅读课本P135,说出合力和分力的定义。
2.阅读课本P135,明白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平衡力?
3.阅读课本P136,说出两个力符合平衡力的条件。
4.阅读P136 实验探究过程,回答实验步骤及需注意的地方
5.回答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中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二、应用提高
6.完成课后作业
7.完成配套练习册
三、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第三节力的平衡(备案)
一、板书设计
力的平衡
一、平衡状态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思路:(前一天晚上“自学质疑”学习要求)
1.学生前晚将1-5容回答完毕,老师课上提问还有不明白的嘛?如有,解决问题,如无,继续下面学习
2.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包括哪几种状态
3.问:怎么去探究平衡力条件。
物理高中力的平衡实验教案一、引言力的平衡实验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实验之一,它旨在通过实验的手段,验证力的平衡条件,并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力的平衡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学生培养科学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实验目的通过力的平衡实验,我们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 确立有关力的平衡条件的基本原理:力的平衡条件是指在一个力系中,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所需的全部力合力为零;2. 掌握测量力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验测量,学生将掌握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3.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并准确记录测量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一个光滑水平的桌面、一根细线、一个细线套、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如:砝码、小铁块等);2.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光滑滑轮、固定器械等。
四、实验步骤第一步:固定拉力绳1. 在桌面上选择一个较为光滑的位置,并固定好拉力绳;2. 在拉力绳的另一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质量的物体,在不同距离处挂上砝码。
第二步:测量平衡力1. 将光滑滑轮固定在被测物体的上方,确保滑轮的光滑度;2. 将一根细线穿过滑轮,并保持细线的张力;3. 使用弹簧测力计,将其中一端固定在细线上,另一端固定在光滑桌面上;4. 通过调整物体的质量和细线的张力,使得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零。
第三步:记录测量数据1. 测量在力平衡状态下,所使用的砝码的质量;2. 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3. 测量细线的张力。
第四步:数据处理1. 利用所测量的数据,计算细线的张力;2. 将所用砝码的质量与细线的张力进行比较,验证力的平衡条件是否成立;3. 绘制实验结果图表,展示砝码的质量与细线张力之间的关系。
五、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和操作的准确性;2. 进行测量时要注意力的大小和方向,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3. 在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归位。
第三节力的平衡【学习目标】1.理解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3.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学习的重难点】1.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2.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准备:自学课本第135页-138页的内容,认真观察思考本课的插图,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完成下面的练习:1.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作用在。
二、合作探究:(一)理解二力平衡:阅读课本第135--136页,观察图7-18 .7-19和7-20,分析物体的状态和受力情况。
总结:1.物体如果在几个力作用下,能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其实就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我们也称此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2.物体在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二力平衡。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想: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他们的大小,方向,作用在物体上。
设计实验:(如右图)进行实验:(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分析论证: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作用在。
★交流讨论:什么是非平衡力?(帮你理解:当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几个力称为非平衡力。
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不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两个力也称为非平衡力。
即合力不为零)分析:空中自由下落的苹果、火箭发射升空的状态和受力情况。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帮你理解: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两个力一定是对平衡力,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精典例题:1.图12.6-2中,已知吊灯重力 (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 ) G为20N,那么电线对吊灯的拉力为 N。
力的平衡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以及平衡状态的判断。
1.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3. 平衡状态的判断: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能够判断平衡状态。
2. 能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 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走钢丝、骑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条件。
3. 讲解相互作用力的条件: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条件。
4. 判断平衡状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判断不同情况下的平衡状态。
5. 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平衡二力平衡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平衡状态:1. 静止状态2.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2)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点一定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3)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平衡状态。
力的平衡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2. 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重点难点1.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2. 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什么是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结合书本P135)例题:1.重力忽略不计的弹簧,上端固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请作出小球受力的示意图。
2.如图所示,正在匀速上升的气球, 请作出气球受力的示意图 (不计空气阻力)3. 重为2N的小球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画出小球在A位置时所受力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
问题:图1和图2中,小球和气球,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受到哪些力?图3和前面的一样嘛?又受到哪些力?总结:叫平衡状态,此时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此时物体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特殊的平衡状态:叫二力平衡(二力平衡可以推广到某个方向上的二力平衡,如图4)二.探究二力平衡:猜想: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他们的大小,方向,作用在物体上。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小丽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观察卡片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1) 在纸片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用剪刀将纸片一剪两半,砝码和半张纸片会向两侧掉去.这样做说明了什么?2)如图,在纸片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却不能保持平衡.她这样做说明了什么?3)事实上,小丽的实验并不是非常严谨的,因为小卡片本身还有重力.这对小丽的实验结论是否有影响.请作简要说明.得出结论:三.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两个力此时两个力作用下,物体处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若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物体受到的作用,此时两个力大小相等。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7.3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特点;2. 掌握平衡力的判断方法;3. 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特点,能够判断平衡力;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平衡力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衡尺、钩码、弹簧测力计;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走钢丝的人、荡秋千的人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利用平衡尺、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二力平衡的条件。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平衡力的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衡力。
5. 知识应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答案:1.(1)√;(2)×;(3)×2. 应用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是10N,向东;另一个力是8N,向西。
判断这两个力是否平衡,并说明理由。
答案:这两个力不平衡,因为它们的大小不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随堂练习和实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一物理学案( 23 )力的平衡(课前案)【学习目标】1、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
2、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3、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自主学习】1.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或运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1)二力平衡的条件(2)三力平衡的条件是这三个力的合力,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方向。
(3)n力平衡的条件是这n个力的合力,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与第n个力大小,方向。
(4)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平衡时,一般方法是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尽量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正交分解到坐标轴上,利用F X合=,F y合= ,求解。
3.解答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3)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对力进行处理;(4)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课中案【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共点力的平衡与平衡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为零,则物体必处于平衡状态B.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不变,则物体必处于平衡状态C.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物体沿任意方向的合力都为零D.如果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例2.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图所示,若鸟笼重20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
例3.将重力G=100N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给物体施加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θ=37°的拉力F=60N,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求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sin370=0.6,cos370=0.8)例4.物体A在水平力F作用下,沿着倾角为370的斜面匀速上滑,物体A所受到的重力为G=300N,它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sin370=0.6,cos370=0.8),求:(1)物体A所受到的支持力(2)水平外力F力的平衡(课后案)1.关于处于平衡状态的质点,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质点一定不受力的作用B.质点一定没有加速度C.质点一定没有速度D.质点一定保持静止2.大小不同的三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小球上,以下各组力中,可能使小球平衡的是()A.2N,3N,6NB.1N、4N、6NC.35N 、15N 、25ND.5N 、15N 、25N3.如图所示,在超市内倾角为θ的电梯斜面上有一箱西瓜随电梯匀速向上运动,在箱子的中央有一只质量为m 的西瓜,则在该西瓜随箱子一起匀速前进的过程中,周围其他西瓜对它的作用力的方向为( )A .沿斜面向上B .沿斜面向下C .竖直向上D .垂直斜面向上4.人站在自动扶梯上随自动扶梯匀速上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所受合力方向同图中速度的方向一致B.人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C.人只在竖直方向受力且合力为零D.人在竖直方向所受合力不为零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学目标⑴让学生认识到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对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⑶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体状态变化的原因。
⑷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⑸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方法让学生先通过自然、生活现象认识“力的平衡”,然后用抽象的概念来总结“力的平衡”,接着用“力的平衡”观念来解释自然、生活中一些事例,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才会处于“二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Array【教师活动1】复习提问:(1)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意义。
(2)复述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组织过程、注意事项及结论。
【学生活动1】回顾上节的内容,回答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2】(1)组织学生进行对身边的物体如课桌进行受力分析(让两生板演)。
(2)师生分析桌子的状态与受力特点。
提出问题:静止的桌子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这与牛顿第一定律是否矛盾呢?如不矛盾,那这两个力有何特点呢?板书课题:力的平衡【学生活动2】分析桌子的受力情况。
思考师提出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初步认识。
【学生活动2】板演、讨论。
初步了解力的平衡的有关内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二力平衡【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与讨论对二力平衡的认识。
【教案一】第三节力的平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捷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②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体受力情况,培养关注科技的意识;重点难点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而学生刚刚接触到力,对实际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因此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法分析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教学资源教师:多媒体课件、示教板、弹簧测力计学生:两端带有定滑轮的木板、带孔的硬纸板、细线、钩码教学过程分析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图片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景出发,激疑生趣,引发学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环节二:观现象、究本质→认识平衡与平衡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结合对周围物体的观察,列举出他们认为平衡的物体,例如:桌面上的物理书,悬挂的灯管等,进而得出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
这是学生看到的表面现象,究其本质是什么呢?老师立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师生合作、解读探究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猜一猜]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考虑,猜想二力平衡的条件。
[议一议]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说明合理的实验步骤;[做一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老师提供的实验探究卡,分组合作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做法:让学生按照投影上的步骤去操作,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填空。
然后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