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常用词语
- 格式:ppt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3
常用文言文字词及翻译文言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它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了解和学习文言文字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汇及其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
一、日常用语1. 诸葛亮:意为聪明才智的代名词,可用于形容聪明的人。
2. 侍从:指陪伴在身旁、服侍的人。
3. 纷纷扬扬:形容事物纷繁复杂、变化多端。
4. 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
5. 鸿篇巨制:指篇幅长、内容宏大的作品。
二、人物称谓1. 吾:我,表示说话人自己。
2. 予:我,较为儒雅的代词,多用于自我介绍和古代诗词中。
3. 丈夫:一般指成年男子,也可泛指男性。
4. 贤士:指有才德的人,常用于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称赞。
5. 仕宦:指担任官职。
三、时间和动作1. 晨昏:指一天的早晨和傍晚。
2. 朝暮:指一天的早上和晚上,常用于古代诗词中。
3. 行舟:指乘船旅行。
4. 赴约:指按约定的时间前往约会地点。
5.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扛起重担。
四、情感和品质1. 忧愁:形容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2. 悲伤:心情沉重,表示因为失去或遭遇了不幸而感到悲痛。
3. 善良:指心地善良、善于助人。
4. 悔过:指认识到错误后的懊悔和改过自新。
5. 忠诚:指对于信仰或忠实于职责的坚定不移。
五、事件和现象1. 喜怒哀乐:指人的情绪表达,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快乐。
2. 德行:指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3. 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烧书籍和杀害儒士的事件。
4. 三纲五常:指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义务和伦理规范。
5. 丰收:指农作物收成好,产量丰富。
通过学习这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汇及其翻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遗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对于汉语的学习和应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促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风尘仆仆原文:風塵仆仆翻译:形容旅途劳累,尘土飞扬的样子。
解释:风尘,指尘土;仆仆,形容疲惫不堪。
整个词语用来形容人在长途跋涉后,身上沾满了尘土,显得疲惫不堪。
二、日理万机原文:日理萬機翻译:形容事务繁忙,每天要处理许多事情。
解释:日,每天;理,处理;萬機,指各种事务。
整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工作,事务繁重。
三、琴瑟和鸣原文:琴瑟和鳴翻译:比喻夫妻和谐相处,恩爱美满。
解释:琴,古代弦乐器;瑟,古代弦乐器;和鸣,和谐地奏出声音。
整个词语用来比喻夫妻之间感情融洽,生活美满。
四、悬梁刺股原文:懸梁刺股翻译:形容刻苦学习,勤奋用功。
解释:悬梁,指把头发挂在梁上,以示专心致志;刺股,指用针刺自己的大腿,以示刻苦学习。
整个词语用来形容人为了学习,不怕吃苦,勤奋用功。
五、指鹿为马原文:指鹿為馬翻译: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解释:指鹿为马,指故意把鹿说成是马。
整个词语用来形容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达到某种目的。
六、山清水秀原文:山清水秀翻译:形容风景优美,山水清新。
解释:山,山峰;清,清澈;水,流水;秀,秀丽。
整个词语用来形容山水风光优美,景色宜人。
七、日薄西山原文:日薄西山翻译:比喻事物衰败,即将结束。
解释:日薄,太阳即将落山;西山,山的西边。
整个词语用来形容事物衰败,如同太阳即将落山,意味着即将结束。
八、画龙点睛原文:畫龍點睛翻译:比喻在关键时刻,用一两句话点明要害,使事物更加生动有力。
解释:画龙点睛,指在画龙的眼睛上点上一点,使龙栩栩如生。
整个词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用一两句话点明要害,使事物更加生动有力。
总之,文言文固定词语丰富多样,它们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固定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言文经典词语翻译与解读1. 鸿毛翻译:大雁的羽毛。
解读:鸿毛,常用来比喻轻如鸿毛,形容事物极轻。
如:“人生如梦,转眼即逝,何须计较得失,一切皆如鸿毛。
”2. 破釜沉舟翻译:打破锅,沉掉船。
解读: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破釜沉舟,不胜则死,不达目地,誓不罢休。
”3. 狐假虎威翻译: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
解读:狐假虎威,比喻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如:“他是个无赖,狐假虎威,无人敢惹。
”4. 狐朋狗友翻译:狐狸的朋友,狗的朋友。
解读:狐朋狗友,指品行不端的朋友。
如:“他那些狐朋狗友,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
”5. 鹏程万里翻译:鹏鸟的行程万里。
解读: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风马牛不相及翻译:风与马、牛没有关系。
解读: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联。
如:“这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混为一谈?”7. 鸡犬升天翻译:鸡和狗都升天了。
解读: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得道,鸡犬皆沾光。
出自《庄子·逍遥游》:“吾闻楚王好细腰,故其朝多饿死之人。
”8. 鸡鸣狗盗翻译:鸡鸣时狗偷东西。
解读:鸡鸣狗盗,比喻行窃的行为。
如:“他为人正直,从不做鸡鸣狗盗之事。
”9. 龙腾虎跃翻译:龙腾跃,虎跃动。
解读:龙腾虎跃,形容气势磅礴,动作矫健。
如:“他身手矫健,龙腾虎跃,犹如猛虎下山。
”10. 鹏程万里翻译:鹏鸟的行程万里。
解读: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二、总结文言文中的经典词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们简洁、凝练,富含哲理,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翻译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文言文字词常用解释翻译文言文字作为古代的标志性文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及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言文字的使用逐渐减少,有时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会遇到些许困难。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字,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进行解释翻译。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古代的成语,意思是就算妇女再聪明能干,但如果厨房中没有米,她也无法煮出米饭来。
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在某种条件或基础缺乏的情况下,即便再有才能也无法做到某事。
二、虚怀若谷虚怀若谷是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谦虚谨慎。
虚指心胸开阔、不自负,怀指胸襟、心境,若谷则是以谷物仓库的空旷程度来比喻胸怀无私、包容。
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话用来形容表面看起来华丽、高贵,但实际上内部却已经糟糕不堪,毫无价值。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只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品质。
四、桃李满天下桃李满天下是用来赞美教育者的成语,意为桃李芬芳的果树满天下,比喻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学生遍布全国,也可以形容教育影响深远。
五、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指只懂得理论,却没有实际经验。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只在纸面上讨论问题,却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人。
六、东施效颦东施效颦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美貌却学别人皱眉的样子,比喻模仿别人却始终无法达到真正的效果。
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自知自己的缺点而自以为是。
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尽心尽力工作,甚至牺牲生命,不计个人得失。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赞美有奉献精神的人。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和翻译,通过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在现代生活中运用这些有趣的成语。
文言文字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更体现在它所传递的智慧和观念中。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的智慧和文化。
文言文词语翻译中:zhōng①内;里。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②中间;内部。
《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
”③半;一半。
《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④中等;不高,不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内心。
《史记·韩安国列传》:“深中隐厚。
”⑥中国。
《图画》:“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
”zhòng①符合。
《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射中。
《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
”③击中。
《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④考中。
《范时中举》:“你恭喜中了举人。
”⑤猜中。
《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
”⑥中伤。
《书博鸡者事》:“臧怒,欲中守法。
”每:měi①每一。
《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②每逢;每一次。
《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时常;往往。
《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④在近代汉语中表名词复数,相当于“们”。
《窦娥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mèi见“每每”。
【每每】⒈肥美,茂盛的样子。
⒉昏昧的样子。
切:qiē①切割;用刀分割东西。
《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②磨。
《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qiè①贴近;切近。
《荀子·劝学》:“《诗》《书》故而不切。
”②恳切;深切。
《柳毅传》:“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
”③迫切;急切。
《黄生借书》:“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④严厉。
《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⑤务必;一定。
《失街亭》:“切宜小心在意。
”甫:①古代男子的美称。
《仪礼·士昏礼》:“伯某甫,促叔季,唯其所当。
”②大;广大。
《诗经·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③刚刚;刚。
《汉书·匈奴传》:“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
120个文言实词例句及翻译什么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且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传统文化和文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例句及其翻译。
1.天人合一:指天地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2.众生平等:强调所有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3.和谐共处:指不同事物和人之间和平共处。
4.大同世界:指人类在精神和道德上达到一种永久和谐的理想状态。
5.致良知:强调人应该遵循内心的良知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6.日月如梭:比喻时间过得非常快。
7.默默无闻:形容做事不张扬,不图名利。
8.功德无量:形容功德的价值和重要性无法计量。
9.追根溯源:追溯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0.真知灼见:形容见解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质。
11.波澜壮阔:形容事物的规模和景象宏大壮观。
12.春华秋实:形容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实丰盛。
13.宜乐宜嗔:强调在适当的时候宜乐宜怒。
14.明察秋毫:形容观察细微之事非常敏锐。
15.虚怀若谷:形容胸怀宽广,学识谦逊。
16.昙花一现:形容事物短暂而珍贵。
17.破釜沉舟:形容决心坚定,不可退缩。
18.笑里藏刀:形容善于隐藏真实想法和意图。
19.临渴掘井:比喻事先未做准备,临时抱佛脚。
20.蜻蜓点水:形容轻轻触及水面,比喻只是稍微提及。
…119.本末倒置:形容将主次关系颠倒了。
120.悔过自新:指意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例句及翻译,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结语文言实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通过学习和使用文言实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也能够丰富和提升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对文言实词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张晓航. (1999). 汉语词汇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陈明熙. (2005). 文言实词研究.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言文词语翻译文言文词语翻译700字1. 滥竽充数:指没有真正的才能或资格,却冒充如此。
例句:此人学识浅薄,不过是滥竽充数而已。
2. 锱铢必较:形容对小事非常计较。
例句:他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分利益都锱铢必较。
3. 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得非常彻底。
例句:那次战役,敌军一败涂地,无一人生还。
4. 杯弓蛇影:形容人因误会或多心,而过分地疑神疑鬼。
例句:他得了心理疾病,总是杯弓蛇影,生活不能正常。
5. 损人利己: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
例句:他不顾他人的感受,只顾损人利己。
6. 后悔莫及:指事情发生后,才后悔已经无法挽回了。
例句:他做了个错误的决定,现在后悔莫及。
7. 连绵不断:形容时间、事情等持续不停。
例句:连绵不断的雨一直下了三天。
8. 百密一疏:形容事物虽然做得十分谨慎,但可能因为疏忽造成的错误。
例句:他平时办事非常细心,这次犯了个百密一疏。
9. 一意孤行:形容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从别人的劝告。
例句:他性格固执,一意孤行,所以经常犯错。
10. 画蛇添足:指做多余的事情,不但不加分,反而拖累了整个工作。
例句: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居然在最后一刻画蛇添足,整个计划失败了。
11. 麻痹大意:形容人精神松懈,不再警惕。
例句:他得到了胜利之后,麻痹大意,结果失败了。
12. 背信弃义:形容不守信用,不讲道义。
例句: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信弃义。
13. 深思熟虑:形容人做事认真考虑,不轻率行事。
例句:他在做决定之前会深思熟虑,从不草率行事。
14. 流言蜚语:指没有根据的谣言和揣测。
例句:不要随意听信别人的流言蜚语,应该听从事实的判断。
15. 守望相助:形容互相帮助、支持。
例句:在困难时期,大家互相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16. 风马牛不相及:形容两件事情完全不相关。
例句:这两个问题风马牛不相及,不能放在一起讨论。
17. 知己知彼:指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以制定更好的战略。
例句:在与对手对战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知己知彼。
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文言词语是中文古代的书面语言中使用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1. 夫:句首发语词,相当于“夫子”、“先生”。
2. 尔:你。
3. 曷:何,为什么。
4. 故:事故,变故。
5. 鲜美:鲜艳美丽。
6. 望其项背: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7. 辞:言辞,也就是文章或言谈。
8. 虽:即使。
9. 愚人:愚蠢的人。
10. 唯:只。
11. 相: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帮助、辅助的意思。
12. 犹且:尚且。
13. 是以:因此。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词语有很多,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 字词翻译:(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
例句:吾友之书,何在?(我的朋友的书在哪里?)(2)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或判断。
例句:人生者,自有所欲也。
(人生,自然有所追求。
)(3)其: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他的”或“它的”。
例句:夫子之车,其破矣。
(夫子的车,它的破了。
)(4)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欲往矣,而路途遥远。
(我想去了,但是路途遥远。
)(5)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文学交流朋友,用朋友辅助仁德。
)2. 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男子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了取悦自己的人而打扮。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
3. 文言文特点:(1)句子结构紧凑,省略较多。
(2)用词古雅,富有韵味。
(3)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排比等。
(4)注重意境,富有哲理。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文言文常用字词句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名词1. 尝:曾经、曾经做过某事例:尝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 乃:就、于是、因此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之:的、之(代词)、到、从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而:并且、但是、而且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所以、因此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动词1. 为:做、成为、担任例:为之奈何?2. 见:看到、遇见、拜见例:吾欲见公,公不肯见。
3. 闻:听说、传闻、听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 行:行走、行动、行为例:吾欲行,必以信。
5. 至:到达、达到、至于例:至矣哉!此之谓至善。
三、形容词1. 美哉:美好、美丽例:美哉,我少年中国!2. 疾:快、急、痛苦例:疾风知劲草。
3. 大哉:伟大、宏大例:大哉,尧舜禹汤!4. 甚:非常、十分例:甚矣,汝之不才!5. 良:好、优秀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四、副词1. 谁知:不料、没想到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乃:竟然、居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岂:难道、岂不是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 乃:才、仅仅例:吾乃草莽之人,何敢犯天威。
5. 岂:怎么、怎能例:岂有此理!总之,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常用翻译词只是冰山一角,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这些常用翻译词,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词总结一、科举:贡举: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举荐科目:孝、廉),指科举考试。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即考中。
登第:登科,科举考中进士。
进士: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中第:科举考试及格。
落第、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状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会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解元:乡试第一称解元。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二、官职:1.表官职的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军事首脑。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太史:记史,管文书。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荐:韩琦镇长安,荐知(主持,掌管)泾阳县。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授:授给、给予官职。
如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仕宦:做官,任官职。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言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翻译词语是基础,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以下是初中阶段必考的文言文翻译词语解析,共计500字。
一、实词翻译1. “矣”:语气词,表示感叹、疑问或肯定,相当于“了”、“啊”等。
如:“吾友矣,吾友矣。
”(我的朋友啊,我的朋友啊。
)2.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如:“焉得谋?”(在哪里能找到计谋?)3. “若”:代词,相当于“你”、“他”、“它”。
如:“若善者,吾将与之游。
”(如果你是好人,我将与你交往。
)4. “以”:介词,表示原因、目的、方式等。
如:“以武侯之才,何患无后?”(凭借武侯的才能,何愁没有继承人?)5.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如:“何人能解?”(谁能解开?)6. “其”:代词,相当于“他的”、“它的”。
如:“其人可矣。
”(这个人可以了。
)7. “之”:代词,相当于“的”、“之”。
如:“言之有物。
”(说的话有内容。
)二、虚词翻译1.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如:“于戏,予与尔同销万古愁。
”(唉,我与你们一同消解万古的忧愁。
)3. “以”:介词,表示原因、目的、方式等。
如:“以武侯之才,何患无后?”(凭借武侯的才能,何愁没有继承人?)4. “乃”: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如:“乃知其不可而为之。
”(才知道它不可为而为之。
)5. “其”:代词,相当于“他的”、“它的”。
如:“其人可矣。
”(这个人可以了。
)6. “者”:助词,用于主语后,起停顿作用。
如:“此乃吾师也。
”(这就是我的老师。
)三、特殊句式翻译1. “宾语前置”:将宾语提前至主语之前,如:“吾友矣。
”(我的朋友啊。
)2. “定语后置”: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人皆曰予可矣。
72、穷①【走完】欲穷其林。
②【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穷尽】子子孙孙无穷匮。
④【深】穷冬烈74、去①【离开】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距离】西140个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完整释义(下)67、戚①【忧愁,悲伤】不戚戚于贫贱②【亲,亲属】亲戚畔之68、其①【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苦其心志② 【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人视端容寂③【指示代词这、这片】欲穷其林④【表揣测、反问等语气】其如土石何?69、期①【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望】期在必醉。
③【期限】度已失期。
④【满一年】期年之后70、启【开,打开】启窗而观。
71、且①【况且、尚且】且焉置土石。
②【将近】年且九十。
③【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
73、趋【快步走】尝趋百里外蜀之去南海③【除掉】去死肌,杀三虫75、入①【进入】出入之迂也。
元方入门不顾。
②【在国内】入则无法家拂士善哉,吾请无攻宋矣③ 【好的、善良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77、少① 【稍微】宾客意少舒。
②【不多】饮少辄醉③【年轻】陈涉少时78、胜①【能承担,能忍受】高处不胜寒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79、市①【买】愿为市鞍马。
②【集市】东市买骏马。
百里奚举于市80、食①【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吃】食不饱,力不足。
③【食物】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81、使①【出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派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③【假使,假若】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让】不使学82、适①【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②【到、往】抱而适市83、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
②【书信】家书抵万金。
③【字条】得鱼腹中书84、舒①【展开】柳条将舒未舒。
②【放松,松弛】宾客意少舒。
85、孰①【谁,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仔细】孰视之。
86、属①【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连接】属引凄异。
③【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
④【下属】召令徒属曰。
1. 之翻译:的、地、得、之间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2.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3.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以翻译:用、以、以及、因为等。
例句:“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君子用文化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
”5.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6.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忧愁不断。
”7.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8.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10.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以上仅为常用文言文字词的翻译示例,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字词繁多,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一、名词1. 君:君主、国王例句:君知其不可而为之乎?(《论语》)2. 臣:臣子、臣民例句:臣死且不避,吾将谁欺?(《左传》)3. 臣:官职、职务例句:臣居官二十年,未曾有所得。
(《史记》)4. 臣:部下、手下例句:臣闻汉王将东巡,愿随行。
(《史记》)5. 君子:有道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例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6.小人:品德低下的人、不道德的人例句:小人哉,予何敢望哉?(《论语》)二、动词1. 为:做、行例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2. 言:说、说例句: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3. 行:走、行走例句:行年三十,而立。
(《论语》)4. 求:寻求、请求例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诗经》)5. 求:请求、要求例句:求全责备,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论语》)6. 闻:听说、听到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语》)三、形容词1. 善:好、善例句:善人者,善人之所善也。
(《论语》)2. 贤:有才能的人、有德行的人例句:贤者不以其道事人,而不道者亦不事贤者。
(《论语》)3. 恶:不好、恶例句:恶者,恶人之所恶也。
(《论语》)4. 美丽:美好、漂亮例句:美丽不可方物。
(《诗经》)5. 美德:美好的品德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有美德矣。
(《论语》)四、副词1. 焉:于此、在这里例句:吾欲言吾志,而恐为汝辈所笑,故不敢言。
(《史记》)2. 虽:虽然、尽管例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史记》)3. 然:然而、可是例句:然则吾将何求?(《论语》)4.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例句:于是孔子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5. 既:已经、……之后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掌握这些常用文言文翻译字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积累,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1.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
3. 士:古代对有一定地位和学问的人的称呼。
4. 江山:指国家或领土。
5. 朝廷:指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6. 贤臣:指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员。
二、动词1. 走:行走。
2. 读:阅读。
3. 听:听到。
4. 思:思考。
5. 言:说。
6. 行:行动。
7. 求:寻求。
8. 得:得到。
三、形容词1. 善:好,善良。
2. 美丽:美丽,漂亮。
3. 伟大:伟大,宏伟。
4. 美德:美好的品德。
5. 聪明:聪明,智慧。
6. 勇敢:勇敢,勇敢地。
1. 立刻:立即,马上。
2. 一直:始终,一直。
3. 常常:经常,常常。
4. 有时:有时候,偶尔。
5. 总之:总之,总的来说。
五、连词1. 虽然:尽管。
2. 但是:但是,然而。
3. 因此:因此,所以。
4. 然后:然后,接着。
5. 而且:而且,并且。
六、介词1. 在:在……的地方。
2. 从:从……的地方。
3. 到:到……的地方。
4. 用:用……的方式。
5. 为了:为了……的目的。
七、助词1. 的:表示所属关系。
2. 地:表示修饰关系。
3. 得:表示结果。
4. 们:表示复数。
5. 了:表示完成。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词语的翻译和解释,希望高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 画龙点睛古文:画龙点睛,以成其妙。
现代汉语:比喻在关键处加上一两句话,使整篇文章或事物显得更加完美。
2. 举案齐眉古文:举案齐眉,自得其中。
现代汉语:形容夫妻之间感情和睦,相敬如宾。
3. 指鹿为马古文:指鹿为马,自以为得计。
现代汉语: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青出于蓝古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现代汉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5. 悬梁刺股古文:悬梁刺股,勤学苦读。
现代汉语:形容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6. 鹏程万里古文: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现代汉语:比喻前程远大,大有作为。
7. 胸有成竹古文:胸有成竹,未下笔先有形。
现代汉语:比喻做事之前已有充分的准备。
8. 胸无点墨古文:胸无点墨,无知无识。
现代汉语:形容人无知无识,没有学问。
9. 风马牛不相及古文:风马牛不相及,各自为政。
现代汉语: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联。
10. 一箭双雕古文: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现代汉语:比喻一举两得,一举两全。
11. 鸡鸣狗盗古文:鸡鸣狗盗,形容微不足道的小事。
现代汉语: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
12. 胸怀壮志古文:胸怀壮志,志向远大。
现代汉语:形容人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13. 鹤立鸡群古文: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现代汉语:比喻才能或仪表出众,与众不同。
14. 狐假虎威古文:狐假虎威,借势欺人。
现代汉语: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5. 老马识途古文:老马识途,经验丰富。
现代汉语:比喻经验丰富,能够指引方向。
这些成语不仅体现了文言文的魅力,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文,同时也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