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要有点波澜(用)
- 格式:ppt
- 大小:1002.00 KB
- 文档页数:31
写事作文要有点波澜人有悲欢离全,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记得唐伯虎为老太太祝寿所写的一首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寿桃献至亲。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美的感受。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呢?一、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绘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
蛇行线就是S型曲线。
有些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只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事件本身的进展,就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显出一定的波澜。
蒲松龄的《促织》一文情节共有三次大的起落。
第一次是成名捕不到促织被县宰杖责得不能行走,惟思自尽。
然而妻子占卜得图,成按图而获虫。
文章首次形成起落。
第二次是成子不慎,扑毙所得之虫,惊惶投井,成在复陷绝境之时,意外又得一虫。
文章再度出现起落。
第三次是成所得促织几乎被鸡所啄食,结果小虫战胜了大鸡。
随着事件的发展进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件的进展,去关注人物的命运。
[借鉴实例一]猎狮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评析]这篇百字短文中掀起了三个波澜:巴布去非洲打猎,但却猎狮身死。
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一个波澜;伊莉薇娜要求运回丈夫尸体,但却收到一个狮尸,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二个波澜;伊莉薇娜再索夫尸,但却得到“巴布在狮腹内”的回电,顺逆之间产生了第三个波澜。
高一作文写事要有点波澜700字范文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之事擦肩而过,但有一件小事,至今还在我的脑海回荡,让我感动。
这事发生在一家写字楼,那天这家商场搞出活动,所有的化妆品打七折,另有奖品赠送,而且规定晚上7:00-10:00。
我和妈妈吃过饭就急忙赶去。
我拿着篮子,随便拿了几件就行了,妈妈就叫我赶紧排队了。
由爸爸妈妈去挑选东西。
参赛队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我已经第九位在后面了。
不一会儿,我后面来了一个男孩,年龄跟我差不多,他穿着一套校服,头发有些枯黄,黑黑的脸。
不一会儿,我便和他交谈起来,我问:“你上几年级了?”他说:“四年级。
“你就买总之东西吗?”“不,我妈妈在选购。
”在中交谈中我果然知道他妈妈下岗了,听说这打折,才特意过来的,一般很少来超市。
前面还有几个人就到我们了,我们在焦急地等着妈妈。
突然,从商场出来了一个提着满蓝东西的人,我以为是妈妈,认真一看,结果是一个大约六十岁左右的婆婆,她看了看排得那么长的队伍,放下东西,叹了一口了,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的说:“哎呀,看来想买打折的东西还真不容易啊!”说着,正准备要走。
这时,我身边的男孩站出来,对婆婆说:“你用我这位置吧,婆婆。
”“这怎么行!”婆婆说。
不管怎么样坚决要把自已的位置让给婆婆。
自己站在旁边等他妈妈了。
就在这时,男孩出的妈妈提着满满的商品兴冲冲地出来了,男孩低着头向他妈妈说:“妈,我已经把位置让给婆婆了。
“他妈妈先上感到惊讶,吼叫然后微笑地带着男孩离开了商场。
我看着他远去的身影,突然感觉他的身影越来越大,我也是少先队员,难道我不能这样做吗?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700字——写事要有点波澜彩塘小学502班吴钺仑过年买新衣服难过是每个小孩子最开心、最期待的一件事。
我也不例外。
进校的第一个周日,爸妈我就叫嚷着爸爸带我去买新衣服了。
吃过早饭,我们跟舅舅、舅妈、表弟一前一后往汕头出发,购买新衣服。
一路上,汽车在公路奔跑,耳边响着呼呼的西北风,眼前下能着滂沱的大雨。
叙事要有点儿波澜【写作方法引路】“溪水因山成曲折, 山蹊随地作低平”, 自然界的事物本身就充满曲折变化。
而写作也同样要有波澜。
这里的所谓“波澜”, 就是指写事不单调, 不平铺直叙, 有曲折, 有变化, 有起伏。
这样, 事情是曲折的、复杂的, 文章才有可读性, 也才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事实上, 决定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的。
这里说的复杂, 有两个含义: 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
例如, 一个人其貌不扬, 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 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 却热心公益活动。
台风袭来, 房倒树折, 停电断水, 人人都讨厌台风, 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
为什么?原因是有一次来台风, 断电, 家里点了蜡烛。
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 妈妈说她像小天使, 女孩非常高兴。
在这里, 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
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天有阴晴, 月有圆缺, 潮有涨落, 草木有枯荣, 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塞翁失马, 乐极生悲, 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
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2.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 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 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 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 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 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 安排结构。
3.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 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
例如, 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 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 用顺叙就有波澜, 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 像重大案件, 用倒叙, 造成悬念, 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
那么, 写事情怎样才能兴波澜、起变化呢?1.设置悬念法。
记叙文写作指导—写事要有点波澜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
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一、巧设情节,制造冲突(或误会)“一波三折”技巧中的“波折”要设计得入情入理。
只有让读者感觉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才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如《心声》二、巧设悬念,扣人心弦“巧设悬念”技巧,关键在于通过具体情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搁置起来,暂时不把情节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然后在适当时候再交“底”。
(如《我的叔叔于勒》三、倒叙和插叙倒叙法: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如《背影》插叙法: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如《羚羊木雕》四、抑扬互变,摇曳生姿所谓“抑扬互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
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一位同学以《距离》为题,写“我”带着“隔膜”的心态踏进了继父的家门,为了鼓励我努力学习,继父每天晚上都捧着一本书,陪“我”读到深夜。
不管多累,第二天早上他依然出苦力,干活挣钱。
一年365个夜晚的伴读,渐渐愈合了“父女”间的距离。
如果就此收尾也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匠心独运,设计出了石破天惊的突变式结尾:收到通知书那天。
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
记叙文写作指导--写事要有点波澜记叙文写作指导--写事要有点波澜太子头上的尺水兴波,呈现跌荡起伏的美——写事要有点波澜学情:小学、初中学生叙述事件,往往轻描淡写,平铺直叙,缺少的是写出波澜的能力。
这样一来,所写的文章无法呈现出事件本身丰富、变化的面貌,也无法让文章产生吸引力与感染力。
写事有点波澜是高一叙事写作的新要求,是对小学初中叙事能力的促进与发展。
定位:这是高一写作单元第四课,第一课用心感受与深入思考生活的问题,以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第二课侧重于写人叙事的角度选择,进行的是教师的专项写作训练;第三课侧重于凸显个性,是写人技巧的再探索。
这一课则是叙事技巧的集中研究,一要了解尺水兴波的技巧方法(重点),二要进行兴波助澜的叙事训练(难点)。
目标:1、了解兴波助澜的技巧方法。
2、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加上艺术手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法:品评法、仿写法,脑体操、知识方法化法等。
进程:第一课时一、导思先看如下一篇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伊丽微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这篇小说虽短,却波澜起伏,情节包含三次曲折:巴布远猎非洲,不幸身亡;伊丽要求运回丈夫的尸体,不料运回的却是狮尸。
她又去电,回电后才知巴布在狮腹内。
像这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的变化就是事件的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
要说江河上的波澜,大家都很熟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浪推前浪,景象十分壮观。
我们借用波澜这个词,是想说叙写事件,要富有变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要太单调。
为何要在叙事中兴波澜,一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二是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写事要有点波澜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写事要有点波澜在记忆的长河里,发生了许很多多的事情,有的事已经随着时间的消逝慢慢忘却,有的事我仍记忆忧新,有一件事我至今难以忘记,由于那件事教育了我。
那是在暑假里的一天,烈日炎炎,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就像生活在蒸笼里似的。
我和妈妈去莲花公园游玩,还可以避暑,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进入了莲花公园。
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海洋,绚丽多彩的小花在草地是零零星星地点缀着,红的似火,白的是雪绿的如玉,粉的似霞,形成了五彩的大自然地毯。
亭子里,老人在躺椅上闭目养神。
连续往后走,到了莲花池,一股凉爽扑面而来,柳树在微风中摇曳着,我和妈妈坐在池边的石头上,一阵莲花的芳香迎风飘来,这时候再吃个雪糕,真是秒不行言。
我买来雪糕,剥开,顺手把包雪糕纸扔在地下,这被妈妈观察了,妈妈走过来,严厉地对我说:“你怎么能把雪糕纸扔在地下呢?垃圾箱离你不到2米,快捡起来。
”我不屑地说:“不就一个雪糕袋,清洁工人会打扫的。
”妈妈生气地说:“假如人人都像你这样,清洁工人能忙过来吗?这么好的风景能有吗?我们的地球早就乌烟瘴气,小河浑浊,无法生存了。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捡起来扔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感到非常惭愧,把雪糕袋捡起来扔了。
妈妈兴奋地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这件事深深的教育了我,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今年暑假,我做了一件又有意义又欢乐的事——到青少年宫放学乘公交车的过程。
2021年7月30日,我上完作文爱好班,马上直奔楼下的公交车站。
到了那里,我等了好久。
咦怎么我乘坐的10路公交车到现在还没来的呢?我左看看右看看,还没来。
反方向的路上已有两辆10路车经过这了我看着看着,“嘟,嘟,嘟”的喇叭声给我带来的一丝盼望。
哈哈!10路车最终来了。
我快乐极了。
一上车,车上的人满多的。
我走着走着,好不简单找到了座位,我就坐下了。
当公交车开到人民医院的时候,有几个人下车,上车的人可多了,大多数都是老人家。
写事要有点波澜(修改版)学习指导语: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
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
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及要点)。
二、兴风作浪之原因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A.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
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B.“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A.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B.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
作文指导—-写事要有点波澜一、基本知识: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A.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B.“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A.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B.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
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
4、兴风作浪之技巧一、运用抑扬法二、设置悬念法三、机缘巧合法四、误会掀澜法五、情节突转法六、情感起伏法二、例文指导:1、运用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
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
例:求职始末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
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
第四讲写事要有点波澜1.遵循合理的构思原则,学习运用“兴波助澜”的技巧方法。
2.阅读“范文鉴赏”中运用情节转折、设置悬念等方法写事的范文,体会写事有点波澜的妙处。
3.在“实战演练”中选择题目,运用把事写得有点波澜的技巧自行写作。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
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而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
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呢?方法如下:1.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
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如鲁迅的《祝福》就把祥林嫂之死放在开头,引起读者对祥林嫂一生强烈的关注。
再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2.对比法。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通过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表现,造成故事的曲折变化,把一个粗野、势利自私、虚伪的丑恶灵魂暴露得淋漓尽致。
3.巧合法。
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
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各种矛盾所表现的事件的本质。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