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标本采集与处理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9
血常规采血操作方法有哪些
血常规采血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剂量管采血:使用注射器从患者的外周血管(通常是掌侧动脉)直接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2. 试管采血法:通过针头抽血采集到试管中。
通常使用的试管有EDTA抗凝剂试管、干式或液体密度梯度离心管、血清管和血浆管等。
3. 使用薄片解决方案:将一滴血液涂抹在玻片上,然后用其他试剂进行染色和标记,便于显微镜观察。
4. 皮下或静脉采血:针尖在患者的皮下或静脉注射针头处刺破皮肤,抽取一定量的血液。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采血前都应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遵循规范的操作步骤,确保采血安全和有效。
同时,采血前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如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有特殊药物使用等。
标本采集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1、正确标本的采集1)、血液标本的采集:静脉采血时,除卧床病人,采血时一般取坐位,成人多用肘前静脉,婴幼儿常用颈静脉。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分钟,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禁止在静脉输液管道内采血,从未输液的另一侧或输液部位以下的部位采血.血清(浆)标本的收集各室应根据所检验项目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标本收集管,并确定采血量。
2)、尿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由患者或护理人员按医嘱留取。
取样时应注意明确标记,避免污染,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洁净专用尿杯收集尿样。
中段尿、导管尿等特殊尿样的采集由医护人员行相关操作留取标本。
3)、粪便标本的采集留取后收集于合格的一次性洁净专用粪杯送检.应取新鲜标本,选取异常成分的粪便,如含有黏液、脓、血等病变成分的标本,外观无异的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取3~5 g及时送检。
4)、阴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一般由妇科医师采集。
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前24小时应避免性生活、盆浴.应于各种治疗、检查前采集标本,避免阴道冲洗或上药,被检者在采样前2小时不能排尿.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用阴道扩张器暴露宫颈,采样前,用棉拭子将宫颈口过多的分泌物轻轻搽拭干净。
更换棉拭子,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棉拭子伸到宫颈管内0.5—2cm,稍用力转动两周,以取得分泌物及脱落细胞。
5)、痰标本的采集嘱病人先行清水反复漱口,并指导或辅助病人深咳嗽,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送检.一般应采集清晨第一次咳出的痰液,采样时应收集带血丝部分或有干酪样颗粒的部分。
痰液极少者可用溶液雾化吸入导痰。
痰液收集于一次性洁净专用痰杯内及时送检。
6)、其他标本的采集脑脊液、胸腹水及支气管灌洗液等其他标本由临床医师按相应操作采集.2、临床不合格标本常见的原因1) 标本溶血主要是因为标本采集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血球破裂;用注射器采血转装于采血管时,未卸下注射器针头(血样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通道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在摇匀抗凝剂,抗凝管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血样冲击力过大,破坏血球);使用干粉剂采血管时,不及时摇匀(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介面温度过高,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
血液标本的采集步骤与注意事项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实验室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和真空采血法。
毛细血管采血主要用于儿童和血常规的检查,静脉血是最常用的标本,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血气分析多使用动脉血。
标签:采集部位器材步骤注意事项1.静脉采血法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静脉,当肘静脉不明显时,可采用手背部、手腕、腘窝部和外踝部静脉,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采血步骤:采血前按检验项目要求,准备好相应的采血器材: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手臂伸直平放在床边或台面枕垫上,暴露穿刺部位:找好采血静脉后,先用30g/L碘酊棉签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刺穿皮肤,稍等片刻再用75%的乙醇棉签以同样方式消毒并擦去碘迹。
有采血部位的上方扎上压脉带,嘱患者紧握拳头,使静脉显露。
如静脉仍不太明显时,可嘱患者反复伸握拳数次,促使静脉怒张。
肥胖型患者,上述伸握拳数次后静脉还不明显,这时必须凭操作者经验,以左手指在采血部位触摸,发现静脉走向后,试探性穿刺往往成功;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注射器或其他穿刺用具,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先以皮肤成30°的位置迅速刺破皮肤,然后适当降低角度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中,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穿破静脉造成血肿;用右手示指将针头固定,左手缓缓抽动注射器内芯,至所需血量后,解开压脉带,嘱患者松拳,用无菌干棉签压住伤口,拔出针头,取下针头,将血液沿瓶壁缓缓注入事先准备好的抗凝瓶中,或将血直接收集在选定色码的真空定量试管中,轻轻混匀,防止凝固,即为抗凝全血;采血完毕,应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和号码,并立即清洗器材,如属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定量采血装置,应将用过的器材放在固定的回收箱内,决不能任意丢弃,污染环境。
注意事项:采血前应向患者耐心解释,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如遇个别患者进针时或采血后发生眩晕,应立即拔出针头让其平卧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血常规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一篇:血常规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血液分析(血常规)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一、方法:1、患者坐位或卧位,消毒穿刺皮肤后,扎上压脉带,嘱患者握紧拳头,暴露静脉。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先以约与皮肤呈30度角的位臵迅速刺破皮肤,然后适当降低角度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中,见回血后,解开压脉带,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穿破静脉造成血肿。
用右手手指将针头固定,左手缓缓抽动注射器内芯至所需血量,嘱患者松拳,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拔出针头。
取下针头后,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事先准备好的抗凝管中,轻轻混匀防止凝固。
2、真空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其优点为:封闭式运转方便;能完好保持血标本的原始形状;可避免对医护人员的感染和病人血标本间的交叉感染;可减少溶血现象;采血量准确。
二、注意事项:1、如患者进针时或采血后发生眩晕,应立即拔出针头,让其平卧休息,必要时可给患者嗅吸芳香氨酊、针刺(或拇指压掐)人中和合谷、静脉注射葡萄糖或口服糖水。
如有其他情况,应立即找医生共同处理。
2、防止标本溶血,造成溶血的原因有:压脉带使用时间太长,淤血过久;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混匀时用力振荡等。
3、避免淤血和浓缩:压脉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
4、抽血时只能向外抽,不能像静脉内推,避免空气注入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5、抗凝管选择:血液分析应选择紫色抗凝管(如图),采血量应与抗凝管上的标识采血量一致,过多或过少血量将导致血液分析参数不准确。
6、充分混匀避免凝块产生:正确方法是血液注入抗凝管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1分钟左右,混匀不充分将导致血液凝固或产生微小凝块,无法进行血液分析。
7、及时贴试管标签:混匀后将试管上的双联试管标签撕下一张贴到化验单右上角,防止标本混淆,(错误做法:将化验单号贴到试管上,会损害血液分析仪进样部件)。
(完整版)血常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操作流程1. 消毒:使用75%乙醇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对操作台面、器械和双手进行彻底消毒。
2. 血样采集:打开采血针包装,将采血针与采血管连接好。
选择采血部位,常见的有肘部外侧静脉、掌侧尺侧静脉等。
用消毒棉球擦拭采血部位,然后用乳胶绷带固定好采血管。
将采血针迅速插入皮肤和静脉,慢慢抽取血液,取足够的血液量。
3. 血液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倒入干净的试管中。
避免氧化,试管中应含有抗凝剂。
4. 混合均匀:轻轻颠倒试管,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均匀。
5. 操作记录:根据实际情况,记录血样的相关信息,如患者姓名、采集时间等。
二、评分标准* 血样采集是否规范:根据操作流程的正确程度和采集时是否注意消毒等因素进行评分。
评分范围为1-10分,10分为操作规范,1分为操作不规范。
* 血液处理是否妥当:评估血液处理的过程中是否遵循规范操作和抗凝剂添加的正确与否。
评分范围为1-10分,10分为处理妥当,1分为处理不妥当。
* 混合均匀程度:评估混合均匀程度,根据试管中血液和抗凝剂的充分混合程度进行评分。
评分范围为1-10分,10分为混合均匀,1分为混合不均匀。
* 操作记录是否准确:根据操作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分。
评分范围为1-10分,10分为记录准确完整,1分为记录不准确或不完整。
三、总结以上为血常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的完整版。
在进行血常规操作时,务必注意消毒、采集、处理和操作记录等方面的规范操作。
评分标准可用于评估操作的准确程度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助于确保操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诊断。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仪器校准和质控品使用等方面。
1. 样本采集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首先从样本采集开始。
采集血液样本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确保采集器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
-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常用的有指尖、前臂静脉等。
- 采集前先用无菌棉球清洁采血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 使用适当的采血器具,如针头、采血管等。
- 采集血液时,要注意采血量的准确控制,避免过多或者过少。
- 采集后,将血液样本转移到采血管中,避免血液溢出。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需要进行标本处理,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将血液样本转移到适当的试管中,如EDTA试管。
- 转移过程中,要避免氧化和凝固的发生,以免影响后续的检验结果。
- 标本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标识和记录,确保样本的追踪和溯源。
3. 仪器校准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进行分析,因此仪器的校准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
校准的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仪器的初始化设置。
- 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 校准过程中,要记录校准的日期、时间和结果,以备后续参考。
4. 质控品使用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使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质控品是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用于验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质控品的使用步骤如下:- 根据质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质控品的准备和稀释。
- 在每次检验开始前和结束后,使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 检验过程中,要记录质控品的批号、使用日期和结果,以便后续参考和分析。
- 如果质控结果超出预定范围,需要进行故障排除和仪器校准。
总结: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仪器校准和质控品使用等步骤。
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第一节概述一、编写目的有效地指导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血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与分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标本的采集、接收及处理。
三、人员职责1. 血液标本采集静脉血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末梢血标本由检验科技术人员采集。
检验人员有义务向临床提供检验项目标本采集的类型、血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等。
2. 血液标本运送静脉血标本由患者或临床卫生员运送,末梢血标本由检验科技术人员运送。
3. 检验后血液标本及废物处理由检验人员或检验科卫生员进行处理。
第二节工作程序一、患者准备及原始样品识别患者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min 后进行采血。
冬季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化疗患者要求在化疗前采集标本,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静脉血常规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遵照医嘱作好样品采集前所用的容器以及消毒器材、一次性注射器等备用。
首先确认患者姓名,并将姓名和(或)标本标识写在(贴于)标本采血真空试管上。
采血前应向患者作适当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
如遇患者采血后发生晕厥,可让患者平卧,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必要时可嗅芳香氨酊,针刺或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住院患者原始样品识别以“患者姓名+申请序号”为惟一识别,门诊患者以“姓名”为惟一识别。
二、申请者的指导(一)申请者必须对患者讲清楚血液标本检验的目的(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信息),采血时间(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其他人员应最好在空腹时采血)及注意事项。
(二)申请者应向患者讲清楚收集血液标本前服用以下药物,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提醒临床医生在分析实验结果或申请检验应予以注意。
医院检验中心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1)标本用EDTA-K20.2ul抗凝静脉血1ml,门诊病人在CD-1700仪器上做三分类测定,住院病人在COULTERHMX仪器上做五分类测定。
(2)试剂及仪器COULTER HMX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用COULTER 4C PLUS全血质控品,COULTER HMX五分类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质控用COULTER 5C 全血质控品。
(血液细胞自动化分析仪介绍)(3)操作1)门诊:a)收到血常规标本后,查看核对检验项目,立即编号,放混匀器上混匀3分钟。
b)如有血型立即用玻片法和试管法测定血型,输入电脑。
c)血标本在ABBOT CD-1700上检测,结果入库。
d)对于中间细胞比较多的应当手工涂片染色分类,对于血小板等图形不好或结果异常较大的应手工复查。
e)结果核对后,在半小时内报告。
2)病房:a)采集血常规标本后,立即编号,试管加盖后放于专用试管架上放入HMX上自动混匀,b)如有血型用玻片法和试管法测定血型,输入电脑。
c)血标本在COULTER HMX上机检测,结果入库。
d)对于分类图形不好的结果应当手工涂片染色分类,对于血小板等结果图形不好或结果异常较大的应手工复查。
(复查条件)e)结果核对后,签发报告单。
如果急诊则电话报告,有血型的话,通知病房来拿报告单。
(血液项目)(4)项目(5)特殊规定在检验血常规时,科室所有工作人员及同志如发现以下样本结果过高可过低,务必作登记,复查和及时报告,以备查询。
1.血红蛋白低于100g/L.2.白细胞低于3000/ul.3.血小板低于8万/ul.4.发现白细胞分类异常图形时.5.发现其中一项过高时,或是临床指定要镜检时. (6)临床意义(6.1)WBC计数参考范围4-10 × 109/L1、增加(l)生理性: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2)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
血常规标本采集与处理程序1.目的规范血液常规检查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减少分析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保证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血液常规检测标本的采集。
3.职责3.1 门诊和临床各科护士、门诊检验工作人员负责标本的采集。
3.2 临床护士或检验科后勤组人员负责标本的运送。
3.3 检验科负责标本的接收和处理,负责指导临床各科室如何正确采集标本。
4.程序4.1 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4.1.1 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紧张。
建议取血前采取坐位5分钟。
4.2 标本采集4.2.1 静脉采血法4.2.1.1器材:真空采血针、含EDT A·K2(3.0-4.0mg)真空采血管、消毒液、消毒棉球、压脉带。
4.2.1.2标本采集部量:2.0ml。
4.2.1.3采血部位:手臂肘部静脉。
4.2.1.4 操作程序a. 患者坐位或卧位,扎上压脉带消毒皮肤。
嘱病人握紧拳头,暴露静脉。
b.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真空采血针,与皮肤呈30度角的位置迅速刺破皮肤,然后适当降低角度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中,见回血后,解开压脉带,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
将采血针另一端插入真空采血管中。
c. 利用真空负压,血液自动注入抗凝管直至所需血量。
嘱患者松拳,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拔出针头。
d. 立即将采血管轻轻颠倒5-8次,使其充分抗凝,并贴上对应病人及检测项目信息的条码。
2小时内送检。
4.2.1.5 注意事项a. 禁止在输液手臂同侧采血,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输液时采血”。
b. 止血带使用时间应少于1分钟,以免引起血液淤滞,血液成分的改变。
c. 防止溶血,避免采血管过度震荡。
e. 正确选择抗凝管并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
4.2.2 毛细血管采血法4.2.2.1 器材:一次性采血针、微量吸管、小试管、玻片,75%乙醇棉球、消毒干棉球、无菌镊子。
4.2.2.2 采血量:20ul。
4.2.2.3采血部位:成人以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半岁以上儿童以中指为好,半岁以下婴幼儿通常选择足跟或拇指采血。
4.2.2.4操作程序a. 操作者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乙醇棉球消毒局部皮肤,自然待干。
b. 紧捏刺血部位,用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破皮肤,深度约2-3mm。
c. 擦去第一滴血,吸取从穿刺处自然流出的血液或从远端向指尖方向轻轻挤压的血液20ul,迅速轻轻注入已加入稀释液的小试管里。
d.用无菌玻片沾取末梢血一滴推制血片一张,用消毒干棉球压住伤口。
4.2.2.5注意事项a. 末梢采血时,挤压力不能过大,以免过多组织液混入。
b. 避开冻疮、发炎、水肿部位,以免影响结果。
4.3 标本的处理4.3.1 检测前的标本处理对临床标本进行验收,对有凝块、溶血、采血量不符合要求、无条码或无标识等不合格标本,按照《标本采集与管理程序》处理。
合格标本,常温放置,4小时内完成检测。
4.3.2 检测后标本的处理按照实验室规定,血常规标本保存3天,对超过保存期的标本,由实验室工作人员放置于专门的污物间废弃标本箱中,再由医院专门工作人员统一处理。
血液常规检验规程1.目的检测分析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数量和质量,对感染、炎症、血液系统疾病等进行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等。
2.检测项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
3.标本的采集与运送3.1 标本类型: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
3.2标本要求:标本用EDTA-K2 抗凝;静脉血标本量应达到2ml;末梢血20µl。
3.3标本运送:室温运送,4小时内完成检测。
3.4标本拒收标准:严重溶血、凝固、血量少、无条码、无标识的血液标本不能进行检测。
4.标本的检测仪器及试剂4.1 仪器:深圳mindrary公司BC—5500、BC—53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试剂:由mindrary公司提供包括LH溶血剂、LEO(Ⅰ)溶血剂、LBA溶血剂、LEO(Ⅱ)溶血剂、清洁液、稀释液、探头清洁液等配套试剂。
4.1.1 检测原理采用流式细胞技术,通过检测光学信号进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测定;双鞘流电阻原理进行红细胞与血小板测定;HiCN-HGB法检测血红蛋白。
4.1.2 操作步骤4.1.2.1开放-全血模式a. 在仪器主界面点击“计数”,进入计数界面。
b. 点击计数界面“模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开放全血模式”。
输入分析标本的试管号,点击“CBC+5DIFF测量模式”。
c. 上下颠倒试管将试管内容物充分混匀,轻轻取下盖子,防止血液溅出。
d. 将试管放到采样针下,按吸样键,蜂鸣器响后移走试管,仪器自动执行样本分析。
e. 分析结束,结果显示在屏幕的分析结果区同时自动传入电脑LIS系统。
4.1.2.2自动-全血模式a. 在仪器主界面点击“计数”,进入计数界面。
b. 点击计数界面“工作模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模式项的“自动—全血”按钮,进样模式为自动进样,血样模式为全血。
点击“CBC+5DIFF”测量模式。
c. 在“管架号”、“试管号”编辑框中输入起始样本的对应管架号和试管号。
点击“确定”按钮,保存输入内容并返回计数界面。
c. 将分析标本试管放入对应的试管位,将试管架放入进样器右槽。
d. 点击计数界面“开始计数”,至分析结束。
e. 分析完毕,结果直接传入电脑LIS系统。
4.1.3 室内质量控制4.1.3.1 质控品:由mindrary公司提供的配套质控品。
4.1.3.2 操作方法:选择“开放—全血”模式,质控品编号9000,计数状态为绿色图标。
将充分混匀的质控品放到采样针下,使采样针可吸入混匀后的质控物。
按吸样键,听到蜂鸣器响后移开质控物。
质控分析结束后,质控结果自动传入电脑LIS系统。
4.2 仪器:Sysmex 1800i试剂:由日本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包括稀释液、FFS、EPK、SLS、FFD、FBA的配套试剂。
4.2.1 检测原理采用电阻抗技术进行红细胞、血小板计数。
采用半导体激光器,以核酸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原理进行白细胞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SLS-HGB原理检测血红蛋白4.2.2 操作步骤4.2.2.1 手工模式a. 检查系统是否在READY状态,点击主控程序上的手动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准确输入相应的标本ID号及检查组合。
b. 上下颠倒试管将试管内容物充分混匀,轻轻取下盖子,防止血液溅出。
c. 将试管放入手工吸引管,按开始键标本开始吸取。
d. 当READY LED 暗(并发出两声短音),移开试管。
e. 当READY LED 再次亮起时,准备下一个标本,重复上述步骤。
4.2.2.2 进样器模式a. 检查系统是否在READY状态,点击主控程序上的“自动进样”。
b.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准确输入相应的标本ID号、试管架编号、试管位置编号及检查组合。
c. 将试管架放在进样器的右侧槽中,单击“进样器开始”,至分析结束。
4.2.3 质量控制确认主机上的READY LED闪烁。
将充分混匀的质控品编号9000,再按照正常标本随机插入进行分析。
结果自动传入LIS系统进行处理。
5.血细胞的显微镜检查5.1 镜检标准5.1.1 医生明确要求涂片镜检;5.1.2 仪器提示有原始或幼稚细胞、变异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异常需镜检;5.1.3 新生儿标本需涂片镜检;5.1.4 WBC≥20×109/L或≤2.0×109/L;5.1.5淋巴细胞≥45%,需做涂片镜检,1-4岁儿童且血细胞计数及他结果正常者除外;5.1.6 单核细胞≥15%;5.1.7 嗜酸性粒细胞≥10%;5.1.8 嗜碱性粒细胞≥3%5.1.9 PLT>500×109/L或<60×109/L;5.2.0 提示有PLT聚集,需涂片镜检;5.2 镜检步骤5.2.1 血涂片的制备5.2.1.1 在距载玻片一端1cm的位置滴加约5µl的抗凝血;末梢血直接用干净玻片蘸取。
5.2.1.2 用推片使血液沿其边缘展开,与载玻片30~40度角进行推片。
5.2.1.3 涂片完成后在空气中自燃晾干。
5.2.2 血涂片的染色5.2.2.1 染色试剂:本实验室自行改良配制的快速染液。
5.2.2.2 染色步骤a. 加干后的血涂片于伊红染液中,染色约10秒。
用清水冲洗。
b. 再把玻片加入美蓝染液中,染色1分钟。
c. 清水冲洗后,镜检。
5.2.2.3 镜检观察要求a. 将湿片在高倍镜下观察涂片、染色是否良好,否则重新涂片染色。
b. 选择涂片体尾交界、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部分进行镜检。
c. 在高倍镜下辨认细胞不清楚时,必须待玻片干后用油镜观察。
5.2.2.4 镜检观察的处理a. 根据仪器报警提示的内容,确认镜下观察结果是否与仪器提示一致。
b. 发现原始及幼稚白细胞,则必须进行手工分类;如不能确定细胞种类,则报告异常细胞的比例。
c. 如果镜下发现有核红细胞,则必须对白细胞进行校正。
d. 如果镜下观察有血小板聚集,则必须手工冲池计数血小板;如果是EDT A﹒K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可用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采集标本,结果需要进行换算。
e. 多发性骨髓瘤、冷球蛋白血症引起的红细胞聚集,可将血液用仪器稀释液稀释3倍,然后37℃水浴箱中10分钟后,立即上机检测,结果需要进行换算。
6.生物参考区间测定项目男女新生儿WBC(×109/L) 4.0~10.0 4.0~10.0 15.0~20.0RBC(×1012/L) 4.0~5.5 3.5~5.0 6.0~7.0Hb(g/L)HCT(%)MCV(fl)MCH(pg)MCHC(g/L)PLT(×109/L)120~16040.0~50.080~10027.0~34.0320~360100~360110~150 170~20035.0~45.080~10027.0~34.0320~360100~3607.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分类百分率(%)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50~70 2~7淋巴细胞20~40 0.8~4.0单核细胞3~8 0.12~0.80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1~50~10.05~0.500~0.18.危急值测定项目小于或等于大于或等于WBC(×109/L) 1.0 40Hb(g/L)50 180PLT(×109/L)20 6009.临床意义9.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可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恶性肿瘤等;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9.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慢性感染、肾移植手术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淋巴细胞减少可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