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153.77 KB
- 文档页数:20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名词: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下:1. 细胞的结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起到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的作用。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基质,是细胞内所有功能和代谢的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化学活动中心,包含了遗传物质 DNA。
2. 细胞有七大特征:组成细胞、具有新陈代谢、具有生长发育、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有自我复制能力、具有遗传信息,并且遵循中心法则。
3. 细胞的大小:细菌细胞一般为 1-10 微米,动物细胞一般为 10-30 微米,植物细胞一般为 10-100 微米。
4. 细胞的增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进行增殖。
5.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并负责到两个新细胞中。
6.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又称为原生质裂变,是指细胞质分裂的过程。
无丝分裂常见于原核生物(如细菌)不涉及有丝分裂的真核生物。
7. 细胞分化与细胞重编程: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化和细胞重编程的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特定类型的细胞,细胞重编程是指对已分化的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使其恢复到多能干细胞的特性。
8. 干细胞: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可以不断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
根据分化潜能和来源,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9.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获得的细胞,具有很高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10. 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体组织中,具有较低的分化潜能,主要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有其他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D.不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可能不同答案:D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突变的有利与有害性是由环境决定的,突变频率虽然低,但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突变了的基因不都是隐性基因,B错误;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错误;D、不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可能不同,如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较大,D正确。
故选D。
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
比如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的感染。
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铜绿假单胞杆菌并测种群数量,其中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b点更换了培养液(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种群数量是下降是因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DNA复制,导致其不能生长B.从图分析可知,a之后,该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D.该过程中铜绿假单胞杆菌频率虽变化,但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a点到b点体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结核杆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重点知识点大全单选题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证明()。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②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性同时出现的③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④生物的进化呈现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⑤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⑥化石不能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答案:D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①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①正确;②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一次出现的,②错误;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③正确;④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④正确;⑤根据分析,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⑤正确;⑥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至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所以可以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⑥错误。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5)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5)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2)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5)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8)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2.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典例1] 一个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后,鉴定出一个物种。
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位古生物学家的依据是( )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答案 C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典例2] 蓝细菌的出现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蓝细菌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物由异养型开始逐渐进化出自养型B.蓝细菌的出现,逐渐使原始还原性大气进化为氧化性大气C.蓝细菌的出现,为厌氧型生物进化为好氧型生物创造了条件D.蓝细菌的出现,为陆生生物向水生生物的进化创造了条件解析蓝细菌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逐渐出现了氧气,通过3O22O3的反应,使大气圈逐渐进化出臭氧层,能够有效滤过紫外线的辐射,为水生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所以D错误。
答案 D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典例3] 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
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在干旱时,乙物种比甲物种适应能力强B.在干旱时,丙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C.在干旱时,甲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D.在干旱时,甲、乙两物种适应能力相同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干旱时,乙与甲相比,个体数目最大时,甲对应的叶面积更小,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更强,A错误;结合乙、丙曲线可知,长期干旱,叶面积较小时,乙的个体数目相对较多,因此乙的适应能力比丙强,B错误;结合甲、乙曲线,甲曲线峰值靠左,叶面积小时,曲线整体偏左,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比乙强,C正确、D错误。
单元知识点小结生物(2019)必修2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地球上的当今生物都是由进化来的,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P100“问题探讨”)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和学说。
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P100)3.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或等。
(P100)4.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
(P100)5.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的进化顺序。
(P101)6.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和的学科。
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P103)7.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和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P104)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adaptation)。
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适应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P106)2.适应作为一个生物学术语,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中生存和繁殖。
(P107)3.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提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和。
(P107)4.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舂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二:」:打回鬥驭I 历史员飙和局阻性'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和局谦性生初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I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賞展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甚本单位 用数学方袪讨论基因埶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車组产生进化的IS 材料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役警裳物进隔离与物种形咸{蠶臨形咸中的作用 共同进化与生/共同进化 、:帚申生物I 物多样性的形成I 生物參样性的形成’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1)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 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 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1) 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 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3) 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4)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 变异 遭到淘汰。
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 抗药性。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 棋选捋学说叫代牛罚讲化玮论的由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与円 生物迹化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卜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生物必修二第六章主要讲述了遗传与进化的相关内容。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1. 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 遗传是指物种内部代际之间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 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经过适应环境的选择而发生的基因组和表型的变化。
2. 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DNA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决定生物性状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 DNA通过遗传密码来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等。
- 随性状的Mendel定律:分别是基因单子性、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基因的均等互换。
4. 遗传变异的基本原因:- 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突然、全面而持久的变异。
- 突变是进化的原始材料,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可以进一步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5. 进化的基本原理:-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适应性的选择,有助于那些具有更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繁殖中占优势。
- 遗传漂变是指小种群中由于偶然因素而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可以导致物种中的基因流失或丰富。
6. 进化的证据:- 化石记录:通过考察化石记录,可以了解到古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解剖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进化关系。
- 胚胎发育: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了解它们的进化关系。
- 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DNA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进化关系。
以上是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变异的基本原因、进化的基本原理以及进化的证据。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分析:1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马(2N=64)和驴(2N=62)交配后产生的骡子既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骡子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B.骡子不育与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有关C.马和驴能杂交生出骡子,但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该实例说明动物的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答案:D分析:骡体内的63条染色体有32条来自于马,31来自于驴,因此这63条染色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骡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生殖细胞,因此无生殖能力,从而证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A、骡子体细胞中含有一个马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数32),一个驴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数31),所以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A正确;B、由于骡子体细胞中含有一个马的染色体组,一个驴的染色体组,所以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的现象,从而导致不育,B正确;C、马和驴能杂交生出骡子,但由于骡子是不育的,所以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D、该实例中由于马的生殖细胞和驴的生殖细胞可以融合,不能说明动物的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D错误。
故选D。
3、就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生物进化并不是匀速进行的,在有性生殖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这主要是因为有性生殖可以()A.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加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变异的多样性C.让生物繁殖速度加快,从而使生物进化加快D.让后代更易受环境影响,环境的选择作用增强答案:B分析:1 .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例如精子和卵细胞),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1)配子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A、有性生殖过程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有性生殖增加了生物后代的变异性,因而能增加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B、有性生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因此有性生殖过程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变异的多样性,从而使生物进化加快,B正确;C、有性生殖使得后代有了更大的变异性,因而使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但并未即可生物繁殖的速度,C错误;D、有性生殖使后代有了更大的变异性和生活力,因而后代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而不是让后代更易受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4、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答案:D分析:1、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2、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3、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就叫做基因型频率。
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C和c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产生粉红花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40)×2=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③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④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⑤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是遗传多样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答案:B分析: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①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含有这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一个物种可能包含多个种群,①错误;②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②正确;③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正确;④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正确;⑤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表现是物种多样性,⑤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③④。
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
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答案:A分析:物种是指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可与后代的一群个体。
A、同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A错误;B、不同生长环境有利于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C、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朝不同的方向进化,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A。
7、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答案:B分析: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A、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B、浅色岩P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 .1,根据深色表现型频率可知,DD%+Dd%=0 .18,计算可知,Dd%=0 .16;深色熔岩床区中,D的基因频率=DD%+1/2Dd%=0 .7,DD%+Dd%=0 .95,计算可知,Dd%=0 .5,所以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C、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D、浅色岩Q区中,隐性纯合体的频率=1-0 .5=0 .5;浅色岩P区中,隐性纯合体频率=1-0 .18=0 .82,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故选B。
8、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的顺序答案:D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是直接的证据,可以根据化石研究生物的相关信息,但化石不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A错误;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但不是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的原因, B错误;C、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不是生物的祖先,C错误;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所以根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能证明生物的进化, D正确。
故选D。
9、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