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第二册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48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二册——咬文嚼字十五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阅读本文既要领会作者的观点,也要重视作者所举的例子,决不能仅把它们看作是一般的论据而一瞥而过。
应该让学生从这些例子及其分析中,进一步领会什么是品味词语,怎样进行品味词语,并领悟品味词语的重要意义,自然而然地使这篇文章成为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指导性范文。
作者通过文中所举的三个实例,既证明他的观点,又为我们提供了“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范例:作者以郭沫若修改剧本《屈原》台词为例,说明“你这”这一用语,是带有极端憎恶感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并指出“并非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接着作者又细细品味了《史记》李广射虎中的一段文字,入木三分地指出王若虚的改文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文义,而且还使文章变得索然无味。
这是对《史记辨惑》的重新辨惑。
最后,作者对传为美谈的“推敲”典故细加品味,一反以往的说法,认为“推”比“敲”好,并指出“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这些例子,为我们在阅读时品味语言和在写作中锤炼语言作了精彩的示范。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十二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明的只要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2.学习课文描写细致,语言精练生动的特点。
3.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文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
叙事是为了说理,作者在文中借文惠君之口,表明了关于“养生”之道应顺应自然的思想。
同时,从庖丁的经验之谈中,人们也可以悟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本文共4段。
第1段,作者描写了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庖丁解牛,文惠君在一旁观看。
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是:“触”“倚”“履”“踦”,写出庖丁解牛简直是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这种劳动简直是一种艺术表演,对劳动者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所以,下文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
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
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第2至第4段记述了文惠君与庖丁的对话。
段首文惠君发问:“技盖至此乎?”段尾文惠君作结:“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而文惠君“得养生焉”四字,又正扣“养生主”的题目,文章结构紧凑。
第3段记述庖丁的“经验之谈”。
庖丁的话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句话是总说。
这个“道”,即是“道家”之“道”,是庄子学说的灵魂,既承题目“养生主”的养生之“道”,又启收尾文惠君所说的养生之“道”。
这句话又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
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说明当初尚未了解牛的构造;三年之后,未见全牛,是说三年之后解牛着眼于牛的各个部位的构造,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着眼于牛的体内结构,于是,见到全牛也正是“视而不见”,所以才“未尝见全牛也”。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知识点归纳摘要:一、前言二、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知识点概述1.语言知识2.文学知识3.应用文写作知识三、具体知识点归纳1.语音、文字、词汇2.语法、修辞、逻辑3.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4.诗歌、散文、小说、戏剧5.应用文写作基本要求、格式及范例四、结论正文: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知识点归纳在我国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知识点概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主要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应用文写作知识三个方面。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以及语法、修辞、逻辑等内容;文学知识涵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应用文写作知识涉及基本要求、格式及范例等内容。
二、具体知识点归纳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包括语音、文字、词汇以及语法、修辞、逻辑等内容。
语音部分主要涉及声母、韵母、声调等基础知识;文字部分包括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词汇部分则涉及词义、词性、词组、成语等知识;语法部分主要包括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句子类型等;修辞部分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逻辑部分主要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知识文学知识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
古代文学部分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等;现代文学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当代文学涵盖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则分别介绍了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代表作品。
3.应用文写作知识应用文写作知识主要涉及基本要求、格式及范例等内容。
应用文写作要求文笔简洁、表达清晰、逻辑严密,适用于各种实际应用场景。
格式方面,包括信函、通知、报告、请示等文种的书写格式;范例部分则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中职语文第二册知识点总结中职语文第二册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教材,它涵盖了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作文写作、阅读理解等内容。
下面将对中职语文第二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语文基础知识1.词语辨析中职语文第二册包含了大量的词语辨析知识点,学生需要掌握词语的含义、用法、搭配等内容,以便在写作和阅读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2.词性变化在语文学习中,词性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的变化规律,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在写作和阅读中。
3.句子成分句子成分的概念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以便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句子结构。
4.修辞手法中职语文第二册中包括了一些修辞手法的知识点,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含义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应用。
5.成语故事中职语文第二册中还包含了一些成语故事的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其在古代故事中的应用,以便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地使用这些成语。
二、作文写作1.记叙文写作中职语文第二册中包含了大量的记叙文写作知识点,包括叙事的结构、语言的表达、环境描写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能够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
2.说明文写作说明文是中职语文第二册中的一个重要写作类型,学生需要了解说明文的结构、逻辑关系、论据和结论等内容,以便在写作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3.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是中职语文第二册中的另一种重要写作类型,学生需要了解议论文的结构、论点的提出和论证、句式的运用等内容,以便在写作中能够清晰地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作文技巧中职语文第二册中还包含了一些作文技巧的知识点,比如常见的写作错误、修改作文的方法、语言的搭配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技巧,并能够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
三、阅读理解1.课文阅读中职语文第二册中包含了大量的课文阅读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中的含义、情节、人物等内容,并能够准确地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第一单元第一课《合欢树》1、《合欢树》的作者(),体裁().文章前半部分以()为线索追忆母亲,后半部分叙写合欢树的由来以及引发的思索。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抒发了对亡母的愧疚与作者内心痛苦。
2、《合欢树》作者代表作()()()()等。
第二课《善良》1、字词注音不足恃()圭臬()()滥()用小人长戚戚()2、词语解释以逸待劳:参透:四面楚歌:超拔3、《善良》是一篇()散文,文章中大量运用()( )等修辞,语言精辟有力,耐人寻味。
4、“文化大革命”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么?凶恶不是已经披尽了“迷彩服”了么?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这个句子中运用了()( ) ( )等修辞方法。
第三课人生的境界1、《人生的境界》作者()。
2、《人生的境界》作者讲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境界。
哲学的任务是(),人的()决定了人的境界。
第二单元第七课1、《飞向太空的航行》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这篇课文以()为顺序,列出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2、注音:辉映()耸()入云天开辟()酝酿()()苛()刻轨()道横亘()3、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大部分。
第三单元第九课《边城》1、《边城》的作者(),()代作家。
2、《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由“题记”和21个章节构成,这篇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节。
3、修辞:课文69页第二题。
第十课《林黛玉进贾府》1、字词注音.敕.造()阜.盛()内帏.()宫绦.()盥.洗()两腋.()忖.度()瞋.视()懵.懂()贾赦.()绾.着()便.宜()錾.银()戏谑.()惫懒..()罥.烟()2、解释:身材苗条,体格风骚()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我带了外甥女过去,便也便宜()行为偏僻性乖张。
()3、选择: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浙江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教案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郭志海第二单元第二单元1景泰蓝的制作2第一课时2第二课时6关上科学知识宝库的钥匙9第一课时9第二课时:11古代的服装及其他14第一课时14第二课时16作文训练18第一课时作文指导18第二课时(文学创作)21景泰蓝的制作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2、介绍景泰蓝制作精致,手工操作的特点,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序,纵横交错,存有详存有略,学生难于认知。
必须把握住这个重点,反反复复鼓励学生体会,绘制本文表明顺序结构图。
2、本文的语言准确、通俗、朴实,可让学生分类整理,加强体会。
3、有条件的,可以出具景泰蓝的图片,协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要点:1、解文常用的表明方法。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自学本文夹住“手工操作”这一特征展开表明。
教学方法1、CX480之前,精心安排课内复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
2、通过对初中已掌握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是因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而不同的。
3、练设计轻在“双基”的全面落实,有利于把科学知识转变为能力,又索莱米学生智力的发展。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要地了解作者和文学创作背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年生,江苏苏州市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
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二、详细备考初中说明文的文体科学知识三、展示有关图片,指导学生阅读建议学生掌控文章表明顺序,初步厘清文章思路,明晰重点与难点,把重点与难点部分标明,边念边思索以下问题:1、为什么叫景泰蓝?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自代,至明景泰年间已经开始广为盛行,用铜胎做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差,因此习惯称作“景泰蓝”。
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风景谈 (2)包身工 (7)梦和泪 (12)第一单元检测题 (15)第二单元景泰蓝的制作 (20)古代的服装及其他 (22)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25)第二单元检测题 (30)第三单元讲讲实事求是 (34)敬业与乐业 (39)民族自信力断想 (41)第三单元检测题 (43)第四单元计划总结请示报告第四单元检测题 (47)第五单元荷塘月色 (50)故都的秋 (56)记忆 (60)给我三天视力 (63)第五单元检测题 (68)第六单元鸿门宴 (70)左忠毅公逸事 (74)庖丁解牛 (81)琵琶行 (87)第六单元检测题 (96)《风景谈》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紧扣中心将六幅画面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的写法。
2.体会运用衬托的手法和选用精当的动词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学习和发扬这种崇高的精神。
教学重点1.弄清六幅画面是怎么组合成文的。
2.通过朗读、讨论、概括、复述、评析和作文等方式体会衬托的手法和品味精当的动词。
3.突出第六幅画面。
教学难点弄清六幅画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从语言形式入手把握文章内容,第二、三两个课时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内容的。
这种“形式·内容·形式”的教学过程,正适合文学作品的教学。
2.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①学生·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师尽量少讲,只起启发、点拨、引导作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学。
②读写听说:四者相辅相成。
③语言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二者有机结合。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综合和想象等能力。
④语文·生活:二者有机联系。
二十三张衡传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文分析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张衡的生平事迹。
本课共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张衡的文学才能、谦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此段既有概括,又有实例,叙事简明而不空泛。
如:从容淡静、不交俗人(概括叙述);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列举事例)。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
第2自然段主要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遂乃研核阴阳……”两个“善”和“尤致思”表现其特长。
第3自然段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
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第4自然段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文章是分别从他的政治才能和政绩卓著上来起笔的。
通过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来反衬他的政治才能。
通过本文的学习,张衡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
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
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
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2.无骄尚之情。
张衡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德。
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获得像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本文全面地记叙张衡各个方面的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在科技方面,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
十四简笔与繁笔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和整体思路,正确地理解、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明确文章繁简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提倡简练为文。
3.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述问题的方法。
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在肯定评论界倡简病繁“诚然是不错”的同时,提出了“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见解,并针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和“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的实际情况,“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提倡简练为文”。
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自己与一般看法不同的见解,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好坏优劣不可一概而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要想做到繁简适当,就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分三层:第一层(第1段):提出论点并加以解释。
论点是:“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句话中的“繁”字,意义并不一样。
前一句中的“繁”指繁冗拖沓,含贬义;后一句中的“繁”指繁博繁丽,含褒义。
本段的思路是:前三句,从评论界的一般看法入笔,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中间几句,对自己的见解加以进一步的解释。
可分为两小层。
前一小层“讲道理”——“简”并不全都可取,“繁”并不全都可弃;后一小层“摆事实”——概括提及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指出大师们“有时用简”,“有时使繁”。
最后一句,补充、完善论点。
第二层(第2~4段):举例论证上述论点。
第2段,举《水浒》中《武松打虎》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例子,来证明“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
第3、4两段,举《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鲁迅先生《社戏》的例子,来证明“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其中前者与“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照应,后者与“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照应。
第三层(第5段):运用引证法指出,要做到繁简适当,应该“来自生活,发诸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