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除了爱,也无风雨也无晴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9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赏析【优秀8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1.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词赏析许隽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绝妙好诗词之“点睛结句”【北宋文坛盟主—苏子瞻】东坡居士诗、词、文、画、书皆擅,其才如汪洋恣意,词作多垂映千古。
因评下爱其词者众,遂寒夜挑灯,亟选妙作,与君同享。
《饮湖上初晴后雨》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入选理由:多少西湖诗被此二语扫尽,遂成千古西湖定评。
《正月十五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入选理由:暗用杜牧之诗意,寄慨悠远。
读此诗,可见苏子瞻作律诗,往往一气呵成、情思婉转、流畅生动,其才已到收放自如之境。
《南堂》扫地焚香闭阁眠,箪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入选理由: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云:妙处唯在不隔。
此诗当如是。
有真性情,真景语者,如置眉前,方为不隔。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入选理由:后二句生发奇想,用《明皇杂录》“海棠睡未足”典,写海棠传神尽态,风韵十足,情意绵长。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入选理由:融庄子“小知不及大知”哲理,东坡意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可识事物。
”蕴哲于景,情景融合,深刻隽永,千古名句尔。
《淮上早发》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入选理由:一生奔波、浪迹江湖、老大无成之慨,言浅意深,俱在篇外。
余深夜读到此,自怜身世,嗟叹不已。
《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入选理由:众皆爱东坡词旷,余爱之写景之真,语出而置于眉睫,常使人身临其境,目睹其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漫读宋词:《定风波》苏轼作者:郭学萍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02期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无常。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这让我想到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宋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外放到杭州、密州等地为官,后又被诬陷作诗讽刺朝廷,下狱,降职到黄州。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原序)中写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也说过,他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苏东坡,最喜欢的作品是苏东坡贬谪黄州写下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谪居黄州,本是一段沮丧的时光,苏轼却在人生不如意之时,写出了最好的诗歌。
不过,我似乎更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那是贬谪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到离黄州不远的地方看新置的田地,途中忽然下雨,然随从却拿着雨具先行离开。
于是,苏轼和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大家都很狼狈,只有苏轼步履从容,仿佛在享受这场不期而遇的大雨。
雨停之后,他写下这首词。
诗人一般都有一颗瓷实、敏感的心。
寻常日子,不经意的点滴,多数人熟视无睹,诗人却能敏锐地捕捉。
就如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多数人只会因此心生埋怨,苏轼却不忧反喜。
词的上阕:别去听那穿透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风雨声,不妨从容吟诗、长啸,缓步行走。
手拄竹杖,脚穿草鞋,步履轻盈胜过骑马而行,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披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我泰然度过此生。
词的下阕:春风料峭,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感觉有些寒冷。
山头西沉的夕阳却将我迎接。
回头看看刚才风雨萧瑟的地方,已呈现出一片静谧。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辛弃疾》原文与赏析辛弃疾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辛弃疾词本来好掉书袋,用典较多。
这首《丑奴儿近》则学李清照的“易安体”,不假雕饰而纯用口语,具有真朴无华、清新活泼的天然情趣,在稼轩词中别开生面。
李清照是辛弃疾的同乡先辈。
辛弃疾出生时,李已五十七岁,早于靖康之变的第二年南渡。
辛弃疾二十三岁南归时,李清照已去世。
但由于爱国立场和国破家亡的遭遇相同,使他对李清照深怀尊敬和同情。
李清照的词,南渡初流传颇广。
绍兴十六年(1146),曾慥编《乐府雅词》,选李清照词二十三首。
乾道七年(1171),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其卷四著录《李易安集》十二卷。
这都是辛弃疾容易读到的。
除了这首《丑奴儿近》,辛弃疾在词中还多次用到李清照的词句。
如《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句;《水调歌头》“少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用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临江仙》“被翻红锦浪,洒满千壶水”,用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貌,被翻红浪”; 《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用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些例子说明辛弃疾对易安词讽咏至熟,并时时挹其芳馨。
自成一体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个人独创性的综合表现。
李清照是词中大家,她的易安体含义甚丰,其主要特征就是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所说的:“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李清照的词明白如话,非常口语化。
但她用口语入词,并不俚俗和有伧气。
她创造的是一种既保持口语的新鲜活泼状态而又非常洗练工致的富于表现力的抒情语言,而且“度入音律”,声调流美,很有音乐性。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古代文人经常借诗咏怀,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词,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一起来学习吧!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一蓑烟雨任平生北宋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身披一件蓑衣在濛濛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出典】北宋苏轼《定风波》注:1、《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注释: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已而:不久。
吟啸:吟咏、长啸。
表示意态闲适。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3、译文1: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译文2: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译文3:不用注意那些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不如试着一边吟唱一边慢慢赶路。
这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快呢,有什么可怕的?我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散了我的酒意,我觉得有点冷。
我抬起头看到了那山上的斜阳正深情地迎接我。
描写放下的诗词描写放下的诗句今天给各位分享描写放下的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描写放下的诗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形容放下的古诗词形容放下的古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朝代】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写“放下”的诗词有《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将进酒》、《乌夜啼》、《白头吟》、《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定风波》、《满江红》。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语霖铃终不断。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关于“放下”的古诗词有:但平平放下,顿超凡俗。
---《满江红》王居安译文:只愿放下得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太多的牵挂,顿时觉得远超凡俗。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代: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卜算子南宋·谢希孟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
放下的经典古诗词句如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翻译: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放下的经典古诗词句放下的经典古诗词句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朝代】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描写“放下”的诗词有《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将进酒》、《乌夜啼》、《白头吟》、《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定风波》、《满江红》。
3、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代: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1昂山素季:除了爱,也无风雨也无晴2012年,软禁期满一年可以自由活动的素季在奥斯陆终于迎来了迟到2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发表了此篇演讲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 Excellencies, 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Dear Friends,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尊敬的皇室家族和各位阁下,杰出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委员们,各位亲爱的朋友们:Long years ago, sometimes it seems many lives ago, I was at Oxford listening to the radio programme Desert Island Discs with my young son Alexander. It was a well-known programme (for all I know it still continues) on which famous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ere invited to talk about the eight discs, the one book beside the bible and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and the one luxury item they would wish to have with them were they to be marooned on a desert island. At the end of the programme, which we had both enjoyed, Alexander asked me if I thought I might ever be invited to speak on Desert Island Discs. ‚Why not‛ I responded lightly. Since he knew that in general only celebrities took part in the programme he proceeded to ask, with genuine interest, for what reason I thought I might be invited. I considered this for a moment and then answered ‚Perhaps because I’d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we both laughed. The prospect seemed pleasant but hardly probable.回忆起多年前,恍若隔世,我和我的小儿子亚历山大正在牛津收听广播节目‚荒岛唱片‛。
那是一档知名的广播节目(据我所知它依旧存在),邀请各行各业的名人来谈谈,当他们被放逐到荒岛上后,希望能携带的哪八张唱片?除了《圣经》和莎士比亚著作以外的想带哪本书和哪件奢侈品?节目快结束时,我们都听得非常开心,亚历山大问我想不想被邀请参加‚荒岛唱片‛。
我随口答道:‚为什么不?‛ 因为他知道,上节目的通常都是名人,他就继续真心实意地问我觉得自己能被邀请的理由。
我想了想,说:‚也许是因为我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吧。
‛ 然后我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因为这份憧憬看似美好,却几乎渺无希望。
(I cannot now remember why I gave that answer, perhaps because I had recently read a book by a Nobel Laureate or perhaps because the Desert Island celebrity of that day had been a famous writer.)(现在,我不记得当时为何要那样回答,也许因为刚好读了一本诺贝尔获奖者的作品,又或许因为那天 ‚荒岛唱片‛ 邀请的名人是位有名的作家。
)In 1989, when my late husband Michael Aris came to see me during my first term of house arrest, he told me that a friend, John Finnis, had nominated me for the Nobel Peace Prize. This time also I laughed. For an instant Michael looked amazed, then he realized why I was amus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A pleasant prospect, but quite improbable! So how did I feel when I was actually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eace The question has been put to me many times and this is surely the most appropriate occasion on which to examine what the Nobel Prize means to me and what peace means to me.21989年,当我第一次被软禁时,我的亡夫迈克•阿里斯前来探望我。
迈克告诉我有个朋友约翰•芬尼斯提名我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那时,我又笑了。
有一瞬间迈克看起来很惊诧,接着他就意识到为什么我会被逗笑了。
诺贝尔和平奖?又是一份美好的憧憬,但几乎渺无希望!所以,当我真的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我究竟是什么感觉?我被多次问及这个问题,而此时此刻,正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契机,来审视诺贝尔奖对我意味着什么,和平对我意味着什么。
As I have said repeatedly in many an interview, I heard the news that I had been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on the radio one evening. It did not altogether come as a surprise because I had been mentioned as one of the frontrunnersfor the prize in a number of broadcasts during the previous week. While drafting this lecture,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remember what my immediate reaction to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award had been. I think, I can no longer be sure, it was something like ‚Oh, so they’ve decided to give it to me.‛ It did not seem quite rea l because in a sense I did not feel myself to be quite real at that time.就像我在访谈中多次说过的,一天晚上,我在广播中得知自己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其实我并不是很惊讶,因为此前一周,许多电视广播都说我是最有希望得奖的人之一。
当我起草这篇演讲稿时,我绞尽脑汁地回想我得知获奖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想,我也不敢确定,大概是这样:‚哦,所以他们决定把奖给我了。
‛ 那种感觉不太真实,因为那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实地存在。
Often during my days of house arrest it felt as though I were no longer a part of the real world. There was the house which was my world, there was the world of others who also were not free but who were together in prison as a community, and there was the world of the free; each was a different planet pursuing its own separate course in an indifferent universe. What the Nobel Peace Prize did was to draw me once again into the world of other human beings outside the isolated area in which I lived, to restore a sense of reality to me. This did not happen instantly, of course, but as the days and months went by and news of reactions to the award came over the airwaves, I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bel Prize. It had made me real once again; it had drawn me back into the wider human community. And what was more important, the Nobel Prize had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to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Burma. We were not going to be forgotten.我被软禁期间,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再是这个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房子即是我的全部世界,其他不自由的人们也有自己的世界,他们相伴在监狱中,组成自己的社区,而自由的人也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世界都像是个独立的星球,在这个冷漠的宇宙中沿着各自的轨道默默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