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苏词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一】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
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二】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赏析二】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处】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诗人经历挫折后那份坦然,那份平静。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鉴赏】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理论家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自然激越为特点。
你提到的诗句“无风雨也
无晴”,是出自苏轼的《自题壁》一诗。
下面是对该诗的解析:
《自题壁》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历彭蠡湖时,因赞美彭蠡湖风景而自然而然写下的。
整首诗描绘了自然风景的壮丽与自己的感受,以及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
全诗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五里荒堤是烟雨。
映阿堤之绿兮。
衬杨柳之芳菲。
战士冢之矮兮。
有地不过尺寻;
无鸦雀尚可占兮,有蝙蝠而弗云。
不矜夫人之葛藟兮,不隈朱壁之丹砂。
削发不须三两劝兮,潮湿黄粱杂食。
李广隔月才相见兮,霖雨莫与把生计。
诗中的“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说,自然风景本身就足够美丽壮观,无论是有风雨还是晴天,都不会改变这一事实。
这句话是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独特的体验。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临江高山、湖泊草木、芳菲映照的壮美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
诗中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社会、艺术等不同元素相联系,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自由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向往。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期,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旷达与豪迈,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有哪些不是世间绝唱?苏轼一生可谓多舛,在经历了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友人的离散之后,好不容易度过了这场劫难,但那种漂泊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使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在这一点上,他与苏辙非常相似,同时代的文人以及后世文人都说,苏轼有两个弟弟,苏轼是老大,叫苏澈,苏辙叫苏洵。
不过苏轼、苏洵、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地位也很高,都享誉千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他的作品《定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他常常用老庄思想来调解内心矛盾和痛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联系到后来他的另一首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些都足以证明他本身已经超脱凡尘,达到另一种境界。
不过,我认为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由于他永远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即便身处逆境,即便看到人生中的种种坎坷与挫折,依旧笑对人生,始终乐观豁达。
苏轼在历史上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没有像当时其他名人一样发愤图强,一心报国,立志复国。
相反,苏轼恰恰相反,他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超越了名利,忘却了政治。
因此,他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超越苦难,超越政治,自创出一种清新隽永的婉约风格。
在这种独特的人生境界中,作者显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怀,从而创造出了清新雅致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仅三十二字,写尽人生无常。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阵带着寒气的春风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感觉有些冷,抬头看到夕阳斜斜地映在山头上,又热情地将阳光投射在我的脸上。
这几句纯属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清丽的山居图景,而且色彩鲜明,读来令人神往。
接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这个词的意义,表面是指天气变化,实际上却暗含着命运多舛,寄寓着人生艰辛,充满着一股苍凉的意味。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摘要:1.介绍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2.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总结全诗的主题和意义正文: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题,寓意着人生充满了风雨和晴天,有喜有悲,有顺境也有逆境。
接下来,我们将从诗的意境、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诗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上。
苏轼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里风雨交加、晴空万里的景象。
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句子,通过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
同时,这也暗示着诗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风雨,也享受了晴天。
其次,诗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
苏轼在诗中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句“人间万事几许愁,只因离合是常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这种情感表达,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再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非常突出。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诗句更加和谐。
同时,诗中还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诗句更加富有表现力。
最后,总结全诗的主题和意义。
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认为人生充满了风雨和晴天,有喜有悲,有顺境也有逆境。
这种人生观,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坚强。
总之,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优秀诗歌。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定风波》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并序)宋●苏轼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词鉴赏详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此词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作者: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②?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①吟啸:拉长高声吟诗。
②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③料峭:形容寒意。
④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背景】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一、导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
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
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
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苏轼及其诗作《也无风雨也无晴》2.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3.主题探讨:探讨诗作的主题和思想内涵4.结论:总结诗作的艺术价值和影响正文【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堪称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诗作《也无风雨也无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
【诗句解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可指天气的无常,又可喻人生际遇的变幻。
诗句以天气的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沉思。
“走过路过,半生多余”。
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诗人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觉得前半生有许多多余的事情,这也暗示了他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迷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酒后醉意朦胧中仍不忘检视自己的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忧。
“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句诗意境开阔,形象地描绘了壮丽的河山。
诗人在赞美祖国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主题探讨】《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生的无常和国家的命运。
诗中,苏轼通过对个人生活的感慨,抒发了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诗人以丰富的意象、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结论】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作。
诗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赏析
姓名:张春妮班级:14汉语言文学学号:020*******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坛领袖,为豪迈派中流砥柱。
其学博才高,卓尔不群,诗文挥洒如意,书画意境超脱,成就最高的便是苏词。
苏轼词风以奔放豪迈为主,亦有清新脱俗之作,亦有哀婉怀人之作,而苏轼一生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因此旷达闲适之词甚多。
本文以苏词《定风波.三月七日》为载,通过诗词鉴赏手法,赏析该词精妙绝伦之处,兼领略东坡先生为人称道的处世精神。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赏析
正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知人论世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正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任职三十七年,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乌台诗
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朝中新党构陷,元老保苏,一场党派相争使苏轼无辜遭殃,既丢了官职又受了百天牢狱之灾,濒临砍头之劫。
而苏轼经此一役心灰意冷,到黄州就任后,曾多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寄托他谪居时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忧愤自怜的思想感情。
然而他在元丰五年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
在谪居黄州的日子,壮丽山水,村野生活又让他思想开拓,心灵澄净。
他彻悟了“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从此不再留恋庙堂,而只寄情于山水了。
《定风波》就是在苏轼心境转变后作的,在料峭春日携友出游,风雨忽至,同行皆狼狈,他却似闲庭信步,悠然自在,并触景生情,写下这一首清丽豪健的词。
二、情景关系
不得不说,词人的情感都被巧妙的隐于景中,即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的上阕勾勒出了一幅苏公雨中吟啸行图,“莫听”,“何妨”,“徐行”表露的是词人悠然自在,不惧风雨的情感,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比起上阕风雨的喧哗,这样的微冷更添失意,萧瑟,此时笔意一转“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寒过后便是斜阳,寒风到暖阳的变化,同样是诗人的情感变化。
词序中云“已而遂晴,故作此。
”表明这是一场持续时间不久的雨,因而“山头斜照却相迎”,我在此揣测,东坡先生在上阕点出自己身处逆境,表现的是对前路的迎合乐观态度,而下阕的“山头斜照”是否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呢?也许上阕的风雨忽至是他的人生遭遇以及他谪居黄州初期,苦闷消沉的心理,下阕的斜照是他参悟人生后心境豁然开阔的写照,雨过天晴的景象莫不是词人当时的情感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下“也无风雨也无晴”显得宁静缓和,此时情已脱离景的载体,成为具有一种哲思。
三、以意逆志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出了雨势,不是寻常春日的微风细雨,穿林打叶,已是狂风骤雨之势,而词人一个“莫听”,把主观意愿带入客观景象中,使这一句带了叙事之味。
词人面对风雨持忽视态度,
仿佛在劝一旁惊慌失措的友人“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吟啸高歌徐徐而行,“何妨”二字透出词人淡定自若,洒脱随意的气度,还可踩着芒鞋,拄着竹杖,不需任何雨具,一身轻松地继续游山玩水。
苏轼在《初入庐山》中也写到“竹杖”“芒鞋”,而“马”是官的坐骑,代表着福贵显达。
可见苏轼此时思想已升华,“竹杖芒鞋轻胜马”未尝不是代表“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深重的,他此时许是厌倦了仕途宦海,生了辞别庙堂,归隐山水的心愿吧。
一个“谁怕?”是对风雨飘摇的仕途之路的轻蔑,对漫漫前路的无所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身”切不可直译,因为词人原先在小序已写了他们“雨具先去”,也就是说他们没披蓑衣笠帽,那么这里的“蓑衣”就是象征物了,同理可推测,此“烟雨”非客观景象,而是风雨漂泊的前路,“蓑衣”究竟是什么?是词人一颗坚定自守的心,还是不近浮华的气骨,抑或是豁达超脱的精神世界?因为有了他的“蓑衣”,怕什么飘渺难测的前路,一生如此有何惧?
最后一句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看那些风雨中走过的路,在夕阳不至处显得萧条阴暗,而词人站在明朗处,像在看自己的“阴晴圆缺”,宦海沉浮,历经了风雨磨难,毫不留念地归去,心已坚若磐石,静如幽谷,所以才能“也无风雨也无晴”,宠辱不惊,遗世独立。
东坡先生这句仿佛也参悟了佛理,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
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
在这样的心境中,风雨也好,晴日也罢,都微不足道了,我们虽未皈依佛门,然而我们若能做到东坡先生这样超脱世俗的心态,在人生道路上也会“轻胜马”吧?
【参考文献】
1、林语堂等.《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01
2、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68
3、高青不如“归去”——《定风波》中的真境界《语文教学之友》, 2013(7):33-34
4、李英苏轼《定风波》词所体现的禅宗思想《知识经济》, 2009 (1):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