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1)也无风雨也无晴说课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苏轼及其诗作《也无风雨也无晴》
2.《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4.结语:总结《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被称为“词圣”。
他的诗作《也无风雨也无晴》以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如下:
“也无风雨也无晴,却有闲情画不成。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窗棂。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以画画来消磨时光,但因为春色撩人,心情不宁,总画不成画的意境。
而春夜恼人的美丽景色,令诗人无法入眠,月亮移动,花影摇曳,映照在窗棂上。
诗句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如“风雨”、“晴”、“春色”、“月”、“花影”等,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春夜恼人的美丽画卷。
同时,诗句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排比等,使诗句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也无风雨也无晴”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春夜多变的天气,暗示了诗人的心情也在起伏不定;“春色恼人眠不得”则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色赋予了人的情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被春色所扰,无法入眠的境地。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摘要:1.介绍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2.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总结全诗的主题和意义正文: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题,寓意着人生充满了风雨和晴天,有喜有悲,有顺境也有逆境。
接下来,我们将从诗的意境、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诗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上。
苏轼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日里风雨交加、晴空万里的景象。
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句子,通过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
同时,这也暗示着诗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风雨,也享受了晴天。
其次,诗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
苏轼在诗中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句“人间万事几许愁,只因离合是常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这种情感表达,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再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非常突出。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诗句更加和谐。
同时,诗中还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诗句更加富有表现力。
最后,总结全诗的主题和意义。
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认为人生充满了风雨和晴天,有喜有悲,有顺境也有逆境。
这种人生观,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坚强。
总之,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优秀诗歌。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苏轼《定风波》教案苏轼《定风波》教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词语言上的美感。
2.学习《定风波》,体会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哲理意味。
【课文提示】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
2,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其作品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散文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杰出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
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4,《定风波》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称《定风流》《定风波令》。
前片五句,后片六句,共62字;句句押韵:前片1、2、5句和后片3、6句押平声韵;其余六句押仄声韵。
【朗读课文】《定风波》【课文分析】一、导入: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
苏轼的豪放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再来感受一下这震铄千古的豪放名篇的恢弘气势。
1、请同学们感受东坡词的豪放气势了,结合着《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归结一下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其人其诗文赏读赏读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阅历,解读其不同时期代表诗文2、丰富古诗词积累,掌握知人论世诗文赏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赏读导入四川眉山是苏东坡的家乡,位于川西平原,在成都、峨眉山与乐山大佛之间。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俱属“唐宋八大家”。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
没人比他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
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三苏占尽人杰用尽地灵,眉山百年内草木不旺。
北宋蜀地有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这事见于宋人笔记,不知是真是假。
但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三苏的不凡影响。
让我们走近这位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英宗治平二年1065~1068眉山苏氏兄弟回乡丁父忧三年船上放着两副棺木,另一副是苏轼妻子王弗的。
十年后,熙宁八年(1075年),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写下《江城子》1068~1071汴京任职于史馆《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
质疑王安石变法。
大义凛然地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1071~1074杭州杭州通判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著名的诗作西湖诗二首。
1074~1077密州密州太守治蝗灾,筑超然台《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077~1079徐州徐州太守治洪水、筑苏堤、建黄楼,写《浣溪沙》五首,《放鹤亭记》1079湖州湖州太守上任2个月因《湖州谢表》获罪,“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1079~1084(元丰二年~元丰七年)黄州团练副使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
其间在城东开垦五十亩坡地,耕耘稼穑,“苏东坡”名满天下。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经舍弃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
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
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
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已而:不久,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落的声音。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也无风雨也无【晴】:晴与情谐音,手法为双关,意在指感情上也是如此。
赏析1: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2: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教学思考——苏轼《定风波》赏析曾召辉;王佩【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2页(P31-32)【作者】曾召辉;王佩【作者单位】红安县大赵家高中;红安县大赵家高中【正文语种】中文《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发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劝导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
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而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晴天更是一种大彻悟,大境界。
作为教学名篇,历来不乏大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设计案例,但翻看所有的赏析和教例,对于《定风波》中最为关键的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和教学处理,或失之皮相,将其理解为作者坚强面对人生苦难的风雨;或语焉不详,人云亦云,甚至跳过不论;虽然也有一些论及,例如较为权威的必修四《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如下阐释:“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束,这样结束,初看似乎不太好理解,但仔细一琢磨就会感到这样写实在是太好了。
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对此究竟应做怎样的理解呢?有的解释是这样的,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深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当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的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的解释也不失为一家之言,但似乎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所表现的情绪,以及苏轼其人一贯的气质并不太吻合。
看来还不如做这样的解释为好,回去,对我来说既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
也即无所谓晴天、雨天。
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这样就同前面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后呼应的,通过这种写法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心胸、志向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作者的个性也就表现得更鲜明了。
”存疑皮相,切入到了关键,但非常遗憾没有深入下去,也不能令人满意。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摘要:一、苏轼简介二、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背景三、全诗解析1.首联:描述苏轼对人生百态的感慨2.颔联:以自然景观暗喻人生遭遇3.颈联:表达苏轼对名利的淡泊4.尾联:强调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四、诗歌意义及影响正文:【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才华横溢,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背景】《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人生百态的诗歌。
诗中以自然界的风雨晴晦为背景,寓言式地表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得失荣辱。
【全诗解析】首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描述苏轼对人生百态的感慨,意指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和变故,劝人不要过分在意,以随和的心态去面对。
颔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以自然景观暗喻人生遭遇。
竹杖芒鞋代表简朴的生活,蓑衣烟雨则象征人生的风风雨雨。
诗人强调,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遭遇困境,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颈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表达苏轼对名利的淡泊。
春风代表名利的诱惑,酒醒则意味着觉悟。
诗人借山头斜照表达自己对名利的超脱,愿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尾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强调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诗人回首过去,认为人生中的风雨和晴朗都是过眼云烟,最终都要回归平淡。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是诗人对人生的深刻领悟。
【诗歌意义及影响】《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传达了苏轼随和、淡泊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诗解析摘要:1.苏轼简介2.《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创作背景3.诗文解析3.1“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象3.2“东篱把酒黄昏后”的典故3.3“暗香盈袖”的意境3.4“莫道不销魂”的感慨3.5“帘卷西风”的景象3.6“人比黄花瘦”的象征4.诗歌的艺术特点4.1 对仗工整4.2 音韵优美4.3 寓意深刻5.诗歌的鉴赏价值5.1 文学价值5.2 审美价值5.3 思想价值正文:【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著称,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创作背景】《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深秋景象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
诗作背景为诗人晚年贬谪海南时期,诗人在此期间历经风雨,看透世事,借景抒怀。
【诗文解析】“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句开篇即描绘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深秋景象。
此句运用对仗手法,使诗句更具韵律美。
接下来的“东篱把酒黄昏后”,诗人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贬谪时期的苦闷心情。
“暗香盈袖”一句,表现了诗人品味花香、怀念过往的美好意境。
而“莫道不销魂”的感慨,则是诗人对生活中无奈和挫折的自我安慰。
在“帘卷西风”的景象中,诗人表达了对故人、故国的思念之情。
最后,“人比黄花瘦”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
【诗歌的艺术特点】本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对仗工整、音韵优美。
诗人以深秋景象为背景,寓情于景,通过对生活的感慨,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无奈和哀叹。
此外,诗中寓意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洞察和感悟。
【诗歌的鉴赏价值】《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诗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和思想价值。
在文学上,诗人运用对仗、音韵等手法,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在审美上,诗人以景抒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思想上,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引人深思。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1)也无风雨也无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一、也无风雨也无晴前导言: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常十有八九,而苏轼正是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升华自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超然自得的至高境界,那么苏轼到底依靠什么彻底改变了人生态度?又是什么让他焕发出了艺术的青春呢?《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一集《也无风雨也无晴》,敬请关注。
画外音:元丰二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获罪下狱,最终被贬黄州,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贬谪生活。
在黄州近五年期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词作,通过内容多变、风格多样的豪放词,展现了他豪迈洒脱的胸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
当然,英雄不是一蹴而就的,词人也不是一天写成的,苏轼正是通过多次的艺术锤炼和反复的精神挣扎,才得以在词的海洋中物我两忘、超然自得。
那么,贬谪后的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反思?他的词作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一集《也无风雨也无晴》,敬请关注。
康震:我们前面讲过了他(苏轼)的那些词,写乡村的,写射猎的,还有一些是写中秋节的情怀的等等,但是我们都知道,他被贬黄州的时候,心情是很坏的,苏轼不是说一到黄州就变得很旷达,刚一下车就写“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不可能,它有个过程,所以在他的词里边,他有一部分的词很集中地反映了这个过程,那么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分词你要用豪放来概括它,或者用婉约来概括它,就根本束缚不住它的内涵了,它内涵大得多。
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东坡在黄州时期的这些词,实际是为后来的知识分子在思考怎么进行独善其身的时候提供了一些参考性的答案,它的外在的形态是词,但是它的内涵超越了词的传统的内涵。
比如说他有一首很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个词用一个字可以代替,就是“寒”。
如果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不寒而栗”。
这样的不寒而栗的东西、情调,在苏轼的词里不是特别多的。
为什么呢?就这首词就是他刚到黄州的时候写的,缺月还挂在个疏桐上,你想想,“缺月挂疏桐”,残缺至极,俩缺在一块儿,两倍的缺。
“漏断人初静”,就我一个人。
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也没住在临皋亭,也没有住在东坡的雪堂,住在哪儿呢?住在一庙里,定惠院。
后来他写一篇文章就是《记游定惠院》,定惠院里头有什么呢?有一棵海棠,看那海棠花,那是后话了,那会儿他已经快离开黄州了,心态已经不一样了。
现在刚到这儿,住在一座庙里头,一个人。
“漏断人初静”什么意思?听着那个滴漏,滴答滴答滴答的,好像在计算他生命的时间一样,突然“嘀噔”、停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他用这个“漏断”来揭示出当时的那种孤独,本来还有漏滴在伴着他,现在连漏都断了,这会儿才发现,真静。
这个静是可怕的静,不是那个“人闲桂花落”的静,那是美的静。
这是什么呢?这是恐怖的静。
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没有书信、没有交谈,就是“漏断人初静”。
在这个清冷的世界里头,我在干什么?我的状态是什么呢?漏断了,我的状态是什么呢?“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我像一只孤雁一样,你听说过“惊弓之鸟”那个成语吧?对于那种孤雁来讲,拉个弦“嘣”一声,就能掉下来,现在苏轼就是惊弓之鸟。
这个“缥缈孤鸿影”,我们知道鸿雁这个词、这个意象在苏轼的词里边多次出现,诗里边也出现过,我们前面曾经说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孤独的鸟。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这也是一只孤鸿。
所以他说了,“缥缈孤鸿影”,我是个幽人,它是个孤鸿,两个孤独加在一起,两倍的孤独。
这个词有点自虐,为什么有点自虐呢?尽量往惨的地方想,本来就很惨,还要把自己写得更惨,在这种更惨的感觉过程当中,好像还得到一点快慰。
你说这都是什么心态啊?本来在生活当中就是悲剧,还在写一个悲剧,比悲剧的生活更悲、更惨,在心灵上可能还获得一点平衡。
其实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并不是那天晚上这漏“嘣”给断了,漏断了还能续点水,接着漏啊。
不能漏了,就要这个漏断的时刻来写自己此刻内心的纠结、难过和孤独。
然后“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写这鸟的,一只受伤的鸟,不是一只孤鸿吗?惊弓之鸟吗?它“惊起却回头”,那鸟受了惊吓,呼啦一下飞起来了。
“有恨无人省”,我心里头有恨。
你注意,刚到黄州的时候没那么旷达,心里边有一种恨,这种恨没人搭理。
我想跟你说我难受,你难受吧你;我恨,你恨着吧你;我想表达,你自己表达给自己听吧你,这就是孤鸿的命运,也是这个幽人的命运。
他恨什么?恨的东西多了,恨自己这嘴管不住自己;恨自己话太多;恨这个变法的过程当中,自己提点意见就给他弄到黄州来了;还恨自己以前才华太高了,所以人生当中原来可能都是优势的,都是值得炫耀的部分,现在都转化成为恨了。
为什么呢?因为正是这些造成了他现在在这儿。
一个人有恨那肯定就说明他还是有爱的,所以爱和恨一旦纠结起来,那人简直就没法弄了,这就说明这时候他还是很在乎的。
我刚才说了他不是一到黄州就旷达的,他有一个过程。
“穷则独善其身”,你先“穷”了,你要“善”的话,离“穷”到“善”这中间,那还有相当的距离,跟马拉松似的,不是一“穷”立刻就“善”了,没那事。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写到极致的惨了,极致的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鸟飞啊飞啊,“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看了半天,哪个枝都不能停,这些枝都比较危险,都是疏桐,全都没叶子,停在哪个枝上都很危险,这代表了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意识,它缺乏安全感,它落到哪儿都会觉得都有问题,最后“扑啦啦”就落在那沙洲上边。
那沙洲是退潮的时候是沙洲,潮一涨就没洲了,这只是个暂栖之地。
那就是说,待在一个地儿就得飞起来,待在一个地儿就得飞起来,惊恐不安。
你以为苏轼的词都是那么豪放,都是那么旷达?这首词它就不旷。
为什么呢?首先漏断了,再一个他变成幽人了,然后又是一只惊弓之鸟,然后他内心有恨,然后这惊弓之鸟没地儿去,他不像曹操那个什么“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那是人才在找地儿,他这是什么呢?他哪儿是人才呀?现在连个地才都不算了,到处乱跑去,没人管你,没人瞅你,这就是刚到黄州的时候那个“穷”的苏东坡,那还离“善”远着呢。
画外音: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劫后余生的感觉无疑是痛苦而愤懑的,《卜算子》正是表达了苏轼初贬黄州时彷徨痛苦的心情,以及那种宁愿寂寞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
而当苏轼渐渐适应了贬谪后的生活,他就开始为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宣泄,一首《临江仙》代表了苏轼退隐江湖、不问世事的一种态度。
然而这首词作一问世,竟然让黄州知州吓出了一身冷汗,那么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蹊跷呢?康震:不能老这样,苏轼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该怎么解放自己的心灵。
他后来又写了另外一首词《临江仙》,这首词写得特别好,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写得太棒了。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黄州,后来住到临皋亭,这个临皋亭它在江边的一个地方,他又在东坡那儿盖了个雪堂,这首词写的是他在东坡的雪堂跟朋友喝完酒之后往回走,回到临皋亭的住处,整个过程发生的问题。
“夜饮东坡醒复醉”,说得多好啊。
他没说“醉复醒”,那是正常的。
他说“醒复醉”,那就是说在醒之前还醉过一回,晚上在东坡喝酒,醒来,应该说开始醒着,喝醉了,醉了以后又醒来,醒来又醉了。
那是干什么呢?我们都喝过酒,知道人是不喜欢把自己灌醉的,一般我们都把别人灌醉了,让自己保持清醒,这比较主动。
没有人一上来说,我想醉,把自己灌倒了,这不合适。
但是他这首词很奇怪,一上来,“夜饮东坡醒复醉”,是“醒复醉”,那就是前面还醉过一次,那醉到最前面的时候,肯定是醒的吧,那就是说起码有四个过程,醒着,醉了,醒来了,嗯?我怎么醒来了?把自己又弄醉了。
那就是说他不愿意醒来,明白这道理吗?他不愿意醒来,他喝了很多的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喝到最后实在不能喝了,可能朋友们都说,该回家了,明天还上班呢。
“归来仿佛三更”,回到家的时候,懵里懵懂地,好像是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醉了你知道吗?醉得特别厉害,一个“醒复醉”、一个“仿佛”,都能看出他懵懂的样子。
“家童鼻息已雷鸣”,隔老远就听见有人打呼,开始还以为是自己打呼噜,后来一想不对,我在外头,谁在里头打呼噜呢?小童,看门的这小孩儿。
好家伙,这打得,比我打得还像雷呀,“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开门来!万籁俱寂,没人应声。
“倚杖听江声”这句写得最好。
我跟你说实话,这是写词,或者说这是在写诗,你不要完全相信这是写真的。
醉了是肯定有这个事,“醒复醉”也可以相信,“归来仿佛三更”这也可以相信,至于说把门板拍得山响,没人答应,我有点怀疑。
这是在写诗,诗人这时候希望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一个人“倚杖听江声”,你不能说“砰”一敲,小童来说,哟,先生您回来啦?然后回来以后坐得了,给您倒碗水您喝下去,喝下去,蹲在那儿“倚杖听江声”,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了。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他需要营造一个反作用力,就是说一切都被拒绝了,一切的要求都消失的时候,被迫地、我被动地我开始“倚杖听江声”了。
不能一切都很顺,走在路上,有人抬着轿子回来放到地上,回到家喝完水了,上床睡了一会儿然后再坐起来“倚杖听江声”,这个不对。
他需要一个绝对被逼迫的过程,就是说“归来仿佛三更”,夜已深,“家童鼻息已雷鸣”,家里人全都睡着了,敲门也不开。
一切的退路都没有了,我只好一个人独自地“倚杖听江声”,他在听什么?他哪儿是在听江声啊,他在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时候在夜深的时候,在反复灌而不能醉的情况下,因为内心的波涛始终在翻滚,所以他用酒也不能平息他,不能麻醉他,这时候是特别痛苦的,所以他“倚杖听江声”。
我们都能想像得出来当时诗人的那个情景。
他听见什么了?他当然听见了一些声音。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里边是用了庄子的一些思想,庄子的思想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自然给的,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也是对的,所以“长恨此身非我有”这个本来是庄子的思想,我们的身体就是自然的,从自然中来再回到自然中去,所以庄子对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达观。
“何时忘却营营”,蝇营狗苟的生活,但是在这儿你知道吗?那意思发生了一个变化,苏轼在这儿强调的是说,我的身体不是我自己的,我的命运我无法自主。
“长恨此身非我有”,我自主过吗?我没有自主过。
我想想我是一个好的大臣吗?我要是个好的大臣我怎么待在这儿来了?我是个好的父亲吗?我要是个好的父亲我能让孩子跟着跑这儿来?我是个好的丈夫吗?好像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