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太平天国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9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海钩沉太平天国的天价宝藏究竟埋在哪导语:太平天国(1851~1864)是清朝后期的一个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自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村爆发后,太平军一路北上,攻城略地,太平天国(1851~1864)是清朝后期的一个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
自从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金田村爆发后,太平军一路北上,攻城略地,连战连捷,于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南京便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洪秀全建天朝宫殿时,是倾“全国”所有,掠各地宝物于宫内,其他王府也都藏金。
太平天国兵败南京之后,清朝政府曾下令追缴国库里的财宝,但曾国藩以“城内并无贼库”的回复,否认了天王府存在财宝的推断。
百年来,从来没有对其地下进行过勘查。
“金龙殿”下边到底有些什么?天朝宫殿地下有没有藏金?这还真是个谜。
一、圣库,天京攻守的目的所在?1862年初,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5月,湘军呈围困天京之势。
但太平军经营天京多年,很难轻易攻破。
此时,上海面临太平军的猛攻。
曾国荃执意围困天京,湘军主力已无兵可援上海,于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洋枪队进攻苏州、常州解上海之围,李鸿章也凭此战奠定了淮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面对湘军主力的围困,太平天国方面也一意死守。
从上海撤回的李秀成部为主力的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城外血战46天,未能解围,李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被拒绝。
李率1万多太平军留守天京,同5万多敌人殊死斗争。
直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
6日,洪秀全病逝。
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
湘军每前进生活常识分享。
《凤凰大视野:太平天国天王之死》文字实录:陈晓楠(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对于太平天国来说,1862年这一年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四面楚歌。
对内,先是乾王洪仁玕失去了洪秀全对他的信任,他被革除掉了在太平天国里作为现代化推行者,还有太平军统帅之一的职位。
随后呢,石达开在四川向清军投降,而李秀成西征受阻;对外,原先宣称是中立的西洋人,已经和清军并肩作战,抗击太平军。
而就在这年5月底,湘军水陆并进,直抵天京城外,湘军陆师扎营雨花台,直插天京的心脏,水师则由湘军才子雪帅彭玉麟率领镇守河口,卡住了天京的脖子。
到了10月份的时候,清军逼近了天京城下。
张铁宝(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我们站的这个位置是紫金山的第三峰,在南京的东北角,也是南京城外最高的一座山,大家也知道,南京呢是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所以在太平天国时期,在定都天京的初期,1853年,有鉴于南京的地理形势考虑,也是把紫金山的防御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所以在紫金山的第三峰,高处就建立了天堡城。
从高处来保卫天京城。
在低洼的地方就建立了地堡城,从低处来保卫天京,来扼住这个隘口,阻隔清军的围攻。
解说:尽管太平军坚壁固守,但湘军的战线还是迅速在收缩,1863年年中,天京外围的屏障苏浙战场被左宗棠部瓦解,长江北岸完全被湘军控制,与此同时,围困天京的湘军与日俱增,迅速扩充到了三万余人。
1864年2月,守护天京的重要堡垒,天堡城被湘军攻陷,天京通往外界的最后两道关口太平门、神策门也完全被湘军封锁,天京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由于天京已被围困长达两年,城里的粮食早就捉襟见肘,自1863年李秀成的大部队,为解围天京之围进城之后,数十万人迅速耗光了天京城里的存粮,粮食危机彻底爆发。
何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后来湘军围困城中断粮,没有吃的,所以李秀成到后期,就把很多妇女放出城去,让她们自己去找吃的,因为这样可以解决她们的生计,也可能缓解城中缺粮的问题。
李庚其(历史学者):因为李秀成放了几批人出去,放出去,结果洪仁发、洪仁达,还在那设卡子,出去得给我钱,李秀成不是把他们放出去吗,他们还找人要钱。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1856年,太平天国完成三大军事行动,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洪秀全挽救危局的主要措施:重建领导核心。
洪秀全大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担任军事指挥,先后封他们为英王、忠王;洪秀全又封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
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太平天国常州始末清道光三十年(1851)十二月初十,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利用广西连年灾荒、饥民流离失所的机会,在桂平县金田村聚众起事,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
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部众发展至百万人以上。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桂林,克全州,占领湖南、湖北两省。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由武昌东下江南,帆幔蔽江,炮声遥震,沿江州邑,莫不望风披靡。
随即太平军攻克安庆,占领南京。
洪秀全入城建都,改称天京。
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太平军继续西征、北讨和东进,战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狂飙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
同治三年(1864)四月廿六日,天王洪秀全病死天京。
五月一日,长子洪天贵福即位,是为幼天王。
六月十四日,天京被清军攻陷。
时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六月十七日,太平军主将李秀成在天京丁村被俘,七月三日,被曾国藩所杀。
九月廿二日,幼天王被执,十月十六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寿终正寝。
在这太平天国运动如洪水猛兽冲撞决荡的十三年中,常州在咸丰十年(1860)四月六日被太平军攻克,而在同治三年(1864)四月六日被清军收复,前后整整四个农历年,其中始末,惨烈悲壮,难以详说,略述如下:太平军攻克南京之后,苏南震动,人心惊惶,常州奉旨设立团练,巡检盘查,积极防御。
庄毓鋐《团练纪实》:“常州府城周十里,二百八十四步,为门六,水关四,雉堞数千额,设游击、守备、千总各一员,左右司把总二员,兵百九十一人,马三十五匹。
无事岁支俸廉银米粮料五千数百两,有事不足。
具城守则团练乡兵所以佐,额兵实赵宋厢军遗制也。
道光末年,粤西匪徒起于金田镇。
咸丰元年,下湖南北。
三年二月,陷江宁。
于是地震长星见,风霾雨土,杀气惨然,讹言繁兴,暴民群起为寇盗。
……初,在籍广州知府余保纯始设保卫局,集诸绅为守御计,规模未具。
而在籍浙江布政使汪本辁、赞善赵振祚先后奉旨办团练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文笔记和知识点汇
-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永安封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洪秀全称“天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 定都天京(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为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①有很大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②反映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太平天国妇女解放是一场骗局害惨了有姿色的女
人
导语:太平天国实行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这一度几乎成了历史界的定论。
在那个无条件称颂农民起义的年月,太平天国被夸成了一朵花。
当年历史界五朵
太平天国实行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这一度几乎成了历史界的定论。
在那个无条件称颂农民起义的年月,太平天国被夸成了一朵花。
当年历史界五朵金花灿烂,其中太平天国要算是农民起义中最金光闪闪的一朵。
(图)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里有女兵,或者说曾经有女兵,而且还有女官,分男营女营,太平天国还禁止缠足。
这一切,都成了证据。
而且,著名的太平天国文献《原道醒世训》里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男女平等,简直是言之凿凿,铁板钉钉。
其实,从本质上讲,太平天国不过是一个受了一点基督教影响的传统型农民造反运动。
所有这样的运动,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不大可能有什么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
造反之前,礼教和礼数还比较马虎,一旦成了点儿事,弄出点儿格局来,对礼教和礼数的讲究,比此前压迫他们的统治者还要过分。
《原道醒世训》上讲男人是兄弟,女人是姊妹,不得存私,互相欺凌。
这是针对大家都是上帝子民讲的。
在这一点上,基督教新教也许是有男女平等的意思,但到了太平天国这里,就没有了。
不错,太平军里的确有过女兵。
起事之初,拜上帝教的信徒,都是
生活常识分享。
盘点幸存下来的太平天国将领众所周知,清朝对太平天国实行非常残忍的灭绝政策。
因此除去少数在“天国”灭亡前就病逝的人(如洪秀全)外,绝大部分太平天国将领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清廷处死。
但是还有部分太平军将领逃过一劫,没有随洪秀全为“天国”陪葬,有些人甚至还算实现了打败“清妖”的理想。
何崇政传说是翼王石达开的“记室”(秘书),不过推测其真实身份应该是从属于太平军的四川地方起义军首领。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之后,何崇政幸运逃脱,到峨眉山上出家为僧。
后来他不问俗事,潜心武学,终成峨眉武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蒙时雍其父是太平天国元老——赞王蒙得恩,小时候便参加了金田起义。
1861年3月,蒙时雍作为太平天国的代表与英国进行了谈判。
5月蒙得恩病死后,继承为赞王(幼),与洪仁玕同理朝政。
1864年天京陷落后,蒙时雍逃至广东,不知所终。
覃瑞麒早年曾参加金田起义,后因功封为“节王”。
湘军攻打天京之时,驻守雨花台的覃瑞麒曾一度挡住了湘军的进攻。
天京陷落之后,覃瑞麒逃回广西,复归田园终老。
据说覃瑞麒晚年在跟别人谈起太平天国旧事的时候,经常扼腕长叹,黯然神伤。
李容发忠王李秀成次子(也说为义子),相貌堂堂,为人谦逊,骁勇善战,长于治军,颇有其父风范。
1860年,年仅十四岁的李容发被封天朝九门御林忠义宿卫军忠二殿下。
他曾屡挫李鸿章的淮军,并大败英国人指挥的常胜军。
天京陷落后,李容发在保护幼天王逃亡的途中被清军俘获。
传说清候补知县陈宝箴(后来的维新变法领袖之一)怜其年幼并爱其才,私自将李容发释放。
光绪十七年(1891年),隐居在家的李容发病逝(一说被俘后就遭杀害)。
张宗禹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梁王。
1864年天京陷落后,率所部捻军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部合并整编,成为西捻军统帅,有“小闯王”之称。
1865年,张宗禹在高楼寨之战中,斩杀曾剿灭太平北伐军的清朝大将僧格林沁,算是为太平天国报了一箭之仇,整个清廷都为之震动。
1868年,张宗禹因救援东捻军赖文光部,而被李鸿章、左宗棠的大军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