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农村外来人口村庄民主治理融入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蒋巷镇村为分析案例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5
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乡村共同体的重构——以常熟市蒋巷村
为例
沈曙霞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24()5
【摘要】分析传统乡村共同体的特点,以及在新时期面临的非农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挑战,阐述常熟市蒋巷村在改革开放后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中,重构乡村经济共同体、人情网络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的具体做法,提出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实行集体资产股权化分配、扩充乡村就业形态、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及价值观、构建党政社企一体乡村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沈曙霞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干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基于TDIS战略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研究——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
2.乡村旅游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
3.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
4.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5.乡村振兴中基层劳动模范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以江苏蒋巷村常德盛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化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建设法治乡村。
蒋巷村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在蒋巷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结合本村实际探索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借鉴。
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以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为契机,推进村务管理规范化;以普法教育为载体,推进法治文化普及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营造遵纪守法好民风;以创建治理示范村为“东风”,吹遍法治文化新风尚。
常熟市蒋巷村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借鉴和思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法治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法治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与自治、德治相结合,提升法治乡村建设的最优路径;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宣传方式营造法治氛围。
关键词:法治乡村建设蒋巷村法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建设法治乡村。
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法治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法治乡村建设是重要保障。
相关意见下发之后,各地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法治乡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老百姓安居乐业、乡村安定有序,必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建设法治乡村为其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推进依法治理进程中,乡村治理的困境也日益凸显。
基层党组织涣散无法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带头人”、“ 领头羊”的缺失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长期以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情社会成为乡村的一个“标志”。
乡村里许多矛盾纠纷的解决依靠人情关系,缺少依法办事的实践,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薄甚至匮乏,难免有处事不公、村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
发达地区农村外来人口村庄民主治理融入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发达地区的农村村庄,这对村庄的民主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使外来人口与当地村民共同参与村庄的民主治理,实现民主决策和共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发达地区农村外来人口村庄民主治理的融入方式。
一、外来人口对农村村庄民主治理的影响外来人口是指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他们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观念。
与当地村民相比,外来人口在村庄的民主治理参与程度和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这对村庄的民主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外来人口的涌入使村庄的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传统的村庄民主治理往往是基于当地村民的利益和文化传统进行决策的,而外来人口的加入使村庄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决策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
外来人口对村庄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外来人口往往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对村庄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与当地村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才能形成共识并做出有效的决策。
外来人口的加入也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外来人口往往具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他们的参与不仅可以促进村庄的发展和改善,也可以为村庄的民主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融入研究的理论基础要实现外来人口与当地村民的共同参与村庄的民主治理,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融入理论是一种治理理论,强调将不同的群体和利益诉求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和治理的理论框架。
融入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融入研究强调共同参与和共同决策。
外来人口不是村庄的外来者,而是村庄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与当地村民一样享有参与村庄民主治理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过程,实现民主治理的共同决策和共同发展。
融入研究强调文化融合和共同认同。
外来人口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要实现他们与当地村民的和谐共处,需要进行文化融合和认同建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蒋巷村农业发展之路的探索——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郁燕青一、村级情况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
全村共有186户,839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
蒋巷村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现代化农业示范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民主法治示范村、人居环境范例奖等。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时称“你这个村叫做全面发展,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富裕。
”二、蒋巷村农业现状现在的蒋巷村虽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但全村始终保持着千亩农田这条红线不变。
通过多年对农业的大力支持,蒋巷村已经拥有一个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和一个占地七百亩的蒋巷农业生态种养园。
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年年大投入、大修整,排灌沟渠标准化,特别是在去年,村里共投入六百多万元大兴水利设施和改造百亩低产田,使蒋巷村的千亩无公害粮油基地真正成为了一个田块成方,沟渠成网,道路畅通,绿树成行的高标准农业基地。
同时去年,蒋巷村的千亩无公害粮油基地也被江苏省农委正式定为省级绿色食品生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他,额头布满皱纹,是岁月里不懈奋斗的印记;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个头不高,身躯瘦小,长年干重活压得腿略有些变形,但有大海一样的博大胸怀。
他就是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远近闻名的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春日里,蒋巷村桃红柳绿,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生态园、蔬菜园、工业园以及村民新家园生机勃勃,一派兴旺景象。
村民人人有工作,家家有股份,户户住别墅,蒋巷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很高。
昔日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人们游览的花园,国内外游客和学习取经、参观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
常德盛书记一边给我们介绍村里的发展变化,一边憧憬着蒋巷村更加美好的未来,说:“我们就是要建设一个比欧洲乡村还要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就是一个村党组织书记的心愿。
一、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等等。
常德盛说,他一生的追求就是蒋巷村的共同富裕之路本刊调研组点评:在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曾经贫穷落后的蒋巷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共同富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誉为农村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
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更是以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村民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任和爱戴。
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蒋巷村的经验尤其值得学习和借鉴。
富民强村,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一个村党组织书记,凭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感情,对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渴求,与村民长期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同甘共苦,完成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三次重大转型,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村党组织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成为引领全村百姓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领导核心。
1966年,常德盛当上大队长的时候,蒋巷村是有名的光棍村、贫困村。
三次飞跃实现富民强村——记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唐渭清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东濒上海、南临昆山、西接苏州、北依常熟.全村186户,800多人,村辖面积约3平方公里.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村、十佳小康建设红旗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卫生村、百佳生态村、循环经济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并荣获人居环境范例奖.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唐渭清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见实践环保新理念建设生态新家园支塘镇蒋巷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J], ;
2.苏南生态新农村建筑节能示范——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人居环境建设 [J], 吴晓春
3.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 [J],
4.发达地区农村外来人口村庄民主治理融入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蒋巷镇村为分
析案例 [J], 徐舒宁
5.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旅游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王涌涛【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拉动作用,为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常熟市蒋巷村为例对其乡村旅游用地效率及经济效益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蒋巷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超过70%的农户将自家耕地出租给他人或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集体或公司从事旅游开发,以租赁费和分红的形式获得报酬.在本村内先后建成了新村别墅、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蒋巷工业园、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基地的分布格局,使绝大多数农民由原本单一的种植业转型为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三者相结合的模式,这也使绝大多数农民的家庭收入和土地收入成倍增加.全村70%以上的家庭中旅游业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40%~60%.乡村旅游业为村民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扩大,村民的幸福感和土地收益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该村超过90%的农户加入了"社区+公司+农户"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联合各家农户进行公司的创立,并配套完善的生活与旅游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以此形成了健全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结论]发展乡村旅游后,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得到彻底改善,旅游带动和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ural tourism and promoting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aking Jiangxiang village, Changshu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rural tourism using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field surve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 than 70% of the farmers rented out theirfarmland or joined in the collective or company who engaged in tourism development.The new countryside villa,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ightseeing garden, industrial park, ecological farming, the new vegetable garden, and pollution-free high-quality grain base were established, which transformed a single mode to a combined cropping, breeding and horticulture system, and then increased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family income and land income.The village tourism income in more than 70% families accounted for 40% ~ 60% of total household income.Rur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ourism were further enhanced, whic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land benefit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villagers.More than 90% of the farmers joined the "community + company + peasant household"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A complete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was formed, and the tourism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was created.It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rural land, speeding up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ptimizing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7(038)007【总页数】5页(P159-163)【关键词】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率;土地经济效益;常熟市蒋巷村【作者】王涌涛【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F301.2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
58建设科技节能下乡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是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一个示范点,该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当地经济水平和资金筹措能力,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科技做支撑,通过多种生态和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主要运用生态环境构建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创建了一个具有浓郁乡土特色并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推广意义的生态节能新农村科技示范模式。
村庄概况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全村186户,户籍人口800人,常住人口2000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拥有江苏常盛集团等一批村办企业。
蒋巷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和经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农业原始积累发展村级企业,又以村级工业的积累反哺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已拥有各类村级集体资产和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2007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超过800万元,主要用于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技术。
村内已建有186幢别墅,部分村民已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另外,村里有农家生态旅游。
村里有一个年产2000头猪的养殖场,有1000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秸秆。
整体思路蒋巷村新农村建设都是采用成熟技术,通过调研,选择适合本村经济能力的技术方案,并集成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遵循了如下原则:1、重视村庄规划,保证生活需要的原则,在以前村庄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的需要,研究优化村庄规划。
2、经济可行,集约建设的原则。
选择新技术时要统筹兼顾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金筹措能力,与村庄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治理的要求,做到经济适用,便于实施。
3、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深入本村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村民需求,从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应用技术。
4、注重乡土特色,保护农村文化的原则。
农村文化建设的“蒋巷样本”探析作者:沈书琪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6期摘要:作者通过对“全国文明村”——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文化建设的考察,试图总结出蒋巷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出“蒋巷样本”,同时提出对蒋巷村成功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蒋巷村文化建设经验马太效应借上海财经大学关于“中国农村文化状况”的“千村调查”之行,笔者来到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调研、问卷调查、村民及村干部访谈等,掌握了蒋巷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蒋巷村文化建设的几条基本经验,同时对蒋巷村的成功进行了些许反思。
一、蒋巷村基本概况蒋巷村位于苏南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阳澄湖水网地区,隶属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家庭186户,全村常住人口830人,2012年户均收入11万元。
它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蒋巷村及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在全国的名闻,来蒋巷村参观、学习、旅游的队伍络绎不绝。
笔者通过对蒋巷村的调研考察,试图概括农村文化建设的“蒋巷样本”。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蒋巷样本”1.一位好书记——“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当问到村里哪些人最有威望、问到蒋巷村为什么会成功时,所有被采访的村民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同一个人——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常德盛,江苏常熟人,蒋巷村党委书记,是中国农村在位时间最长的村支书之一。
在他的领导下,蒋巷村脱胎换骨,从四十年前的荒芜、落后、血吸虫病横行的贫困村、“野人”村,成长为如今远近闻名的家家住别墅的富裕村、文明村。
常书记有一句名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
初期,常书记带领村民由“农业起家”,继而建立常盛集团,主营专业生产轻型、重型系列的钢结构件,做到“工业发家”。
近期,常书记带领蒋巷人致力于“旅游旺家”。
发达地区农村外来人口村庄民主治理融入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蒋巷镇村为分析案例徐舒宁(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要]聚焦发达地区农村外来人口村庄民主治理融入现状,从外来人口是否融入村庄、融入的内容、深度、频度、效度、载体六个方面开展实证分析,深入剖析外来人口参与村庄治理深度有限、频度过低、效度不足、载体缺乏等方面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从融入平台的搭建、融入技能的锻造、融入通道的建立和融入氛围的营造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精细化村级治理格局。
[关键词]基层治理;人口流动;融入研究[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流动的长期性。
中国的现代史,是农村人口不断从传统农业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历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愈发频繁的人口流动,不断分化的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的利益需求,使得过去“粗放式”的社会管理模式面临着全新挑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探索实现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
村庄是流动人口生活的落脚点,对于人口流动下的村庄民主治理,既要顾全村庄共同体的稳定与发展,也要针对外来人口的特殊需求为外来人口融入本村民主治理提供个性化服务。
本文聚焦发达地区农村外来人口村庄民主治理融入现状,从外来人口是否融入村庄、融入的内容、深度、频度、效度、载体六个方面开展实证分析,运用深入访谈与观察、实地调研、抽样问卷调研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村庄治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创新基层民主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蒋巷镇村村情与外来人口分析1.1 蒋巷镇村村况常熟市尚湖镇蒋巷镇村,紧邻“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之一——常熟招商城。
近年来,蒋巷镇村鼓励企业、村民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将传统的服装纺织产业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形成以龙头电商企业带动农户的发展局面,获2016年“中国淘宝村”称号。
村庄现有厂房租赁面积7051.84m2,集体土地租赁28209m2,收入主要来源于厂房出租,集体土地租赁,土地流转以及菜场发包等方面,现有厂房租赁面积7051.84m2,集体土地租赁28209m2,三年来村级可用财力累积达到362万元。
发达的经济,可观的收入,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超6000人,是本村人口的2倍。
蒋巷镇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口流入村庄”。
1.2 蒋巷镇村外来人口状况在江苏省常熟市蒋巷镇村主要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两个实证研究方法,在面向外来人口的问卷调查中,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无效问卷11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9份,符合问卷调查的有效性;访谈对象涉及村委会主任、警务人员、小型电商负责人、服装工人,访谈总人数20人。
通过调研,初步掌握该村外来人口状况,共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 以中青年女性为主。
随着传统服装行业与电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外来人口在发达地区实现就业,中青年女性成为外来人口的主力。
调研中,女性48人,占53.9%,男性41人,占46.1%;其中,18岁以下占10.1%,18~25岁占19.1%,26~35岁占28.1%,36~45岁占22.5%,45岁以上共占31.5%。
访谈中,电商企业负责人刘某向笔者介绍,他们现在共有20多位女性员工,负责淘宝接单、跟进、售后等工作,实行三班8小时工作制,实行岗前培训。
电商行业比传统服装行业流动性高,工资稳定,成为女性外来人口就业的“香馍馍”。
1.2.2 流动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江苏“南北挂钩合作”的不断深化,苏北经济快速崛起,南北差距不断缩小。
难以融入发达城市,无法满足自身发展,尤其是子女无法享受发达城市教育资源,苏北城市外来人口开始选择回乡发展。
2016年前后蒋巷镇村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约6000余人,是本地村民总数的两倍;2018年蒋巷镇村外来人口数量有所下降,外来人口登记数量在5000人左右,其中徐州、连云港等苏北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减幅明显。
1.2.3 由长期流动向短期流动转变。
在农村人口流动初期,流动具有短期性,农民在农闲时打工,农忙时务农;发展至中期,常年外出打工开始代替季节性外出打工,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势;目前,留守儿童与教育问题日益严峻,而常熟市现行[收稿日期]2019-02-15[作者简介]徐舒宁(1994—),女,江苏常熟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治理。
-232-的严格的“积分入学”政策使得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堪忧。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加稳定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外来人口开始由长期流动向短期流动转变,从省际流动向省内流动转变,外出打工和家庭教育两不误。
2 外来人口融入村庄治理现状的实证分析村庄是流动人口生活的落脚点。
一方面,村庄是服务外来人口,帮助其更好融入城市社区的切入口;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对村庄民主治理本身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其不断创新、完善村庄民主治理体制。
结合调研实际,笔者将从外来人口是否融入村庄、融入的内容、深度、频度、效度、载体六个方面开展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究外来人口融入村庄治理现状。
2.1 外来人口很难融入发达地区村庄发达的经济为村庄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分层空间,在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蒋巷镇村,分层既体现在本村村民与村民之间,也体现在本村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
一方面,经营失败或者无力经营个体私营经济且缺乏固定工作的本村村民与外来人口共同竞争村里的就业机会,使得本村村民与外来人口在一定程度构成了“相矛矛盾”、“相互竞争”的关系;另一方面,发达地区村庄占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本村村民对资源的“占有欲”与外来人口融入之后新“村庄共同体”构建的矛盾,使得外人口很难融入发达地区村庄。
这不仅影响了村庄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在调查中,88.8%的外来人口在本村工作生活中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90%的外来人口缺乏固定的工资报酬与稳定的社会保障,87.5%的外来人口缺乏稳定的住房保障。
现行制度政策和“本地人”的“歧视”,自身民主意识的薄弱,参与民主治理动力的不足,使得外来人口“内忧外困”,很难融入发达地区村庄治理。
2.2 融入的内容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民主治理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2.1 民主选举。
蒋巷镇村的民主选举采用“一票直选”制度,通过选举委员会召开选民大会,村民按照各自意愿,直接投票选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出,“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调研中,户籍制度与外来人口参与本地选举登记、确认手续的繁琐,76.4%的外来人口表示“没参加过本地选举”,参与选举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占4.5%,仅仅是因为害怕不投会带来打击报复而参加选举的占4.5%,觉得浪费时间的占9%,因为选举是自己权利的占14.6%。
外来人口参与民主选举的热情不高,参与度低。
2.2.2 民主决策。
外来人口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主要以向村委会投诉或反映问题为主,决策方式单一,决策效果有限,难以维护自身利益。
调研中,当自己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维护时,20.2%的人表示“将报复侵犯者”,这种“极端化”的参与方式对民主治理和村庄稳定危害巨大。
此外,经常参加村务决策的占14.6%,偶尔参加的占64%,从来不参与的占21.3%;其中,68.5%的人选择直接去村委会表达自己的看法,14.6%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参与,16.9%的人表示基本不参加,89人中无一人选择参与村委会组织的决策会议。
外来人口参与民主决策仅仅停留于建议层面,事务性参与、决策型参与和政治参与不足。
2.2.3 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为主,村民监督为辅进行民主监督。
实际上,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中外来人口代表严重缺乏,外来人口只能通过自发监督,直接去村委会诉说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而这种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
调研中,认为村委会认真考虑“自己的建议”的仅占18.0%,不大注意的占38.2%,根本不予理睬的占28.1%,没试过的占15.7%,外来人口的监督权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
2.2.4 民主管理。
外来人口主要通过电视和网络关心政府事务,通过“自己管理自己”和参加村庄基层文化活动等方式参与民主管理。
调研中,50.6%的人愿意参加并经常参加基层文化活动,70%以上的人对村庄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工作持大体满意态度,82.0%愿意且积极保护村庄卫生,80%愿意自觉保护村庄安全。
外来人口参与本村民主管理的“愿望高”,“行动少”,外来人口民主管理以自发性为基础,缺乏规范化引导。
2.3 融入的深度外来人口融入民主治理的深度有限。
民主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外来人口的民主选举权,然而实际操作中这项“核心权力”却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如果外来人口的民主选举权尚不能得到保障,那么其他三项权利又该如何落实?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无法准确说出自己参与的较为具体的民主治理活动,甚至有24.7%的人表示“没听说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7.9%的人表示“没听说过‘村民自治’这个概念”。
缺少积极正确的宣传与引导,外来人口参与村庄治理更多的是停留在基层文化活动和公共资源共享上,缺乏对民主治理正确的认识与参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治理。
2.4 融入的频度外来人口融入民主治理的频度过低。
据调研,76.4%的外来人口没参加过本地民主选举,外来人口参与民主选举率低;经常参与民主决策的占14.6%,偶尔参与的占64.0%,从来不参加的占21.3%;经常参与民主监督的占30.3%,偶尔参与的占56.2%,从来不参加的占13.5%;就公共服务与设施的使用而言,从来不去的占33.7%,一个月去几次的占29.2%,每天都去的仅占2.2%;就基层文化活动参与而言,愿意且经常参加的占50.6%,愿意却不能参加占15.7%,不愿意参加的占33.7%。
访谈中,卫生服务站、居民学校等与村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成为外来人口最为频繁的融入点,而对于村庄共同体建设的参与严重不足,融入的频度过低。
2.5 融入的效度-233-外来人口融入民主治理的效度不足。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规定中关于村民自治“应然”状态和理想模式并没有普遍出现在现实中,“理性设计的文本遭遇了实施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