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九篇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精品10篇)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篇1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论语第九章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第九章是其中的一篇重要章节。
本文将就论语第九章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论语第九章原文如下: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段原文主要围绕“人”的境遇与行为进行探讨,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解析。
首先,“视其所以”是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来了解其品德和能力。
接下来,“观其所由”意味着看一个人的根源。
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人际关系,可以更好地判断其性格和人生观。
然后,“察其所安”指的是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安定程度。
通过对一个人是否有内心的平静和安定进行观察,可以推断出其心态和情绪状态。
最后,“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两句重复的话语形式,是对前文所述观察的反思和总结。
这是孔子对观察得出的结论,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疑问。
整篇论语第九章原文表达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通过这段文字,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情感的内在重要性,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解析完原文,我们可以看出此篇的结构为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根据这个结构,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论述。
人的价值和品性是需要通过观察和判断来认识的。
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了解其做事的能力和品德。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所作所为来了解其个性和品格。
同时,了解一个人的根源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塑造其性格和人生观。
因此,在观察一个人时,我们也要关注他的背景和经历。
最后,一个人的内心安定程度也是观察其品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内心平静、安定的人往往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
总之,通过这篇论语第九章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了解一个人需要多角度的观察和判断,包括他的行为举止、根源和内心安定程度。
论语12章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论语12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书共有20篇,12章为其中的一个部分。
这一部分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社会观等诸多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藏。
二、章节内容总结1.第1章:学而时习之本章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提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温习,使之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2.第2章:巧言令色本章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被花言巧语和伪善的面孔所迷惑。
3.第3章:八佾舞本章描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重视,认为音乐舞蹈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
4.第4章:里仁为美本章提出了择友的标准,强调与有道德的人交往,有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
5.第5章:君子恭而无失礼本章论述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以示尊重他人。
6.第6章:忠信敬矣本章强调了忠诚、诚信和尊敬他人美德的重要性。
7.第8章:君子之道本章介绍了君子在家庭、国家和社会中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
8.第9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章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治理相结合,提出了儒家治世的理念。
9.第10章:君子喻于义本章阐述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道义为原则。
10.第11章:见贤思齐本章鼓励人们向贤者学习,追求卓越。
11.第12章:闲居以修身,务田以教民本章强调了个人修养与为民谋福祉的关系,提出了儒家的实践主张。
三、篇章启示与实践应用通过对《论语》12章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儒家道德观的核心是以仁爱为本,注重个人修养,关爱家庭和国家,积极为人处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论语十二章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十二章,凝聚了孔子的智慧和人生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本文将对论语十二章进行总结和理解,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智慧。
第一章中,孔子强调了为人的基本要求是行有余力,并且要与人和睦相处。
他提倡的不是追求繁华富贵,而是与人共享幸福,取其有余而不过度。
这一章传达了节俭和亲和的价值观,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第二章以孔子教育弟子的方式为切入点,强调了尊敬和爱戴老师的重要性。
通过向学生示范和亲身践行,老师才能真正感染学生,启迪他们的思想。
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第三章中,孔子指出了友谊的真谛。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朋友应该相互沟通、互相关心,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私利。
友谊需要建立在真诚和信任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友谊才能长久、深厚。
第四章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一个人要有敬畏父母的心态,孝敬父母并尽孝责,同时也要尊重长辈,关心家族的荣辱。
孝道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
第五章中,孔子教导弟子要学会待人宽容。
他认为,宽容是一种修行,能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减少争吵和矛盾。
宽容的背后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只有宽容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第六章中,孔子提出要追求知识,致力于自我完善。
他认为,学习不仅是储备知识,更是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第七章中,孔子谈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他认为,君子应该心怀仁爱、具备道德操守,不贪图荣华富贵,而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君子要有自律的品质,不受外界的干扰,坚持正确的道路。
第八章中,孔子讨论了君子修身养性的过程。
他认为,君子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道德和美德。
通过不断修身养性,君子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成为德高望重的人。
第九章中,孔子强调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
论语十二章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十二章被视为最重要的章节之一。
通过对这十二章的思想归纳总结,可以看出《论语》所传达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为政”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有道德的政府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了以德治政的观念,认为作为一位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
第二章:“学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人们才能够达到完善的状态,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章:“为学”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虚心才能进步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和实践的运用。
第四章:“子罕言”这一章主要探讨了言语和沉默的关系。
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认为言语应该真实、谦逊并且有益于他人。
第五章:“雍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和培养弟子,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弟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六章:“述而”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对于经典和传统的尊重。
孔子认为,通过对经典和传统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七章:“述而”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孔子认为,政治应该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手段,而不是权力和利益的工具。
第八章:“子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子张的对话。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过于自信和狂妄。
第九章:“尧曰”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德行和所应承担的责任。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行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并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第十章:“子路”这一章主要描绘了孔子与子路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颜渊”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颜渊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段对话,孔子强调了自律和谦虚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完善自己的思想。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赏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总结和精华。
其中的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对论语十二章进行赏析,旨在帮助高中生深入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有规律的,要时常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而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说明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并且,孔子提出了“人不知而不愠”的观点,表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不为他人的无知和误解而生气。
第二章:“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章主要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和做人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三省”即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对他人负责,是否真诚对待朋友,是否努力学习和传承知识。
这些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第三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为政之道。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事务,讲信用,节约开支,关爱人民,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第四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孝顺父母,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和尊重,做事要谨慎可靠,对待他人要充满爱心,亲近仁爱之人。
第五章:“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坦荡宽厚,胸怀大志,不计较小利,而小人则心胸狭窄,常常为小事烦恼。
第六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章也是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孔子认为,君子和别人交流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不会因此而破坏和谐的关系。
而小人则只会迎合他人的意见,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七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篇第九读后感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十二章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而成。
书中的十二章是《论语》的核心内容,包含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的启示。
本文将对《论语》十二章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一章是《学而篇》,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倡导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
这一章也让人们明白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第二章是《为政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政治理念和方法的思想。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仁德之上。
孔子说:“子曰:政者,正也。
子曰:政府者,正道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政治的理解和要求。
第三章是《八佾篇》,讲述了孔子对礼仪和乐舞的思考。
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他对道的追求和对自己修身齐家的期许。
第四章是《里仁篇》,强调了仁爱和孝顺的重要性。
孔子说:“里仁为美”,意思是仁爱是美德的根本。
他还提到,“事父母几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仁爱和孝道的真正含义。
第五章是《公冶长篇》,讲述了孔子对于学问的态度。
孔子认为,学问应该追求实用性,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所作为。
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之内,耻不从父子之言”,意味着一个人要自我约束,不能因为亲情而违背道德。
这一章让我们明白了学问与道德的关系。
第六章是《雍也篇》,主要论述了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自律、宽容、慈爱等美德,而小人则追求私利、狭隘。
孔子说:“君子居易以俟命”,意思是君子要守正并等待机会。
这一章让我们明白了人格和道德的重要性。
第七章是《述而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道德和修养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姓名:张光辉
学号:2010416079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总结
首先,《子罕》开篇即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何晏注认为,利者,义之和也。
也就是普天下之公利。
因此利命仁三事体大而微,夫子所以罕言。
程子亦云:“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这是说人们若趋于计小利则必害及公义,是以夫子罕言。
以上二义相通。
又有疑问说,孔子讲“仁”的记载很不少,计有一百多处,为什么还说“罕言”?
我以为,这个“罕言”,不是夫子自己说的,而是表述弟子们(也是大众)的一种感觉印象。
那末是不是事实呢?接下来全篇的主旨就举出夫子罕言的情境,反映夫子罕言之旨。
所以这是为开显奥义而张目的一句话头。
其次在本章中,太宰的看法代表了大多世人的眼光。
世人的境界只能看到外表,不及本质。
因此人们看到无所不能,才认定是圣贤;看到显神通,才相信有佛;看到说玄奥空话,会以为是学问;看到大手笔,就跟着大款走了。
这个道理,古今同然。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异,而出现了新的拜物潮流罢了。
不仅是太宰这样的俗人,连子贡这样跟随夫子多年的及门弟子也不能免俗。
我们看到子贡的回答,与世人没有两样。
而且我们翻到《卫灵公》篇看到子贡同样相信夫子是“多学而识之者”,就知道这不是偶然,而是反映了他的真实见地。
第三,孔子答太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答子贡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一曲说,一直说,内外有别,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由此可以知道,“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的意思是,成为君子(乃至圣贤)的条件不在于艺能学问有多少,而只取决于道德仁心的体认。
一以贯之,成就的是人格境界,体现为圣贤的立场、视角、思维方式。
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还是泰山,天下还是天下。
现在大家乐于称道的种种学识艺能,得之于过去为了谋生而处贱事鄙,回过头来一看,都只是自己求君子而不器的一条学道的途径。
得意忘言,所以说“无知也”,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呢。
这里面固然是谦虚,但是从无私无我的仁者境界中自然流出,全无痕迹。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在这里全盘托出呈现。
第四,“太宰知我乎”,其实应该读作“太宰哪里知道我呢”。
可知孔子之答太宰,是虚应故事,知道说深了他不会明白。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子贡,但子贡既然附和其说,当然也是不知夫子的了。
子贡是高才干才。
货殖累至巨富,出使列强,又实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成就。
对于子贡,夫子期望既高,教诲亦切,在《论语》
中屡有记载。
可惜子贡始终没有开悟大道,以至孔子最后讲出“予欲无言。
”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子罕言”的情况。
那实在不是夫子不想说、不愿说,而是无人可与说啊!又夫子之道,不可以言尽、不可以文到,而时时演说、处处示范。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虽然大言昭昭,人不能知,亦可谓罕言矣。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
此四“毋”是孔子的学生记述孔子所觉之者有四,即意、必、固、我。
孔子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是难能可贵。
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对人对事主观意断不能很好的展开调查研究,做事、做人都是做不好的;“毋必”事有目标只有努力向目标而不是必须,这就不会被搞乱头脑;“毋固”不固执,对人对事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对于老子的学生更是如此,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毋我”人不能有自私心,对于老子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了私心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一定做不好。
我们同是老子的学生,学习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孔子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别说与孔了的差距就他的72弟子我们也是望尘莫及。
学习“子绝四”对我的启示,同时“子绝四”也是我必须做到的。
“毋意”是指不凭空臆断。
说孔子做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假若我们稍不留神,就可能犯凭空臆断的错误。
通过本章的学习无论对任何人和事必须要做到“毋意”。
如果自己随便对人和事凭空臆断,或者以貌取人,或者受别人对人的看法的影响,自己就犯了戴上有色的眼镜看人和事。
如果这样做会伤害更多的心灵和事物。
就违反了老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是一个好学生,修身治国就会受到阻碍。
“毋必”,就是说“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
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
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
”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
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易经》的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
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
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
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
这点对我们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得到启示,要以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任何事物,要找出事物正反二方面的交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毋固”,就是不固执拘泥。
固执也是一般人常有的缺点,它常
常表现在顽固和偏执,固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一条道跑到黑,僵化,死板,不可救药,缺少灵活性,没有新意和创造性等等。
老子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夫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
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我是个很执着的人,因此失去了很多不应该推动的东西,非常可惜。
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业力所为,清阴化业流于形势,且没有抓住根本。
因此,事来就接不住了,前些日子总是事与愿违,很多本应该是很好的事都错过了。
我记的有一次我拿钱去买录音笔,买回来不能用。
钱还花了不少800元,这些买个相机也够了。
换不了用不成。
还有一次的拿了6000元到电脑城买电脑,结果鬼使神差的买回来电视。
家里电视好几台了,根本就用不着电视。
我知道这是个“徼”应该好好参悟一下,可就是做不到。
我的教训很深刻啊。
“毋我”,“毋我”,就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
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
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
有我就有你,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烦恼。
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孔子学富五车,却仍然谦虚谨慎,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生就是活到老学到
老,要懂得在各方面都逃不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更何况“术业有专攻"啊!“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妄大自尊,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等都难逃自我失败的下场。
总之,“子绝四”仅用了八个字,却奥妙无穷,是增长后天知识的很好典范。
对于增进修养,提高领导艺术,提升自身素质。
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德的人必定不会孤立;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意思说不要随意听信和传播无根之言,要学会独立思考,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意思是‘是非不分,只做和事老,而不主持正义的人,也是可耻的。
人应做“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正直之士’。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说人不要耍小聪明,说一些表明看起来聪明合理,但背后却是权谋私利的话;最后我们用孔子的语言结束今天的交流,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我们要以孔求学、求道、修身和传教等为榜样,尽展于商道文化的传播、德慧教育理念的推广和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实践之中,成为学习实践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