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9
第一讲西学东渐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背景:①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和鸦片战争的失败;②一些士大夫倡导“经世致用”。
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号:“自强”、“求富”作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派与顽固派同:目的(都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异:手段(是否学习西方)三、早期维新思想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共同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顽固派论战: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践:戊戌变法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流,这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东渐。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其二,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1.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士大夫并达到在宫廷立足和传教的目的,采用以科学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在译介大量的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从而将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感受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代表人物和著作有: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5年,利玛窦《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等等。
2.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阶段有三个层面:其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二,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输入和传播主要是在洋务派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
其三,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西学的传播上升到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纯粹对技术的引进,开始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西方学术思想。
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魏源、梁廷柟、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总的特点是以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军事著作为肇始,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文化书籍等具体活动,最后资产阶级各派出于变革中国政治的需要,开始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将探索的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科学社会领域。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陕西洋县城关中学叶慧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泽被东西,但因为自然经济的束缚,加上明清闭关自守及文化高压政策的影响,中国的科技文化未能与时俱进,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显著特征,即所谓“欧风美雨”的产物。
早在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首次把西方的“长技”带到中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但被中国统治者斥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而受到排斥,失去了一次发展自己的机遇。
鸦片战争之际,中国人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所惊醒,开始了长达150余年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尽管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付诸实施,但启迪了一批批后来的志士仁人,走出保守的思想藩篱,不断探索自强之路。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出了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资政新篇》。
尽管当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时代的曙光。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工商业,掀起了洋务运动。
尽管这种企图把西方“长技”移植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肌体上的模仿,未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但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实践的步伐,催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扫中国“万马齐喑”、闭目塞听的社会风气。
早期维新思想衍生于洋务运动中。
一些洋务派企业的经办者如冯桂芬、郑观应、王韬、马建忠等人,在实践中逐步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赖以生存的土壤——经济、文化体系乃至政治制度。
因为其阶级局限性,这些主张并未实施,但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倡导“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但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十四讲 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促使有识之士著书立说号召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影响极大。
与此同时,清政府为挽救国家危亡命运而采取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其内容在文化交流方面包括:引进西方科学振兴国防工业,翻译科技书刊、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和兴建海军等。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在引起西方科技文化、促进西学东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开放港口成为西方文化首先进入的地区,在开放的口岸中,英、法、美、俄、德、日等列强相继取得了完全在它们控制之下的租界。
西方人在中国领土上所建立的租界损害了中国的行政和司法主权,但在文化交流方面,租界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