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从啃老族到乞讨族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的一生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期。
杜甫从小就“好学”, 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育”地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诗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丰富了生活,结交了许多朋友,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望岳》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从35岁到44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二个时期。
人生已进入中年,可是科举失意,功名未遂。
十年困守长安,过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牵挂着老百姓,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煎熬)的情怀,揭露了盛唐表面繁荣背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黑暗面。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关注自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创作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
(3)从45岁至48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长安城破,诗人陷落贼手,后又只身逃脱,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言事触怒肃宗而遭贬斥。
这一时期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看到一个穷困潦倒,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杜甫将自己塑造成穷苦受难人民的文学形象,但是真实的历史,杜甫是否真的过得那么苦呢?唐宋以来,很多人都把杜甫当作受苦受难的典型,以为他大半生都处于饥寒交迫状态。
刻画在人们脑海中的杜甫,无不是一个苦大仇深、穷愁潦倒的清癯老人的形象。
这种认识和形象,跟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历史上的杜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穷苦。
杜甫的后半生,跟妻子儿女分居两地,一家人为逃难翻山越岭的苦头是吃了不少,但真正濒临绝境,说得上饥寒交迫的,其实只有同谷时期。
华州弃官之后,杜甫举家迁往秦州。
初到秦州,杜甫一家居住在东柯谷。
大概由于原先承诺能给予帮助的侄子杜佐,不能践诺,杜甫的西枝村草堂未能建成。
不久,恰好有在同谷县为官的亲友来信相邀。
于是,翻山越岭,又举家迁往同谷。
不料,同谷的情况比秦州要糟糕得多。
杜甫竟然落到须于寒冷的深秋亲自跑到山上捡拾橡果、栗子,穿着薄弱的衣衫,扛着锄头在雪地里寻找黄独(山芋之类),挖不到黄独,全家都得挨饿。
不过,同谷的悲惨生活没满一个月,杜甫一家就踏上了前往成都的道路。
杜甫一生其它时间的生活,虽然诗文中屡见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
但实际上还是过得去的。
诉苦哭穷,不排除杜甫出于谋求仕进需要的夸张成分,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现形式之一。
换言之,这种穷苦,根本上是仕途坎坷、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厄、苦恼,而不是物质生活的贫穷、凄苦。
三十五岁到长安谋求仕进之前,因为父亲健在,还有亲戚照拂,杜甫先后畅游吴越,跟苏源明等放纵齐赵之间,跟李白同游齐鲁,跟李白、高适相约游梁宋……对于其中“放纵齐赵〞前后十年的生活情形,杜甫曾在?壮游?一诗中做了生动的描述:“放纵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靑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显然,杜甫靑少年时期过的是无忧无虑、富裕快活的公子哥的日子!在长安追求仕进的十年,被学者们称为“困守长安〞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文作品,有不少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
唐代诗人杜甫的艰苦人生与作品审美特点一、杜甫的艰苦人生1. 家族遭遇政治乱局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家族,但在他年轻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等政治动荡时期。
这导致了他的亲戚和父亲被贬官、流亡或丧失地位,给了他非常不稳定的家庭背景。
2. 松江养性与隐居思想在人生的低谷期间,杜甫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曾在松江度过一段时间。
这个时期对于他后来创作中温存自然、回归简朴生活的主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多次贬谪与忧国忧民情怀尽管有短暂的官职,但是杜甫多次贬谪于外地。
这些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社会动荡和百姓疾苦,激发起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
4. 终老巴陵晚年时,杜甫被贬到湖南巴陵,生活贫困且孤独。
这使他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苦与无常,同时也让他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思考。
二、杜甫的作品审美特点1. 描述社会景象与写实主义杜甫作为一个以描写社会现象见长的诗人,擅长从直观角度切入,描述社会动乱、战争以及百姓的生活状况等。
他以真实细腻的笔触道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百姓遭遇的困难。
2.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在大部分作品中,杜甫通过表达自己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为当时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而痛哭流涕,并默默关注着朝政决策和时事动态。
3. 基于个人经历反映社会问题除了关注整体社会问题,杜甫也通过自身多次贬谪与流亡经历,在诗歌中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动荡下所面临的境遇。
他以自身为例,表达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制度的思考。
4. 自然与命运的辩证观念杜甫作品中也展现出对人生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探索。
他往往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中,描写大自然景物,并通过与自然对话或借助戏剧性场景反思命运的无常和不公。
5. 反映哲学深度与批判意识杜甫在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深邃而具有哲理性的思考。
他以独立而批判的眼光点评时政、国家命运及人类价值观,并提出一些针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启发。
总而言之,杜甫作为唐代诗坛重要代表之一,其艰苦人生经历使其作品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同时在审美特点上展现出细腻写实、关注个体、辩证平衡等特征。
有关杜甫的励志故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吧。
这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杜甫的,供大家参阅! 有关杜甫的励志故事篇1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才得到一官半职。
等到安禄山军攻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跟随肃宗还京,接着出任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前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1400多首。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比较而言,李白的诗天然涌发、飘逸而不可模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苦营,可以为人典则。
就这一点来说,杜甫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
人们一想起杜甫,脑海浮现的多半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
但长者也曾年轻,温厚的人也有狂放的一面。
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在后人面前呈现的,也许是另一种面貌。
杜甫的一生介绍杜甫的一生介绍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写的每一首诗都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感,因为其写诗风格极具现实色彩,所以杜甫也是现代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一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的一生杜甫一生,追求仕进实现政治理想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
35岁以后,在长安多年求官不得的待业状态,得官之后不久即被迫辞去,加上安史之乱爆发,关中京畿地区闹饥荒,粮价飞涨,杜甫一家的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华州(在今陕西)弃官之后,挈妇将雏踏上漂泊的道路,先后在秦州(在今甘肃天水市)同谷(在今甘肃成县)、成都阆中、夔州(在今重庆奉节)瀼溪东屯等地落脚。
其间虽然也有成都、夔州两段相对安定的生活,但总的来说,是充满艰辛的。
与艰辛相伴的是,险象环生。
杜甫的后半生,至少有过如下四次差点丧命的经历:第一次是逃出围城。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与河北保定之间)起兵反唐,十二月攻下东都洛阳。
次年六月攻破潼关,进逼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
天宝十四载十月才得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从八品下小职位的杜甫,先是避难奉先(今陕西蒲城),继而携家往白水(在今陕西东北部)投奔在那里做县尉的崔氏舅舅;接着,又由白水取道华原(今陕西耀县)前往鄜州(今陕西北部富县)。
走到三川县时,听到肃宗李亨在灵武(在今宁夏自治区)继位的消息,立即将妻子儿女寄居在三川朋友(可能是孙宰)那里,自己经芦子关赶往灵武。
不料,中途被安禄山军队捉住,押至长安。
被困长安近十月后,翌年四月,自金光门偷出长安,走偏僻小道,终于抵达肃宗行在(朝廷临时驻地)凤翔(在今陕西西部宝鸡、凤翔一带)。
从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通往唐肃宗行在灵武这一路,决非平安大道,而是危机四伏,随时有丧命的危险。
其间情形,杜甫事后所作的几首诗歌有所叙述。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有“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等句;其二有“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之句;其三有“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之句。
杜甫的人生经历一百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年时期杜甫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官员。
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2. 江湖流浪时期由于家境逐渐走向衰落,杜甫在20岁左右离开了家乡成都,在江湖上流浪了数年。
这段时间里,他游历过很多地方,并结交了不少朋友。
3. 官场生涯后来,杜甫考中进士,并担任过几个官职。
但由于他性格直率、不愿妥协和奉承权贵的行为态度,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和打压。
4. 流亡之路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边疆地区后, 杜甫开始漂泊流浪, 旅居巴蜀、荆楚等地, 经常受到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5. 晚年创作高峰期晚年回到成都定居后, 杜甫开始发掘自身潜力并取得更大成功。
此时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6. 去世及影响力传承公元770年左右去世後, 杜甫留下了大量珍貴詩篇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
至今仍广受推崇并被誉为“诗圣”。
杜甫为何曾乞讨为生(转摘)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的诗都收录在了《杜工部集》中,他生活的年代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杜甫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惠一丝两丝》引《浣花旅地志》记曰:“杜甫寓蜀,每蚕熟,即与儿躬行而乞曰:‘如或相悯,惠我一丝两丝。
’”《云仙杂记》是本小书,作者也名不见经传。
它的真实性,我们从杜甫一生坎坷的经历可以看出来。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
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
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
《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
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
”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之冠”。
他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从杜甫的早年生活、人生转折点以及晚年生活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人生经历。
一、杜甫的早年生活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家境贫寒。
他的祖父杜审言曾任宰相,但父亲杜秀才却因为贪污被贬到巴州做县尉。
杜甫小时候跟随父亲在巴州度过了童年。
在巴州的时候,杜甫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学习了经史子集,对古代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巴州期间,杜甫还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杜牧等,他们一起嬉闹、游玩,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段时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也得到了启迪和鼓舞。
后来,杜甫离开了巴州,开始了他的漫长的诗歌之路。
二、杜甫的人生转折点杜甫的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莫过于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
公元744年,杜甫的母亲去世,不久后,他的妻子也相继离世,这对杜甫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他的家庭破碎了,他开始了漫长而孤独的流浪生涯。
在流浪的过程中,杜甫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日子。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疑惑和迷茫,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在流浪的过程中,杜甫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王之涣、孟浩然等,他们一起分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一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三、杜甫的晚年生活杜甫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坎坷和挣扎。
他曾历经战乱、饥荒、瘟疫等重重灾难,但他从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晚年的时候,杜甫的诗歌更加深刻和感人,他的作品被誉为“诗史之冠”,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结杜甫的人生经历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他的诗歌承载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晚年所写的《登岳阳楼》,一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道尽了这位伟大诗人的晚景凄凉。
这首写于杜甫58岁的五言律诗,是诗人离开寓居多年的四川,途经岳阳时所写。
此前一年,杜甫因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年老体衰的他只能靠饮药维持生命。
当他登临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时,回想到国家多灾多难、自己老病缠身飘泊无定,不禁悲从中来,因而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登岳阳楼》。
杜甫虽然诗才傲视天下,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在郁郁寡欢与不得志中度过的。
由于举进士不第,所以仕途不达,一生都在流浪。
期间更是遭逢安史之乱,所有的理想都被现实击碎。
没有正当职业的杜甫,吃饭都成问题,好在有一帮朋友出手相助。
比如寓居成都期间,就受到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杜甫的前半生在啃老,中年活得不如狗,晚年相当不如意!儿子能被饿死,自己四处漂泊;虽说朋友不少,但财富少得可怜,最后,死在长沙去岳阳途中的小船上。
悲惨的是,杜甫的妻子杨氏买不起一口像样的棺材。
杜甫不是出身名门吗?不是后来当了官吗?杜甫的钱到底哪里去了?1、前半生,杜甫就是一个啃老族杜甫的前半生,就是混吃等死的角色,四处游玩,不事生产,而且日子过得还不错。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杜甫的爷爷是著名的官员杜审言,他在武则天手下被重用,和张易之兄弟两关系相当不错。
在705年,发生了著名的神龙政变,就此,唐中宗上位了。
不久,武家人、武则天的亲密之人们,日子都不太好过了,被牵连的还有杜审言。
公元708年,杜审言病逝了。
很遗憾,临死之前都没有见到小孙子杜甫的出生。
杜甫的爹,名字叫杜闲,先是娶了老婆清河崔氏,并在公元712年生下杜甫。
杜甫他爹,还是比杜甫官运顺利,在717年,就升为了郾城尉(一个县的公安局长),此后,在732年升为奉天令(县令),737年升职为朝议大夫(正五品下)、兖州司马(地区公安局局长)。
杜甫的生活经历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但
却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甫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饱受贫困的煎熬。
他的父亲是一名不得志
的官员,家境并不富裕。
在杜甫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贫困的困扰,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人生观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贫困的环境下,杜甫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勤奋好学,广
泛涉猎经史子集,对诗歌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曾经在长安城结识了王之涣、王昌龄等一批文学青年,这段时光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多次投身仕途,希望通过做官来改
变自己的命运,但却屡屡受挫。
他历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一度陷入了绝望之中。
然而,正是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杜甫创作了许多描写社会现实的诗篇,表达了对世道的不满和对人民的深情。
最终,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
的思想感染了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生活经历成为了他诗歌的灵感源泉,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甫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
的理想和目标。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了杜甫不朽的诗篇,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杜甫:从啃老族到乞讨族
作者:汪微微
来源:《百家讲坛》2014年第15期
提起诗圣杜甫,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定是一个清癯消瘦、双眉紧蹙,但又昂首向天、坚韧不拔的老者。
这种老,和年龄无关,而是像他的诗一样沉郁、厚重与悲怆。
所以,后世有人评论,从诗作上来看,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事实上,出身官宦之家的杜甫,不仅有着裘马清狂的青年时代,而且直到34岁,他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啃老族生活。
因家中数代都有人在朝中为官,杜甫曾自豪地称自家祖传的职业就是当官。
所以他有理由相信,他关于未来的梦想,绝对不只是一个空想。
家境殷实,同时又是家中长子,这使得杜甫不但生活衣食无忧,而且得到了分外的重视和宠爱。
母亲去世后,为了给杜甫一个更温暖也更辽阔的成长环境,尚未记事的他被父亲从老家送到洛阳姑母家。
姑母为人贤德,对幼小的杜甫关怀备至,胜过亲生儿子。
据说有一回,两个孩子同时患病,姑母为了保住杜甫的性命,忍痛合弃了儿子。
除了无尽的关爱,杜甫的成长环境也不容小觑。
当时的洛阳,其繁华、富庶及文明程度,远不是其他地方所能及。
可见,杜甫不仅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更是在起跑线前,远远地甩了他人几条街。
同时,杜甫也不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自己。
他7岁能作诗,14岁便已扬名文坛,从此,谈笑皆鸿儒,出入无白丁。
那些牛气哄哄的文人与权贵,都一大把年龄了,还以与少年杜甫交往为乐、为荣。
也正是在这期间,杜甫得到岐王李范的赏识,经常出入李范的府第。
杜甫在晚年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遇到了当年著名歌唱家李龟年,感慨万端地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9岁,年华正好的杜甫意气风发地上路了。
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走出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生,广交天下诗友,寻求从政的道路,已然成为时尚。
有闲又有钱、才气和名气都爆棚的杜甫,自然不甘落伍。
24岁,杜甫暂别山水,回洛阳参加人生第一场科举考试。
对志在必得的他来说,这次考试不过是走走过场,只要他肯到考场露个脸,功名利禄便尽收囊中。
不料造化弄人,结果未能得偿所愿。
虽然会有不快,但对此时的杜甫来说,总有一天,未来会以他想要的模样,跪求他原谅之前的戏谑。
很快,杜甫便再次投身于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漫游中,他遇见了自己毕生的偶像李白。
诗圣与诗仙,圆满完成了世间的邂逅。
他们结伴而行,以清风为笔,以落日为墨,以诗歌为酒,纵情泼洒着文艺青年的冲天情怀。
30岁,在家人细致入微的安排下,杜甫娶了妻。
婚后的杜甫,心里依然住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玩性不减,死性不改。
在他看来,说走就走,才是人生最灿烂的自由。
很快,杜甫又带着他那颗活蹦乱跳的少年心,开始了第三次漫游。
34岁,迟迟不曾断奶的杜甫,遭遇了人生重创——父亲去世。
做了三十多年的资深啃老族,杜甫只学会了花钱,从不懂得如何挣钱。
没了父亲,对杜甫而言,不仅失去了一位至亲,更意味着失去了一种生活方式。
从此,杜甫不仅没了闲钱去游山玩水,连生存都变得举步维艰。
35岁,从云端直直跌落的杜甫,很荣幸地参加了一次特殊考试。
这次考试,是当朝天子专为征集天下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而举行的。
以杜甫的才能,得到天子的青睐,捞得一官半职不是难事。
然而,作为考试总指挥的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员,也担心贤才入选不利于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考试之路被权倾朝野的宰相堵死,走投无路的杜甫开始到处结交权贵,向贵人投赠,向皇帝献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这些投赠诗一般都是这样的格局:颂扬对方的功德,讲自己经国济世的抱负与才能、目前的困境,或明或暗地呼唤对方给予提携。
杜甫一边在官场上乞讨着,一边又在生活中乞讨着。
他有个族孙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浑;到园中砍菜,又乱砍一气。
杜甫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尊严零落一地,却不能做到硬气地离开。
挣扎了近十年,杜甫终于得到一个看守库房的职位。
官位卑贱,薪水也微薄,养活一家人仍是问题。
更悲摧的是,谋得小官一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
他十年的辛苦努力,再次化为泡影。
随后,杜甫先是身陷囹圄,逃出后为官又被贬。
再次失去经济来源的杜甫,又一次过上了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的生活。
59岁那年,杜甫乘船逃难到湖南耒阳,恰遇暴雨泛滥,江水暴涨,他被困在船上,连续十多天没能吃上饭。
耒阳县令得知消息后,亲自撑船把杜甫接到了县衙,并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酒水饭菜。
由于暴食暴饮,当天夜晚,杜甫撑死在自家的破船上。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杜甫,就这样凄惨离世(一说是,杜甫因糖尿病而死)。
从啃老族到乞讨族,因为那些饱含血泪、忧国忧民的诗作,杜甫总算对得起,也配得上自己所受过的苦难。
编辑/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