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六单元明清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8.75 MB
- 文档页数:40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选官制度: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康乾盛世。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考冲刺复习指南亲爱的同学们,中考的战鼓已经敲响,历史科目的复习也到了紧要关头。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探讨明清时期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看看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巩固与发展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智慧和勇气去征服这片知识的海洋吧!一、明清时期的政治格局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一:朱元璋建立明朝。
朱元璋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令人钦佩。
知识点二:明朝的行政制度。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内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但也带来了宦官专权的问题。
知识点三:明朝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和东厂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它们直接为皇帝服务,负责侦查、逮捕和审讯官员。
这些机构的存在,虽然加强了皇权的控制,但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清朝的崛起与统一知识点一: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清朝的疆域扩张。
清朝通过战争和和平手段,不断扩张疆域,最终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国家。
同时,清朝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立了将军府、驻藏大臣等机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知识点一:引进高产作物。
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这些作物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知识点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棉花、茶叶、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知识点一: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手工业部门。
这些手工业部门不仅技术精湛,而且产品种类繁多,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知识点二:商业的繁荣。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许多大城市都成为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明清时期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设内阁①设立: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②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③影响: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①时间:15世纪前期。
②规模: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④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东南沿海形势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②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③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①明朝措施: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
②结果: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藏族措施:授封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女真族①措施: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②女真族发展历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总体特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①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明清时期讲义–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明朝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开国五代之后最长的朝代,共经历了17个皇帝,历时276年(1368-1644年)。
明朝建国时,中国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人民生活状况十分困难,而哀牢山之战,则是建立明朝的一个重要契机。
1. 建朝初期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
他强调士人刻苦读书,推行科举制度,发展造纸、冶炼、制瓷等经济产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对于蒙古势力、藩镇割据等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国家逐渐稳定下来。
2. 中叶时期明朝中叶是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十分发达,文化思想也十分繁荣。
朱权即位后,他推行了许多新政,包括增设钦差大臣、设立九卿等,都推动了政治机构的完善。
同时,明朝还建立了许多新的军事防线,包括修建了万里长城、采取“海禁”政策等,大大地巩固了国家的疆土安全。
3. 末期灭亡明朝的末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内乱外患,经济凋敝,而满族的崛起,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明朝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白莲教、农民起义等问题,社会动荡不安。
而在满族的推动下,他们逐渐从北方攻入中国境内,最终在1644年攻入北京,建立起了清朝。
二、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时间跨度约268年(1644-1912年)。
清朝时期主要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1. 早期清朝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国家统一,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建立中央政治权力。
同时,他还推行了“攻辽稳边”、“封建土地所有制”等政策,不断巩固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
顺治帝即位后,就开始对汉族进行殖民统治,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2. 中期清朝中期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雍正帝即位后,倡导勤俭持家、限制贵族奢侈享受等理念,有力地促进了民生与经济的发展。
同时,乾隆帝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旅欧贸易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