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7燃烧及其利用习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758.32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经典题(含答案解析)(3)一、选择题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不带电的微粒不是分子就是原子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为氧化物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发光放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燃烧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3.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4.下列说法中,合理的个数是()①西藏是旅游胜地,平原地区的旅客到达西藏时,常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21%②电解水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反应速率加快,说明氢氧化钠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③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④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分⑤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要检验其纯度⑥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同种元素在同种化合物中只能显一种化合价⑦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 个,最外层电子数少于 4 个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A.1 个B.2 个C.3 个D.4 个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6.据报道,天津8.12 爆炸事故现场有剧毒物氰化钠库存,则氰化钠的外包装应有下列哪种标志A.B.C.D.7.下列有关燃烧以及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家中煤气阀门未关而引起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B.高压水枪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原因是温度降低至石蜡的着火点以下D.氢气和氮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8.鉴别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四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必须用到的是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B.装有紫色石蕊的水C.冷而干燥的烧杯D.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9.物质在空气里发生的燃烧、自燃、缓慢氧化,有人叙述有如下的共同点:①都产生热量;②都有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反应都很缓慢;⑤都要与氧接触;⑥都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2021湖南株洲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D.甲烷与乙醇的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两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答案:B2.(2021江苏盐城中考改编)我国建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答案:A3.(2020海南中考)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4.(2019成都中考)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A.扇灭隔绝氧气B.剪掉烛芯隔离可燃物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答案:A5.(2019北京中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答案:D6.(2020四川攀枝花中考)“化学链燃烧”是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的燃烧,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在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
该过程具有无火焰、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
一、选择题1.(0分)[ID:133048]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B.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C.点燃H2和O2的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则点燃CH4和O2的混合物也可能发生爆炸D.化学变化伴随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现象,所以有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2.(0分)[ID:133021]发生火灾时,下列自救方法不合理的是()A.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B.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以就地打滚使火熄灭C.撤离时,可以用水浇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快速离开D.人在高层时,迅速跳楼逃离3.(0分)[ID:133017]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4.(0分)[ID:133015]分析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MnO2加速了KClO3的分解,所以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C.燃烧都会发光放热,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D.木炭在纯氧燃烧比空气中剧烈,所以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都比空气中剧烈5.(0分)[ID:133012]我们所学的概念之间通常有如下三种关系下面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错误的是A.化学变化与燃烧是包含关系B.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C.化合物与氧化物是并列关系D.混合物与单质是并列关系6.(0分)[ID:13300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B.MnO2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C.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CO2释放出O2D.电器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7.(0分)[ID:133002]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C2H5OH)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的衣食住行中都包括着丰厚的化学知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衣料中的蚕丝和涤纶都属于分解无机高分子资料B.加碘食盐和铁强化酱油都可以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修建高楼大厦时用到的钢是纯真物D.用液化石油气替代汽油作汽车燃料,不会形成空气污染2.以下有关化学反响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化学反响随同着能质变化B.化学反响进程中都会发作吸热现象C.在化学反响中只要熄灭反响才干放出热量D.人类应用的能量都是经过化学反响取得的3.以下进程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A.水力发电 B.电解水 C.化学电池 D.太阳能供热4.如下图,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
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接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战柴,火柴末尾熄灭。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到达着火点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沛接触,从而熄灭D.火柴熄灭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5.采取正确的措施,可以防止火灾发作或增加灾祸损失,以下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构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6.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肃清可燃物C.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D.使温度降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7.当代社会简直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运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只要〝利〞而无〝弊〞,由于人类的生活和消费基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消费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B.只要〝弊〞而无〝利〞,由于化石燃料的熄灭发生许多有害物质,招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C.〝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但运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效果D.〝利〞大于〝弊〞,虽然运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效果,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动力和物质资源,只需合理应用,就可以趋利避害8.强化平安看法,提升平安素养。
错误;在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C错误;现象①②比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现象①③比较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D正确。
11、“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
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A、电解水:2H2O2H2↑+O2↑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H2+COC、太阳光分解水:2H2O2H2↑+O2↑D、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CH4+H2OCO+3H2【答案】C。
【考点分析】低碳经济中节能的方法。
【解析】电解水消耗电能,焦炭与水蒸气反应,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都需要高温,消耗能源。
而C太阳光分解水,使用的太阳能,属于低碳经济中的节能方法,故选择C。
12、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答案】B。
【考点分析】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解析】A通过烧杯隔绝空气,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D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都是通过二氧化碳隔绝空气。
而B 用嘴吹灭蜡烛,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熄灭的目的。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
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材料一中,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2)材料二中,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答一点)。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2)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Mg(OH)2MgO+H2O【考点分析】灭火的原理,作阻燃剂的原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一、选择题1.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 .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解析:C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 错误。
B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潮汐能,B 错误。
C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 正确。
D 、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使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D 错误。
故选:C 。
2.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在发展锂电池领域做出贡献的三位学者。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22Li MnO LiMnO .+=已知2LiMnO 中锂元素化合价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锂电池使用时,释放能量B .2MnO 是反应的催化剂C .2LiMnO 为新型的氧化物D .反应后锰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A 解析:AA 、锂电池使用时,释放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由反应的原理:22Li MnO LiMnO +=可知,二氧化锰是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 、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LiMnO 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 、2LiMnO 中锂元素化合价为1+,二氧化锰和2LiMnO 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4+价、3+价,反应后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氧化物的特征、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加油站严禁烟火B .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C .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D .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A解析:A【解析】A、加油站周围有挥发出来的汽油,遇到明火容易爆炸,故加油站严禁烟火,正确;B、高层楼房着火可能导致电梯断电等,故不能乘电梯逃生,错误;C、燃气泄漏后不能打开换气扇,防止引燃燃气,错误;D、灭火只要破坏三个燃烧条件之一即可,故错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章节训练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B.C与CO2反应放热C.C、CO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D.CO、CO2都有毒2、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D.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3、利用燃烧原理可有效控制燃烧的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B.家庭用煤将“煤球”改为“蜂窝煤”,可使煤燃烧更充分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4、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则做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B.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都相同,所以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5、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B.高楼发生火灾不乘坐电梯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D.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6、能达实验目的的是A.A B.B C.C D.D7、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C.室内起火,开窗户通风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8、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举办。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体积分数(即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
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开始至t1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C.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物质的种类和总质量均不变D.t3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3.下列各组说法正确的是A B(1)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蒸馏水和硬水(2)用澄清石灰水可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1)花香四溢,说明微粒在不停地运动(2)热胀冷缩,说明微粒大小发生改变C D(1)乘坐车船时可以随身携带大量易燃品(2)火灾现场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1)氧气可做燃料(2)木炭用作吸附剂A.A B.B C.C D.D4.鉴别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四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必须用到的是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B.装有紫色石蕊的水C.冷而干燥的烧杯D.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5.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现有下列类推:①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8个族②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③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④无论是吸入的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都是氮气;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验纯⑥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有A.3个B.4个C.5个D.6个6.小杰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气体,通过查资料得知氢气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不溶于水的气体,硫化氢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的气体,则他的下列制取方案可以用这套装置制取的是()(1)用硫化氢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2)铁锈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制取氧气;(4)锌片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一、选择题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完全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所以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B.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C.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和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D.单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A解析:AA、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则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B、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C、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选项推理错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2.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关于实验操作中的快慢,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将红热的木炭从瓶口缓慢伸入瓶底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将点燃的红磷快速伸入瓶中并立即塞紧瓶塞C.阶梯蜡烛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快速将二氧化碳倒入装有上下两根燃着蜡烛的烧杯中D.验证甲烷燃烧产物的实验: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C解析:CA、将盛有红热木炭的燃烧匙从瓶口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有利于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此选项正确;B、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如果没有立即塞紧瓶塞,会导致瓶口附近的气体因受热膨胀而逸出集气瓶,会导致瓶中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反应后水倒吸的多,测量结果偏大,此选项正确;C、探究CO2性质,应将CO2从下层蜡烛的一端缓慢倒入盛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此选项错误;D、验证甲烷燃烧产物的实验: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并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此选项正确;故选C。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练习题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1.化学实验的正确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闻气体气味 B. 移走蒸发皿C. 倾倒液体D. 稀释浓硫酸2.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B. 用盐酸验证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已变质C. 用盐酸除去石灰水中的少量CaCO3D. 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少量铁锈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目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B. 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C.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D. 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下图所示)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4.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两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2(SO4)3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A. 过量的Fe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B. 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C. 过量的稀硫酸与Fe2O3反应 D. 过量的Fe粉与CuSO4溶液反应,过滤5.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6.如下图所示的4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 验证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C. 比较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D. 比较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7.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 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C. 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D. 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B. 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C. 图1实验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D. 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9.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
第七单元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1、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5分)1、下列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沼气池中产生甲烷B、煤和石油的形成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D、煤干馏得到焦炭【答案】C。
【考点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解析】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而沼气池中产生甲烷,煤和石油的形成,煤干馏得到焦炭,都是化学变化。
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答案】D。
【考点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灭火的原理则是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析】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同时满足才能燃烧,所以A、B都是错误的。
很多物质不含碳元素也能燃烧,例如氢气、红磷、硫等不含碳元素,也能燃烧,C也是错误的。
故选D。
3、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面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A、①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
【考点分析】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接触,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解析】氢气、汽油蒸气、面粉尘、棉尘、天然气都具有可燃性,如果在一个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都会发生爆炸,因此D选项正确。
4、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
关于爆炸灭火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答案】C。
【考点分析】灭火弹爆炸灭火的原理。
【解析】灭火弹爆炸灭火的原理,除隔绝氧气外,同时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但爆炸气浪不可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无法降低。
故选择C。
5、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答案】A。
【考点分析】灭火的原理与方法不同。
【解析】油是可燃物,“火上浇油”实质是增加了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A正确。
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这两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与“火上浇油”没有实质性联系。
灭火的原理之一是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一定的,不能降低,所以D错误。
6、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A、拨打119火警电话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时,用水灭火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求援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答案】B。
【考点分析】发生火灾时逃生的方法。
【解析】发生火灾时拨打119火警电话,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援,降低灾害的程度,A正确。
室内电器着火时,首先切断电源,若用水灭火,容易造成电器短路等更大的灾害,B错误。
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求援,不能采取跳楼等极端措施,C正确。
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可以避免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人体的伤害,D正确。
7、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答案】A。
【考点分析】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
【解析】易燃和易爆物品存放时不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否则会由于缓慢氧化引起自燃。
A错。
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都是正确的方法。
8、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物质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着火点/O C40240320~370700~750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都是可燃物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C、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不能丢在废纸娄里D、红磷燃烧属于分解反应【答案】D。
【考点分析】根据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判断所学的化学相关知识是否正确。
【解析】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都是可燃物,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达到灭火目的,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不能丢在废纸篓里,都正确。
红磷燃烧属于化合反应,故D错。
9、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已普遍进入城市家庭,它是含有下列物质的混合物,在常压下,这些物质的沸点如下表所示:物质名称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已烷沸点/。
C–88.6–42.2–0.536.169.2在常温下使用无气体放出时,钢瓶中常剩余一些液态物质,这些物质最有可能的是()A、乙烷、丙烷、和丁烷B、乙烷和丙烷C、只有乙烷D、戊烷和已烷【答案】D。
【考点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高于沸点易汽化,低于沸点不易汽化。
【解析】乙烷、丙烷、和丁烷沸点比常温低易汽化,而戊烷和已烷沸点比常温高不易汽化。
因此钢瓶中常剩余的一些液态物质是戊烷和已烷。
10、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B、现象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一定要达到着火点C、现象②③说明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均高于80℃D、现象①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同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答案】D。
【考点分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要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解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的着火点,A错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B错误;在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C错误;现象①②比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现象①③比较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D正确。
11、“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
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A、电解水:2H2O电解2H2↑+O2↑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高温H2+COC、太阳光分解水:2H2O TiO22H2↑+O2↑Ì«Ñô¹âD、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CH4+H2O CO+3H2【答案】C。
【考点分析】低碳经济中节能的方法。
【解析】电解水消耗电能,焦炭与水蒸气反应,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都需要高温,消耗能源。
而C太阳光分解水,使用的太阳能,属于低碳经济中的节能方法,故选择C。
12、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答案】B。
【考点分析】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解析】A通过烧杯隔绝空气,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D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都是通过二氧化碳隔绝空气。
而B用嘴吹灭蜡烛,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熄灭的目的。
13、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B、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答案】B。
【考点分析】各种安全措施的选择。
【解析】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由于煤矿的矿井内有可燃性气体,若用火把照明,容易造成爆炸,A错误。
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目的防止溶洞内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容易造成人进入而窒息,B正确。
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都容易造成爆炸,C、D都是错误的。
14、归类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法。
若用下图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则表中的选项与图相符的是()选项甲X Y ZA常见的碱烧碱纯碱熟石灰B常见的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常见的合金钢铁生铁氧化铁【答案】B。
【考点分析】知识的归类和总结。
【解析】A 中纯碱是碳酸钠不是碱类,A 错误。
C 中氧化铁不是合金,C 错误。
D 中金刚石不是常见的金属,D 错误。
故选择B 。
15、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⑤【答案】C。
【考点分析】甲烷的可燃性,二氧化碳的性质,水的组成,燃烧的条件。
【解析】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不能同时说明含有碳元素,⑤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二氧化碳本身没有酸性,所以选择C 。
2、填空题:(共55分)16、(16分)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氢气和一种叫氢氧化钾的物质,该反应是 D 常见的金属铁铝金刚石(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知识回忆】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交流讨论】(1)减少污染(环保)擦干(2)氧气(空气)【综合应用】放热 2K + 2H2O== 2KOH + H2↑【考点分析】燃烧的条件,装置改进后的优点,化学方程式书写。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更环保。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擦干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氧气。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K + 2H2O== 2KOH + H2↑17.(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
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