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精)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大豆异黄酮的副作用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它被广泛用作天然药物和保健品。
虽然它被广泛认为是安全无害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豆异黄酮的副作用,并提醒读者在使用之前一定要谨慎。
首先,大豆异黄酮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的大豆异黄酮可能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特别是对于已经存在甲状腺问题的人来说,额外的雌激素摄入可能会进一步扰乱甲状腺功能,因此这部分人群应该限制摄入量。
其次,某些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能会对生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雌激素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是必需的,但如果摄入过多,大豆异黄酮可能会导致雌激素水平过高,从而造成月经不规律、盆腔疼痛和乳腺增生等问题。
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该特别注意,因为大豆异黄酮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的生长和发育。
再次,大豆异黄酮还可能对消化系统产生一些副作用。
一些人在摄入大豆异黄酮后可能会经历腹胀、腹泻和胃痛等不适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大豆异黄酮可以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从而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
此外,大豆异黄酮也可能会对肠道细菌群产生影响,干扰肠道微生态平衡。
尤其是具有胃肠道问题的人或对大豆异黄酮过敏的人,应该避免或限制其使用。
最后,一些人可能对大豆异黄酮过敏。
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皮肤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和过敏性鼻炎等。
如果有过敏史的人应该小心使用大豆异黄酮或避免使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大豆异黄酮的副作用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它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大豆异黄酮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以确定是否适合自己使用,并根据个人体验来调整剂量。
此外,对于一些有特殊情况的人,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和甲状腺问题患者,最好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尽管大豆异黄酮是一种被广泛使用和认可的天然药物和保健品,但它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量且适时地使用大豆异黄酮可能是安全的,但对于特定人群来说,要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
大豆异黄酮说明书篇一: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编辑本段]大豆异黄酮[中文名称]:大豆异黄酮[English name]:Soybean Isoflavones P.E.[拉丁文学名]:C(cine max (L.) Merr[性状]:浅黄色粉末,气味微苦, 略有涩味。
[来源]:大豆类植物的胚芽[主要成分]:大豆甙(Daidzin),大豆甙元(Daidzein),染料木甙(Genistin),染料木素(Genistein),黄豆黄素(Glycitin),黄豆黄素甙元(Glycitein)[功能]:可防治一些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延缓女性衰老,改善更年期症状、骨质疏松、血脂升高、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脏病、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等。
对于高雌激素水平者,表现为抗激素活性,可防治乳腺、子宫内膜、结肠、前列腺、肺、皮肤等癌细胞的生长和白血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
大豆提取物作为营养补充食品便用,此外,大豆异黄酮显著的降低了乳腺癌的发病率,产生这种结果被认为是与它的产物植物雌激素有关。
研究还指出在平时多食用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食物有助于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那些多吃低脂肪,富含大豆蛋白食品的人患前列腺癌的概率会更低。
(一)什么是大豆异黄酮?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由于是从植物中提取,与雌激素有相似结构,因此称为植物雌激素。
大豆异黄酮的雌激素作用影响到激素分泌、代谢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合成、生长因子活性,是天然的癌症化学预防剂。
益生大豆异黄酮是从非转基因大豆精制而成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营养因子,是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容易被人体吸收,能迅速补充营养。
在每100克大豆样品中,含异黄酮128毫克,传统方法生产的分离蛋白含异黄酮102毫克,而豆乳中含9.65毫克,因为豆乳含水93.27%,相当于干物质中每100克也含异黄酮100毫克以上。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发展现状摘要:异黄酮是一种植物类黄酮化合物,结构与雌激素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介绍大豆异黄酮结构,来源,生理功能及其发展现状。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发展现状过去人们对大豆的研究主要因为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且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
因此,大豆食品被看作是高蛋白、高油脂营养丰富的食品。
但在过去十年里,医学工作者将更多的兴趣转移到食用大豆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上。
通过对多种大豆成分的研究表明,大豆中还含有其他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皂苷、磷脂、植物固醇。
植酸、蛋白酶抑制剂和低聚糖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保健功能,包括降低胆固醇含量,预防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抑制心脏癌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等都与食用大豆有关。
而研究显示大豆中的异黄酮是这些保健作用的主要因素。
大豆中异黄酮含量非常丰富,高达4mg/g大豆干重,而谷物和其他豆类中含量几乎为零。
因而人们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关注。
1. 异黄酮的结构及来源1.1 化学结构异黄酮是一类具有三碳链连接的两个苯环为基本结构的类黄酮化合物的总称,这个三碳链可闭合也可不闭合成吡喃环,异黄酮与类黄酮的区别在于它的苯环B与C-3连接,而不是与C-2连接。
异黄酮为无色、透明的苯酮,而且他们的结构与雌激素有一些相似之处,因因此具有一些雌性激素的性质。
大豆及其制品中的异黄酮主要以游离型的苷元和结合型的糖苷两种形式存在,其中苷元包括大豆素,染料木素及黄豆苷元。
结合型的糖苷有9种,分别为上述3种苷元的糖苷型、乙酰基糖苷型和丙二酰基糖苷型。
1.2 来源异黄酮仅存在于少数几种植物中,这是因为查耳酮异构酶的分布有限,此酶能将2(R)-柚苷配基(一种类黄酮的前体)转变成2-羟基大豆苷。
大豆是异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异黄酮也存在于其他植物中,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荷叶葛根。
亚麻和鹰嘴豆中也含有一些,但含量非常低,几乎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大豆异黄酮及其异构体的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大豆的品种、生长地点、种植年份、种植日期以及收获时间等。
大豆异黄酮对生殖系统的潜在作用机制探讨类膳食和畜禽饲粮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其中富含大豆异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与哺乳动物内源性雌激素相似的化学结构,能与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作用和抗雌激素样作用。
[1]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人类膳食中,为多种食材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对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大豆是人类膳食和畜禽饲粮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之一,其中富含大豆异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与哺乳动物内源性雌激素相似的化学结构,能与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作用和抗雌激素样作用。
[3,4]酮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有类似内源性激素的结构和功能,参与作物抗病性、环境适应性以及生长发育的调节,在豆类制品中广泛存在。
[2]大量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对心血管疾病、某些肿瘤、骨质疏松症以及更年期综合症有预防与治疗作用,能提高甲状腺激素水平,提高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含量,抑制肝脏中类固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3,5]亚洲人传统的富含大豆的饮食被认为与较低的更年期症状、乳腺癌、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发病率有关,但已有一系列的研究报道表明,一些特殊人群如幼儿、胎儿、孕妇若长期暴露于植物雌激素下,也许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豆异黄酮对实验动物生长性能、机体免疫力以及雌性动物繁殖机能与生殖性能的影响上,对雄性动物生殖性能的研究报道较少。
在动物生产实验中,大豆异黄酮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繁殖系统及其功能,并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其雌激素样作用和抗雌激素样作用是否对雄性生殖系统产生副作用仍存在争论。
该文就大豆异黄酮对雄性动物生殖系统影响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
1对象的描述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根据品种的不同皆不同,主要由球蛋白组成,约占总蛋白质含量的 80%,其他为较低数量的蛋白质或肽如脂氧合酶等。
大豆异黄酮作用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化合物,属于黄酮类物质,在大豆及其制品中含量较高。
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
首先,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
大豆异黄酮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的发生。
自由基是导致细胞损伤和老化的主要原因,而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和损害,从而对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大豆异黄酮具有植物雌激素作用。
由于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它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模拟雌激素的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更年期妇女的症状,例如潮热、头痛、失眠等。
此外,大豆异黄酮还可以增加骨密度,减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此外,大豆异黄酮还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
许多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可以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和排出,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这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此外,大豆异黄酮还具有抗炎作用。
炎症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点,例如关节炎、糖尿病、肥胖症等。
大豆异黄酮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炎症标志物的释放,从而缓解炎症相关疾病的症状。
此外,大豆异黄酮还可预防癌症。
大豆异黄酮不仅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还可以促进癌细胞凋亡。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与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抗氧化、雌激素作用、降低胆固醇、抗炎和预防癌症等。
因此,适量的摄入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豆异黄酮的作用会受到个体差异和摄入剂量的影响,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膳食安排。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与研究进展作者:王昱张世忠范杰英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9期摘要大豆异黄酮具有预防癌症、抗氧化和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效,因此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保健功效开发前景中图分类号:TS209文献标识码:A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营养学价值和治疗意义的非固醇类物质,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具有雌激素效应,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对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抗氧化、降压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大豆异黄酮的来源、结构和理化性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是一类从大豆分离提取出的具有多酚结构混合物的统称,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
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多种。
异黄酮类化合物在通常情况下为固体,大部分熔点在100℃以上,常温下性质稳定,呈白色粉末状,无毒、无味,易于贮存。
不溶于水,甲醉等极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二甲基酰胺等有机溶剂,极易溶于二甲基亚砜。
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三类, 即大豆甙类、染料木甙类和黄豆甙类。
2 吸收和代谢大豆异黄酮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吸收,脂溶性的苷元可从小肠直接吸收,但机理尚不清楚。
饲料日粮中大部分以苷类形式存在的异黄酮不能通过小肠壁,而是通过结肠中细菌产生的苷酶而水解,生成的产物进一步被细胞降解生成苷元。
黄酮类化合物在肝脏中参与Ⅱ型反应,其羟基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此外也可能发生去甲基化。
结合型产物可随胆汁分泌到肠腔中,在结肠微生物产生的脱结合酶作用下,水解产生苷元再重新入血。
与此同时,大部分黄酮类化合物被肠腔内微生物通过裂解方式降解和代谢,产物可被吸收入血,再从尿中排出。
进入尿及肠道中的异黄酮在细菌降解作用下,最终代谢产物为雌马酚、氧去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 DMA)和4- 乙基苯酚。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3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可以采用甲醇、乙醇、乙酸乙脂等溶剂进行浸提,不同的溶剂其提取工艺不同,以乙醇为例介绍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
大豆异黄酮对畜禽繁殖力、泌乳等性能的影响提高动物的繁殖力大豆黄酮能促进生殖系统发育,提高繁殖力。
大豆黄酮能够降低卵泡闭锁,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能潜在增加排卵率,增加产子数。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大豆黄酮,能够提高妊娠母猪的产子数,并显着提高子猪的初生重和成活率。
用大豆黄酮处理无血清培养的猪初级卵泡颗粒细胞48小时,细胞的平均凋亡率显着降低,并且这种作用比雌激素更为明显。
给25日龄~30日龄断奶大鼠饲喂100毫克/千克-1大豆黄酮,雄性子鼠睾丸重和血清酮水平分别提高19.87%(P<0.05)和14.85%(P<0.05)。
大豆黄酮对动物繁殖机能影响的作用机理:哺乳动物下丘脑和垂体是性腺类固醇受体的主要存在部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大豆黄酮可能在下丘脑和垂体两个水平上调节,通过改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以及直接与垂体性腺类固醇受体结合,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或合成。
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上调或下调可能改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分泌,影响促性腺激素基因表达,从而调节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分泌及两者的比例,并影响整个生殖功能。
对产蛋性能的影响大豆黄酮可以通过内分泌途径影响禽类的产蛋性能,并且对产蛋性能的影响存在时效性,因添加时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分别在7月龄和10月龄蛋用鹌鹑饲粮中添加6毫克/千克-1大豆黄酮,结果表明,试验组鹌鹑的产蛋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6.6%(P<0.05)和10.1%(P<0.01),血液中三碘甲状腺氨酸、甲状腺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显着提高。
周玉传等在产蛋初期绍兴鸭饲粮中添加3毫克/千克-1大豆黄酮,饲喂6周,结果试验组产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蛋重也明显下降,说明产蛋前饲喂大豆黄酮对绍兴鸭的产蛋性能有抑制作用;而在产蛋后期添加适量大豆黄酮,可改变其有关激素水平,从而提高产蛋性能。
作用机制是使产蛋鸡血液孕酮水平提高,促进脑垂体释放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激素,加速卵泡成熟和排卵。
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Death when it comes will have no denial. Make the night night, and the day day, and you will have a pleasant time of it.作者:任国峰杨爱青汤凌姜伟伟黄忆明【摘要】目的探讨补充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前列腺增生大鼠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
方法应用丙酸睾酮诱导大鼠前列腺增生,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60 mg·kg-1·d-1)、中剂量(120 mg·kg-1·d-1)及高剂量(240 mg·kg-1·d-1)大豆异黄酮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方法检测bcl2、bax、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凋亡。
结果低、中、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大鼠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中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大鼠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大鼠bcl2表达显著降低,bax 表达升高,细胞增殖指数显著性降低,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性升高,尤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
结论前列腺增生大鼠前列腺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调控失衡,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调节前列腺组织凋亡基因与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而抑制前列腺增生。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前列腺增生;细胞凋亡;免疫组化None but a wise man can employ leisure well.【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oybean isof lavone on cell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rats with beni 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Methods Rats with prostatic hyperpla sia were induced by subcutaneously injecting testosterone prop ionate,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and in situ end labeling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of bax, bcl2, and PCN A in rat prostate tissue in the control, the model, the lo w(60 mg·kg-1·d-1), moderate(120 mg·kg-1·d-1)and high dose(240 mg·kg-1·d-1)of soybean isoflavone groups.Results The prostate wet weight and prostatic index in all dos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odels and the moderate group was the l owest in all dose group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 ces between the moderat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 sion of bcl2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dex in moderate and h ig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model group . The expression of bax and apoptosis index in moderate andhig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odel g roup. The effect of the moderate group was the most signifi cant in all dose groups. Conclusions The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bax in prostatic tissue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rats are imbalanced. Soybean isoflavone might inhibit prosta tic hyperplasia 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ba x in rats.【Key words】Soybean isoflavone; Prostatic hyperplasia; Cell apoptosis; ImmunohistochemistryWhen love puts in, friendship is gone.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前列腺细胞凋亡减少可导致BPH的发生〔1〕。
目前已知细胞凋亡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其中bcl2、bax基因家族备受关注。
而饮食成分也与BPH的发病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日本人的前列腺体积明显小于美国人,这与东方膳食中含有大量的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有关。
大豆异黄酮是存在于大豆及其制品中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是典型的植物雌激素。
研究表明〔3〕,大豆异黄酮可显著降低正常成年大鼠的前列腺重量,但机制尚不明确(医药学/临床医学论文 )。
本研究通过给予BPH模型大鼠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探讨其对大鼠前列腺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为人们合理摄入大豆异黄酮、防治BPH提供实验依据。
Self-confidence is the first requisite to human greatness.1 材料与方法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1.1 实验动物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斯莱克SPF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80只,体重180~220 g。
实验期间大鼠喂食无大豆饲料,屏障环境中饲养。
实验动物许可证:SCXK(沪)20070005。
1.2 材料大豆异黄酮:山东三维长润生物有限公司,规格40%,其主要成分含量为:染料木苷32.0%、染料木素0.6%、大豆苷6.2%、大豆黄素0.2%、黄豆苷0.3%、黄豆素苷元0.2%;丙酸睾酮:上海通用药业公司。
1.3 试剂一抗为兔抗鼠bax(sc526)、兔抗鼠bcl2(sc492),效价均为1∶100,美国Santa Cruz公司,鼠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200,北京中杉金桥公司;二抗为即用型羊抗鼠IgG、生物素化山羊抗兔IgG及SP试剂盒,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即用型SABC、细胞凋亡试剂盒、DAB显色剂,武汉博士德公司。
1.4 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1.4.1 动物分组及实验过程8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
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腹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3 mg·kg-1·d-1,正常对照组注射麻油,连续注射1 w。
1 w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大豆异黄酮60、120、240 mg·kg-1·d-1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连续28 d后,颈椎脱臼处死大鼠,取出前列腺,用电子天平称取前列腺湿重,并计算前列腺指数〔前列腺腹叶湿重(mg)/大鼠体重(g)〕。
右侧前列腺腹叶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分别用于免疫组化检测和原位细胞凋亡标记。
北航CMI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管理系统进行图像采集。
1.4.2 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ax、bcl2 切片常规脱蜡至水,灭活内源性酶及修复抗原;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后滴加一抗、二抗,DAB室温显色,苏木素轻度复染。
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bcl2阳性片(鳞状细胞癌) 作为bcl2阳性对照,用bax阳性片(增生扁桃体组织) 作为bax阳性对照。
1.4.3 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步骤,PBS 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PCNA阳性片(乳腺癌)作为PCNA阳性对照。
增殖指数(PI):计数PCNA阳性细胞所占细胞总数比例。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1.4.4 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步骤,用TBS代替TdT作阴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
结果判定:细胞核上有棕色颗粒着色为阳性标记。
光镜下随机观察5~10个视野,计数每高倍视野(×400)中凋亡细胞平均阳性个数。
凋亡指数(AI):计数凋亡阳性细胞所占细胞总数比例。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以x±s表示各定量指标的平均值和分散程度。
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及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If you run after two heares, you will ca.2 结果One ploughs, another sow; who will reap2.1 大鼠前列腺湿重及前列腺指数由表1可见,模型组大鼠前列腺湿重及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前列腺湿重及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中剂量组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论文教育信息网2.2 大鼠前列腺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由表2可见,模型组bcl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bcl2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模型组bax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bax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2.3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PI和AI的影响由表3可知,中、高剂量组AI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I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AI均显著降低(P<0.05);而中、高剂量组PI与正常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