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操作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16.98 KB
- 文档页数:5
白血病骨髓检查流程白血病骨髓检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预约挂号和就诊患者首先需要预约挂号,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病情,包括症状、病史等。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是否为白血病,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骨髓检查。
二、骨髓穿刺前准备如果医生判断患者可能患有白血病,会安排患者进行骨髓穿刺前准备。
这包括排除一些禁忌症,如感染、出血倾向等。
同时,患者需要了解骨髓穿刺的过程和可能的并发症,以减轻紧张情绪。
三、骨髓穿刺术骨髓穿刺术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
穿刺部位通常选择在骼骨后上峭或胸骨部位。
医生使用骨髓穿刺针抽取一小滴骨髓血,操作过程相对安全,对患者健康无损害。
四、骨髓涂片制作和细胞学检查骨髓穿刺取得的样本立即送至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人员将骨髓血制作成涂片,然后进行细胞学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如大小、核形态、核染色质等,以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病情程度。
五、骨髓活检在骨髓涂片和细胞学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是通过手术切除一小段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六、诊断和治疗根据骨髓检查结果,医生会确诊患者是否患有白血病,并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
随后,医生会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
七、治疗监测和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定期进行骨髓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治疗缓解后,患者仍需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白血病复发,及时进行治疗。
总之,白血病骨髓检查流程包括预约挂号、就诊、骨髓穿刺前准备、骨髓穿刺术、骨髓涂片制作和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必要时)、诊断和治疗以及治疗监测和复查。
通过这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白血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用于定量分析骨髓中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实验方法。
它可以
评估骨髓细胞情况,发现和诊断疾病,监测疾病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病情状态等。
骨髓细
胞形态学检查主要根据细胞外部特征和细胞内部结构特征对其判断。
它可以用于检查大血小板、网织红细胞、骷髅细胞、特殊细胞和白细胞的情况。
网织
红细胞检查是检测呈椭圆形的网纹状的细胞,它们在块状结构上有一定的样式。
正常检查,网织红细胞大小一般是细小的,内部结构也基本完善,中央有个芯片或者其他形状的细胞
构造。
单倔状的细菌和某些病毒也可以在网织红细胞检测中被发现。
白细胞检查是检测不同形状的粒状结构体,其中最常见的是着丝点状的构造。
根据细
胞外部特征不同,白细胞可以分为多种,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内部结构有变化,有鲜明的着丝点,而且仍有少量核影可见。
此外,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还可以用来检测小板血细胞、红细胞和核糖体细胞等情况。
小板血细胞的检查通常是颗粒状的,形状圆润完整,内部结构规则,表面有毛刺突起,且基本没有核影。
而红细胞检查常常是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并含有某些少量核影;核糖体
细胞常常呈圆状或多形状,内部有某种可以观察到的核糖体沉积,形状保持比较稳定。
通过对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得出的结论,可以正确诊断患者的真实病情。
因此,它是
诊断和治疗病人的一种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贫血症、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中,其重要性无
可低估。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 患者采血血液样本的采集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一只干燥、无菌的试管中。
2. 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只玻璃片将其涂开,形成一张薄薄的血涂片。
为了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通常会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处理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Giemsa染色、Leishman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核、细胞质等成分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处理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提示不同的疾病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解读:1.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红细胞计数和形态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骨髓活组织检查操作流程
骨髓活组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测骨髓内的细胞组成和结构。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预处理:检查前需确认患者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收集患者个人信息、测量体温、血压和脉搏等。
2. 体位调整:患者需要采取适当的体位,一般为俯卧位,松弛肌肉,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3. 局部消毒:将骨髓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局麻处理: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通常会先进行局部麻醉注射。
5. 穿刺操作:在麻醉处理后,医生将针头插入骨髓腔中,通过抽吸少量骨髓进行检查。
6. 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骨髓标本放置于载玻片上,用尤文涂片法或做细胞学检查。
也可进行骨髓涂片染色,染出骨髓中的各种细胞类型。
7. 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8. 注意事项:操作前要认真检查患者的过敏史、出血倾向等,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术后要嘱患者卧床休息、多饮水等,并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变化。
骨髓细胞检验 一、骨髓的取材 骨髓取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骨髓穿刺术及环钻术,后者又称骨髓活检。特别适合 用于“干抽”情况下且可看到造血组织的天然结构, 能判断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的比例, 有助于对再生障碍时病情严重程度的估计,也有助于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及 MDS 的诊断。 (一)骨髓穿刺部位 1. 胸骨穿刺 在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的胸骨正中线上穿刺,穿刺针长度固定在 1cm 以下。
2. 脊突穿刺 第三、四腰椎脊突为穿刺点,在此处进行穿刺。
3. 髂前上棘穿刺 髂骨前上棘后约 3cm 处。
4. 髂后上棘穿刺 此处骨质较薄,容易穿刺,骨髓液较丰富,若作骨髓培养,须 取
5ml~10ml 骨髓液。
(二) 骨髓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自行操作,检验人员也应了解以下有关问题: 1. 穿刺前必须向患者作耐心的解释,以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 穿刺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盛骨髓的玻片不能接触穿刺针头。
3. 骨髓抽取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少于 0.2ml 为最好。抽量过多可导致外周血液稀 释,失去
诊断意义。穿刺困难时,只要针芯有一小滴骨髓即可涂片,若需要作 细菌培养或其他检查,也应先抽少量涂片,然后再抽所需量。 4. 干抽的意义 干抽是指多部位多次穿刺均抽不出骨髓。可见于骨髓造血细胞异 常增生,如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更易见骨髓纤维化症。肯定干抽时 可用环钻术取活检标本,同时将环钻针内沾有的骨髓液涂片。 5. 骨髓液稀释 此情况由于吸取骨髓液用力过大或穿刺针头刺入骨髓血窦所致, 可见涂片上
骨髓小粒及脂肪滴减少,各阶段细胞比例失调,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无巨核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6. 穿刺部位的差异 骨髓造血组织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也可限于局部,因此穿 刺部位的不
同,其结果可有显著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别是慢性再障, 往往远心部位的髂骨最易首先受损,棘突次之,而胸骨则可再生良好。即或是 同一部位的髂骨也有灶性增生现象,可致两次穿刺结果不相同。某些疾病诊断 阳性率也因穿刺部位而异。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时,均以病变部位穿刺阳性 率最高。因此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 7. 死亡病例若需作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时,应在死亡后半小时内进行。
(三)骨髓穿刺成功的指标 1. 在抽搐骨髓的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2. 在黄白色的骨髓小粒,多集中于片尾部。
3. 镜下有骨髓内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等。
4. 粒细胞的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大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有核细胞值均应高 于外周
血。
二、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绝对不可忽视。 有时骨髓取材良好, 但由 于玻片的不清洁或推片技术不佳, 而不能得到满意的涂片。 如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则 无法辨认细胞的结构;涂片太薄,细胞过于分散,则影响检查速度和准确性,甚至 漏诊或误诊。因此必须制备薄厚适宜、分布均匀的涂片。 (一)涂片制备 取髓液一滴置于载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齐的推片(最好比载片稍窄或磨去两角) 的一端放在骨髓液的前方,逐渐后移接触骨髓液,使骨髓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 片保持约 30°角,平稳地向前推进至玻片的另一端, 载片上便留下一薄层骨髓液膜。 图片制成后,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细胞皱缩。 (二)涂片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1. 玻片要干净, 不能用手指触摸玻片表面。 一张良好的骨髓涂片, 要求厚薄适 宜,
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 2. 骨髓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 易凝固,穿刺后应立即涂片。 应选择有骨髓粒部 分涂
片。 3. 图片干燥后用铅笔在髓膜头部写上姓名、编号、日期。
4. 骨髓液一般不用抗凝剂, 必要时可用肝素抗凝, 但用量不宜过多, 否则影响 细胞
形态。
三、骨髓涂片的染色 骨髓中有核细胞量多,又有许多幼稚细胞,因此染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涂片要新鲜,涂片后立即进行染色,如不能立即染色,应先固定后保存,但 也不宜
保存过久,否则血浆蛋白质分解,使染色背景变蓝,效果不佳。 2. 固定时间比血片稍长或另用无染料的甲醇或乙醇固定 5min~10min。
3. 染液的用量应多于染血片, 但不宜过浓, 染色时间要长些, 使幼稚细胞受色 均
匀,结构清楚。 4. 最好用瑞特和吉氏混合染液染色。
5. 细胞染色时间长短除与气温有关外, 也与细胞增生情况, 各批染液的性能有 关,
故要将染色中的涂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 待颗粒清楚, 胞核与胞质分明, 着色满意后再终止染色,然后再冲洗、待干、镜检。 6. 染色过深的涂片, 可用瑞特染液滴加于涂片上马上冲洗。 过浅可复染, 此时 先加
缓冲液后加染液,混合后复染到需要的深度为止。
四、骨髓细胞分类和骨髓现象观察 (一)骨髓片的低倍镜观察 1. 观察涂片情况 了解骨髓涂片厚薄是否适度, 有核细胞是否较丰富, 细胞分 布是否
均匀,细胞受色是否满意,若涂片情况较差,应另选良好涂片,并将情 况填写记录。 2.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除个别情况通过骨髓有核细胞直接计数判断增生程度 外,一般均
借助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进行判断,据此可将 增生程度分为 5 级(见表 20-6 )。由于穿刺吸取骨髓时,只有西式的可能而无 浓缩的机会,因此检查结果介于两级增生程度之间时,可将其增生程度上提一 级。例如在增生活跃与增生明显活跃之间,应判断为增生明显活跃。对增生减 低的标本,应观察全部送检的骨髓片,以免遗漏有代表性标本,而误将外周血 稀释的不分涂片认为增生减低。 表 20-6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等 增生明显活跃 10: 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20: 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 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严重减低 300: 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3.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取染色后的骨髓涂片,低倍镜寻找巨核细胞,要注意边
缘与尾部,寻找以1.5cmx 3cm为一单位面积,约等于450~500低倍视野,计数 其巨核细胞,如未找到巨核细胞,应再观察其他涂片,均未发现方可报告未找 到巨核细胞。参考值7个~35个。必要时可用油镜进行巨核细胞分类。 4. 观察有无体积较大、异形或成堆的特殊细胞。如转移癌细胞、高雪 (Gaucher) 氏细胞、
尼曼一皮克(Nieman2 Pick)氏细胞、巨网细胞、多核巨细胞以及红 细胞有无缗钱状等。观察时要注意边缘及尾部。 5. 了解造血岛的多少及其中的细胞组成及形态。
(二)油镜检查 低倍镜观察全片后,用油镜观察个细胞系形态,在熟悉涂片的基础上作细胞分类, 在分类过程中继续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变化,最后分析结果。 1 •有核细胞分类一般从骨髓涂片中段开始向尾部上下来回移动分类,依
次计数200个或更多的有核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 并计算其比值。有核细胞过多而重叠时,应选择涂片染色良好、细胞分 布适当的部位计数。增生明显活跃以上的骨髓,应分数400个~500个有 核细胞,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很少时,可相应减少分类细胞数。 2 •观察各系细胞形态变化 仔细观察各细胞系的数量、细胞发育成熟度和
形态是否正常。如有无大小不均、形态异常、巨幼变或巨幼样变、分叶 过多、颗粒异常、毒性变、退行性变、有丝分裂细胞增多或异常等现象。 (1) 粒细胞系:除观察红细胞系增生程度,各阶段细胞百分率和形态变 化外,应同时注意嗜酸、嗜碱粒细胞的百分率和有无形态变异。 (2) 红细胞系:除观察红细胞系增生程度,各阶段细胞百分率外,还应 注意中、晚幼红细胞胞质变化,晚幼红细胞脱核情况,有无巨幼红 细胞出现和其他异常现象。贫血患者可根据临床需要,单独作 100 个~200个有核红细胞的6级分类。 (3) 巨核细胞系:对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应依次数完骨髓片的巨核细胞 数,并作形态观察和分类计数,注意有无脱血小板现象,估计血小 板数量及其形态、聚集性、颗粒变化等,要特别注意侏儒性巨核细 胞。 (4)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有无数量改变和形态异常。 3. 观察成熟红细胞形态变化 要注意观察成熟红细
胞的大小、形态、染 色及结构异常等,特别是贫血的病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成熟红细胞异常应观察外周血片变化。 4•观察非造血细胞及异常细胞 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吞噬细胞等,因数量太少,应结合高、低倍镜在涂片的边缘、尾部观察, 说明是多见或是偶见,有无形态异常。并要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如恶 性组织细胞及转移癌细胞等。 5 •观察核分裂现象 数500个~1000个有核细胞,记录各类细胞有丝分裂
相的细胞数,计算分裂相的总百分率和各细胞系的比值。贫血患者可专数 200 个有核红细胞,报告红细胞系分裂相的百分率, 以示红系造血活动情况。 同时注意有无各种畸形分裂现象。 6.注意观察有无寄生虫 如疟原虫、黑热病小体及弓形体等。
(三)结果计算 1.计算各系各阶段细胞的百分率。 2.计算粒红比值 (G/E) 将各阶段粒细胞(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