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预防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22.51 KB
- 文档页数:2
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1 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38~72岁。
术中发生3例,术后8例,术后延迟发生4例。
观察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头晕、面色苍白、烦躁、脉搏微弱、血压下降(< 90/ 60mmHg,1mmHg=0.1333kPa),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休克。
一经发现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同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所致窒息,并给予相关药物处理。
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颜面潮红、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
2 相关因素分析2.1 精神紧张本组有5例由于患者紧张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患者过度紧张导致睡眠差、心率加快,加重患者心肌的缺血缺氧,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
2.2 低血容量本组3例由于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导致血容量不足。
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2.3 术后拔管临床表现为拔管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同时伴大汗、心慌等症状。
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而血管内皮上分布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继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
本组有6例因患者疼痛忍受性差,导致迷走反射的出现。
2.4 空腔脏器压力改变空腔脏器压力突然改变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如术后饮食不当造成胃肠道扩张与回缩;尿潴留及导尿一次放尿过多(> 800 ml),这种膀胱过度充盈和回缩,刺激膀胱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本组病例有1例。
2.5 股动脉受压股动脉血肿形成及绷带包扎过紧均可压迫股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起迷走反射。
3 护理体会3.1 术前护理(1)重视心理护理,调整精神状态。
患者术前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负性心理,护士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术前做好手术宣教,如介绍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
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心脏介入;血管迷走反射;预防;护理文献标识码:B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多。
在心脏介入术过程中,术中及术后,可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表现,谓之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应(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
迷走神经反射发生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极为严重。
对本科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CVVR S 3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CVVRS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科行心脏介入1221例次,年龄18~93(52.1±6.0)岁,其中男685例,女536例,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38例,发生率3.1%,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45~77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13例,占1.9%(13/65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1例,占4.3%(21/490),射频消融术(RFCA)4例,占5.9%(4/67)。
2 结果CVVRS发生于术后拔管时16例,拔管后1小时1例,拔管时16例中股动脉穿刺15例,桡动脉穿刺1例;发生于术中21例,其中2例为射频消融术中,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上速时出现CVVR S, 余19例均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者。
临床表现为:病人先出现打哈欠,继之出现血压明显下降,心率减慢(<60次/分),及其他迷走神经亢进表现,如面色苍白,湿冷汗,恶心呕吐,头晕,视物旋转等。
心率下降明显者(<60次/分)予以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合并血压下降者(血压低于90/60mmHg)给予快速补液、多巴胺3~20mg静脉注射,症状均于2~3 0分钟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护理3.1 血管迷走反射原因分析:人体循环系统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关键词: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原因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06-01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作是短暂的,大多数呈良性经过[1]。
但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导致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可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特别是对于术前抗凝不完全或临时决定进行介入术的病人,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即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因此,针对其病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作的关键[2]。
通过对我院1556例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时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1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处理,探讨其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行心脏介入治疗患者1556例,男960例,女596例,年龄32~83岁。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等。
有14例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其中男9例,女5例。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500mi),这种膀胱过度充盈和回缩刺激膀胱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3.1.5 股动脉穿刺处绷带包扎过紧。
拔管后绷带包扎过紧可压迫股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另外,包扎不当造成出血,形成血肿。
也可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
3.2 护理。
3.2.1 加强心理护理。
术前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时期、性别、年龄及对知识需求的层次等特点,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检查情况、药物知识、饮食与活动、术前术后相关指导等,使患者身心两方面具备良好的应对能力,可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
还可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调节情绪,树立信心,配合手术治疗。
心脏介入术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心脏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广泛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在心脏介入治疗中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危险的并发症[1],严重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迷走神经反射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打哈欠,大汗淋漓,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视物旋转等症状,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心率明显下降,可出现交界性逸搏或房室传导阻滞。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07年1月~2009年9月763例心脏介入患者。
男439例,女324例,年龄32~91岁。
出现迷走神经反射9例,男4例,女5例。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4例,PTCA+支架术4例,射频消融术1例。
1.2方法患者一旦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立即吸氧,去枕平卧位,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有效的血容量。
血压下降,即予多巴胺100~2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直到血压稳定;心率缓慢,立即予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足背动脉搏动不良,穿刺口有血肿或疼痛难忍者立即拆除绷带,重新包扎。
使用TR-Band装置压迫桡动脉穿刺止血者立即予气囊放气减压。
2 结果本组9例病人,经上述处理后均能转危为安。
3 讨论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迷走神经反射是极其危险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人体血管有丰富的来自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末梢,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调节。
在血管受到刺激如牵拉、压迫时可能发生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率减慢、全身动脉系统扩张、血压下降。
还可能与患者情绪紧张,血容量不足,膀胱过度充盈,拔管时疼痛刺激等因素有关。
4 护理4.1心理护理精神紧张和恐惧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减慢。
因此术前应对患者给予耐心、恰当的解释,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注重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与指导;术后患者回到病房护士应多巡视,多照顾,多安慰;使用心电监护仪时,认真讲解使用监护仪的目的和意义。
4.2严密监测心率及血压情况心电监护是简便无创探察心电活动的重要方式,术后患者应严密监测其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HR<60次/分,BP<90/60mmHg,或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提示患者可能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处理。
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全文)迷走神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脑神经,如果出现损伤,将会导致患者的身体中多个系统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心脏介入手术中,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压迅速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呼吸减慢等症状。
以下是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原因和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
1.发生原因:1)精神紧张:患者对心血管介入手术存有恐惧、担忧、焦虑等,术后精神紧张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血管迷走神经的过分兴奋。
2)局部疼痛刺激:由于患者对疼痛感的忍耐程度的差异,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患者鞘管拔出时疼痛刺激加重等因素,导致患者血管腔内压力急剧下降;局部疼痛刺激可使小血管反射性扩张,使患者血压急剧下降;心率严重变缓。
3)过度压迫和牵拉:主要发生在医护人员对患者股动脉的反复穿刺过程中,导致血管受到严重的压迫和牵拉刺激;同时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绷带包扎过紧也是诱发过度压迫的主要原因。
4)血容量不足: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与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及术前输液不足等有关。
5)空腔脏器受到强烈刺激:术前禁食时间长、术后进食不当等原因均可导致患者肠胃强烈收缩或扩张;术后尿潴留也可致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
2.紧急处置及护理对策:1)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面色、神志,立即通知医师紧急处理。
2)吸氧,改善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的机体缺氧状态。
3)至少开通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4)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5)患者如出现恶心、呕吐,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呛咳和窒息。
6)做好病情的动态观察及记录。
8.在进行拔管护理前,护理人员应提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和所需物品,并确保医师和资深护士在场。
在拔除鞘管时,应避免粗暴操作,并与患者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紧张感。
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可以在拔管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对于心率缓慢和血压偏低的患者,可以在拔管前给予多巴胺和阿托品。
心脏介入手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处理【摘要】目的:分析心脏介入手术后针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因采用的预防、护理措施。
方法:按照患者意愿、病情、病情发展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随机抽取2021年1月到2022年7于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人数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风险主要为疼痛应激障碍、低血压;而观察组患者发生该情况较之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
结论:在预防上应当注重从患者心理、术后包扎、麻醉药物摄入几个环节对患者进行重点护理,有利于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而同时应当准备静脉补液、多巴胺、阿托品三种药品,用以在围术期及时处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关键词】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心脏介入手术;预防;护理在我国存在大量的诸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涉及心脏部位的慢性病患者;面临庞大的需求,我们医疗卫生体系针对这类疾病已经发展出完善的治疗、诊断措施和护理体系,其中如心脏介入手术的应用情况较为理想[1]。
心脏介入手术在冠心病等涉及到心脏的慢性病的应用中具备诊断、治疗作用,并且能很好地和其他类型手术进行配合并对诸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疾病进行根治,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手术应用的麻醉措施、开展的手术时间、安全性等即便经过系统的医学评估,在各项医学指标上都显示这种治疗技术接受度高[2]。
而心脏介入手术在当前也存在一些缺点,较为常见的情况便是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该状况在术后尤其早期,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严重情况下会致使患者死亡,而且绝大多数是在术后护理阶段发生,因此手术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在后续应当采纳系统护理保证患者生活质量[3]。
本文就护理措施在心脏介入手术后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处理上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现将研究过程进行说明。
1例冠脉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护理【摘要】总结了1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在病房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拔鞘管预见性护理、拔鞘管后病情监测、急救护理等。
对术后返回病房拔除鞘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及时实施抢救和针对性护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本例患者最终病情稳定,治愈出院。
【关键词】冠脉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因创伤小、疗效确切而得到快速发展。
迷走神经反射在心脏介入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大部分出现在手术拔除鞘管后10min-2h,其诱发因素主要是疼痛刺激、血容量不足、患者不良情绪及空腔脏器强烈刺激,表现为:血压低、心率进行性减慢、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
如果观察和护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拔管后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2]。
我们在临床上有1例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术后在病房拔除鞘管时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及时给予抢救后患者病情稳定,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以“发作性胸闷1年”为主诉入院。
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高血压3级”。
体格检查: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13/78mmHg。
心电图:1.窦性心律;2.部分导联ST-T异常。
心脏超声:左心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局麻下经左股动脉行PCI术,术中发现右冠闭塞,开通后植入支架一枚。
术后保留左股动脉穿刺处鞘管,于16:30返回病房,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生命体征平稳。
18:30拔除鞘管按压止血过程中出现意识模糊、大汗、大小便失禁,BP:76/59mmHg,P:76次/分,建立双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阿托品0.5mg、多巴胺20mg静推,给予生理盐水500ml+多巴胺60mg静滴,并快速补液。
18:35患者意识恢复,大汗症状缓解,测BP:134/95mmHg,P:71次/分。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年第8期
论著/护理 预见性护理预防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研究
欧仁琪咪克1李艳红2
(1、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介入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2、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行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干预效果的临床应用
价值。
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入我院心内科行经皮介入治疗患者共86例,该研究取得我院
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5),其中对
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程序,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介入方式、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穿刺阶
段、术中和术后24h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心血管介
入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提高介入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介入手术;迷走神经反射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诊疗技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项侵入性操作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随着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多。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cardiovascular vagal reactions,CVVR)是其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发生迅速,如抢救不及时,后果较为严重。
因此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及患者取得最佳疗效的必要措施。
有研究提示[1],预见性护理程序较常规护理更有利于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因此,该研究进一步分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对行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术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干预效果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连续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入我院心内科诊断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共86例,该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5),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程序,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差异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程序,包括术前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饮食护理以减轻消化道反应;术中密切配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拔管时和患者交谈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术后穿刺点的加压包扎及持续性心电监护。
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程序,具体如下[2]:(1)术前护理:在上述基础上做心理护理、饮食及肠道护理、皮肤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
①心理护理,安抚患者的心理焦虑情绪,为患者讲述手术成功案例,缓解患者的不安与紧张的情绪。
以专业的护理技能为患者解答相关疑难问题,保证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②饮食及肠道护理,术前6h禁水、禁食,必要时进行肠道清洁。
③皮肤护理,术前对患者的皮肤、腋窝进行清洁,用温水浸泡脐孔污垢,软化后用棉签擦拭干净。
④健康教育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导,指导患者深呼吸和咳嗽方法,并讲解咳嗽和深呼吸的重要性。
(2)术后护理:①麻醉护理,术后置患者平卧6h,头略偏向一侧,6h内禁水、禁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饮食护理,术后待患者排气后即可进食,食物应选择流食、半流质或普食。
③管道护理,术后放置引流管患者,需要观察引流液颜色、液量及液体性质,管道于术后24h后拔除。
④切口护理,为患者切口处粘贴创可贴,创可贴呈“十”字形拉紧粘贴,无需更换。
⑤疼痛护理,观察患者是否伤口疼痛,一般疼痛在术后
6h内即可自行消失,肩背疼痛可能会出现在术后1~2d,护士为患者解释其原因,鼓励患者尽早下床
14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年第8期
做适当运动。
1.3判断标准和观察指标
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判断指标:①患者出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②心率较拔管前降低10次/min,血压较拔管前降低15mmHg。
以上2项出现其中l项,则认为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穿刺阶段、术中和术后24h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3.4ʃ10.2)岁,行单纯冠脉造影16例,冠脉支架置入术19例,射频消融术6例,手术时间20分钟~3小时,平均(70.5ʃ15.6)分钟;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4.5ʃ12.3)岁,行单纯冠脉造影18例,冠脉支架置入术21例,射频消融术7例,手术时间27分钟~4.2小时,平均(76.4ʃ18.7)分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介入方式和手术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前穿刺阶段、术中和术后24h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值P值例数(n)
41
45
术前穿刺
4(9.76)
1(2.22)
3.247
﹤0.001
术中
7(17.07)
3(6.67)
3.625
﹤0.001
术后拔管
6(14.63)
2(4.44)
3.714
﹤0.001
总发生率
17(41.46)
6(13.33)
3.965
﹤0.001表1两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比较[n(%)]
3讨论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出汗、恶心、呕吐、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心率下降等。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过度紧张,内心恐惧不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机体分泌儿茶酚胺增多,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加强,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从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性增强。
此种情况下的迷走神经反射多发生于术前血管穿刺时。
(2)术中导管对冠脉的直接刺激。
这往往需要术者动作轻柔、熟练,避免导管尖端对血管壁的直接刺激。
(3)血管内皮分布着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术后拔管时动脉收缩,血管内皮对血管鞘牵拉刺激敏感,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4)拔出鞘管后加压包扎时压力过大,使得局部血流阻力增加甚至中断,导致压迫点近端动脉张力增加,血管扩张,感受器兴奋,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5)血容量不足刺激下丘脑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6)体位因素的影响等[3-4]。
预见性护理程序,即以病人的病情及临床症状为基准,通过护士的洞察力与持续的看护、引导,来对病人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估管理。
我们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观看视频、和已痊愈的介入患者交流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回答患者的各种问题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尽可能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介入治疗知识,比如手术的必要性、方式、术后注意事项和必要的经费问题[5]。
观察组患者术前穿刺阶段、术中和术后24h的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是手术的成功完成、患者取得最佳疗效的有力保证,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鹏,姜大春.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0):1078-1079
[2]席爱雪,郭晓萍.预见性护理在经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06(06):659-660.
[3]苑丽娟.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90-91
[4]王之华,王少雄.心血管介入术后拔除动脉鞘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220
[5]刘新凤,张亚超,张立红.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心胸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5(21):
114-115.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