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城市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4
城市更新背景下既有老旧居住社区改造分析——以苏州苏苑新村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大量的老旧社区无论在使用功能层面,还是在环境、卫生以及节能低碳等方面均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由于这类老旧社区数量庞大,多数处在城市中的核心区位,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在综合考虑节能低碳、保护环境以及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去实现对既有老旧社区的升级改造。
本文以苏州苏苑新村为例,从前期调研、提出问题、设计策略、畅想未来等方面,对城市中老旧社区的升级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改建、植入、整合;绿色、共享;在我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大量的城市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
在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城市中的老旧社区在不断的落后,自身的问题越发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要在不断提高,老旧社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及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
以下将以苏州苏苑新村为案例,提出在既有老旧社区改造过程中的思路及方法。
1城市既有老旧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苏州苏苑新村,地处苏州市吴中区吴中东路与东吴北路交叉口,北区靠近苏苑街,附近生活设施齐全。
小区为2001年建设,为多层结构住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区内现状单一的居住空间布局、车行人行交通系统、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已无法满足现代的生活及休闲功能需求。
通过现场踏勘、走访调研、数据分析等过程,提出本案例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1.1交通系统混乱,停车配置严重不足由于本社区建设年份在2001年,整体交通流线缺乏合理规划,人车混行,机动车占用人行通道、消防通道,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严重不足。
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住户带来使用和安全方面的诸多不便。
1.2空间规划不合理,公共服务配套缺失,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本社区包括居民楼51栋,共计2281户。
社区内缺少屋外公共活动空间,绿地率不足10%,居民健身场所、儿童活动场所、集中绿地、垃圾集中收集点等均缺失,同时社区内存在大量违章搭建建筑。
苏州老城区口袋公园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摘要:城市化深度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叠加效应,在城市老城区表现的尤其明显,而口袋公园作为老城区中重要的绿色公共空间,深受老年人口的喜爱。
但由于设计及建造的不足,一些口袋公园中适老化水平较低,本文通过对苏州市姑苏区老城区口袋公园的问题研究,提出适老化改造的措施建议,研究当下口袋公园如何更好满足老龄人口需求。
关键词:口袋公园;老城区;适老化;改造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深,许多学者开始重视和关注老年人休闲空间的营造[[]]。
研究老龄化背景下老城区口袋公园的优化改造,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的日常需求,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1概况1.1姑苏区老城区概况姑苏区的设立始于2012年,是由苏州原平江去、沧浪区、金阊区三区合并而成,总面积83.4平方公里。
本文所指的老城区是指姑苏区除三个新城(平江新城、金阊新城、沧浪新城)之外,大致为东南西北内环线以内的范围,包括苏州古城区在内,这一范围主要为1990年代以前开发的城市建成区[[]]。
1.2姑苏区老年人口状况根据苏州市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苏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苏州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16.96%,目前姑苏区常住人口92.41万,60岁以上人口占比25.17%,老年化率位居苏州首位,属于中度老龄化社会。
而姑苏区老城区内的古城区建成历史悠久,实际居住老龄人口比重更大。
因此,姑苏区适老性问题的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3姑苏区口袋公园建设现状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对老城区范围现有对口袋公园进行调查,大致梳理处目前姑苏区老城区内共有口袋公园共有119处。
其中古城区内建设了较多对“小游园”。
近年来口袋公园受到重视,2021年姑苏区开始进行“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和建设口袋公园。
去年底,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公布的新增改造100个口袋公园,姑苏区新增口袋公园占22个,其中大部分为老旧口袋公园改造提升。
既有住区空间环境适老性研究初探——以苏州工业园区住区为例时雯,夏志楠,柯鑫,周国艳摘要:我国自20世纪末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居家养老一直是社会选择的主流养老方式。
一方面,现有居住区规划规范没有在适老性方面做出专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
另一方面,实际住区在整体环境上,也没有针对老龄群体的需求给予必要的关注。
为了提升住区环境品质和居住社区的包容性,本文以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切入点,分析住区环境适老性影响因素,通过构建住区空间环境适老性评价的要素,设计了案例调研问卷,针对既有住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既有住区的适老性现状和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中新合作建设的以邻里中心服务配套模式的居住社区。
其空间建设成效较传统居住小区模式更加显著。
本研究选择苏州工业园区3个具有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既有住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发掘既有住区在适老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提升住区环境品质和包容性提供基础性支撑。
关键词:居家养老,既有住区,适老性,外部空间环境,苏州工业园区1背景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的构成中,老龄群体占据比例达到17.3%,人口2.41亿。
[1]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对于我国的居住、服务、制度等相关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根据苏州市民政局公布的市老年人口数据,截至2016年底,苏州老年人口17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5.2%,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从社会老龄群体的最为突出的居住问题出发,依据老年人居住意愿调查,提出“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意愿为居家养老,剩下7%和3%的老年人选择依托住区服务和在各类养老机构居住。
[2]由此可见,居家养老目前是我国的主流养老方式,更应在此方面深入研究。
居家养老作为老龄群体的主导型选择和偏好,需要住区整体环境、服务配套、管理制度要作出相应的安排,以满足居家老龄群体的特殊需要。
但是,这些政策、居住区规划规范中,并没有关于住区如何适老性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城市老旧社区的适老化等级及其改造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长,我国整体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区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老旧社区来说,针对老年人生活需求进行适应性改造是必须的。
基于此,本文先是描述了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而后进一步探究了城市老旧社区的现状及问题,并尝试提出了社区适老化改造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我国城市的人性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老旧社区;适老化等级;适老化改造策略引言生活水平不断加快,然而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晚婚晚育,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老龄化脚步不断加快。
而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在全国总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重超过既定比例,据统计在2004年的时候,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了1.43亿人口,中国已经走上了老龄化的道路;而2011-2015年的时候,老年人的人口达到了2.32亿,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要达到3.0亿,可见在未来的时光中我国的老龄化只会加重不会减少。
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挑战,因为人口老龄化会加剧社会和家人的经济压力,将老年群体照顾好变成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1.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养老机构已经无法承受这么重大的负担。
如何解决现在的严峻形势?我国提出让九成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剩下的一成在社区和养老机构养老,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体系。
现阶段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新的社区养老,而忽视了老旧小区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从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家庭的伦理观念来看,人们的家庭观念是非常强的,大多数的老年人在步入老年时都愿意留在家中或者在社区中生活,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地方和家人,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过完自己的余生。
所以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还是希望在家中接受照顾,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老年人生活的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的改造。
二、城市老旧社区的现状及问题2.1城市老旧社区的现状城市老旧社区多建设于城市的建成区和更新区,具有十分良好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稳定的邻里关系和方便的周边配套等。
老旧小区和既有建筑改造的适老化对策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突破60%,城市进展进入了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
同时,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过14%,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新进展阶段,城市更新将成为乐观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高质量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对老年群体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的关注和落实,将成为当下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正是推动适老化改造的重要契机。
当前,适老化改造主要解决养老设施和住房适老化短板问题,无法精确准时把握老年人需求、适老设施现状状况,难以满意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因此,老旧小区和既有建筑改造需要新的适老化对策。
对策一:借鉴国际住区改造与适老化建设的先进阅历,聚焦社区适老化体系及其设施体系的保障日本老龄化社会与适老化改造的历程与特征。
日本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较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适老化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阅历。
日本都市再生气构出台了多个都市再生方案,在这些方案实践中,对居家养老问题也非常重视,其中有许多关于适老化改造的部分。
在详细改造内容上,日本主要聚焦在保障老年人平安、健康、便利、舒适生活的空间和设施改造,保障老年人基本平安的安装扶手栏杆、地面高差过渡、地面防滑等改造项目受到较大关注。
在外部环境方面,日本主要聚焦在保障老年人平安、健康、便利、舒适活动的户外空间和设施改造,关注停车场、活动广场、人行道、绿化设施、无障碍设施、小型社交休憩设施、照明设施、卫生间等改造要素。
在城市适老化空间建设方面,日本聚焦公共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保障机制。
日本地域性介护型养老设施建设模式。
为应对超老龄化的新趋势,日本政府提出了“区域密集型服务”的设想,以优化养老方式向“在宅为主、社区支撑”转变。
适老化更新渐渐突破建设空间维度的15分钟生活圈,开头致力打造将居住、医疗、护理、生活救济合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联动社区存量空间嵌入医疗、护理、养老多样化功能,实现才智健康住宅和服务网络化的集约建设。
基于CCRC理念的社区适老化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聂志勇;闵欣;谢瑞轩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4()4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与老年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城市养老需求与规模日益增长,我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不足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现阶段养老模式的主要依赖对象为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三种,亦有三者相结合的复合模式,以期补充各自的不足之处。
文章对国内既有社区养老空间的多代共生现状及使用人群需求进行分析,将CCRC持续照护特质与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相结合,针对既有社区多代人群共居现状提出适老化的空间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建设提供思路。
【总页数】3页(P168-170)
【作者】聂志勇;闵欣;谢瑞轩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
【相关文献】
1.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健康环境与优化策略研究——以T市为例
2.基于GIS的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研究
3.基于代际共享理念的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上海锦泰苑为例
4.微更新理念下社区公共
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5.适老化设计理念下农村幸福院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郊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针对某地区原有建筑特点与实况,按照养老需求进行适老化改造。
包括功能分区、室内外无障碍设施改造、安全设施防护、室内环境营造与安全性能抗震,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既有建筑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既有建筑:适老化改造;设il•案例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结构,按照预测可知,2023年至2050年屈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压力空前加大。
人口老龄化特点在于城乡倒置显著,老年人口数量比较多,多数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且农村老人数虽:增长速度比较快。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变化,按照村民实际需求开展适老化改造,既可以避免浪费资源,还可以满足养老需求,全而提升养老水平。
1、建筑概况分析原建筑建设于19世纪80年代,主要包括单体居住建筑与库房,房屋建筑均为主体结构均为砖混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屋而。
2、适老化改造方案在此次所设计的适老化改造方案中,涉及到功能分区,室内外无障碍改造,安全防护,设施环境营造以及抗丧加固,图1为功能分区示图,图2为改造效果图。
图2适老化改造效果图2.1功能分区布巻重新分化建筑功能区,按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合理设置日托和全托生活用房。
日托主要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交流.娱乐场所。
全托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设置活动室. 康复室等娱乐休闲空间,同时在室内设宜公共淋浴间,为居住者提供洗浴空间。
应用太阳能装置们可以为建筑内部提供洗浴热水,洗浴间内部设置浴槽。
将戸外场地整理为室外休息与娱乐活动空间,并且为老人提供种植花草的区域,以此丰富日常生活。
在功能区内部设置餐厅,按照老年群体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确保膳食配餐的合理性,以此加强群体体能,防止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剰。
2.2无障碍设施设计通过坡道过渡房间出入口和室外,室外地而必须做好防滑处理,同时在坡道两侧安装扶手栏,确保扶手与坡道设置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
在洗而台、便池等区域也要安装扶手。
2.3室内安全防护居住用房的地而必须做好耐丿蓉、防滑处理.合理应用防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