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2.72 KB
- 文档页数:1
苏州简介苏州,简称“苏”,古称吴,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苏州市是江苏省的地级市,也是中国瓷都、丝都、园林之都、水乡之都,素有“东方文化之都”、“天堂”、“家园”之誉。
苏州千年古城,风景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大约公元前514年,孔子作北游时曾到过此地,晋代已有大都市形成,唐宋时期更是繁荣昌盛。
苏州园林、吴侬软语、绸文化和京剧等传统文化因素深深地熏染着这座城市。
苏州园林是苏州文化的瑰宝,盛名远播,苏州园林被誉为“一园一景,十园十景”,每座园林无一不体现了“山水之精、楼台之秀、园林之美”之精髓。
苏州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苏州市境内有太湖、长江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园林景观,还有京杭大运河遗址等历史建筑,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苏州还是中国的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苏州丝绸、苏绣、苏式园林等文化遗产为世人所知,被誉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苏州还是继承和弘扬古代汉乐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还集中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展现了苏州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总之,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名城,融合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城市的魅力。
游览苏州,不仅可以领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吴侬软语、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州,让人留连忘返,是一座充满魅力和韵味的城市。
江苏苏州吴中区人的性格特征分析优点:1.性格比较温和,善良不喜欢与人争斗(苏州属吴语区,苏州人说话软绵绵的,呢喃细语,嗲声嗲气,温和得很。
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宁愿与苏州人相骂,也不愿与。
(个别地方人)说话"。
2.举止优雅,不紧不慢,显得很清逸,悠闲,自有一种出俗的书香气息。
(因为自古以来,苏州为历来大官宦,大商贾,大财主聚居之地。
众多这类人在苏州购房置地,老来怡养天年,所以包括其后代定居者,大都修养较好,文化素质比较高,长期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苏州人的这种优越品性)。
因而尽管如此,却无虚荣势利之心。
虽不能说绝对与世无争,却也很能洁身自爱。
3.比较正直,坦诚,平常着重以诚待人,以礼待人。
常以说谎骗人为耻,所以历来民风以淳朴为本。
这样,苏州人讲礼仪是远近闻名的。
4.苏州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有始有终,吃苦耐劳,一般来说,事业大小有成。
加上对生活的追求,大都能知足常乐,所以民风祥和,安居乐业,恪守本分。
(在苏州城中还看不大出,外来人员太多了。
若是你去乡镇看看,单看姑苏女之着装打扮,那种头包布巾的形象,在田间劳作的场面,也就可以窥见其一斑)。
5.一般来说,苏州人大都有遇事三思而行的习惯,遇事大都会考虑周详,作好下一步的打算才做。
所以,上当受骗的事不是没有,但比较起来是很少见的。
这就是所谓小心谨慎吧。
尤其是女子,不大肯轻信他人之言,总会反复思量而行。
因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不善交往。
其实不然,交起知心朋友来,那是友情长在,热诚不减,永远如一的。
6.苏州人好客,诚以待人,言必信,行必果。
但是不会请客吃饭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
不了解这一地方民风的人,会以为苏州人小气。
其实观感错误,忘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尚品德。
7.苏州人,尤其是女性,温柔,美丽,可爱,清秀,聪颖,悟性极高。
这大概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清水秀的水土不无关联吧,所以自古以来有"苏州出美女"之誉。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
苏州作为我国内地最强地级市,在高能耗、环境负担重的现状下实现低碳转型面临巨大困境。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双碳”目标,苏州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030年前达到目标。
本文以苏州为研究对象,核算其在2011—2021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采用因素分解法分析苏州碳排放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探讨时间性差异,基于上述制订相关政策。
1 文献综述如今,碳排放已成为国际学者与低碳减排学界的研究热题,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研究有分解与分析方法体系和回归分析方法体系两种。
一是分解与分析方法体系。
通过构建碳排放恒等式,采用因素分解法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原因。
其中,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是广泛使用的分解法,可在时空双维度展开分析研究,有效对各因素解析。
从空间上来看,我国学者大多聚焦碳排放负载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通过能源消费数据对碳排放驱动因子进行分析。
林晓洁等(2022)利用LMDI对香港地区能源消费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姚永玲(2011)对北京市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分析;孙燕燕(2020)对上海市旅游碳排放效应分解进行研究;杨燕、武戈(2013)基于南京市和苏州市比较分析,研究长三角城市工业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从时间上来看,孙冬营等(2023)利用LMDI方法探究城市生活用水量变化的驱动效应;纪义虎等(2022)通过LMDI因素分解法分析了沁河流域近20年碳排放增速变化趋势;宋辉等(2019)借助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因素分解法,研究产业节能效应;张鸿武等(2016)从时间维度对工业碳减排技术效应进行研究;韩钰铃、刘益平(2018)基于LMDI探究在时间维度下区域碳排放中各驱动因子的贡献度。
二是回归分析方法。
以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系统评估分析对象,其中IPAT和STIRPAT两大模型应用最为广泛。
苏州城市职能的特征(经济为主)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从一个消费城市转变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大市,从一个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地区走向了现代制造业基地,从区域经济相对封闭走向了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从城乡分隔走向了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从温饱不足走向了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小康社会。
苏州的城市职能也随着苏州以及苏南、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本文从三个层面的角度来阐述苏州城市经济在各个区域的职能特征。
1、从长三角经济圈层面看,苏州地区的经济是沪宁杭大都市连绵区中的重要增长地域。
目前从总体看,长江三角洲北翼与上海的联系显著高于南翼,都市连绵区的发育程度也优于南翼。
作为与浦东接轨的第一站,苏州是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上海对其辐射的影响力最大。
苏州中心城市已成为特大城市,在大都市连绵区的作用中也与日俱增。
(1)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人均GDP居第三位;(2)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对外开放度仅次于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额位于第二位,为南京、无锡、常州和杭州各市之和;(3)苏州是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开发区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苏州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最发达的城市之一;(4)苏州经济已进入外向型轨道,目前外资的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28.1%,其固定资产占全市固定资产总值的39.8%,从业人员占全市的24.4%,销售收入占全市的38.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7%,利税总额占全市的29.2%,利润总额占全市的28.75%,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4.06%,经济外向度高达60%以上;(5)沪宁杭城市连绵区的龙头在上海,精华在太湖附近。
苏州中心城市是最靠近上海的特大城市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从上海大都市圈层面看,苏州地区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苏州中心城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苏州自身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强劲增长单元苏州位于距离上海100公里的城市紧密圈内(一般特大城市紧密圈范围不超过100公里),其中心市区距上海只有60公里,而所属的太仓、昆山、吴江、吴县城区均距上海不到50公里,是上海直接影响圈的一部分。
基于POI数据的苏州市旅游景点分布特征
苏漫;黄梅林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
【年(卷),期】2024(47)11
【摘要】旅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合理的旅游景点分布对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POI数据,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市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展开分析。
结果显示,①苏州市旅游景点总体为集聚型发展的“一核多点”的空间结构;②苏州市各区市旅游景点数量占比与最邻近指数最高值皆位于姑苏区;③在苏州市各类型旅游景点分布中,风景名胜类分布与地势走向一致,宗教文化类景点分布面广且较为均衡,游园与广场类与一般景点类、国家级景点类与科教景点类分布特征相似。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苏漫;黄梅林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基于POI数据的浙江省红色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基于POI数据的洛阳市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便利度研究
3.基于POI数据的四川省旅游资源空间
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4.基于POI数据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5.基于POI数据的湖南省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异成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AFC系统的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分析及启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现代城市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州市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其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基于AFC系统,对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进行特征分析,并探讨相关启示。
首先,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表现为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
由于苏州市人口众多,早晚高峰时段客流量大,轨道交通线路容量有限,导致列车拥堵现象较为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加密高峰时段的列车班次、增加车辆数量,提高运力。
其次,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表现为不同线路之间的客流分配不均。
一些繁忙线路的客流量较大,而其他线路的客流量较少。
这涉及到线路规划和客流导向的问题。
苏州市可以根据各线路的客流分配特点,合理规划线路,增加或减少车辆数量,以满足不同线路的客流需求。
再次,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客流差异。
苏州市轨道交通连接了城市核心区和周边地区,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密度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客流差异。
为了使客流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各地区,可以考虑优化线路站点设置,通过引导客流,减轻繁忙站点的拥堵程度,实现客流的均衡分布。
此外,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还表现为特定时间段的客流集中。
例如,上下班高峰时段,以及特定活动、节假日等时间段,客流量会明显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突发性的客流增加,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加密列车班次、提前预警、合理调整线路运行等,确保客流的顺畅运行。
综上所述,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分析为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加密高峰时段班次、优化线路站点设置、合理调整线路运行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不同线路、不同地区之间的客流差异,实现客流的均衡分布和顺畅运行。
这对于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研究结果还可供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优化和发展的参考。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081 殷泽敏1 前言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1]。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苏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对于这种“苏州经济模式”,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它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许多潜在危机。
对于这种模式的弊端,需要从产业机构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2.1 苏州经济发展情况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带,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2]。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其中市区238.21万人;400多万外来暂住人口,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和36.4,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2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
2000年到2008年,苏州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已经由5.9%降至1.6%,第二产业在2005年经历了一个高峰后有所跌落。
第三产业经历了几次波动,2005年降到31.2%后回升,之后持续上升。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GDP总量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