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宣化
- 格式:doc
- 大小:54.01 KB
- 文档页数:12
历史上的古城宣化History of the ancient city of Xuanhua孙伟2015013055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班在印象中宣化就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从那已经经历了几十岁春秋的钟楼鼓楼便可以看出了历史的沧桑,历史的变迁,在那城门之下,深有一指的车辙象征的当时古城宣化的繁华,流动的人口更是给这座城市添加了更多的几分神韵。
宣化区工业门类繁多,基础雄厚,是张家口市冶金、机械和重化工基地,是河北省北厢地区重要的工业核心区。
区域内有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12家,民营企业23家,并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造纸、装潢印刷、陶瓷、建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7.6亿元,工业增加值59亿元,利税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5%、15.05%、11.3%。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6%。
同时,宣化钢铁企业也建设于宣化城区周边,为宣化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今,繁荣的宣化的步行街道路繁华,人流不息,道路;两旁的建设有了极大的改观。
在夜晚时分,古老的城墙上面流光溢彩,繁华的街道旁边人流不息,这就是现今的宣化。
在历史上,夏、商时期宣化曾经先后隶属于冀州幽州,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又成为燕国的属地。
战国时期,国家动乱不安,各族割据,在这一段历史中,宣化由东胡族占据,而后燕王派秦开破袭东胡,置之不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宣化属上谷郡。
燕王派秦开破袭东胡,置之不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宣化属上谷郡。
这也就是宣化谷上古郡名称的由来。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把天下分为36郡,宣化被分为其中之一的上古郡,置守官,因其在谷之上,直名上谷。
在汉朝时,汉置幽州刺史部上谷郡,宣化属上谷郡下洛县。
濡子婴居摄三年,王莽篡汉,改上谷郡为朔调,并改上谷各县名。
三国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下洛县为广宁县。
晋太康年间(公元228年至280年)宣属广宁郡地。
张家口宣化来历是什么宣化历史悠久。
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
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金改归化州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
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
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
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6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象雄伟。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
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
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
1913年(民国2年),废宣化府,存宣化县,属直隶省口北道。
宣化为宣化县治所。
1929年(民国18年),废道,宣化县直属察哈尔省。
日伪盘据时期,宣化县初属伪察南自治区;1939年,日伪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设察南政厅领辖宣化县;1943年复改置伪宣化省,宣化县为伪宣化省省会。
此段时期宣化仍为宣化县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
1946年1月,市、县分设,置宣化县城区及近效为宣化市,并为察哈尔省省会。
当年10月,国民党政府占领宣化,仍单置宣化县。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县分置。
宣化市辖现宣化市及庞家堡和下花园,属察哈尔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为察南专属宣化镇。
1950年2月仍恢复市建制,并于1952年底改隶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销宣化市,置宣化城区为宣化镇,属张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县、镇合并。
1959年6月,改合并后的宣化镇为宣化区,仍属张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区,改置宣化市,属张家口地区,由张家口市代管。
1961年6月,恢复宣化县建制,仍市、县分设。
1963年3月,复改宣化市为宣化区,属张家口市。
早在秦朝时就成为上谷郡,明朝时为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清朝时是全国72府之一。
宣化历史和发展历程宣化,古称广宁,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素有“满洲东陲第一县”之称。
宣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历史积淀。
宣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这个时期的宣化是满洲东部的重要领地。
随后,宣化成为了秦朝和汉朝的疆域之一,作为边防要地起到了重要的守卫和防御作用。
隋唐时期,宣化县隶属于宣化府,并成为了重要的商贸和军事中心。
宋代时期,宣化成为了辽、金、西夏和蒙古的争夺对象,多次遭到侵略和战乱。
元朝时期,宣化作为防御边疆的重要城池得到了大力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布局。
明清时期,宣化成为了辽东、满洲、苏木之间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繁荣了起来。
特别是清朝时期,宣化地区成为了满洲的核心地区,驻扎了许多重要的政府机构和军队,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的宣化城区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大量的建筑物和文化遗产留存至今,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20世纪初,宣化成为了战乱的“红色沙场”,参与了许多革命运动和战斗,因此具有极高的革命历史价值。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宣化地区人民奋起抵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宣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成为了河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如今,宣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宣化的经济主要以工业为支柱,特别是钢铁、煤炭和电力等行业发展迅速,为宣化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同时,宣化也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总的来说,宣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更迭。
宣化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繁荣,不仅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如今,宣化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繁荣的城市,值得人们前去探索和品味。
宣化县概况宣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县域总面积2052平方公里,辖8镇5乡304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
宣化县区位优势明显,东距首都北京150公里,南距天津新港340公里,西距“煤海”大同230公里,北距陆路港口内蒙集宁400公里,地处京津冀、晋冀蒙两大经济圈交汇点,是连接东部经济带和西部资源区的纽带,具有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沿海地区经济辐射的独特优势。
一、悠久的历史宣化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周时期,宣化先后隶属冀州、幽州,后为燕国领地,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属上谷郡。
南北朝时期属广宁郡。
隋唐时为怀戎县、文德县。
后金改为宣化州,又改宣德州。
元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改为宣府镇。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宣府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人称“京西第一府”。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侵华日军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改为宣化省,省会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后,察哈尔省在宣化成立。
1946年1月设宣化市。
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复察哈尔省建制,省会迁张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为张家口市辖区,并设宣化县。
199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灿烂的文化宣化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文化渊远流长。
城区附近现有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至今古迹仍遗存较多,已查明有古代化石点4处、古墓26处、古遗址82处、古建筑70处,并先后出土一大批石、骨、陶、铜、铁器等珍贵文物。
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
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朝有“柳川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等曾在此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
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宣化,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
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接煤都大同,北倚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头枕阴山山脉,脚踏泥河湾之土,柳川河、洋河、龙洋河之水环城而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2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居住。
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属冀州,春秋时为燕国北境。
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中心,历史上是汉族与东胡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率兵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宣化属上谷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36郡,宣化仍属上谷郡。
由此算来,从他确定建制的那天起,已走过2300多年的悠悠岁月……古时,宣化管辖的范围很大,“东至京都顺天府(今北京市)界,西至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界,南至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
”基本相当于今张家口全境加上北京延庆区。
现在一般指宣化区,面积只有300平方公里。
宣化,又称为“皇城”、“军城”、“葡萄城”。
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
这座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城池,寄托了多少游子浓浓乡愁的古城,承载着我们多少希望和梦想、快乐与忧伤,眷恋与遐想……“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堆长城”。
沧海桑田,桑田沧海。
2300多年的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站在2300年后的今天,穿越时空长长的隧道,张开想象“隐形的翅膀”,遥望古城悠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遥想当年古城四周绝美的风光,绮丽的环境,我们的心里充满憧憬和向往,充满迷恋和祈盼,古时的宣化啊,我们心里的圣地,该有多么美?该有多么靓?公元前221年,距今23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宣化,为上谷郡,作为北据胡人的边塞前沿。
)宣化古城门和古城墙[一](“河北之旅”之六十)刘福新宣化未谋面之前早已神往了。
宣化是宣大总督的官衙,地位好生了的?本人最早接触的宣大总督这个官职,不是课本,也不是史籍,而是一本“小人书”(即连环画)。
这本“小人书”(连环画)大概是我十一岁那年(1959年读小学四年级)看到的。
小人书的名字迄今牢牢记得是《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后得知故事素材来自《三言两拍》。
大致内容是:明朝奸相严嵩与儿子严世蕃要置言官沈錬于死地,因为沈錬不畏权奸,屡屡上书弹劾。
严世蕃嘱咐新上任的巡按御史路楷与宣大总督杨顺,寻个理由除掉沈錬。
既然蓄谋陷害,沈錬难逃一死,且遭灭门之祸。
沈錬幼子沈小霞侥幸逃脱。
隐姓埋名,后为童子启蒙为生(教学),印象作深刻的是:不仅读书还射箭,院子里绑了三个草人,用白布标曰:秦奸相赵高、宋奸相秦桧、明奸相严嵩。
于是乎,“宣大总督”这个官衔牢牢地记于心中。
谁知道本人师范毕业后也教了历史课……既然讲到这儿,我有一句特别想说的话:为什么男孩子学历史学得好?听故事多,看小人书多,激起的兴趣多,兴趣积累起来了;反之,女孩子学历史就差得多。
女孩子历史课学得好,特殊情况是有的,但特殊情况极少。
关于宣大总督,我说得不少了。
下面谈宣化古城。
古城宣化,早在秦朝时就称为上谷郡。
换句话说,上谷郡是宣化载入史册以来最古老最响亮的名字。
宣化为历代军事重镇。
有“京师锁钥”、'神京屏翰”之称。
《宣化府志》记载:“宣化全境,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屹险干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蟑,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
”明代为九重镇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号称“九镇之首”。
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的沧桑。
“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身长城”,是人们对古城的赞誉。
虽说“古上谷郡”的建筑已难觅踪迹,却给后人留下了屹立不倒的万米城垣。
当然了,这城垣不是上古时代的,而是明朝的。
明王朝的边塞分为九镇九边,宣府(今宣化)是九镇九边之一,它距北京175公里,处于北京至蒙古地区的最近通道上,九镇之中驻军最多,地位十分显要。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30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
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
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
共29万人。
宣化历史悠久,形势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
从先秦开始,这里是历代府、州、郡、道、县和省、市治所的首府。
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历史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
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
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
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
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
辽改武州为归化州。
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
翌年又改为宣德州。
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
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
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
辖一厅三洲七县。
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
辖3厅10县。
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
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
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
〖城乡建设〗2007-04□编辑/张彬城市文化副刊□狄志惠京西第一府——宣化一“去京师不足四百里”的京西第一府宣化,从地理位置上“全镇,飞狐(关)、紫荆(关)控其南,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屹险于左,云中(大同)结固于右,群山叠嶂,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而弹压边缴,诚北边重镇也”,被清代乾隆皇帝誉之为“神京屏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宣化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在这里筑长城,修城堡,驻重兵把守。
从战国时期的燕长城,到以后的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在宣化周边都留下了遗迹。
特别是明王朝先后18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增修城堡,并在长城沿线设“九镇”,又称“九边”。
宣化是明长城东起第三镇,称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北京八达岭居庸关,西至山西大同西洋河的长城防务。
险要的地理形势,使这段长城修筑的十分坚固,有的地方内外筑有九重城墙。
以宣府镇为中心,按交通线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防区,设卫、所23个。
永乐以后又增设了宣府镇总兵署,为专门指挥作战的领导机构。
辖区内共建墩台(烽火台)1948座,驿站、暖铺、马站、邮馆、急递铺90多座,互连成网,传递军情,构成了系统的军事防御和通信联络体系。
位于咽喉要地的古城,首要之务是保证京师和皇帝的安全,古城宣化,以其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和韵味悠长的人文内涵,吸引世人名播天下。
宣化历史悠久,早在秦朝时就成为上谷郡,明朝时为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清朝时是全国72府之一,如今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京西第一府”。
宣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具有耀眼的光泽和永久的价值,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2所以,在明长城沿线的“九镇”当中,宣化府辖兵最多。
宣化志书记载,仅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北方游牧民族经宣化南侵较大战争就达700多次。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以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众多的帝王都曾先后途经或是专程驻足宣化。
神京屏翰作者:韩铁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9期宣化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京师锁钥” 、“神京屏翰”之称。
尤其明代,宣府镇是生死攸关的边防重镇。
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宣化城建于明代初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城雄阔甲于他郡”,素有“京西第一府”之称。
这一座相当规模城池的兴建,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地带,是蒙古高原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历代为北方军事要地。
宣化城初为土城,规模不大。
它得以展筑,是在明王朝建立初期,被击溃的元朝蒙古部族,仍然窥视中原,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明王朝在长城一线建立了九座镇城,称之“九镇”或“九边”。
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来宣后,城池狭小,不足以居士卒。
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向西,向北,将城池展筑为方圆达二十四里,设有七个城门的大城。
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又增建了城楼四座,角楼四座。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都御史罗亨信奉旨将土城用砖包了起来,并在昌平、泰新、安定、广灵四门外筑起瓮城,瓮城外加筑月城,挖护城河,设护城台二十余座。
从而形成总长12120米雄伟壮观的城池。
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至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共进行较大规模修筑十四次,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次,耗资白银119000两。
如今的宣化古城墙,基本上保存了明代展筑后的规模。
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城内偏东一侧,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定安,西与大新四门通衢,是宣化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
清远楼是一座独具明代特色的砖木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
清远楼自建成以来,进行过两次大修。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投入白银十万两重修清远楼。
宣化古城作文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明、清两代的都城。
古城内的文物古迹有宣化城城楼、城门楼、城墙遗址、寺庙建筑和大量的古建筑遗址等。
宣化城墙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明长城,总长达17公里,城墙周长18公里,高7米,厚2.5米。
宣化城墙共有11座城门楼,其中北门楼是宣化城的第一座城门楼。
在宣化古城内有很多古迹,比如:在大南门外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上就各有一座牌楼,东边的牌楼名为“朝阳”,西边的牌楼名为“夕阳”,它们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牌楼。
在大北门里还有一座古戏台,这座古戏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在宣化古城内还建有许多寺庙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关帝庙和文庙。
在宣化古城内还有一条街叫“府前街”,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很多古建筑。
我最喜欢的是一座二层楼房,在这里很常见,因为它的外表是灰色的。
—— 1 —1 —。
宣化古城九龙壁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宣化市内,是中国北方现存古城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位重要的著名城池,明代长城的“九镇”(又称“九边”)之一,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周长12120米,正方形城堡,为明长城九镇之首,比同时代西安城、太原城还要大。
宣化古城原来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定安门,西有大新门。
城门森严威武,每门墩台上建有城楼,四门外筑瓮城,瓮城之外有月城,月城外挖护城河,设吊桥,南城门外有一周长四里的关城。
城外四角筑高台,建悬楼;四周建有护城台,士卒守卫,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由于年代久远,宣化古城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破坏严重,除拱极楼保护较好,城垣基本保留外,其他城防设施荡然无存。
为保护古城,2005年6月,宣化区委、区政府启动“爱我宣化、修我古城”社会公益活动,目前复建起大新门城台和城门楼,并完成了城门楼两侧各43.8米长马道、西城墙中段北段2175米、南城墙中段177米及城墙西北角角楼,基本复原了宣化古城“京师锁钥”的部分历史旧貌。
下图、宣化古城“大新门”下图、“清远楼”北面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城中轴线上。
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山顶建筑,素有“第二黄鹤楼”的美誉。
悬挂于清远楼二楼的八卦铜钟,铸于明嘉靖18年,重约万斤,钟声可传四十余里。
下图、“清远楼”东面,匾额:耸峙严疆下图、“清远楼”南面下图、“清远楼”西面,匾额:震靖边氛下图、“清远楼”北面,匾额:聲通天籟下图、“清远楼”西、北面下图、“清远楼”门洞内的车辙痕迹下图、“镇朔楼”北面,镇朔楼,又名鼓楼,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因宣府总兵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
北面二层檐下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笔“神京屏翰”巨匾。
下图、“镇朔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下图、“镇朔楼”下图、“镇朔楼”南面下图、宣化“九龙壁”宣化九龙壁建成于公元2001年8月23日,位于牌楼西街。
宣化古城墙介绍
宣化古城墙是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宣化古城墙的简介:
宣化古城建城历史超过1300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城墙是见证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宣化古城墙现存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反映了当时北方边陲城市的军事防御体系。
古城墙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修缮与重建,尤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有过14次较大的修筑记录。
尽管经过岁月沧桑、自然侵蚀以及战乱影响,古城墙的部分区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但至今仍然保留下来了较为显著的遗迹,其中南城门楼——拱极楼保护状况相对较好。
2006年,当地政府开始实施古城修复工程,按照逐段修复的原则对城墙进行维护和恢复,以期重现古城墙的历史风貌,并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宣化古城墙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象征,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军事防御工事以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城墙及周边景区也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当地旅游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河北宣化旅游景点
河北宣化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一些宣化的主要景点:
1. 恶水沟风景区:位于宣化县东南约30公里处,是国家4A
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有壮观的峡谷和瀑布,以及悬崖峭壁和奇形怪状的岩石,景色非常壮观。
2. 青石山风景区:位于宣化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一个以山水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
这里有巍峨的青石山,山上有道教和佛教的圣地,还有清代的古建筑和石刻等文物。
3. 张家园古城:位于宣化县城东南约3公里处,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县城之一。
这里有完整的城墙、城门、街道、衙门、官府等建筑,保留了清代县城的原貌。
4. 桃花山景区:位于宣化县城北约20公里处,是一个以桃花
和自然风景为主的景区。
每年春天,桃花盛开时,整个山谷都被粉红色的花海所覆盖,非常美丽。
5. 大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宣化县北部,是一个以自然风景和森林资源为主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壮丽的山峰,还有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
这些旅游景点都能让游客领略到宣化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的魅力。
同时,宣化还有许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和民俗表演,可以让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宣化博物馆文物介绍如下:
宣化博物馆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西关街,是一座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
宣化博物馆成立于1970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的国家一级文物和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
青铜器是宣化博物馆的特色之一,收藏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鼎、铜壶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时期的“宣化铜鼎”,它是中国历史上铜器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宣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高1.13米,重约300公斤,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寓意深刻,是中国古代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
瓷器也是宣化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瓷器,如唐代的三彩马、宋代的青瓷盘、元代的青花瓶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代的三彩马,它高28厘米,长40厘米,重约5公斤。
它造型逼真,色彩艳丽,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宣化博物馆的重要镇馆之宝。
玉器也是宣化博物馆的特色之一,馆内收藏了大量的玉器,如商代的玉璋、汉代的玉佩、清代的玉雕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代的玉佩,它长18.6厘米,宽5.5厘米,重约230克。
它造型古朴,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书画也是宣化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馆内收藏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如唐代的《女史箴图》、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的《十二生肖图》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它长5.29米,宽24.8厘米,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宣化博物馆的重要镇馆之宝。
总的来说,宣化博物馆是一座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的博物馆,它的文物类型多样,品种繁多,是中国古代文物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宣化博物馆游览日记-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今天我有幸参观了宣化博物馆,并且为此写下了游览日记。
宣化博物馆位于中国河北省宣化区,是一个集展览、研究、保护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对于这次参观非常兴奋。
进入博物馆的大门后,我首先看到了一座仿古建筑,它是博物馆的主楼。
主楼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和庄重之感,让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在主楼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尤其是一些古代家具、陶瓷和青铜器。
这些展品无一不展现出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更加着迷。
漫步在博物馆的走廊里,我看到了一幅幅古代书画作品。
这些作品纵横笔墨之间展示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智慧。
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深刻的意境和寓意,让我沉醉其中。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关于宗教与宗教信仰的展品,增加了我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除了展品外,博物馆还有一个专门的研究中心用于学术交流和研究。
我有幸参观了研究中心,并跟一位博物馆的研究员进行了交流。
他向我介绍了博物馆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使我对博物馆的学术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还告诉我,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业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让我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结束参观之前,我进入了博物馆的礼品店。
这里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纪念品,比如书籍、文具和传统手工艺品。
我买了一本书和一件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并且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
参观宣化博物馆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片土地上的古老和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感动。
我会将这次参观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他们也能有机会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示例2:宣化博物馆游览日记今天我来到了宣化博物馆,准备好好游览一番。
宣化博物馆位于我国北方的河北省宣化县,是一座展示中国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场所。
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一直很感兴趣,所以对于这次游览我充满了期待。
宣化的一处古迹描写作文来到宣化市内,眼前一座古建筑,高大的方型砖石台基像座堡,四面有门洞开。
清远楼竖在其上,楼体为三层绿瓦飞檐环抱,活像造刑别致的宝塔。
只见在大厅的地面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坑,长足有一百多米,宽有七八十米,坑里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着用泥雕塑的武士,虽然是用泥雕塑的,但是一个个跟真人一般大小,仿佛就是活人站在那里正在操练。
你看,他们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蹬前端翘起的战靴,头的右侧都挽成一个发髻。
他们手中有的拿着长矛,有的拿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圆瞪二目,紧闭双唇,神情严肃,栩栩如生,好像在等候和敌人决战;还有许多弓箭手,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半蹲着,有的一手拉弓一手搭箭,威武异常,好像敌人一到便会万箭齐发;坑内还有骑士,他们牵着巴,腰间挎着刀,骑士们精神抖擞,战马千姿百态,有的低头看自己的蹄子,有的仰起头,张开嘴好似长嘶。
整个坑内有上千兵马俑,排成方阵,正严阵以待,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使人看了感到士气昂扬。
这座六棱七级的舍利塔,完全由砖砌成,高约28米,周长约20多米。
塔的每个面上都有几个盘腿而坐、闭目养神的小佛像,这些小佛像栩栩如生,可好看了。
整个塔身稍稍向西北倾斜。
据老人们说,这是因为我们这里常刮西北风,为使塔身在若干年后渐渐竖直,建塔时特意设计的,整座舍利塔,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十分美丽。
还是在1956年5月,我国地质工作者挖开了地宫的金刚门,揭开了地下宫殿的秘密。
我们进入人字形的金刚门,犹如走进冰库一般,这就到了地下宫殿了,它距地面27米,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分前、中、后、左、右五殿。
穿过金刚门是前殿。
迎面是一扇高大的汉白玉石门。
我无意地推推石门,竟呆住了:“这样巨大的石门,怎么这样轻便,开头自如?”我带着满腹疑问看了说明。
石门高3.63米,宽1.7米,重约四吨,门轴一边厚度约是门边部分的两倍。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古代石匠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原理,加粗门轴,从而使8千斤重的石门能够开关自如。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30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
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
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
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
共29万人。
宣化历史悠久,形势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
从先秦开始,这里是历代府、州、郡、道、县和省、市治所的首府。
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悠久历史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
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
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
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
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
辽改武州为归化州。
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
翌年又改为宣德州。
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
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
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
辖一厅三洲七县。
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
辖3厅10县。
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
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
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后察哈尔省在宣化成立。
省会设在宣化。
1946年1月设宣化市。
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
恢复察哈尔省建制。
省会迁张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为张家口市辖区至今。
二、形势险要宣化位于冀北山间盆地边缘,地势险要,气势顽固,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诚如旧志所述“宣化全境飞孤(今山西代城飞孤关)紫荆(今河北易县紫荆关)控其南;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屹险于左;云中(大同)固结于右,群山叠障,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
素有“神京屏翰”之称。
据志书记载概略统计,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达70多次。
所以历代汉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并选派重兵固守。
特别是明王朝先后18次增筑和修葺长城,沿长城设九镇驻兵防守。
其中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同长达1030里的防守任务。
洪武、隆庆年间宣府驻扎新旧官军达151452人。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驻宣府。
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镇国府第。
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时均路经宣化。
乾隆皇帝亲书《神京屏翰》巨匾,悬挂于镇朔楼上。
据《宣府镇志》载:嘉靖年间,宣化城内有军户127497人,官户4551人,民户2035人。
由此可见,宣府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城”。
三、人杰地灵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
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
据《宣化县新志》载: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
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
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堂(现宣化一中前身)。
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命活动。
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从中学堂挑选吕复等19人及州县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学,开辟了旅外求学之先声。
由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宣化涌现了大量历史文化名人。
仅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6人、举人113人、武举人165人、贡生390人。
诸如: 孙世芳:进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编篡《宣府镇志》。
张镗:进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进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门总兵元帅。
张世卿:地方绅士出身,曾任大辽国国子监,监察御史,死后葬于宣化区下八里村北。
郭维城:清末举人出身,曾任柳川书院院长,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任府城教育会长。
深得地方学子拥戴。
马信:1917年生于宣化城内,1936年高中毕业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
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谷凤翔:龙关人,宣化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监察部长,司法行政部长。
现为台湾察哈尔同乡会理事。
筱桂挑:女,晋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宣化晋剧团团长,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严于治艺,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1973年去世。
四、灿烂文化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
宣化历史悠久,遗存在地上、地下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
现在,宣化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库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100余件。
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
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式的宏伟建筑。
面宽三跨间,外观三层,楼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
墩台下的十字券洞与宣化城四门通衢,与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
券洞内的500年前的铁轮车辙依稀可见。
楼体造型别致新颖,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
楼上悬有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高2.5米,重万斤,钟声宏亮悠扬,可传声40里。
楼的东、西、北三面悬挂《耸峙岩疆》、《震靖边氛》、《声通天籁》木制匾。
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博士在《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一书中,曾向全世界做过介绍。
1984年大修后的清远楼,青砖碧瓦,玲珑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观。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北距清远楼200米。
建于明正统5年(公元1440年)。
系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
面宽五跨间,楼高二层15米。
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
二层檐下有两块匾额。
南曰《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故名。
北曰《神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书,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
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径1.4米。
廊下立有4幢石碑,记述宣化历史和修建镇朔楼经过。
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楼:又名著耕楼,昌平门楼。
建于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
置于宣化城墙之上。
为城防建筑。
楼高14米。
楼体二层,墩台9米。
下有南北走向券洞。
与清远、镇朔两楼成一轴线。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城:始建于唐朝。
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筑包砖。
展筑后的宣化城垣为正方形,每边六里多,周长24里有余。
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
通高3丈5尺。
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
其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
现在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
为全国少有明城之一。
已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长城:始建于秦明,位于宣化北部与崇礼县为界,经人头山由张家口入境,境内长52公里。
在永乐至万历年间重修加固。
因这段古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北,故又称“二道边”。
系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河湾遗址:位于宣化城西南60公里处的泥河湾村。
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化石丰富。
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万年)哺乳动物化石。
为举世公认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
是研究地层变动、构造和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重点地区,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寺:位于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环山坡下,有原山凿就的多宝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数十;石窟三个,内凿大小石佛300个余尊,兴建年代不详。
但《宣化县志》记载,明龙庆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龙王殿、三宫殿及禅房等。
山上林木丛葱郁,风景优美。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五龙壁:在宣化师范学校(原弥陀寺)内,全高4.5米,宽4米,中间是飞腾于云涛雾海中的五条砖雕巨龙。
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飞禽走兽,两边是奇花异草。
为清初雕刻艺术珍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城内西南隅(现驻军占地)。
该塔始建于元朝。
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
塔身高14米。
为五级8面。
下有莲花座,顶部为铸铁宝顶,各角有合角吻兽,造型美观,工艺精细。
据考立化祖师系日本国佛教日莲宗传人日持上人。
为弘扬南无妙法莲花经,西渡中国,担任立化寺主持。
并于立化寺坐化圆寂。
在日本佛教界颇有影响。
近几年来多有日僧前来朝拜。
现为张家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上谷郡牌坊:位于天泰寺街东口。
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两柱单孔歇山布瓦建筑。
牌坊上方雕有五层九踩斗拱。
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个楷书大字。
字体雄浑有力。
刀工精湛道劲。
相传为清宣化知府方观承所书。
牌坊建筑纤巧玲珑,结构严谨,别具一格。
原为省级重点文物,可惜毁于“文革”。
现在重新规划设计,正待恢复建筑。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宣化牌楼西街天主教堂东侧。
始建于1930年,院落为中西结合的三进四合院。
1943年日伪宣化省公署所在地。
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国第一个省级民主政府在这里诞生,为省府办公驻地。
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恩寺大殿:位于镇朔楼西侧百米处。
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筑艺术特点,为宣化地区唯一庑殿顶式建筑。
顶部为黄色琉璃瓦。
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
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壁画墓群:位于下八里村北。
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后,最近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
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
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
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
墓群中的壁画技艺之高。
墓室结构之新颖考究,随葬品之丰富多彩,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在辽代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颇有研究观赏价值。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抢救出两座辽代壁画墓,出土了铜丝网络和木偶真人雕像,这在河北省属首次发现,为研究辽代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会堂等一批古代建筑和遗址,也有待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双保护、开发、利用,使历史文化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