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1节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5
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与科学养育引言: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家,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良好的注意力能力将为幼儿的学习、思考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幼儿的注意力特点、科学养育方法以及具体培养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注意力的特点幼儿的注意力发展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帮助幼儿培养注意力至关重要。
1.1 短暂性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只能集中在某个事物或活动上几分钟,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
1.2 稳定性较差幼儿的注意力较为不稳定,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转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
1.3 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幼儿对于新鲜刺激更容易产生兴趣,但对于重复性、单调性的刺激则很容易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注意力衰减。
二、科学养育方法为了有效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采用一些科学的养育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注意力习惯。
2.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2.2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注意力特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避免时间过长导致幼儿注意力的疲劳和衰减。
2.3 多元化的刺激与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刺激和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稳定性。
2.4 游戏化的学习方式采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积极参与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这样能够使幼儿在快乐游戏中获得满足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具体培养技巧除了科学的养育方法,家长和教育者还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的培养技巧来帮助幼儿发展和提高注意力。
3.1 视觉培养利用视觉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如通过观察图画、拼图等游戏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
3.2 动作培养通过进行各种动作游戏和体能训练,可以锻炼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行动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集中注意力。
第一章心理学(简答题)第一节概述:1.简述婴幼儿发展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第二节儿童发展理论:1.简述成熟势力说的主要观点及启示2.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3.简述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4.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5.简述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点。
6.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第三节婴幼儿的身心发展1简述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2联系实际谈谈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4—5、5-6)3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第五节幼儿认知发展1.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2.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3.简述幼儿注意的发展策略4.颜色视觉发展的特点5.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6.简述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有哪些特点?7.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8.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力9.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10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的发展特点11.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12.简述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及其原因13.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14.简述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15.中班幼儿的分类特点是?教师应如何进行教育?(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特点)16.幼儿掌握概念的方式和特点17.简述学前儿童理解力发展的特点18.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19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20什么是口吃?什么原因导致口吃?如何解决?21情绪有哪些特点?幼儿情绪发展有哪些趋势?22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方法23防止和疏导幼儿不良情绪的措施24控制幼儿消极情绪的方法2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6请指出幼儿的气质类型和和相应的教育措施27请简述学前儿童性格的年龄特征。
28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9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及相应的结果30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31依恋的类型有哪些?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32简述学前儿童同伴的作用33幼儿的同伴类型有哪些?如何帮助幼儿处理好和伙伴的关系34简述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
35简述幼儿性别角色发展阶段与特点36简述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37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注意的基本特点1.引言1.1 概述学前儿童是指处于3-6岁之间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注意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学前儿童的注意特点对于设计合适的学前教育课程和活动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表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首先,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由于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专注时间往往较短暂,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
其次,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受干扰。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很容易被外界的噪音、人群或其他干扰因素所吸引,导致注意力分散。
此外,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呈现出一定的片断性,他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从一个对象或任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或任务上。
最后,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易受情绪的影响。
他们的情绪波动较为频繁,当情绪处于较低或较高状态时,他们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
了解了这些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引导他们的注意力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生动的学习环境来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我们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时间,以提高他们的专注力持续时间;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绘画和音乐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前儿童提高注意力的稳定性和集中度。
总之,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为他们的学前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文章的内容,介绍学前儿童注意的基本特点的重要性,并阐明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儿童注意的定义,二是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阶段。
首先,对学前儿童注意的定义进行解释和说明,可以包括对注意的概念、特点和表现形式的描述,以及注意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
其次,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和神经发育的特点,详细介绍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阶段,包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抗干扰能力和专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
幼儿注意集中的时间中公摘要:一、幼儿注意力的概念与重要性1.注意力的定义2.注意力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二、幼儿注意力的特点1.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2.注意力容易分散3.依赖外部环境三、提高幼儿注意力的方法1.创造有秩序的环境2.设定明确的目标3.增加互动与参与4.适度引导与激励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1.家长与教师的沟通2.共同制定注意力培养计划3.定期评估与调整正文:幼儿注意集中时间较短,这是由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注意力主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因此,关注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幼儿注意力的概念。
注意力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幼儿阶段,注意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到情绪、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我们要了解幼儿注意力的特点。
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10-15分钟左右。
此外,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散。
因此,在培养幼儿注意力时,要尽量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同时,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使幼儿明确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
针对幼儿注意力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首先,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其次,通过增加互动与参与,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思考,从而提高注意力。
此外,教师和家长还应适度引导和激励幼儿,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
最后,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对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注意力培养计划,并定期评估幼儿的进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关注幼儿注意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创造有秩序的环境、设定明确的目标、增加互动与参与以及适度引导与激励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说课稿幼儿的注意力是他们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讨论幼儿的注意力特点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幼儿的注意力。
一、幼儿的注意力特点幼儿的注意力是短暂而不稳定的。
他们往往不能持续专注在一个任务上多长时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或他人的干扰分散注意力。
这是因为幼儿大脑的神经发育尚不完善,难以在长时间内维持高度的思维活动。
幼儿的注意力主要是感觉性的。
他们对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喜欢通过观察、听觉、触觉等方式来接收信息。
这也导致幼儿对一些抽象的或较为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
幼儿的自主性和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注意的动力。
幼儿天生充满好奇心,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的注意力,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幼儿的注意力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避免外界的噪音和干扰。
合理安排教室的布置,设置各种学习材料,可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
2. 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幼儿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反应。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游戏活动、多媒体展示等,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增强他们的注意力。
3. 分散注意力由于幼儿的注意力短暂,教师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将学习任务分成较短的时间段,并在任务之间设置一些活动,让幼儿休息和放松一下。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恢复注意力,更好地参与学习。
4. 引导注意力的注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幼儿注意一些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
例如,在讲解故事时,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关键点,或者给予幼儿更多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增加幼儿的投入感。
5. 鼓励和奖励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奖励。
及时表扬幼儿的努力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说课稿幼儿的注意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力。
我们将从幼儿的注意力特点开始,然后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幼儿的注意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通常只能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特定的任务上几分钟。
这是因为幼儿的大脑仍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都较低。
然而,注意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在教室中,降低噪音和干扰因素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专注,创造出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此外,有条理和清晰的物品摆放可以减少幼儿的分散注意力。
其次,游戏和互动是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有趣的游戏,幼儿能够在学习中保持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团队游戏,让幼儿参与其中,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合作精神。
另外,观察和模仿也是帮助幼儿发展注意力的关键。
幼儿往往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
通过观察和模仿,幼儿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集中力。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和模仿,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身体动作和语言表达的示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此外,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也是提高他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幼儿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艺术材料,并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的创作,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专注力。
最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至关重要。
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可以帮助幼儿保持精力充沛和集中注意力。
同时,定期的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总结起来,幼儿的注意力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游戏和互动,观察和模仿,培养艺术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也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注意力。
简述幼儿无意注意发展的特点1.引言1.1 概述幼儿期是人类认知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其中幼儿的无意注意也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意注意是指幼儿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情况下,主动接触和关注周围环境的现象。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
幼儿无意注意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的无意注意具有广泛性和随机性。
幼儿在接触外界环境时,往往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没有特定的方向和目标,更倾向于在各种刺激中不断转换。
其次,幼儿的无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
由于幼儿在认知上的限制,他们的无意注意往往不能持续较长时间,容易被其他的刺激所吸引而转移。
再次,幼儿的无意注意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
幼儿在注意力的控制上还不够成熟,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光线等刺激所干扰,导致无意注意的中断或转移。
最后,幼儿的无意注意呈现出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无意注意的特点和表现上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个体发展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有关。
总的来说,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包括广泛性、随机性、持续性较短以及易受外界刺激干扰等。
了解和理解这些特点对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应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大致内容安排,下面是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展开,通过对幼儿无意注意的定义和发展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具体而言,本文的组织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二节正文部分将从两个方面对幼儿无意注意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在2.1节对幼儿无意注意的定义进行说明,通过清晰地界定概念,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接着,在2.2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包括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幼儿无意注意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在第三节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幼儿无意注意的特点,并提出对其发展的意义和影响的思考。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征
答: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①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同时也是最初级的注意。
外来的强烈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视线转向刺激物,就是最初的定向性注意。
儿童大脑皮质的逐渐成熟,是注意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注意选择性的发生发展。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注意的选择性表现在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
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期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以及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儿童的注意最初只有无意注意。
定向性注意和婴儿的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无意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无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注意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语言和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在幼儿期,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的注意发生更大变化,同时,使儿童心理能动性大大增强。
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以下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目录•幼儿注意力的定义与特点•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方法•幼儿注意力的训练游戏•幼儿注意力的问题与对策•幼儿注意力的案例分析幼儿注意力的定义与特点•幼儿的注意力是指幼儿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对特定事物的关注和集中能力。
这种能力是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什么是幼儿的注意力011. 注意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来说,3-6岁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但具体情况会因个体差异而异。
022. 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的动静、声音所吸引,从而分散注意力。
033. 注意力与兴趣密切相关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而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则容易分心。
幼儿注意力的发展特点2. 有意注意这种注意需要幼儿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去维持,如专注听老师讲故事、完成一项拼图游戏等。
1. 无意注意这种注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幼儿付出额外的努力,如看到新奇的事物、听到突然的声音等。
幼儿注意力的分类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注意力集中是学习的基础01注意力是认知和感知的基础,只有当幼儿集中注意力时,他们才能充分地接收和处理信息,进而高效地学习。
02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03培养专注力幼儿期是培养专注力的关键时期,通过训练幼儿的注意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专注于任务。
注意力与学习效率促进思维发展注意力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当幼儿集中注意力时,他们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促进记忆力发展注意力是记忆的基础,只有当幼儿集中注意力时,他们才能记住所学的知识。
通过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注意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心理学——注意的概念和分类一、简介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注意”是幼儿心理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也是认知功能的基础。
本文将从注意的概念入手,介绍幼儿注意的特点、发展过程以及分类,为幼儿心理学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注意的概念1. 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并集中精神能量对某一对象进行深入思考或分析的心理过程。
2. 注意的特点•有选择性:选择性是注意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个体能够根据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对象上。
•集中性:集中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对象上,排除其他干扰。
•分配性:注意可以自主分配,个体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分配注意力,使得多个任务能够同时进行。
•持久性:持久性是指个体保持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不同任务对持久性的要求也不同。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1. 幼儿注意的特点•注意力的不稳定性:幼儿注意力往往难以持续聚焦,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
•注意力的易分散性: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缺乏维持长时间注意的能力。
2. 幼儿注意力的发展过程在幼儿期,注意力逐渐从简单的自发性注意向主动控制的有目的性注意发展。
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游戏、学习等活动,逐步提高注意力的持久性、选择性和分配性。
四、注意的分类1. 按注意力的内容分•持续注意:指持续关注某一对象或任务。
•分散注意:同时关注多个对象或任务。
2. 按注意力的方向分•外向注意:关注外界环境,接收外界信息。
•内向注意:关注内在世界,思考、回忆等。
3. 按注意力的稳定性分•稳定注意:持续关注某一对象或任务,不易受干扰。
•不稳定注意:注意力容易被外部刺激干扰,难以集中。
五、教学设计基于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教学设计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 设置任务简单明了,符合幼儿认知水平。
-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活动有声有色,丰富幼儿体验。
- 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强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投入。
第五章幼儿的记忆第一节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教学目的掌握什么是记忆及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掌握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二、教学重点记忆及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四、授课时数:1五、教学流程导入课题:幼儿的记忆什么是记忆?幼儿记忆发展有何特点?记忆与幼儿的活动发展有什么关系?讲授新课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
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
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
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
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
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
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
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
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1.表象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
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如幼儿老师在家里休息时仍有班上小朋友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这形象就是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特征(1)直观性(形象性)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
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
然而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如:虽然见过南京长江大桥,脑中有长江大桥的表象,但那仅是对大桥的轮廓和大致的长度有印象,远不如你亲自在大桥看到的那么具体、鲜明。
(2)概括性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
如表象中的“房子”的形象,一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
但它又确实具备了房顶、墙壁等“房子”所共有的特征,它是各种各样房子的积累,概括成了“房了”的表象。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1.记忆在幼儿生活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奶瓶喂幼小的孩子吃奶,当孩子一看到奶瓶,就作出吃奶的反映。
这是他知觉的经验在起作用,对奶瓶的知觉和过去的经验建立了联系,依靠的就是记忆。
2.记忆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无论是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孩子都是在进行着想象,而这想象的“原材料”就是通过记忆而在幼儿脑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
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又谈何游戏呢?如“南京长江大桥”的搭建,如果没有幼儿头脑中的“原形”,孩子就无法进行这个活动。
3.记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
而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不开记忆。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
如果幼儿没有记忆,那么就可能出现老师“现在”、“将来”永远在教孩子认识“小兔子”、“小猫”,孩子则永远处在“今天”的学习阶段。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幼儿记忆发展有哪几个特点?记忆主要是以再认和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由于神经系统特别是额叶的成熟,口头言语的迅速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记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记忆的目的不明,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①客观对象的性质。
如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识记;②客观对象和主体的关系。
如幼儿感兴趣的,能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以及成为幼儿活动对象的都易被幼儿识记。
反之,幼儿则不易识记。
可以说,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多数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持终身。
由此而知,人们早期获得的知识大多是无意记忆的结果。
其二为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其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如幼儿老师常要求小朋友背诵一些简单的儿歌,到中大班,又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要他们回忆星期天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有意识地教育和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当然,这些必须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能力发展很快,与之相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
中、大班幼儿不仅能努力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材料,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方法来加强记忆。
如:一位5岁的幼儿,在听了老师对他的嘱托以后说:“请你再讲一遍,要不,我会忘的。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
这是因为在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和孩子自身的运动有关,若不记住,严格遵守,则不能再次参加游戏,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主观上,他会努力去记规则,而在一般实验中,却是主试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他是被动的,因此记忆积极性就不高。
所以幼儿活动的动机,深深影响他记忆的有意性和记忆的积极性。
(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
其中,形象记忆又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
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的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都需运动记忆。
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
如吃奶时身体被抱成一定姿势,形成条件反射,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如:在幼儿园中被关过小黑屋的孩子,此段恐惧的情绪经历不易忘去。
可以说: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结果。
整个幼儿期,幼儿记忆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性。
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如:我们对定理、公式等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
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
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
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材料(见表5.1)。
同时,对于各年龄段儿童来说,无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并且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
这种现象与儿童言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有关。
但是,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很低,言语尚不能在词语记忆中独立起作用,所以幼儿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词语逻辑记忆。
表5.1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一)有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词,都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见表5.2)。
原因在于前者有语词参加。
对于熟悉的事物,儿童一般都掌握了它们的名称,因此在记忆中形象和语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幼儿在记忆熟悉的词时,由于他们对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往往也是熟悉的,一提到词,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就会马上呈现在头脑中,成为词语记忆的形象支柱,因此,记忆效果明显优于记忆生词。
可见,形象与词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表5.2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二)(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幼儿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因而他们往往只能记住一些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因此机械记忆表现突出。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
4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且言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此时,他们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了,他们也会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改造。
如复述故事时,他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进行逻辑加工,有时会用熟悉的词来代替较生疏的词,有时省略或加进某些细节。
这都说明①幼儿开始有意义记忆,而且在发展。
②实验表明,幼儿的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见表5.3)。
表5.3不同年龄幼儿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图片的百分比比较为什么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原因在于:进行意义记忆,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
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
这样,通过已有的概括性联系进行识记,效果可以提高。
这两种记忆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对于某些不能理解或很陌生的材料,机械识记的材料就多些;对理解或熟悉的材料,就可运用意义识记。
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