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_第4章_成本性态分析4
- 格式:ppt
- 大小:811.50 KB
- 文档页数:97
第一章总论成本是一个典型的价值范围。
成本的经济本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资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建的现。
即: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资的资本的总和。
狭义成本(理论成本):是指商品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以价值表现的各样耗资,也称或:成本是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耗资的、用钱币表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相当于己创建的价值的总和。
4. 马克思所说的“赔偿价值”,就是商品的成本价钱,同时也是商品成本。
广义成本:除狭义成本外,还包含管理生产和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样耗资。
美国会计学会(AAA)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单位加以权衡。
美国会计师协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获取货物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或转移其余财富、发务或发生欠债,而以钱币权衡的数额。
《日本成本计算标准》对成本的定义:成本的本质是经营者为获取必定的经营成本而耗费的的价值。
成本的作用:成本是赔偿生产耗资的尺度;成本是总和反应公司工作质量的重要经济指标成本是拟订商品价钱的基础成本是公司进行决议的重要依照成本是区分生产经营耗资和公司纯收入的依照。
最早的成本会计发源于英国。
成本会计的发展:1)初期成本会计阶段(1880年—1920年):一:成立了资料核算和管理方法二:成立了工时记录和人工成本计算方法三:确定了简短花费的分派方法四:利用分批成本计算法和散布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成本会计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弹性估算是近代成本会计的重要进步,也是节俭间接花费的最好方法。
1952年美国会计学家倡议责任会计。
美国会计学家在20世纪80年月后期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月,英国学者西蒙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
18.成本会计的对象是: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时期花费工业公司生产经营过程包含:供给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为生产必定种类、必定数目商品而发生的各样生产花费支出的总和。
销售花费包含:公司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差旅费、广告宣传本公司商品而专设销售机构的员工薪资薪酬、近似薪资性质的花费、有关的业务费等。
一、概念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在成本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全部成本最终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的成本函数模型。
二、成本性态分析的特点成本性态分析就是要用特定的办法,对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选择采用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直线法等技术,将所有成本都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二大类,但由于相关范围的存在,成本性态分析通常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等特点:1、相对性。
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企业之间可能具有不同的性态。
这种相对性决定了不同企业都有着区别于其它企业的不同的成本特性;2、暂时性。
是指就同一企业而言,同一成本项目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性态。
将产品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本条件是“相关范围假定”,然而,从长远看,任何一种成本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不变,也不可能与业务量永久地保持线性关系,传统成本性态划分是传统管理会计目标及行为短期性的体现。
此外,传统成本性态将固定成本简单地作短期的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的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多项活动的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三、成本性态分析的成本分类:按照成本性态,通常可以把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一)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及一定产量范围内,不直接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固定成本总额不因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单位固定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会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动。
固定成本按其支出额是否可以在一定期间内改变而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总额因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变动成本)不变。
变动成本也可以区分为两大类:技术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
(三)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就是“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管理会计系列讲解之三——成本性态分析》讲义讲解提纲:一、成本性态分析概述二、成本性态分类三、成本分解方法第一课时一、成本性态分析概述成本性态分析,就是研究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性,分析考察不同类别的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特定的数量关系,把握业务量的变动对各类成本变动的影响。
由此可见,成本性态分析问题,实际上就是将成本按其同业务量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的分类。
它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的前提。
所谓成本性态,也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变动与业务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业务量的某种变动,与其相应的成本的某种变动之间具有一定的依存性。
二、成本性态分类1.固定成本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保持不变的有关成本,如厂房、建筑物折旧,设备租金,管理人员工资等。
一般以总额表示。
其特点是:(1)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不受业务量变动影响;(2)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将相应降低或升高。
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固定成本还可进一步划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也叫“经营能力成本”,指同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形成及其正常维护相联系的有关固定成本。
这类成本的发生及其数额的多少,直接受企业已经形成的生产、销售能力和已经建立的基本组织机构所制约,在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因而,它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
通常这部分成本不受企业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
典型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如按年限法计提的折旧费等。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叫“随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由企业高层的管理者按照经营方针的特殊要求,经确定未来某一期间的预算额所形成的有关固定成本。
这类成本的发生及其数额的多少服从于不同期间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取决于管理者本人对不同费用项目所做的具体预算。
典型的酌量性固定成本如广告费、研究开发经费等。
对于这部分固定成本可从降低其绝对额的角度予以考虑。
【例题】固定成本性态模型已知:甲企业只生产一种A产品,原来一个月的最大生产能力是400件。
《成本管理会计》第四章管理会计基础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共13 题1、销售收入为20万元,贡献边际率为600,其变动成本总额为()万元。
A . 8B . 12C . 4D . 16参考答案:A2、在历史资料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方法中,计算结果最为精确的方法是()。
A . 高低点法B . 散布图法C . 回归直线法D . 直接分析法参考答案:C3、当企业的销售量或者销售额在盈亏临界点时,企业利润为()。
A . 等于0B . 大于0C . 小于0D . 不确定参考答案:A4、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时()。
A . 不将其作为费用B . 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全额列入利润表C . 将其作为期间费用,部分列入利润表D . 在每单位产品间分摊参考答案:B5、利润=(实际销售量-保本销售量)×()。
A . 贡献边际率B . 单位利润C . 单位售价D . 单位贡献边际参考答案:D6、企业预测分析的起点和基础并且也是企业编制预算的基础的是()。
A . 销售预测B . 利润预测C . 成本预测D . 资金预测参考答案:A7、某企业每月固定成本1000元,单价10元,计划销售量600件,欲实现目标利润800元,其单位变动成本为()元。
A . 10B . 9C . 8D . 7参考答案:D8、在管理会计的定价决策中,利润无差别点法属于()。
A . 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方法B . 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C . 以特殊要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D . 定价策略参考答案:B9、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6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4元,单位销售和管理变动成本0.5元,销量为500件,则其产品贡献边际为()元。
A . 650B . 750C . 850D . 950参考答案:B10、如果某企业连续三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分别为10000元、12000元和11000元。
则下列表述中唯一正确的是()。
A . 第三年的销量最小B . 第二年的销量最大C . 第一年的产量比第二年少D . 第二年的产量比第三年多参考答案:B11、在应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时,选择高点坐标的依据是()。
《管理与成本会计》名词解释:上篇.成本会计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成本预测:是依据成本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依存关系,运用预测理论和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的一定产品或某个项目、方案的成本水平、成本项目进行科学的测算,以便为成本决策、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提供及时的、有效的信息和依据,避免决策、计划和控制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2、成本决策:是指用决策理论,根据成本预测及有关成本资料,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抉择最佳成本方案的过程。
3、成本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总预算的一部分,它以货币形式规定企业在计划期内产品生产耗费和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以及相应的成本降低水平和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的书面方案。
4、成本核算: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
5、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目标行为。
6、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分析方法。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7、成本考核:是指定期考查审核成本目标实现情况和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结果,全面评价成本管理工作的成绩。
8、记录型成本会计:早期的成本会计仅限于对生产过程的生产消耗进行系统的会计和计算,也称记录型成本会计。
9、经营型成本会计:现代的成本会计发展重点由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到事前预测、决策和规划,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定额管理:是指利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管理方法。
2、生产费用:是指在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发生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耗费,也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的劳动报酬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