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 格式:ppt
- 大小:949.00 KB
- 文档页数:12
这是迄今为止仍在欧美各国广为流行的一种心理治疗----学派和方法。
弗洛依德先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即提出人在不知不觉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心理过程,它和意识一样,主宰着人的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
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
前意识是内容,只要借助于注意,就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
但无意识里的内容,要想进入到意识中去,就会受到抗拒,似乎有某种主动力量压制着这种观念。
为了说明这些概念,弗洛依德曾用一个客厅和它的接待室作比喻:在接待室里,有无数无意识观念争着要进入客厅,但门口的检查者只允许那些“善良者”进入。
一旦走进了客厅,就等于进入了“前意识”,它们就可以得到“自我”的注意。
那些被检查者拒之门外的无意识观念,经过乔装打扮,或则在入睡的条件下进入梦境,或则在心理异常的情况下,以异常的力量压倒检查者强制闯入意识之中。
弗洛依德还提出了一种“里比多(Libido)”,理论,他把从婴儿、幼儿到成年的性本能分为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在早期,人的性欲尚未直接与生殖机能相关联,而是通过身体的一定的催情部位来得到满足。
例如,婴儿的早期性欲主要集中于口部,从吸吮中获得满足,称为“口唇期”。
以后,感觉到了排泄器官的刺激作用,常在排泄时感到快感,这种性欲集中于肛门的现象称为“肛欲期”。
幼儿逐渐认识到两性的差异,称之为“崇拜性器期”。
成年后,性器官发育成熟,称为“生殖期”。
在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个“潜伏期”。
上述每一阶段都不同的特点,而每当性欲固定在某一催情部位(口唇、肛门、生殖器等)时,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
弗洛依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它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它我”位于无意识的最深层,是行为动力的源泉;“自我”存在于意识之中,它以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它我”的需要;“超我”是最高级的部分,它可以改变“它我”的冲动,使“自我”的作用符合良心与理想、道德、法律等的要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读后感读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就感觉像是在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神秘迷宫,而弗洛伊德呢,就像是那个手持蜡烛,在前面带路的怪咖探险家。
首先得说说他的意识层次理论,这就像是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座冰山。
意识呢,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一小角,这部分我们平常都能觉察到,就像我们知道自己现在在想什么,要去做什么。
而潜意识就像是藏在水面下那巨大无比的部分,这里面装满了各种被压抑的欲望、记忆和情感,就像一个装满宝藏(也可能是小怪兽)的大仓库。
前意识则像是个看门人,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晃悠,有些东西经过它的允许就能从潜意识跑到意识层面,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突然“灵光一闪”,那可能就是前意识放行了某个原本在潜意识里的想法。
这个理论让我觉得自己好像都不了解自己了,原来我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么多被隐藏起来的小秘密,我还以为自己是个透明人呢。
再说说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像是个任性的小婴儿,遵循着快乐原则,只想着怎么让自己舒服,想干嘛就干嘛,才不管什么道德和规矩呢。
就像我有时候特别想吃甜食,那种冲动简直就是本我在大喊:“给我糖,现在就要!”自我就比较像个成年人了,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和外界之间调和。
它得考虑,我要是吃太多糖会不会长胖啊,会不会得糖尿病啊,所以它会控制本我的冲动,告诉它:“兄弟,悠着点,咱得现实点。
”超我呢,就像是个严厉的道德导师,遵循着至善原则,整天在那念叨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如果我偷吃了别人的糖,超我就会出来谴责我:“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是不道德的!”这三个人格结构在我脑袋里整天打架,有时候本我赢了,我就放纵一下;有时候超我占上风,我就规规矩矩的;而自我就在中间努力维持着平衡,可真不容易啊。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也特别有趣。
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成好几个阶段,从口唇期、肛门期到性器期等等。
刚开始看到口唇期的时候,我还觉得有点搞笑,说婴儿通过吸吮、咬东西来获得快感,这也太奇怪了吧。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探索潜意识来揭示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我们意识不到的思想、欲望和记忆。
这些潜意识内容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往往被我们自己所忽视。
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潜意识,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是“性欲”,他认为性欲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包括对性的渴望和对权力的追求。
他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分别代表个体的本能力量、自我意识和道德约束。
这三个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即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和焦虑时,采取的一些心理策略来保护自己。
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否认等,它们帮助我们避免面对痛苦和不安。
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内心世界的工具。
通过探索潜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动机,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精神分析也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而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重要的突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然而,我们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探索潜意识来揭示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我们意识不到的思想、欲望和记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梦是‘皇家路德斯’的门,我们通过这扇门移民到人类精神的土地上。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当代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
他是精神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他对梦、情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和方法,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他的精神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性格分析理论等内容。
一、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意识层是人们可以自觉和理性体验到的部分,包括个体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潜意识层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不易控制、没有意识的一部分,黑暗的心理区域,包含着经验、欲望等力量,不断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无意识层则是在潜意识之下的最深层次,包括思想、冲动、欲望等,是个体感到不舒服的潜在原因,通常出现于睡眠、意外等特殊情况下。
弗洛伊德通过对精神结构理论的探讨,深入挖掘了个体内深层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二、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肛门、生殖器”三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人们的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口腔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
每个阶段有自己的重点和问题,如口腔阶段注重嘴唇、舌头和口腔等部位,表现为口红、口香糖等;肛门阶段注重大便和肛门控制,表现为报复和控制等;而生殖器阶段则是成熟和稳定的阶段,其中爱和性是优势。
三、性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格是由三个要素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一部分能量,它是个体特有的,同时它也包括了个体存在的本能需求、冲动等;自我是一个判断、规划和指导的部分,是本我与外界互动时,提供制约和调整的功能;超我则主要由个体内部的道德、规范等构成,它是个体的道德监管者,对于个体的言行行为具有约束力。
最后,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很多有关性格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爱和死亡,人的性格和行为是通过这两个本能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即求生残留和性的冲动。
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感悟(5篇范例)第一篇: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感悟《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周泉严泽胜赵强海译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0,10图书馆编号:213654856 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读后感我所读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所做的演讲,正如序言所讲:“这一卷是我在1915-1916年和1916-1917年两个冬季学期给不同性别的医生和一般听众所进行讲演(在大学里)的忠实再版。
”能使人们了解精神分析或是能引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和重视精神分析的价值。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动作倒错,介绍了日常生活发生的一些口误、笔误、误听、遗忘等,为什么会发生动作倒错,这些动作倒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第二部分,梦,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独创建树,并对梦的解析过程中形成了弗洛伊德的重要理论,在这一部分讲了梦的价值,形成原因,以及所反映的东西。
第三部分,神经症通论,这部分就是弗洛伊德的重大理论成果,在这个过程可以了解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并对精神分析有一颗自己的轮廓和看法,并从中学到许多,自己的思维感触良多。
下面详细的介绍每一部分的内容,以及我看过的感受和看法。
第一部分、动作倒错起先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第一感觉枯燥,没有来的有些抵触,再者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力比多”的成分居多。
但在看的过程,开始有了兴趣,它并不是纯理论性的东西。
在里面穿插了许多例子,有助于理解和揣摩,并根据其中的例子反映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动作倒错现象,并对其现象的实质的了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冰山理论...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
1、本我: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
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本我论据快乐原则进行运作,2、自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自我则追求现实。
自我的功能就是论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
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运作——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
依据现实原则,来自本我的能量可能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依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
这样的运作方式与快乐原则并不矛盾,而只是代表了满足的暂时中断。
用乔治.伯纳.肖的话来说,自我的发挥其功能时要“能够选择最大利益的路线而不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
自我能够把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相应地发展出知觉和认知的技巧,知觉更多的事物和思考更为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们能够从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考虑从长远来看什么是最好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三大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它是探究精神病理的核心,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为三大部分: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和技术理论。
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把人的精神结构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意识层、潜意识层和超意识层。
意识层是最接近自我意识的层次,潜意识层是潜意识的层次,包含许多潜在的性格特征,而超意识层是超越意识,也就是潜意识外围的精神世界,它是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精神层次。
动力学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它把人的精神活动划分为两种动力:安慰机制和冲突机制。
安慰机制是精神的自我维护过程,主要以贪婪、恐惧和坚持三种类型的欲望为主要特征;而冲突机制是精神的内部矛盾,它是人们内心的斗争,由性格的冲突和外部环境的矛盾造成的。
技术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践部分,它包括诊断、治疗和精神分析等技术,旨在帮助患者通过有效地沟通、解读潜意识和解决内心矛盾来改善精神健康。
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它包括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和技术理论,它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
和理论,用于解释精神病理和治疗精神疾病。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本恶”Frued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frued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遵循守恒原则;第三,frued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1. 早期人格结构说地形学模型主张无意识(潜意识)的“两部人格”结构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情绪等。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包括感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前意识:是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觉经验。
潜意识:即无意识。
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形成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2.后期人格结构说结构性模型提出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理性原则)、超我(道德原则)本我: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
是人出生时人格唯一的动力,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能、驱力源。
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各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的自我,处于人格最高层(三)人格动力1.生的本能即所有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2.死的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破坏性的行为。
如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对抗、攻击、甚至杀戮3.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产生,其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
出生创伤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是所引起的恐惧感。
道德性焦虑:是个人良心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
4.自我防御机制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和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间互有差别( 5)既是适应性的,又是病理性的(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Frued 的观点:防御机制间并不相互排斥,因而有时可以多种防御机制同时起作用;每个人通常使用的防御机制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个人先前经验和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由于自我法案与机制成功地保护了个人免受焦虑侵袭,他们更倾向于保持不变。
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爱因斯坦(自然科学)、马克思(社会科学)、弗洛伊德(心理科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人性观:①人的行为受控于内在驱力;②人是一个能量系统;③人性本恶。
2.人格结构:⑴地形学模型: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注:意识: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
前意识: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形象化地表露三者之间的内容:那些为人们所感知到的意识,只是显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那些随着海水载沉载浮,忽隐忽现的冰山部分,就是加以努力可以被重新提取的意识;而那些永远隐没在水面之下巨大部分,虽然不为人所见,却是冰山的主体,人的潜意识恰恰也是如此沉于内心,却主宰精神)⑵三部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注:本我: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1三我结构的比较3.人格动力:人的全部行为爱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本能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产生某种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紧张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活动,消除兴奋和紧张,达到满足状态。
分为代表性欲成分的生本能和代表破坏成分的死本能。
生的本能,所有与生命的维持、经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正面)死的本能,表现为侵犯和自毁。
(反面)4.人格发展: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读后感读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感觉就像被带进了一个超级神秘又有点“奇葩”的心理世界。
弗洛伊德这老爷子可真能琢磨啊!他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刚开始就把我绕得有点晕乎。
本我就像是我们心里那个任性的小小孩,只想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什么快乐原则啊,就是想怎么舒坦怎么来,完全不管什么道德和规矩。
就好比我在减肥的时候,看到一块超级诱人的蛋糕,本我就在心里大喊:“吃啊,吃啊,管它什么胖不胖的!”这时候超我就跳出来了,超我就像是一个严厉的老学究,拿着道德和理想的尺子,说:“不行,你要保持身材,吃了就是堕落,你要有自制力!”然后自我呢,就夹在中间当和事佬,自我会想:“嗯,蛋糕看起来确实好吃,但是吃多了确实会胖,那我就吃一小口吧,这样既满足了本我的欲望,又不至于让超我太生气。
”还有他说的潜意识,这可真是个奇妙的概念。
潜意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暗仓库,里面藏着我们好多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和记忆。
有时候我们做一些奇怪的梦,弗洛伊德说那就是潜意识在搞鬼。
比如说,我梦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拼命地跑,后面还有什么东西在追我。
按照他的理论,这可能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压力或者害怕的事情,但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就被潜意识偷偷地放到梦里去了。
这就好像潜意识是一个调皮的小鬼,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跑出来捣乱,给我们演一出奇怪的戏。
我也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点像在猜谜语。
有时候他对梦的解释啊,感觉有点牵强附会。
就好像拿一把万能钥匙,不管什么锁都想试着去开一开。
比如说,他可能会把一个简单的梦解释得超级复杂,涉及到童年的经历、被压抑的性欲什么的。
我就想啊,难道每个梦背后都有这么深沉的意义吗?会不会有时候就是因为我睡觉前吃多了,所以做个梦感觉在天上飞,就只是肠胃不舒服的反应,而不是什么深层次的心理象征呢?而且啊,他老强调性本能对人的影响。
这一点让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新奇。
他好像觉得性本能就像一个幕后大老板,在默默地操纵着我们很多的行为和心理。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作为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被西方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当做自己观点的理论根源,他的本能、超我、人格发展和群体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述,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心理动力学是在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之上形成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主要特点是探寻深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源,以及揭示这些动力的性质、强度和活动模式。
由于这些动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所以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
一、本能与社会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是人体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体内积蓄的能量得以释放。
本能的能量决定了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目标和方向,而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人体的紧张状态。
他认为本能的冲动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它在社会压力作用下得到升华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弗洛伊德在晚期重新划分了本能的种类,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是生本能。
而与之相对的是死本能,是个体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
生本能驱使人们为生活的满足而努力、追求、产生创造性活动,死本能则以向外侵害、向内自罚而告终。
弗洛伊德用本能范畴重新解释了人类行为的最初动因,改变了人们对其自身种种行为的固有解释。
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最终,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
所以本能论是他的社会心理学动机论。
二、超我弗洛伊德在进一步完善本能论的时候,在潜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说。
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本能和欲望组成,包含大量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的意识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依现实可以允许的尺度而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
超我综合了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将社会与个体融为一体,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使得个体与社会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超我使人产生了一种对越轨行为的内疚感,从而维护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以提出自己的分析的方法作为心理学家的到来,他的理论被认为是改变了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方向。
他的理论以客观解析和深度心理学的理论为两个大的部分,并且在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分析。
弗洛伊德最初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客观解析为基础的,它的核心理论是:一切心理现象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所有内容都来自于内在的冲突。
他提出的这种解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病历研究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病历研究从病人的命运中可以找到当前的心理状态的一系列因果关系。
在客观解析里,他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超我、我和潜意识。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超我、我和潜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元素制约的,如果某一部分出现矛盾,就会出现心理病理。
除了客观解析,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一种深度心理学,他认为,人们一生中都会有一种“复原力”,这种力量能够把人们带回到他们生活的潜意识中,找到心理障碍的根源,从而以较好的方式治疗心理病理。
当他把客观解析和深度心理学结合在一起时,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精神分析。
他试图把客观解析的解释与深度心理学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而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以便以更有效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认为是心理学发展和发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以自己的分析方法来深化理论,他的理论涉及客观解析和深度心理学两个方面,并且在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分析。
他提出的超我、我和潜意识的概念影响着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
他的深度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以较好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
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继承和发展着20世纪心理学家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深入的解读和了解人类心理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说人的精神活动,包括三个意识层: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人的心理活动。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等因不符合社会道德或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的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回忆等常被压存在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控制力松懈时比如醉酒、被催眠或睡眠时,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按弗洛伊德所述,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唯一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其目标只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它是不被个体所觉察的。
自我,德文原意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又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
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非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繁衍与个体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
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他称这种代表性本能的力量为“力必多”。
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一般一个人能否犯神经症取决于他的力比多的力量,以及满足力比多找到的出路,得到满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