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脑梗死82临床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
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无症状性脑梗死如何诊断鉴别,无症状性脑梗死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无症状性脑梗死常见检查:常见检查:EEG、颅脑CT检查、颅脑MRI检查、眼底检查*一、检查对于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寻找病因,一般应进行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
1.脑CT扫描无症状脑梗死可单独存在,或与症状性脑血管病同时存在。
但是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可能使其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病情加重,并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
无症状脑梗死的脑CT扫描特点是梗死范围小,发生在皮质下白质,病变多局限于一个脑叶,梗死单发或多发,一般为多发,文献报道单发病灶多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即非优势半球。
无症状脑梗死的梗死部位以基底核和内囊常见,也可见于其他部位。
病灶范围一般较小,直径多小于1.5cm。
其他病灶较大者因位于皮质下静区。
常不产生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也容易被临床忽视。
部分患者脑CT扫描显示新鲜病灶与陈旧病灶并存,以腔隙性梗死多见。
也有学者把无症状脑梗死的脑CT表现分为腔隙性梗死、皮质梗死和交界区梗死3类。
2.脑MRI检查对于无症状脑梗死,由于病灶一般较小,临床又缺乏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的特点,脑MRI检查优于脑CT扫描。
梗死灶多位于基底核和内囊,即尾状核头旁、侧脑室前角旁或外方、内囊外侧、苍白球、内囊、额叶、顶叶、颞叶、小脑部位。
关于病灶数量,可以是单发病灶,也可以是多发病灶。
根据脑MRI检查可以分以下2型:①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多为高血压性微血管病所致,病灶直径1.5cm,病变多位于深穿支供血区,常累及基底核和内囊。
因病灶范围小,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
②非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多为心源性栓子造成,病灶直径1.5cm,病变常累及大脑皮质,以额顶区和枕区受累常见。
病变部位多位于额顶叶或枕叶,因其位于皮质下静区,未接近重要结构,故常缺乏主诉,易被患者与医师忽视。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超声造影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殷骅;贲志飞;俞珊珊;黄品同【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无症状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方法依据入院后头颅MRI或CT检查结果将172例ACI患者分为ACI组(首次发现颅内梗死灶者)90例和无脑梗死组(未发现任何颅内梗死灶者)82例.分别行颈动脉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CI组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以Ⅲ、Ⅳ、Ⅴ级为主,无脑梗死组以Ⅰ、Ⅱ级为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检测颈动脉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从而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分布情况,较客观地预测斑块的易损程度,有助于临床上对ACI高危人群的筛查.【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7(039)018【总页数】4页(P1602-1604,1607)【关键词】无症状脑梗死;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作者】殷骅;贲志飞;俞珊珊;黄品同【作者单位】315010 宁波市第二医院超声科;315010 宁波市第二医院超声科;315010 宁波市第二医院超声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无症状脑梗死(ACI)是指既往无脑卒中病史,临床上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和定位体征,仅通过影像学检查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1]。
研究表明ACI发病率较高,是症状性脑梗死的5~10倍[2]。
ACI可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认知功能、步态及日常生活能力[3]。
因此,临床上越来越重视ACI高危人群的筛查。
本研究应用CEUS检测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从而预测斑块的易损程度,以探讨CEUS在该类患者筛查中的价值。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的相关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期抑郁状态或躁狂状态的关联性。
方法:随机各选取150例有抑郁或躁狂状态、无抑郁或躁狂状态的老年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了解有无无症状性脑梗死。
结果:150例有抑郁或躁狂状态的老年人中96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64%;150例无抑郁或躁狂状态老年人中,27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抑郁或躁狂状态与无症状性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老年期抑郁或躁狂患者易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并且仔细追究病史发现多数为脑梗死后继发抑郁或躁狂发作。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死老年期抑郁状态老年期躁狂状态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或躁狂状态患者多为腔隙性梗死,本文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老年期抑郁或躁狂状态之间的关联性。
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08~2010年有抑郁或躁狂状态、无抑郁或无躁狂状态的老年人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年龄≥55岁,近3个月无重大生活事件;既往未发现明显卒中史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排除甲减、甲亢、痴呆、恶性肿瘤、脑炎、癫痫、脑外伤、酒精依赖、帕金森氏病、麻痹性痴呆等疾病。
抑郁或躁狂状态组,男110例,女40例;年龄55~84岁,平均64.5±5.6岁;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评分均>7分,或11项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10分。
无抑郁或躁狂状态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55~86岁,平均65.6±5.8岁;hamd 测定评分均<6分,或brms测定评分均<5分。
两组在性别、年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以及生活事件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方法:全部研究对象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了解有无无症状性脑梗死,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无症状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李菁;齐进兴;邓建中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0(013)015
【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07-01~2008-01首次就诊经头颅MRI/CT证实有腔隙性梗死灶,临床无特异性症状89例患者,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实验室检查结果、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项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认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症、颈动脉狭窄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病率高.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症、颈动脉狭窄可能是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李菁;齐进兴;邓建中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科,安阳,455000;河南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科,安阳,455000;河南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科,安阳,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何冬娟
2.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72例危险因素分析 [J], 张宇敬
3.伴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影像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J], 苏燕玲;段凯;胡艳芳;王健;宋艳丽
4.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张磊
5.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CT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刘雁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 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 10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 年2 月第29 卷第2 期Chin J H y p erten s,February 2021,Vol. 29 No. 2•学术争鸣•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视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还是伴发临床疾病,如何处理?骆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新疆高血压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00)随着C 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 RI)等影像学的广泛临床应用,发现了 多种无 症状性脑血管病,包括无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脑白 质疏松和脑血管病变,其中以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涉及的临床问题亦较多,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 关注。
患者在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 时的常规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检查时,在影像 报告上出现“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散在梗死灶”等描 述,然而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 清楚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 性”或“静止性/静息性”“沉默性”“隐匿性”脑梗死。
目前对上述病变该采用何种中文名称存在争议。
《中国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2018》采用“无症状性脑梗死”这一■名称,但缩写词采用 SBI(silent brain infarction)。
无症状性脑梗死之所以无症状,可能是因为:①梗死灶 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②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③病灶相对 较小,或未影响到神经传导通路;④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或用其他原因解释;⑤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 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不产生临床症状或仅有很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肢体 麻木、步态不稳、反应迟钝、抑郁、焦虑、性格改变、认知 功能减退等。
无症状性脑梗死(静止性脑梗死)【病因】(一)发病原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无症状脑梗死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致相同,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TIA、颈动脉狭窄、吸烟等。
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各地报道不一。
Tanaka等报道92例冠心病,脑CT扫描结果发现26例有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28.26%。
国内韩凤等报道289例高血压病例,其中合并冠心病者180例,无症状脑梗死20例,占10.1%。
刘琨等报道84例心肌梗死患者中有无症状脑梗死23例,发生率为27.38%,说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发病机制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临床上之所以无症状而脑CT扫描或MRI检查有脑梗死病灶,可能是因为:①梗死灶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
②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
③梗死灶一般较小,一般小于1.5cm,未累及感觉或运动传导束,又处于脑的静区或非优势侧。
④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病史,或用其他原因解释。
⑤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可能是多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脂代谢异常、左心房扩大、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有关,根据研究的范围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Tanaka等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无症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随冠状动脉狭窄的加重,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
Feinberg等认为年龄大于65岁,左心房直径大于5.0cm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并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高。
《海南医学》2008年第19卷第9期无症状脑卒中(Silent stro ke SS)又称静止性脑卒中,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或医生的注意,或者是未被揭示的或未被认定的脑卒中,亦即无明确的脑卒中发作史,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CT 或MRI 检查时发现病灶以外的病变,而又缺乏相应病史者,包括无症状脑梗死和无症状脑出血。
现将我院2004年至2007年间健康体检或门诊体检的160例老年人无症状脑卒中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与体重指数、脉压的相关性,寻找预防老年无症状脑卒中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0例老年无症状脑卒中患者均选自2004年至2007年间门诊和住院的人群。
老年无症状脑卒中160例,其中男性111例,占69.4%;女性49例,占30.6%;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2.5岁。
其中60~69岁,女性11例,男性32例,占26.9%;70~79岁,女性25例,男性55例,占50%;80—89岁,女性13例,男性24例,占23.1%。
本文资料表明:老年无症状脑卒中以70~79岁居多(50%),男性略多于女性,梗死组123例,占76.9%;出血组37例,占23.1%。
入选标准①年龄≥6岁;②既往无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无精神疾病和其它器质性疾病史;③神经系统检查无局灶定位体征。
1.3诊断依据①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②既往无卒中病史(包括TIA);③全部病例均经头颅螺旋CT 、MRI 证实有血管源性脑实质损害病灶[1]。
1.4调查方法全部病例均作颅脑螺旋CT 或MRI 检查后进行调查,包括用汞柱血压计测量坐位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和。
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
血糖测定应用己糖激酶法,血TG 测定应用脂酶法,血HDL-C 匀相测定法测定,LD L-C 应用通过Friedw ald 公式计算。
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无症状性脑梗塞238例临床分析作者:杨玉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对238例无症状脑梗塞的诊治,一般认为无症状脑梗塞为高龄患者发病,而且无脑梗塞病史,无自觉症状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在体检时行脑CT和MRI检查发现脑梗死病灶。
积极寻找无症状脑梗死的病因,治疗的重点是预防。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腔隙性梗塞无症状性脑梗塞(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又称静止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无症状脑梗死是有症状脑血管病的先兆,或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与脑梗死同样的重视。
1一般情况2009年4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经CT确诊的839例脑梗塞病人中,SCI病人238例,占28.37%。
其中门诊病人152例,住院86例。
可分为两种情况:①病人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CT示单发或多发腔隙性脑梗塞,100例,占42.01%;②病人有症状和体征,CT显示责任病灶外,还有其他部位的单发或多发的腔隙性脑梗塞,而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138例,占57.99%。
2结果2.1SCI与年龄性别的关系238例SCI病人,136例男性,102例女性。
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32岁,平均62.89岁,40岁以下的5例,其中,4例男性,1例女性,占2.10%;40岁以上50岁以下19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占7.98%;50岁以上60岁以下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占13.02%;60以上70岁以下123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60例;占51.68%;70岁以上80岁以下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占21.00%;80岁以上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占3.79%。
2.2SCI的危险因素无症状脑梗死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致相同,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TIA、颈动脉狭窄,还有年龄、吸烟、短暂脑缺血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