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知识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2.汉武帝的“有为”(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知识点三儒学成为正统1.原因(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教案【一】教學準備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認識漢代儒學“大一統”的精神的價值過程與方法: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董仲舒年少時讀書非常刻苦,常常夜以繼日地博覽群書。
他的書房緊挨著一個姹紫嫣紅的花園,但他卻三年都沒有進去瞧上一眼。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求知欲愈加強烈,遍讀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各家書籍,最終成為讓人敬仰的儒學大師。
後來,董仲舒開始“下帷講誦”,傳道授業,發揚光大儒家思想。
史書記載,董仲舒講學時,在講堂裏掛上一幅帷簾,他在裏面講,*在簾外聽,只有資性優異、學問高深的*才能登堂入室,得其親傳。
其餘*皆按授業的先後和深淺,在門下轉相傳授。
可見其聲譽之高,氣派之盛。
董仲舒十分推崇儒家學說,你知道他是如何發展儒家思想的嗎?儒學又是如何被確定為正統思想的呢?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將會有所收穫。
【推進新課】一、背景:從“無為”到“有為”1.“無為而治”(1)原因:秦末戰火紛飛,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面對漢初如此形勢,劉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訓,西漢初年統治者在治國思想上走向另一個極端。
(2)措施: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教訓,採取與民休息政策。
如減租、免奴為庶人,士兵復員回鄉授予田宅,免其賦役等。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使學生瞭解“漢隨秦制”、“蕭規曹隨”的歷史典故)2.“有為”(1)原因:①漢朝經濟實力的恢復和增強;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併、匈奴為患等(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此時國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來協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廣泛的治國方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内容;3.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展示当时各家学派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 讲授(1)背景和含义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以及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兴起。
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罢黜百家”是指秦始皇以后,废除其他学派的地位和影响,只提倡儒家学说;“独尊儒术”是指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2)实施过程教师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通过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建立法家秩序等事件,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
(3)影响教师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包括:①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②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一统思想;③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发展,导致学术落后和倒退。
3. 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含义、实施过程和影响。
4. 提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哪些?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评价1. 随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学生回答相关内容。
2. 教学问答:教师进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的短文。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文化学院10历史张文婷【授课内容】:儒学在汉代确立其正统地位【授课年级】:高二【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学生能够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
(二)学生能够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三)学生有能力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一)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导入,学生可以认识“新儒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
(二)通过对“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学生可以认识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及影响,掌握历史比较方法和“瞻前顾后”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到“新儒学”给汉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儒学对于后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儒家学说自形成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中间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灾难。
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儒学一跃而成官方正统思想?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课学习。
本课由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部分组成,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内容、利弊分析和影响。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教学时长】20分钟【教学过程】导入还有同学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儒家思想的名言吗?很好,同学们都还记得,是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贵君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说仁和仁政的思想,不过在那个群雄争霸,礼乐崩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春秋战国:不受重视→秦:重法轻儒→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众学说之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中。
教案课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和材料分析,培养多种信息提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对儒学有进一步了解并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二,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导入展示三张图片,第一张帮妈妈洗脚图片,第二张教室标语“慧而明理,敏而好学”,第三张是“仁义礼智信”等。
讲课人: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在这三张图片中看出共同点来,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的看法呢?学生回答。
讲课人总结说出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它是以儒学为主的,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而儒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登上正统之位的呢?下面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进入今天主题: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讲授新课:A、背景:从无为到有为由“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引出无为而治;介绍无为而治的背景,目的,具体政策以及影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肯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大一统地位,就在汉武帝广为纳谏的之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对汉朝的发展可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乡―董仲舒。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介绍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汉代广川郡人也就是现在的衡水人,他的专业是研究儒学,在当时也可以称为热门专业了,况且还拿到了硕士学位。
可见专业知识是很强的。
人家的特长也是我最佩服的就是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新思想。
他也是充分的发挥了这一特长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创造了新儒学,从而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并给予重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新儒学。
2.运用材料分析新儒学思想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天子之所以当上天子是上天安排的,天下的臣民要顺从于天子。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总第2个教案教师用:⊙【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材料题:(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专题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道汉代儒学经由过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成长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用资料剖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剖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经由过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成长经济有积极作用;经由过程汉代教育体系的建树认识教育是培育种植提拔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详细方法。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损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消费和平定人心,统治者汲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参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平易近无藏盖。
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平易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平易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米至石万钱,马一匹那么百金。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2〕表示:与平易近休养生息〔3〕方法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仆众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必然的钱粮和徭役。
“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在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平易近那么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溃烂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材料三: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稳固是无益而有损的。
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尝试,流弊已不可掩。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认识汉代儒学“人一统”的精神的价位。
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凶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冰的又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耍作用。
教学过程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合作探究】教材P8引言部分1.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怎样?原因何在?怎样评价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川法家思想,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原因:①儒生以古非今,抨击吋政,不利于秦朝维护人一统的局面和加强专制主义屮央集权② 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屮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屮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
评价:①统一了思想,奋利于国家的稳定;②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人的破坏;③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2.到了西汉建立之初治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楚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主观原冈)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酉废待兴(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不得不采川休养生总政策。
(客观原因)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tl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人量丄•兵回家,授了昍宅,丼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根据课文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原因: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S,社会安定,国力日盛②社会危机: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迫切崙要加强屮央集权,巩固统一问题:加强屮央集权,巩固统一采取的i:要措施:即汉武帝“分为”的表现①政治:必修①:P12、P14a加强屮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b加强皇权:川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屮,参与军国人事,以削弱相权;②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人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第一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教材本课为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前接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了解主流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后,讲述了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本课为儒家思想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下面对学情做扼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所了解,给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儒学如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认知,教学中应予以较多的关注。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如下1.通过西汉儒学发展的学习,了解儒学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历程,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与概括历史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难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第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史料法,阐述法学法:比较法,归纳法下面汇报的是第六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整合,我将从“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内容、地位极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
1、导入新课2、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百鸟争鸣”相关内容,提出“孔子创立了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之一,那么儒学在秦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给学生讲授第一个问题“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一,2、3相关内容,概括出秦到汉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秦的暴政追溯到秦朝重用法家思想再到西汉建立初期采用黄老之术,对“黄老之术”的概念作出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对汉初在黄老之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我将从“文景之治”、“诸侯王国叛乱”“匈奴侵扰”“土地私有制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回顾所学知识对汉初“黄老思想”的实施作出评价,通过讨论,让学生一方面从汉初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去思考,另一方面从国家面临分裂的、边疆不稳的局面去分析,得出“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发展必然性”理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和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发展条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篇一: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背景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曾经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被奉为国学,其他学派则被称为“百家”。
然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将其他学派的书籍全部焚毁,只保留儒家经典。
这一政策被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背景,认识到不同学派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思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一、历史背景在秦朝之前,中国的思想文化十分多元化,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思想。
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认为这些学派的思想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因此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将其他学派的书籍全部焚毁,只保留儒家经典。
这一政策被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中庸”、“人文主义”等。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其他学派在秦朝之前,中国的思想文化十分多元化,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思想。
例如:•道家思想:强调“道”、“无为而治”、“自然”等,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主张实现社会平等和和谐。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严刑峻法”、“以法治国”等,主张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四、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学派的思想被压制,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一、讲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思想。
二、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阅读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作用。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课程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讲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教师通过讲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讲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教师通过讲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帮助学生了解其思想主张的主要内容。
讲述董仲舒的历史作用:教师通过讲述董仲舒的历史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讲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教师通过讲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互动教学:教师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作用,教师应注意讲解清晰,让学生理解其思想主张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历史影响的深远性和复杂性。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较为多样,但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
总第2个教案
教师用: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
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
材料题:
(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