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4.24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学重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
到元气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
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汉初无为,休养生息汉初,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汉初采用黄老学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士兵复原,给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将恢复和增强2、武帝有为:解决社会潜伏的危机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
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现与实施背景。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掌握“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百家思想的限制和独尊儒术的压制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课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课本数据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课本内容1.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2.指导学生通读、理解相关课文内容,掌握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步骤三:分组讨论与同学分组,依据自身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分别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现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步骤四:小结回顾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同学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分析。
五、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理解到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第一单元第 2课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史料解读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教学策略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新儒学的含义,理解并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
教师提问:西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实施黄老政治。
黄老政治的施行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黄老之学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景帝时手握实权的窦太后对其十分崇信,不允许有变动。
所以当儒生辕固生指斥老子之言,提倡儒学时,引起了窦太后的大怒。
不过到了汉武帝亲政时期,黄老之学还是被取代了,这是为什么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图片材料,和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老之学虽然在汉初稳定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汉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是郡国并行制之下地方诸侯势力逐渐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再加上北方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导致边患不止,而这些新的问题是黄老之学提倡的“无为而治”无法解决的。
因此黄老之学面临危机,不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渴望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因此需要一种符合他政治策略的新的思想学说,究竟是哪一种学说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儒家学说已经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新儒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百家讲坛——董仲舒》视频片段,提问:这套理论体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套理论体系就是董仲舒的新儒学。
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通过“举贤良对策”,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为汉武帝所采纳,被誉为汉时儒家代表人物。
教师提问:董仲舒的新儒学都包括哪些思想主张呢?请同学们结合多媒体上呈现的材料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包括三点,①“大一统”;②天人感应;③三纲五常。
教师讲解:“大一统”即全国大一统,在政治上、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政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那么思想上的“大一统”,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统治者提倡儒学,对儒学人物予以大量的支持,将儒学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
教师讲解: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
人的行为必须顺应
天命,逆天行事是不可以的。
这样的理论放在统治者身上,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善待百姓;欺压百姓将受到天的惩罚,在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上,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君主的权威、权力来源于上天,上天给予君主统治天下的权力;既然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予的,百姓就不得违抗,违背天意将受到天谴。
教师讲解: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即是说臣民不得违抗君主的意旨,哪怕君要臣死,臣也不得不死。
同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大家也能够明白。
(三)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提问: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维护的是谁的利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①对统治者,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防止暴政;②对儒学,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③思想上,排斥其他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系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董仲舒和李斯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效应有何异同?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