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情感具有动力的功能,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调节作用。
陈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作为人的基本素质——情感的培养。
笔者认为,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各种能力的训练,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等情感,使教学中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论。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探索自主化的情境:请学生先到商店调查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价钱,让他们了解一些购买物品的实际情况;学习了它的进率后,为了深化理解,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的等量交换活动,在进一步掌握人民币进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等量”、“对应”等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设计一个“超市”采购用品的游戏,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寻求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策略,产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这正是生命涌动与发展的“主旋律”,使学生在采购中产生了丰富的情感,想尽力学好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予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教育是塑造未来的重要环节,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积极参与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愿意参与,并且以积极的主动态度去参与各种活动和任务。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积极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或课外俱乐部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与此同时,积极参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积极参与意识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团队,在协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种社交能力对于学生的将来的工作和社交生活都十分重要。
最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当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时,他们将有机会担任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这对于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方法1.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例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等。
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和赞扬,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观点。
这样的学习环境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将有机会与他人互动、合作并解决问题。
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和参观学习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并在其中发挥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本文将从课堂环境的营造、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教师可以在课堂布置上下一些功夫,比如把教室打扫得干净整洁,悬挂一些优美的文字图片等,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有关的话题、材料等,使学生更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增加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充分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起着灌输式的作用,只是单向传授知识。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学生中心的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分享经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所谓课堂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老师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倾向性行为。
参与的表现形式主要指学生通过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观察、投入地参加讨论等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有如下建议:一、民主、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民主、活跃、有趣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
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二、做好课前预习1.要加强预习指导。
预习前,教师必须指出预习的目的、范围、方法和重点,使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2.在预习过程中,要及时调查研究,进行个别辅导。
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预习中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进行具体的帮助。
3.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记号或写出笔记。
这样,听课时可以和老师讲的相比较,老师讲得好,对自己启发大,理解深;老师讲的不如自己想的,可以提出来,教学相长。
三、优化课堂提问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题。
优化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
提问的设计,是作为导演的教师的本职工作,故教师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切忌将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变为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随着新教育体系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这个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成为了教育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重点。
那么,什么是主体参与意识?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主体参与意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主体参与意识。
主体参与意识是指个人在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愿意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实现自己和公共利益的有机统一。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责任感。
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了个人的责任感。
其次,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而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校和社会将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1. 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如开展各种社团、组织各种活动、设置志愿者服务等。
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逐渐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社会和环境,从而具备了发挥自己作用的条件。
2. 关注个性发展学校应该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学生个性多元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由式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关注个性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3. 激励和引导学校还可以通过激励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学校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如对优秀的社团、志愿者等给予奖励,或在各项社团活动中评选出最佳表现者,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以及倡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课堂氛围的改善。
通过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可以携手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而努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意识、培养、教学效果、方法、问题和观点、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习兴趣、动力、课堂主体、提高、加强、教师、共同努力。
1. 引言1.1 概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学生参与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的态度。
当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与同学互动交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学生参与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和与他人分享。
通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他们具备积极参与的意识。
只有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的参与也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2 探讨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对于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参与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课、做作业,更体现在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和探索。
通过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应使教学过程成为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为主线,让学生完成由不会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的认识过程。
一、充分的学前准备,让学生从“不会——学会——会学”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做好准备,那么学习所显示出的状态就积极主动,新知识学习的成功率就高。
1.寻找材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劳动操作为主,课前需要准备好材料和工具,但往往寻找制作材料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从“不会——学会——会学”的过程。
例如:山东省编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四年级的《我要说声谢谢你》一课中贺卡制作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中主要以纸作为材料,采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贺卡的制作。
但通过让学生提前主动参与,在课前预习教材的基础上,自己走进教材,并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学生所准备的材料就不尽相同了。
五彩的毛线、各色的碎布、图案不一的糖纸、形状各异的树叶和种子、不起眼的沙粒、形色不一的纽扣、各种多媒体素材等,都成了制作贺卡的好材料。
2.查阅资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掌握社会方面的知识,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查阅有关的资料,让学生自己从“不会——学会——会学”为摄取知识、寻找新知探寻途径。
例如:四年级的《红灯停绿灯行》一课,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交通信号的历史、含义等,而且对交通知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3.再现优秀作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地参与学前准备,在预习教材、准备工作上就不局限于课本的样板作品和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
例如:五年级的《中国结华夏情》一课,课本中介绍编制中国结的方法有:十字结、双扣结、单线钮扣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和参与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其次,教师要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意识。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等启发性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和模拟演练等互动性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意识。
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通过积极正面的反馈机制,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和进步的成果。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渐摆脱依赖,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类学习工具、资源和社交媒体,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结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这是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
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
目的。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
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此时交往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
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许多老师都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
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
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
2.开展辩论式学习
“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
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
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
(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
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
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
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师生换位
①老师当学生
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
老师当学生,实际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
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
那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来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②学生当老师
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
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
教师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体念成功,建立自信心。
例如,在《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学中,基于本课重点段中的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的特点,我就在教学、扶学了前两个自然段之后,让学生在自学第三个自然段之后,自告奋勇地上台当小老师,那我就成了学生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深入钻研课文,作一番探究,当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时,我和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同时,就对其讲解中的不当之处、有疑议之处作一番讨论、更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极大提高,主动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
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
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表扬方法多样:明确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记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很有创新精神”,“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亲切而有力的动作,如点头以赞同,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感谢,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生动而自然的表情,如听学生讲话神情要专注、面带微笑,学生的问题提得好或回答得好显得惊讶、欣喜;还可以辅之于适当的小奖品。
这些方法穿插揉合应用,效果将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