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数学是一门抽象而严谨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作为学习者,其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考虑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有趣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数学问题的背景故事,或是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通过这些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
2.鼓励学生思考疑问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主动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需要从课堂上来实践,教师应当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
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应当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积极倾听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当树立一个积极倾听学生问题的态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师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问答环节,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的疑问和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问题是被理解和尊重的。
2.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问题并非有固定的解法,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
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
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一、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放在教学的首位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
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质疑主动性《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投入地学。
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浅谈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易伟保平时听课,教师都做了充分准备,课堂教学⽬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法灵活,师⽣互动,⽓氛活跃,课上的是滴⽔不漏?,得到听课教师的⼀⽚赞扬声,不过,总感到我们的⽼师对课堂的控制欲太强,学⽣的活动、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从来都不主动问问题,也没有意识到⾃⼰也有权利向⽼师提出问题,这在根本上还未脱离教师主体地位这⼀传统教学⽅式。
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的要求——促使学⽣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存在着很⼤差距。
学⽣长期没有⾃⼰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牵着⾛,怎么称得上“主动地发展”?学⽣长期没有“疑”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从何⽽来?当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的,但从学⽣⼼理上讲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
所以有关学⽣的问题意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学⽣的问题意识是学⽣思维的动⼒,是创新精神的基⽯。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
然⽽问题意识不是天⽣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
据考察和研究,中学⽣的问题意识⽐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第⼀类情况是学⽣虽有⼀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
对教育者来说,是要激发学⽣的问题意识,⽽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和价值。
第⼆类情况是学⽣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对教育者来说,当前重要任务之⼀是培养学⽣的问题意识。
下⾯我针对上⾯的情况和⾃⼰教学的⼀点经验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学⽣的问题意识。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兴趣、好奇,才有可能有问问题的意识和冲动。
所以掌握过硬的知识是产⽣问题意识的前提,古⼈说“求⽊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浅谈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一、问题意识的概念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问题有一种敏感的感知和觉悟,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具体来说,问题意识包括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问题的反思和总结等多个方面。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 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或者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或者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决。
2. 提倡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4. 鼓励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注重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其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设情境、提倡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合作学习和注重问题的反思和总结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未来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加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思考、主动提问,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科学课程设计、问题导入、课堂讨论、实践体验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讨论小学科学课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科学课程设计科学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首要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和实验,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课程设计应注重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中,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观察解决问题。
在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中,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或调查验证。
二、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矛盾或谜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而作为问题导入的关键,问题的设立应该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例如,在学习“变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冬天里,我们容易感冒?”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而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气体”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提取共性,并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气体的特性、种类、性质以及应用等问题。
四、实践体验实践体验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增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效果。
浅谈问题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意识和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也是数学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问题意识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才能主动发现问题,进而产生问题意识。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进而解决问题。
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合作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三、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和注重的工作。
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供教师参考。
1. 积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课堂展示,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更好地培养问题意识。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学过程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传统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采用提问的方法,这虽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获得过程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着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显然,这是和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教师应少提几个问题,鼓励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知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动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也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的发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总识呢?一、转变观念,增强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要类探索未知的动力,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课堂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师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而教师的提问总还是希望引出正确的认识结果,实现教师设计的教师步骤。
提问的作用仍然是带着学生的思路走,尽管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会的发挥,学生还是没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现代所提倡的问题教学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学答为问,积极进行探索和思维活动。
教学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要把学生主体参与放在首位,使主体真正地动起来,由教师提问到学生发问,这是质的变化,这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并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二、着眼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一)营造心理安全氛围让学生敢问。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一、问题意识的概念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感受和态度,是指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对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可以理解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知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的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敏捷地把握问题的脉络,展现出主动思考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1. 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利用故事、游戏、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让学生在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和兴趣。
2.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思考和提问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辨别和比较不同解决方法的能力,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 提供合适的指导和支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并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5. 注重实践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会更加注重思维的创新和求解问题的方法。
他们会更愿意去探究和发现未知的领域,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有了问题意识,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不再畏惧困难和问题,而是愿意去尝试和探索。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不论学生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同学树立自信心。
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改变了以往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小熊猫的“小小百货商店”开始营业了,陈列着一些商品及价格:(有实物的用实物,没有实物的用图片,花花绿绿得很漂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
圆珠笔每支2元、小鹿玩具每个10元、一双运动鞋200元、《十万个为什么》每套40元、滑板车213元笔记本4元、足球每个12元、学生背包106元、《英语磁带》每盒14元……
请每位同学到商店里买奖品,要求是购买4件相同的商品,(每小组有四位同学)。
每位同学算一算自己需要用多少钱?
学生们的热情极高,最开始学生购买时,用到的知识都是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例如:圆珠笔每支2元,卖4只是8元……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了:小鹿玩具每个10元,卖4个是多少元,列式是10×4该怎样计算呢?滑板车213元,卖4辆是多少元,列式是213×4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不了现在遇到的问题,由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当然学生这时提出的问题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
但学生终于问问题了。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善问
1、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问”
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时,我请同学以4人为一组平均分苹果。
先开始每组16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然后是12个苹果,再8个苹果。
接着我就问学生:你知道下面我想让你们平均分几个苹果吗?甲说:每小组4个。
乙说:您该不给苹果了吧?丙说:要是不给苹果,那就是0,把0平均分成4份,该怎么分呢?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0÷4=?在师生讨论这个问题有了确切的答案之后,又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可不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0份?这些问题正是我想问学生们的,但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问题。
2、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让学生画一个面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确实有些难。
这时,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是不是题出错了呢?然后,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
这样题目,答案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然,提出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走出教室,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