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第2课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42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至高无上的皇权1. “始皇帝”的来历⒉特点:(1)皇帝神圣(2)皇权至上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2.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⒈郡县制的职能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教学方法】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历史分期:前771年,西周灭亡。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01春秋、□02战国两个阶段。
2.春秋五霸形成:□03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君称为“□04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与周王室灭亡(1)战国七雄形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05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晋国出现□06三家分晋,齐国出现□07田氏代齐。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只剩下□08齐、□09楚、□10燕、□11韩、□12赵、□13魏、□14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15256年被秦国所灭。
4.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1)华夏认同:春秋时期□16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17华夏”,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了□18华夏认同观念。
(2)民族交融: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已逐渐融入华夏族,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19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1)农业:□01铁制农具广泛使用,□02牛耕得到推广,□03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修。
如:□04都江堰、郑国渠。
(2)工商业:□05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发展。
手工业□06分工更细密,□07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08中心城市和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2.商鞅变法(1)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兴起,他们要求获取政权。
②□09兼并战争剧烈,为了富国强兵。
(2)开始时间:前356年。
(3)内容及作用[金版微点拨]【思考探究1】你觉得“射王中肩”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金版点拨: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易混易错】奴隶、农民、无产阶级的区别奴隶,一无所有,无财产,无自由,无人权,是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
农民,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定的自由,有一定的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