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 (影像)
- 格式:ppt
- 大小:6.47 MB
- 文档页数:3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表现目的:通过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征,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56例,通过对CT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56例患者中共有65例病灶,病灶位于右肾上腺34枚,左侧肾上腺21例,双侧肾上腺10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35例,病灶平均直径为3.5cm,以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居多,瘤体内坏死16枚,无坏死9枚,瘤体内钙化7枚,恶性嗜铬细胞瘤21例共22枚,平均直径7.9 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11枚,不规则形10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不同程度瘤体内钙化,平扫均可见低密度区,瘤体包膜完整且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瘤体强化持续但较动脉期略有减退,所有瘤体均可见1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
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有特异性表现,通过对肾上腺区瘤体的大小、形态、坏死、周围浸润及转移情况进行CT扫面分析,能够精确定位并准确诊断疾病。
标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影像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组织肿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其次多发于交感神经节和旁交感神經节,一种由嗜铬细胞组成并且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1],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目前最佳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2],因此对该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CT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确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最佳的方式,本研究通过总结在我院接受病理学证实的病例,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临床科学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通过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为27-78岁,平均年龄为54.21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多汗、胸闷。
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血液化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通常用于检测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瘤、分泌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以及其他罕见的副瘤。
以下为具体的实验室诊断标准:1. 血液化学检查:a. 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35%):正常情况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很低,但在嗜铬细胞瘤中,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b. 血浆肾素活性(30%):在部分患者中,血浆肾素活性可能会升高或降低。
c. 血液游离皮质醇(25%):在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血液游离的皮质醇水平可能升高。
d. 24小时尿香草苦杏仁酸(VMA)或多巴胺(DA)水平(10%):这些物质是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可能用于检测嗜铬细胞瘤。
e. 其他检查:对于怀疑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血液化学检查,如血糖、电解质和血清电解质水平的检查。
2. 尿液检查:a. 尿液儿茶酚胺测定:尿液儿茶酚胺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尿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
b. 尿液VMA测定:VMA是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如果怀疑患有嗜铬细胞瘤,医生可能会进行尿液VMA测定。
除了血液化学检查和尿液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和MRI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以下为影像学检查的相关内容:a.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CT扫描还可以检测到肿瘤内的钙化灶,有助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b. MRI: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MRI还可以检测到肿瘤内的血流信号和肿瘤内部的信号变化,有助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总之,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涉及到血液化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嗜铬细胞瘤少见,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但交感神经系统亦可发生,如颈动脉体、主动脉旁交感神经节、嗜铬体等。
75%发生在肾上腺,15%在肾上腺外,约10%嗜铬细胞瘤为多发,表现为双肾上腺均有肿瘤或一侧肾上腺肿瘤,同时身体其它部位也有肿瘤。
嗜铬细胞瘤约5%为恶性,生长很大,转移至淋巴结、肺、肝、骨骼,预后极坏。
【病理】肿瘤90%以上为良性,切面棕色,血管丰富,常有出血,肿瘤细胞大,为不规则多角形,胞浆中颗粒较多,细胞可被铬盐染色。
约5%病例同时有多发皮下神经纤维瘤。
嗜铬细胞瘤一般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肾上腺素。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主要为高血压和代谢改变。
高血压有持续和阵发性两种,但亦有肿瘤颇大而无临床病征者约占15.4%。
由于基础代谢高,糖耐量降低,患者有发热、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并有血糖增高,甚至糖尿症。
小儿嗜铬细胞瘤,文献报告100例,北京医院报告5例(14岁以下)。
多为双侧、多发肿瘤,血压高,头痛,甚至脑出血。
膀胱嗜铬细胞瘤典型症状为排尿后头痛、心慌、面色苍白、多汗、血压升高。
肿瘤常在膀胱内壁,如穿透膀胱粘膜,即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及血尿,约占50%,膀胱镜易误为膀胱肿瘤。
嗜铬细胞瘤更多见于以下病例:(1)有家族历史嗜铬细胞瘤;(2)多发神经纤维瘤;(3)多发内分泌瘤综合征;(4)MEN IIa型,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20%。
40%病例嗜铬细胞瘤为双侧,如合并有甲状腺髓样癌则增加至70%。
MEN IIb型:染色体显性遗传50%,马凡氏体态,粘膜有神经瘤,肠节神经瘤100%,甲状腺髓样癌85%,嗜铬细胞瘤45%。
10%神经纤维瘤病发生嗜铬细胞瘤,前者合并小脑视网膜血管瘤病(VHL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CT:为首选影像诊断方法,其定位准确率由90-97.2%,高于B型超声。
CT检查包括全腹部。
CT平扫,嗜铬细胞瘤为肾上腺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的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中央更低密度为出血坏死所致,CT值15-55Hu,有明显持续增强。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地诊断嗜铬细胞瘤,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金标准。
本文将介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以及其中应用的一些常见检测方法。
一、临床症状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分泌物质,其中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最多,临床表现多样化。
常见的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在嗜铬细胞瘤发作时表现较为明显,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生化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生化指标有24小时尿儿茶酚胺、血和尿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VMA、HVA)等。
这些指标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并辅助进一步的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最常用的是CT和MRI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同时,由于嗜铬细胞瘤具有发作性特点,需要进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MIBG扫描。
这些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能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于诊断。
四、内分泌功能测试由于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内分泌肿瘤,内分泌功能测试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内分泌功能测试包括静脉采血测定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水平。
这些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嗜铬细胞瘤是否存在以及肿瘤的分泌功能。
五、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步骤。
通过从瘤组织中取材,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可以确定肿瘤细胞的嗜铬性,进而确诊嗜铬细胞瘤。
组织学检查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瘤体进行,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测试和组织学检查。
这些检查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和性质。
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并交叉验证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于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的探讨摘要:目的:本文将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策略。
方法:我们收集了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医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14例,查询各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并做详细记录,利用CT机进行腹部平扫,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进行扫描。
结果: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是:14例(100%)患者的病灶境界清楚,2例(15.4%)患者的病灶呈团块状,其他11例(84.6%)患者的病灶呈类圆形,11例(84.6%)患者的CT表现内有更低密度的坏死和囊变区的低密度肿块,2例(15.4%)患者的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信号混杂的类圆形肿块。
结论:增强扫描后,有 1 例(7.7%)患者的扫描结果显示为明显均匀强化,其嗜铬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发作后数分钟后症状缓解。
还可表现为高代谢综合征、胸闷、血压急剧升高、腹泻等症状,但有些病例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导致误诊。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医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14例,查询各个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并做详细记录。
在这14例病例中,女性有4例(24.1%),男性有10例(76.9%),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年龄范围为16 ~ 71 岁,平均年龄为49.77 岁。
4 例(30.7%)患者因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心慌、大汗、苍白就诊,1 例(7.7%)患者因胆囊息肉就诊,1例(7.7%)因左侧腰腹部疼痛就诊,1例(7.7%)因上腹部疼痛就诊,其余 7 例(46.8%)均为常规检查偶然发现占位性病变。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利用CT机进行腹部平扫,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进行扫描。
扫描参数为:管电流:400-450 mA,管电压 120KV,层厚:0.625-5mm。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一、概述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的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000,好发于30-50岁之间。
二、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1.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多汗、头痛、焦虑、恶心、呕吐等。
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增多。
(2)尿液检查: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多,如香草扁桃酸(VMA)、5-羟吲哚醋酸(5-HIAA)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肾上腺肿瘤。
对于可疑肿瘤,可进行核素标记的儿茶酚胺代谢物扫描(MIBG),以定位肿瘤部位。
3.确诊手段确诊嗜铬细胞瘤主要依赖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含有嗜铬粒蛋白A,即可确诊。
三、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预防1.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是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内分泌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激动剂等。
3.靶向药物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RET、EGFR等,采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心悸、多汗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四、总结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