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子: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②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2.比拟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子: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3.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子: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4.夸张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例子:①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②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③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高考必备的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比喻:通过对比喻句的构成和作用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辨别和运用比喻。
2. 拟人:讲解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3. 夸张:分析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夸张的能力。
4. 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排比的运用技巧。
5. 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对偶表达意思。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修辞手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比喻:讲解比喻的构成要素和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加以练习。
3. 讲解拟人:分析拟人修辞的特点和效果,让学生尝试运用拟人表达情感。
4. 讲解夸张:强调夸张修辞的手法和效果,让学生进行夸张句的编写和修改。
5. 讲解排比:讲解排比修辞的构成和作用,让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编写和修改。
6. 讲解对偶:通过对偶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对偶句的编写和修改。
四、课堂练习1. 比喻:请学生编写一个比喻句,要求形象生动。
2. 拟人:请学生编写一个拟人句,要求表达出情感。
3. 夸张:请学生编写一个夸张句,要求突出表现。
4. 排比:请学生编写一个排比句,要求结构一致。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总结其特点和作用。
2. 找一些文章或句子,分析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鉴赏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你整理高考语文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实例,更多高考资讯本网站将持续更新,敬请及时关注。
高考语文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实例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学案博苑2012-12-05 05475d56b7b40102e1o0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方法讲解与练习(一)考点解析。
1.“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其中以“比喻”、“比拟”、“对偶”、“排比”为重点。
2.“修辞方法”不止指修辞格,它包括词语的推敲,锤炼的技巧与方法,句式的选用、变换的技巧和方法,修辞格的运用,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
3.“修辞方法”的考查,决不会单独考查概念,因为学习修辞知识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主要看是否能根据具体语境实际运用,即根据提供条件与要求,是否能正确运用某种修辞方法进行表达。
所以“正确运用”才是考查的核心。
本节课我们将结合具体题例与大家一起复习这一考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组织学习讨论1、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B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1991年“三南”高考试题)解析:前后矛盾。
2.对下列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
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台医生职业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
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绘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给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高考语文重点: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导语】修辞⼿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下⽂为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法及鉴赏⽰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起看看吧。
1.⽐喻 ⽤⼀种事物或情景来⽐作另⼀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
如:“遥望洞庭⼭⽔⾊,⽩银盘⾥⼀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将皓⽉银辉下的⼭⽐做银盘⾥的青螺,⾊调淡雅,⼭⽔浑然⼀体。
⽐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王维《使⾄塞上》)诗⼈以“蓬”、“雁”⾃⽐,说⾃⼰象随风⽽去的蓬草⼀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样进⼊“胡天”。
古诗中多⽤飞蓬⽐喻漂流在外的游⼦,这⾥却是⽐喻⼀个负有朝廷使命的⼤⾂,正是暗写诗⼈内⼼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归雁北翔,诗⼈即景设喻,⽤归雁⾃⽐,既叙事,⼜写景,⼀笔两到,贴切⾃然。
2、⽐拟 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园⼩梅》)这⼀联采⽤拟⼈的⼿法。
“先偷眼”极写⽩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眼;“合断魂”⼀词写粉蝶因爱梅⽽⾄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这⾸诗⼀反前⼈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材苗条,⽽是⽤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碧⽟”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杜甫 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动地描绘了春夜⾬景,并以拟⼈化的⼿法,写出了夜⾬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 借⽤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高考冲刺: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一、考点透视考点明确关于高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E。
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学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
高考试卷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命题趋势前几年多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但近年来更注重对修辞方法具体运用的考查,多以文字题的形式出现,放在以下题中去考:1、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修辞方法的判断和应用效果。
2、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3、语言应用题(第六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主要在仿句中考查。
知识讲解【高清课堂: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ID 382477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构成条件: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借喻本体不出现,无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
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个本体进行描述。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比喻注意词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辞。
同类相比不是比喻。
如,“小玲长得很像她妈妈”,表示推测、想象,不是比喻。
又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比喻的效果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
高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关于高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D。
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学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
高考试卷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一、命题特点(一)近几年命题特点前几年多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但近年来更注重对修辞方法具体运用的考查,多以文字题的形式出现,放在以下题中去考:1、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修辞方法的判断和应用效果。
2、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3、语言应用题(第六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主要在仿句中考查。
判断选择题型,如: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
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
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文字题形式,如: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
示例: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二)命题趋向1、与其他文字表述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未来的修辞试题有可能和连贯得体、扩展压缩、选用等考点同时考查。
如: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
要求:感情真挚自然,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
此题即把修辞和连贯得体结合在一起考查。
2、扩展语句题干中会加入运用修辞的要求,如:根据提供的例句,扩展下面关于“爱心”的句子,扩展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压缩语段常在新闻标题的拟写中要求“对偶”的运用。
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的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3、近几年出现了对联的题型。
一来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当代呼吁保持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考对对联的考查顺应时代潮流,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好的引导。
二来,认识对联本身语言凝练、内容涵盖丰富的文化常识等特点对于高中生学习语文有很大帮助。
所以今后还会考,只是形式上要更灵活。
如: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毒品”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
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二、复习策略(一)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构成条件: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3)借喻。
本体不出现,无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
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注意:①词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辞。
②同类相比不是比喻,如:小玲长得很像她妈妈。
表示推测、想象的不是比喻。
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比喻的效果: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用作说理,能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生动。
常用的术语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
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
比拟类型:(1)拟人。
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
如:小溪一路欢歌,向着大海奔跑。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如:咱们硬气,坏蛋就得夹着尾巴逃跑。
比拟效果: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启人想象,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3、借代。
用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本体不出现,借用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与借体是密切相关的两事物,存在着具体与抽象、部分与整体、专名与泛名或特征与本体等关系。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大金牙嘿嘿冷笑了两声。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性,借代的两事物则必须有相关性;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的效果: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4、夸张。
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效果:态度鲜明,引起读者共鸣;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本质。
5、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对比和对偶的区别:对比基本特点是“对立”,两者意思相反;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对偶的效果: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表意凝练,概括力强。
6、排比。
构成特点: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排列的短语或句子三个或三个以上。
排比的效果: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情的表达。
7、设问和反问。
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内容。
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效果: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加强印象;反问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意的表达。
8、反复。
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
效果:突出、强调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
9、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反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如: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以乐景衬哀情。
10、顶真。
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词语的修辞方法。
如:塔脚下是湖,湖边有柳,柳正萌着细芽。
效果: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二)应对方法1、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应用及修辞效果。
2、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同时要和仿句、扩句等各类语言应用的考题结合,注意修辞格应用的广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绝不能孤立地学习修辞。
3、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
4、修辞应用的难点,往往不在形式方面,而在内容方面,因此,学习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揣摩上,平时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会大有用处。
5、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差。
三、真题分析1、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
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把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作用,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的作用与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的作用混淆了。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解析: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这道题即在诗歌鉴赏中考查修辞的判断及效果。
3、文学作品阅读《看树》第18题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3分)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解析:本题用意之一就在于考修辞。
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二是这样写起到的表达作用。
第21题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