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与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经验交流会顺利举行
- 格式:docx
- 大小:13.26 KB
- 文档页数:1
华东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MBA第八期学位授予仪式暨第十期开学典礼顺利举行2010年1月23日下午,华东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培养MBA第八期学位授予仪式暨第十期开学典礼在逸夫楼报告厅顺利举行。
中澳合作MBA项目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自2000年首期招生以来已成功办学十期。
该项目自开办以来深受学员和社会各界好评,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办的高校授予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中获得了优良成绩。
在世界领先的管理杂志《世界经理人周刊》和全球领先的财经媒体华尔街电讯网络联合举办的2005年第三届“世界/中国最具影响力MBA”评选活动中,我校中澳合作MBA项目获“最具影响力中外合作MBA”第四名。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柏均教授、黄庐进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林嘉平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焦家俊老师、商学院分党委书记马玲老师以及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商业与政府学院院长Atique Islam教授、国际项目主管Monica Kennedy博士出席了本次典礼。
在中澳MBA第八期学员于逸夫楼前拍摄完毕业照后,典礼正式开始,由黄庐进副院长主持典礼。
Atique Islam教授首先为毕业典礼致辞,在讲话中,Atique Islam教授表达了对我校与堪培拉大学良好合作关系的肯定及对毕业生的祝贺。
随后,商学院院长吴柏均教授宣读了第八期获得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硕士学位的学员名单,并由Atique Islam教授向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在所有毕业生一一上台领取证书之后,毕业生肖光忠代表第八期学员发言,表达了所有学员对两校及中澳MBA项目的肯定与感激。
最后,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林嘉平教授宣布中澳合作MBA Intake 8班社会工作奖获奖名单,并与焦家俊老师、吴柏均教授及马玲老师一同向获奖学员颁发了证书与奖金。
在第八期毕业典礼隆重结束后,黄庐进副院长宣布第十期中澳MBA开学典礼开始。
焦家俊老师及Atique Islam教授随后相继致辞,表达了对新生的欢迎及期许。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探讨——以华东理工大学中澳合作 MBA 项目为例作者:董海艺周海波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第18期一、引言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积极引进国外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中外人文互通。
截至2016 年6 月,经国家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411 个,其中机构209 个,项目2202 个[2]。
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理工类和管理类专业占据主体地位。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十一大学科之一的工商管理学科(BusinessAdministration)在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培养管理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该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16个,项目70 个。
与其他大多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合作办学层次不同,该专业的合作办学硕士项目就有37 个,占到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3]。
绝大多数的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Administration,MBA)合作项目为在职项目,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学生在国外合作高校注册学籍,在国内合作院校进行学习,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外方学校的学位证书。
由于合作办学硕士项目的学生与国内高校同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方式、学生结构、学生管理、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学生容易对中方学校的归属感出现偏差。
在如今MBA 项目的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的背景下,相关的文献资料中针对这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研究非常少,特此成文探讨。
二、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结合中外合作办学MBA 项目的特点,以及相关研究,本文将中外合作办学MBA 项目学生对中方学校的归属感定义为:对于国外高校注册学籍但在中方高校学习和生活的MBA 项目学生来说,他们在接触包括本班学员、中外方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特定群体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被接受、被认同、被尊重等心理体验,与所属群体和中方高校成为“共同体”,并愿意承担作为其中一员的责任和义务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情感。
上大悉商的国际本科项目一、介绍上海大学(简称:上大)悉尼商学院(简称:悉商)国际本科项目是一项旨在培养国际化商业人才的教育项目。
该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
本文将全面介绍上大悉商的国际本科项目,涵盖了项目的背景、目标和优势。
二、背景上大悉商的国际本科项目是由上海大学悉尼商学院与悉尼大学合作推出的合作项目。
悉尼商学院在商科教育方面具有一流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而悉尼大学则是世界排名靠前的知名大学。
这项合作项目将国际化的商业教育理念引入中国,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三、目标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人才,使学生在国际化的商业环境中具备竞争力。
具体目标包括: 1. 提供包括商科学术理论和实践技能在内的多样化的课程。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
3. 提供国际实习和交流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4. 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四、优势上大悉商的国际本科项目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世界一流教育资源:该项目汇集了上大和悉尼大学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接受到国际一流的商业教育。
2. 国际化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学习,增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3. 实践机会丰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实习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真实商业环境中学以致用。
4. 职业发展支持:项目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机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就业或继续深造。
五、课程设置上大悉商的国际本科项目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涵盖了商科各个领域。
以下是该项目的核心课程: 1. 国际商务管理:介绍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管理能力。
2. 跨文化沟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和推广能力。
4. 国际财务管理:介绍国际财务管理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财务决策能力。
内部参考资料外事与港澳台工作通讯2003年1-2月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与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编本期要目●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顾问Joachim Lorenz博士来访我校●吴启迪校长会见美国大西雅图区贸易发展联盟总裁●彼德罗教授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李永盛副校长会见泰王国国会上议院克拉运河评审委员会荣誉顾问黄锡辉先生●杨东援副校长会见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吴启迪校长参加英国驻沪总领馆招待会●我校世博研究中心和外办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代表举行会谈●吴启迪校长会见德国外交部东亚处处长Burbach先生●周祖翼副书记会见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代表团●韩国庆熙大学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2003年膜结构技术亚洲论坛在我校召开●李国强副校长会见著名钢琴家李名强教授并授予其同济大学顾问教授称号●杨东援副校长出席格拉茨工业大学举办的“地质技术与隧道工程”课程开幕式●吴启迪校长、李国强副校长分别会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拉森教授●德国经济基金会代表团一行二人来我校访问●李永盛副校长会见法国巴黎高科Edmond LISLE教授及夫人●吴启迪校长会见卡耐基梅伦大学来宾●杨东援副校长会见法国斯特拉斯堡Robert Schuman大学Guy SIAT副校长●吴启迪校长会见朝鲜驻华大使●吴启迪校长会见奥地利教育部大学国际合作联络人萨尔茨堡大学副校长●我校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召开院务委员会会议●吴启迪校长会见都柏林理工大学(DIT)校长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顾问Joachim Lorenz博士来访我校1月2日上午,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顾问Joachim Lorenz博士访问同济大学。
Joachim Lorenz博士是随德国总理施罗德一行一起到中国访问的,他陪同施罗德总理参加了12月31日在上海举行的磁悬浮列车的首发仪式。
吴启迪校长会见了Joachim Lorenz博士并首先祝贺蒂森克虏伯集团在磁悬浮列车方面取得的成功。
Joachim Lorenz博士感谢同济大学授予施罗德总理名誉博士学位,同时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利用磁悬浮技术。
9月26日上午,华东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合作举办MBA项目第十六期新生开学典礼在华东理工大学第三教学楼三阶下隆重举行。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专业学位中心主任阎海峰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于立宏教授、专业学位中心叶明珠、陈欣怡老师和全体新生出席了此次活动。
开学典礼由中外合作项目部主任董海艺老师主持。
首先,阎海峰副院长为开学典礼致辞。
阎海峰教授代表学院向中澳MBA新生表示了祝贺和欢迎。
阎教授说道,他曾多次为中澳MBA学员授课,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中澳学员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有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培养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福布斯商学院排名中名列前茅。
其中,中澳合作MBA通过十五年的发展,成长为一个拥有国际化办学水准、强大师资团队和大批杰出校友的成熟MBA项目。
今后,商学院将更加注重探索特色,打造自我品牌,并且致力于内涵建设与教学管理水平,更加积极地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发合作新项目。
堪培拉大学商业、政府与法律学院院长Lawrence Pratchett通过视频向所有新生表达了祝贺。
同时他与学员分享了对中澳合作MBA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对该项目未来的掌握以及对十六期新学员的要求。
他提出,堪培拉大学对MBA学员非常注重三大观念的培养——即创业创新,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重要观念将贯穿于两年的MBA学习之中。
他希望学员能秉承这些观念,服务社会,服务世界。
于立宏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在新生典礼上发言。
她向新学员提出了三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到MBA学什么,可以学到什么以及怎么学。
带着如是问题,于教授提出,中澳MBA学员普遍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回到课堂将使实践上升至理论,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各门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跟上时代要求,应对不断变化中的各种问题。
她希望同学们能抓住人生的第二次学习机会,飞跃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接着,十五期学员代表龚琳娜与学弟学妹分享了自己在中澳学习中的经验。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
办法
校研〔2014〕71号
随着学校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为规范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解决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所涉及课程与学分的认定问题,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交流期限为学校开展的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
一年以上的联合培养项目,按照双方联合培养项目协议执行。
二、学生应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包括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计算的成绩单原件、拟对接课程的授课大纲等),分别经校内对接课程教师考核、导师认可、学院分管副院长确认、学院盖章后,提交研究生院批复。
研究生院批复后,学院与研究生院各自保留批文。
学院在学生中期检查时根据批文进行特批处理。
成绩单和批文在学生毕业时与本校成绩单原件共同存档。
三、拟认定的国外课程与拟对接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重合度应达到50%以上。
四、学分转换参照学校学分与学时的标准执行,原则上理论课程1学分对应16课堂教学学时,实践/实验课程1学分对应32学时。
—1 —
五、学生在交流学校修读的非对接相关课程,经院系审核后可认定为学校专业选修课或辅修课程,并按照规定进行学分转换。
六、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暂行办法》(校研〔2013〕8号)同时废止。
本办法解释权归研究生院。
—2 —。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与上大悉尼工商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经验交流会顺利举行
2012年12月7日上午,华东理工商学院副院长严海峰教授、专业学位中心中澳合作MBA 项目主任董海艺老师和招生主管赵晓音老师前往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与该学院的吕康娟副院长和马锦华副院长交流了国际办学的经验,并就进一步开展合作与交流达成了一致意见,与会的还有悉尼工商学院教务、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和任课老师等多位老师代表。
12月7日上午,严海峰副院长一行受到了来自悉尼工商学院的热情欢迎。
10点30分,在该学院文荟楼四楼会议室,国际合作办学经验交流会正式开始。
首先,悉尼工商学院的吕康娟副院长介绍了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历史、发展过程和师资情况。
自1994年以来,悉尼工商学院依托双方大学的综合优势,在本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语言学习,立志培养国际化商科人才。
随后马锦华副院长谈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各专业的办学特色。
近期开展的企业导师与金融主题系列讲座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
严海峰副院长也就华东理工商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情况、商学院师资配备、专业学位中心的项目发展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
闫海峰教授提到,近10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方面我们稳定本科生教育规模,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加强研究生培养。
同时,我们非常重视专业学位中心的发展,中心各个项目的招生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与悉尼工商有相似国际合作背景的中澳合作MBA项目经过13年的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IMBA项目,并在上海市场上博得良好口碑。
希望今后与悉尼工商学院增加交流,互通有无,多多交流办学经验,共同探讨在国际合作办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将双方的合作项目越办越好。
会议就两学院今后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达成一致意见。